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教学视频(糖尿病的教学视频)

波波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被低估的降糖运动,一次10分钟就管用!体质虚弱的糖友也能做

糖尿病这事儿,一提起来,不少人都觉得离自己还远。

可真到了查出空腹血糖升高,医生建议“加强运动”,你是不是脑子里立刻冒出一堆问号:我又不是不活动,每天上班上下楼的;我身体本来就虚,哪还能折腾高强度锻炼?

更别提什么健身房、慢跑、瑜伽,一听都累。可问题是,不动血糖就稳不住,动吧,又怕身体吃不消。

那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血糖往下走,又不至于让身体受罪?有没有一种运动,时间短、强度小,普通人、甚至年纪大、有心脏病史的糖友也能做?说出来可能你不信:有,而且可能早就在你身边,只是你从没认真看过它。

我们太容易忽略运动的“剂量”。总以为运动必须得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才算数。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体力较弱的中老年糖友来说,一次10分钟的低强度运动,可能远比你想象的有用。甚至可以说,是被严重低估的一种“低门槛”管理方法。

10分钟能干嘛?看条视频都不止。可如果你选对了运动方式,比如饭后站一会儿、散步几步、坐着也能抬腿、甩手、原地踏步,哪怕不出门、不出汗,胰岛素敏感性都能有所提升。这不是玄学,是有科学根据的。

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很多糖友不是不想动,而是真的动不了。不是怕苦,而是怕运动后身体吃不消。有些人一跑步就气短、腿发软;有些人吃完饭就想躺,实在迈不动腿。

这时候,如果还非要拿“每天快走一小时”套在所有人头上,那只会让人望而却步。久而久之,不仅血糖控制不住,连信心也被打击得一干二净。

换个角度想:是不是我们对“运动降糖”这件事理解太狭隘了?是不是只有在健身房挥汗如雨,才叫在努力?其实不然。身体是聪明的,它对运动的反应远比我们想象得要灵敏。哪怕是轻轻地动一动,也能激活肌肉,让它们开始“吃糖”。

是的,你没看错。骨骼肌是我们体内最大的“吃糖器官”,它们在运动时会主动把葡萄糖从血液中吸收进去,用来提供能量。即使只是轻轻地抬抬腿、甩甩臂,哪怕没有跑跳,也能“叫醒”这些肌肉细胞,唤醒它们的葡萄糖代谢能力。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目一新?不需要大汗淋漓,不需要上气不接下气,只要身体动起来,哪怕只是10分钟,就有机会让血糖往理想方向靠近一点。关键是,它几乎没有门槛,几乎人人都能做。

尤其是在饭后。很多糖友吃完饭习惯坐着刷手机,或者干脆躺下休息。但饭后2小时是血糖波动的“黄金时期”。如果这时候能坚持站一会儿,哪怕是原地踏步个几分钟、轻轻踱步、扶着墙做腿部屈伸,就能让血糖曲线变得平缓不少。

这就像拧水龙头,水压本来很大,你轻轻拧了一下,虽然不是全部关闭,但水流明显变小了。同样的道理,饭后这10分钟的轻活动,就是在帮身体“拧一下水龙头”,让血糖别一下子冲到顶点。

更神奇的是,这种轻运动不仅对血糖有帮助,对胰岛功能也有一定积极影响。因为它减轻了胰岛的负担,不需要它打鸡血似的狂泵胰岛素,身体的代谢节奏也会更平稳。长远看,有利于减缓胰岛β细胞的衰退速度。

这不是说轻运动能“治糖尿病”,而是它能以非常温和、可持续的方式,帮我们控制波动,减缓恶化。没有魔法,但有逻辑。

它还有一个被常常忽略的巨大价值:它是“可坚持”的。我们常说“坚持运动”,但如果一开始就把门槛设得太高,是很难坚持下去的。那种随时随地、哪怕只做10分钟的运动,更容易融入日常生活。

看电视时抬抬腿;做饭时踮踮脚;刷牙的时候原地走几步。看似不起眼,但如果你能每天都做,身体会记得的。基础代谢率会调高一点,血糖波动会平稳一点,脂肪堆积也会少一点。关键是,你不会觉得累,也不会觉得苦。

这就有点像存零钱,每天一块、两块,看着不起眼,但一年下来也能攒出一笔不小的“健康基金”。运动代谢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远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高强度”更靠谱。

说到底,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动,而是方法不合适。体质虚弱的人,不是不能运动,而是不能硬来。你不可能让一位60岁的糖友去跳绳、跑步,但你可以教他如何在安全范围内,动一动、缓一缓,让血糖别飙那么快。

这种“低强度 高频率”的运动方式,不仅对高血糖有利,对高血压脂肪肝、甚至失眠焦虑也可能产生积极影响。身体动起来,代谢就活跃了,激素水平也更稳定,整个状态自然而然就向好。

这不是玄学,也不是“励志语录”,它背后有机制、有数据、有研究支持[1]。而真正让人受益的,恰恰是那些“看起来没什么”的点滴努力。不是跑得多远,而是你有没有开始动。

我们也得提醒:哪怕是轻运动,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调整节奏。如果有心脏病关节炎等基础问题,最好先咨询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坐着做、扶墙做、靠椅子做,都是不错的选择。

千万别拿别人标准来套自己。别人跑五公里你也非要跟,最后反而把自己拖垮,得不偿失。真正适合自己的运动,是你能每天做、做完不难受、做久了有改善的。

试试吧,哪怕今天只是饭后站5分钟、走几步,也比坐着不动强。你会发现,不是非得“拼命三郎”才能降糖,而是你愿不愿意给自己的身体一个缓慢而温柔的机会。

血糖控制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而这场马拉松的起点,就是你愿不愿意在今天,从沙发上站起来,动一动,哪怕只有10分钟。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运动与糖尿病关系的科学研究报告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老年人糖尿病运动管理共识(2022)

湘雅二医院开发糖尿病精准分型新方法!遗传风险评分助力临床诊断

潇湘晨报记者近日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获悉,该院周智广教授、肖扬教授团队,联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欧洲糖尿病学会会刊《Diabetologia》在线发表研究成果,开发出适用于中国人群糖尿病分型诊断的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模型(Chinese-specific Genetic Risk Score,简称C‑GRS),为糖尿病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工具。

A type 1 diabetes genetic risk score discriminates between type 1 diabetes and type 2 diabete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已经发表于《Diabetologia》

糖尿病是一种血糖水平升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患者体内产生降糖激素即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被免疫系统攻击破坏,从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终身依赖外源胰岛素注射治疗。而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则是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治疗策略更为多样,且有接近一半的短病程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通过治疗得到有效缓解,即停药状态下血糖保持完全正常。

数据显示,有将近40%的成人起病1型糖尿病患者初诊时被误判为2型,未能及时给予胰岛素治疗,导致发生血糖控制不佳、酮症酸中毒风险增加,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团队前期研究发现,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三分之二为成人发病,不少存在超重、缓起等非典型特征。加之近年来肥胖的流行,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患上2型糖尿病,使传统基于年龄和BMI等临床表现的糖尿病分型方法逐渐“失灵”。此外,约四分之一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并不携带胰岛自身抗体,使诊断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探索新的糖尿病分型诊断标志物迫在眉睫。

由于遗传易感性是导致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因此,遗传风险评分可作为一种更能反映病因本质且更稳定的疾病识别和辅助分型工具,在欧美人群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中国人群的遗传背景存在显著差异,针对中国人群的本土化研究长期“空白”。

为解决上述难题,研究团队基于前期建立的队列中超2000例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1000例2型糖尿病和3000例对照的基因组数据,构建出针对中国人群的CGRS模型。该研究不仅成功复现了部分已知的风险位点,还发现了一些在中国人群中可能更为关键的新型遗传信号,尤其是在HLA区域识别出更具代表性的SNP标记。在独立人群中验证显示,C‑GRS在中国人群中分型判别能力优于欧美模型,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

目前,该评分已在香港超过2万例糖尿病患者队列中完成验证,后续还将在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招募3000名新诊断患者,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初步数据显示,CGRS可使每100名患者中多识别出20至40位1型糖尿病个体。

未来,这项技术还有望用于识别可能发展为1型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并预测其风险程度。在英国,类似的检测工具已面向公众提供,用于风险筛查。研究团队也计划将该工具与环境因素变量相结合构建效能更完美的综合预测分型模型,为我国糖尿病精准诊疗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该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大慢病”项目(2023ZD0507300,2023ZD0508200)支持。

通讯员胡婧宜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cspxxcb;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中医博士霍桢毅:“五脏辨证降糖法”探索糖尿病管理新路径

——从“控糖难”到停药新生,他用千年中医智慧点亮生命之光

在成都双流甄养堂互联网医院的诊室里,总能看到一位儒雅而坚定同时专注与糖尿病患者远程视频问诊中的身影。 霍桢毅,这位中医博士研究生、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凭借扎实的中医功底与创新思维,正在改写糖尿病治疗的传统格局;他是无数糖尿病患者心中值得信赖的“血糖健康管理师”。

学术深耕:从经典到前沿,传承与创新并重

研学期间,霍桢毅浸润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智慧中,精通中医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后来作为博士生的他将研究方向锁定在“中医干预糖尿病领域“,他发现,传统中医虽无“糖尿病”之名,但对“消渴症”的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的代谢紊乱理论高度契合。

由此,他现在结合成都双流甄养堂互联网医院针对糖尿病患者而主张的“五脏辨证降糖法”特色诊疗法,通过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结合糖尿病(中医称“消渴”)的病因病机,调理患者的五脏功能,使其恢复平衡状态,从而改善糖尿病症状,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有效性建立在中医理论体系与现代药理研究的结合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监测,制定个性化方案。

临床突破:从“终身服药”到改善血糖控制的变化

在霍桢毅的诊疗记录中,一个个真实的控糖故事正在书写... ...

他诊疗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3重度肥胖患者的重生

患者刘波(化名)因腹型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持续三年高血糖,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与格列齐特,血糖仍居高不下(空腹8.1mmol/L,餐后17-18mmol/L),且伴随严重胰岛素抵抗。霍桢毅通过“诊、疗、养三体合一”实现改善血糖控制:

1. 诊:五脏辨证对症下药;

2. 疗:中药调理,健脾化痰,改善循环,两周后血糖降至餐后10mmol/L;体质干预,定制低GI饮食方案,30天后体重减轻15kg左右; 动态监测,结合血糖数据调整用药,逐步减少西药剂量;

3. 养:阶段性中药维持,后续药食同源食品的搭配调养,血糖稳定在空腹5-6mmol/L。

“以前总以为糖尿病要吃一辈子药,没想到中医让我重获新生!”刘波(化名)的案例并非个例。近3年,霍桢毅已帮助十多名2型糖尿病患者停药观察,40余例实现大幅减药,患者满意度高。

患者心声:在这里,找到对抗疾病的底气

“霍医生不仅治病,更教我们如何生活。”——这是患者群中最常听到的评价。

“看到患者摆脱药物依赖,重新拥抱健康,是我最大的成就。”霍桢毅坦言,中医的精髓在于“治未病”,而他愿做那个在疾病萌芽期“扶正祛邪”的守护者。

来源: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