中医健康网

教师体检糖尿病(教师招聘体检糖尿病)

张医生健康守护 0
文章目录:

医生发现:有糖尿病的人若无这6种情况,可以松口气了,问题不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糖尿病,听起来像是一颗“定时炸弹”,不少患者得知自己血糖升高后,夜不能寐、茶饭不思,仿佛病魔就在眼前。

但真相可能并没有那么可怕——如果糖尿病人没有这6种情况,那就可以暂时松口气了,说明问题还不算严重。前提是:必须科学管理,合理应对。

血糖高≠病情重,关键看并发症

许多人以为血糖值越高,病情就越重。其实不然。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超1.4亿,其中不少人并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生活质量依旧良好。

临床上,更担心的是糖尿病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功能减退、神经损伤、心脑血管疾病等,它们才是糖尿病真正的“隐形杀手”。

如果糖尿病人暂时没有以下6种情况,那就说明目前尚未进入高危阶段,属于相对“轻型”糖尿病。

视力下降、眼睛模糊?小心糖网病变

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就像一个“悄悄话大王”,早期不痛不痒,却可能在几年内造成不可逆的失明

据《中华眼底病杂志》发布的研究表明,糖尿病人中约有35%患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尤其是病程超过10年的人群,风险更高。

如果糖尿病人目前视力清晰、无眼前黑影、无视物变形,说明眼底尚未受到严重损害。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建议每年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就像“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眼底问题往往从一个小小的微血管出血开始。所以不要忽视哪怕一次短暂的视力模糊

肾功能良好,尿中无蛋白,是好兆头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进展到尿毒症阶段,就可能需要透析或肾移植,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据《中华内科杂志》报道,中国糖尿病肾病患病率约为20%~40%。但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只有做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时,才能发现“蛛丝马迹”。

如果糖尿病人目前尿常规正常、无尿蛋白、肾功能指标稳定,那确实是个“好消息”。但需牢记:肾病往往“无声无息”,定期体检尤为重要。

在临床中,有一位60多岁的退休教师,患糖尿病已有10年,但因为一直定期检查,早期发现了微量蛋白尿,及时调整用药和饮食,至今肾功能稳定,未进展为肾病重症。这就是科学管理的力量。

手脚麻木、灼热感?警惕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常表现为四肢麻木、刺痛、烧灼感,甚至肌肉无力、行动不便。

如果糖尿病人没有上述症状,说明尚未累及神经系统,是一个相对良性的信号。

国家糖尿病防治中心的研究指出,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大幅降低神经病变风险。特别是空腹血糖控制在6.1mmol/L以下,患病率明显下降。

一句老话说得好:“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腿。”糖尿病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腿脚”,保持良好血糖控制,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血压正常,心脑血管“未中招”

糖尿病与高血压是“难兄难弟”,二者一旦联手,就容易引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致命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糖尿病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4倍。如果糖尿病人目前血压正常、心电图稳定、无胸闷胸痛症状,就暂时可以松一口气。

但要警惕,糖尿病人即使年轻,也可能患有“隐匿性高血压”或“早发冠心病”。建议定期做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防患于未然。

一句俗语说:“不怕慢,就怕站。”心血管并发症的出现,往往是一种“积累效应”,时间积久,才会突然“爆雷”。

足部完好无伤口,是糖尿病的“福气”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神经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感觉迟钝,轻微伤口也可能迅速恶化,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中国糖尿病杂志》报道表明,每年约有2%的糖尿病人发展为糖尿病足。糖尿病人如果足部皮肤完整、无破溃、无感染、行走自如,说明当前风险较低。

但日常生活中,哪怕一颗小石子、一根木刺,也可能成为“导火索”。建议糖尿病人每天检查双脚,穿宽松合脚的鞋子,保持皮肤干燥,避免感染。

俗话说“人老脚先衰”,糖尿病人更要“脚踏实地”,守好这道防线。

血糖控制平稳,是“万病之源”的源头管理

控制血糖,如同给汽车装上刹车系统。只要血糖平稳,大多数并发症就不会找上门。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目标。

如果糖尿病人近期血糖波动小,无低血糖发生,糖化血红蛋白在目标范围内,基本可判断为病情稳定。

但要注意,控制血糖不是一味“压低”,过低同样危险,甚至可能引发低血糖昏迷。血糖管理讲究的是“平稳”,而不是“极限”。

结语:糖尿病不是绝症,关键在于“管理”二字

糖尿病就像一个“长期合租的室友”,若能和平共处,它也不会打扰生活。可一旦疏于管理,它就会“翻脸不认人”。

这6个没有,不代表万事大吉,而是提醒大家:只要科学控制、积极管理,糖尿病可以不发展为重症,生活质量也能保持。

医生的使命,不只是治病救人,更是传播科学、唤醒健康意识。在全民健康的大背景下,糖尿病的防控,不只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责任。

呼吁广大糖尿病朋友们:别怕糖尿病,也别放任不管。管得住血糖,才能守得住健康。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笑对糖尿病,活出健康好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R].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7-421.

[3]郝爱军,王海燕,李国辉,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与管理[J].中华眼底病杂志,2023,39(1):45-49.

教师资格认证体检开始了

4月21日,市妇幼保健院传来消息,教师资格认证体检工作开始,医院体检科已做好全方位准备,为每一位体检者提供精准、细致的检查。

为确保教师资格认证体检工作顺利开展,医院体检科从人员、设备、环境、技术等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优化体检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体检科负责人提醒,体检者体检前三日,要清淡饮食,勿暴饮暴食;体检前,要保证良好的睡眠;体检当日,早晨要空腹(禁食、禁水);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脏病、哮喘等疾病的体检者,要按医嘱按时服药,以确保体检安全;女性体检者要特别注意,孕妇、哺乳期女性要避免X光检查;已怀孕女性、未婚女性及女性月经期不做妇科检查。

来源:太原晚报

医生发现:有糖尿病的人若无这4种情况,可以松口气了,问题不大

本文170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林是个退休教师,患糖尿病7年了,每次体检前都如临大敌。一听血糖稍微高点,心里就犯怵:“是不是要并发症了?是不是要吃胰岛素了?”

可医生看完报告却笑了:“你这情况,还算稳定,没出现那‘四大危险信号’,问题不大。”

四大信号?糖尿病不是慢性病吗?还能松口气?

别急,关于糖尿病,我们得重新说清楚。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也不能大意

糖尿病确实是一种慢性病,但它不是“马上就要命”的病。

只要控制得当,糖尿病人完全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工作生活。

根据《中国成人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占全球患者总数的1/4。但真正因为糖尿病本身死亡的却很少,多数人是死于并发症。

所以,判断糖尿病严重不严重,关键不在“有没有糖尿病”,而在“有没有出现以下4种危险情况”。

没有这4种情况,糖尿病人可以稍微安心1. 没有持续高血糖

很多人以为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其实不全对。

关键在于血糖是否长期控制不住。

一时的高血糖,比如饭后超过11.1 mmol/L并不可怕,但若**空腹血糖长期超过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0%,**说明控制不力,风险就来了。

长期高血糖会“悄悄腐蚀”血管,引发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但如果你血糖平稳、波动不大,那说明治疗有效,情况可控。

权威建议:
中国糖尿病指南建议,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为宜。

2. 没有肾功能异常

糖尿病最怕伤肾,一旦发展成“糖尿病肾病”,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

初期肾病没症状,但可以通过尿微量白蛋白(UACR)发现。若连续两次检查中,UACR高于30 mg/g,就要警惕。

再发展下去,就可能出现蛋白尿、水肿,甚至尿毒症。

不过,好消息是:

只要你定期检查肾功能,且指标正常,那说明肾脏还没出问题,可以松口气。

3. 没有视力模糊、眼底出血

你知道吗?糖尿病是成年人失明的第一大原因。

糖尿病会破坏眼底毛细血管,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初期无明显症状,等到视力模糊、看东西变形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

但如果你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没有发现出血、渗出、黄斑水肿等问题,那就说明眼部还未受损。

记住:糖尿病人每年必须查眼底,不能只靠“感觉”。

4. 没有下肢麻木、伤口久不愈

糖尿病还有一个“隐形杀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它会让人手脚麻木、刺痛、灼烧感明显。严重时,一点小伤口都难以愈合,甚至发展为糖尿病足、截肢

一旦出现脚部冰凉、感觉减退、伤口长时间不愈合,那就要高度警惕。

但如果你下肢感觉正常、走路没问题、皮肤完好,那说明神经系统暂时没被波及,还是个好兆头。

看似“健康”的糖尿病人,是怎么做到的?

老林血糖控制得好,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日常细节

  1. 饮食规律: 控制主食量,少油少糖,多吃粗粮、蔬菜。
  2. 坚持运动: 每天饭后快步走30分钟,血糖明显下降。
  3. 按时服药: 不随意停药、不相信“偏方”。
  4. 定期复查: 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年体检眼、肾、神经功能。

医生说得好:“糖尿病不是要命的病,是要命的生活方式。”

别再被“假消息”忽悠了

网络上常有“某种水果治糖尿病”“喝醋降血糖”的说法,其实没任何科学依据。

目前糖尿病无法根治,所有治疗都是“控制”。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都明确表示,没有任何食品能治愈糖尿病。

所以,别幻想“吃点啥就能好”,真正有效的,是科学管理 长期坚持

写在最后:糖尿病真正的“敌人”,不是血糖

糖尿病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重视、不管理、不检查。

如果你是糖尿病人,但没有:

持续高血糖

肾功能异常

眼底病变

神经损伤

那你大可以放心,目前病情稳定,问题不大。

但这也意味着,你得继续努力控制,别让它恶化。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需要你打一辈子的“持久战”。只要你认真对待,它也不会轻易“翻脸”。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
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及释义(2023年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