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长寿吗(糖尿病长寿的几率)

医璐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想要长寿,请记住5个数字,别不放心上!

糖尿病不是马上就要命的病,但它却是那种“慢慢来”的麻烦。

如果你不在意,它就不声不响地把你的身体一点点掏空。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没啥大不了,能吃能睡,血糖稍高点,也不疼不痒。

但现实是,它像个“老赖”,欠着的账早晚要还,可能是眼睛、可能是肾脏,也可能是心脏。

想要在糖尿病这条路上“走得久、走得稳”,你得记住5个关键数字。这不是迷信,而是实打实的“健康密码”。这五个数字,不是医生在门诊上敷衍的建议,而是你能不能把这场“慢性拉锯战”打赢的判断标准。

第一个数字:空腹血糖7

空腹血糖的理想范围是≤7mmol/L。这个数值看起来简单,其实是糖尿病管理的风向标。超过这个数字,身体的胰岛功能可能已经吃不消了。长期的高血糖会让血管内皮受损,影响到全身多个器官的供血和代谢。

第二个数字:餐后血糖10

吃饭后两小时的血糖值,最好控制在≤10mmol/L。有人吃完饭后觉得困倦、头晕,这往往是血糖飙升的信号。餐后高血糖比空腹血糖更容易被忽视,但它对身体的伤害同样大,尤其是对眼底和肾脏的微血管。

第三个数字:糖化血红蛋白6.5

糖化血红蛋白是过去两三个月平均血糖的“成绩单”,建议值是≤6.5%。这个指标不受一顿饭影响,能真实反映你平时的控糖水平。即使你某段时间测血糖都正常,但糖化高了,说明整体控制并不理想。

第四个数字:体重指数(BMI)24

体重不是越轻越好,但超标一定不行。BMI≤24是推荐标准。超重和肥胖会让胰岛素的作用大打折扣,增加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控制体重,有时候比盯着血糖更关键。

第五个数字:腰围男<90cm女<85cm

腰围代表的是腹部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它和糖代谢紊乱、脂肪肝、高血压都有关。腹型肥胖是“隐形杀手”,很多人不胖,但肚子大,这种情况更危险。

我们平时说“控制糖尿病”,其实不仅仅是控制血糖,更是控制血脂、血压、体重、生活习惯的一整套系统工程。说白了,就是要让身体的“地基”稳固,别让糖尿病有可乘之机。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亲密“合伙人”。两者如果一起出现,风险就不是简单的1 1,而是成倍增长。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才能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可能。

饮食方面,别再盯着“升糖指数”这几个字不放,而是要看整体饮食结构。粗细搭配、多样化、不过量,才是关键。光靠燕麦、苦荞这些“网红食物”,是远远不够的。

规律运动是控糖的“天然胰岛素”。不需要高强度,每天快走30分钟,就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问题是,知道这点的人很多,坚持下来的人很少。

睡眠质量直接影响胰岛素水平。长期熬夜、作息紊乱,会干扰瘦素和胰岛素的分泌。别小看“早睡早起”这句老话,它背后藏着的是生物钟的智慧。

糖尿病患者容易忽视的还有情绪管理。长期焦虑、抑郁,会让皮质醇水平升高,血糖也会跟着波动。不良情绪本身就是一种慢性应激,是“看不见的高糖源”。

低血糖的风险也需要警惕,尤其是老年患者。很多人以为血糖越低越好,但低到一定程度会头晕、出汗、甚至昏迷。血糖控制要平稳,不是一味追求“低”。

饮水量也要注意。高血糖时身体容易脱水,适量喝水可以帮助代谢多余的糖分,减轻肾脏负担。建议每天饮水控制在1500~2000毫升,视个人情况调整。

戒烟是糖尿病管理中被低估的一环。吸烟会加速血管硬化,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尤其是男性糖尿病患者,戒烟的意义远远超过控糖本身。

饮酒也是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酒精会干扰肝脏的糖代谢,导致血糖波动,尤其是空腹饮酒容易诱发低血糖。有糖尿病的人,不喝最好,至少不空腹喝。

定期体检不是走形式。糖尿病患者最怕“无声并发症”,像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早期没症状,一查吓一跳。建议每年至少查一次眼底和尿微量蛋白。

脚部护理对于糖尿病人尤为重要。高血糖会影响神经感知和血液循环,一旦小伤口感染,愈合困难,严重时甚至可能需要截肢。每天洗脚、检查脚部,是必须的日常。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全谷物、豆类、蔬菜中的纤维能减缓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是天然的“血糖缓冲器”。

良好的家庭支持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的管理效果。家人是否参与、是否理解、是否共同改善饮食习惯,都会影响患者的坚持程度。糖尿病不是一个人的战争。

心理建设这件事,很多人忽视。长期面对慢病,容易产生放弃感、无力感。这种时候,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或加入慢病管理群体,其实非常有帮助。

自我监测不等于每天扎手指,而是根据需要调整频率。刚开始确诊、调整饮食、运动计划时可以多测,稳定后可以适当减少。但不能完全不测,闭着眼睛开车一定是撞墙的结局。

说到底,糖尿病的核心不是“控糖”,而是“控自己”。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生活节奏、饮食习惯、睡眠作息、情绪压力控制住,才是能不能长寿的关键。

这5个数字,像是你身体的“健康仪表盘”。它们不会说话,但你如果忽略它们,身体迟早会“报警”。健康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

别迷信灵丹妙药,也别指望某种食物“降糖神奇”。科学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降糖利器”。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张红,魏爱华,姜勇,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解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4-9.

2. 王志刚,李春丽.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5):102-104.

3. 刘芳,陈雪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5):35-36.

96岁星云大师圆寂,为何有56年糖尿病史仍能长寿?背后秘诀有4点

二月初,令世人尊敬的星云大师圆寂了,享年96岁。

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健健康康地生活,能够活到96岁都算很难实现了,而对于星云大师更难得的是,他还有着50多年的糖尿病史,曾经历过2次中风,为此医生也曾预言他活不过80岁,但星云大师却奇迹般地活到了96岁高寿。

星云大师有56年糖尿病史仍能长寿,秘诀有这4点‬

对于他的长寿秘诀,星云大师生前也曾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其背后的长寿秘诀主要有这5点。

1. 慢的生活方式

星云大师的生活处处都体现出一个“慢”字,他曾说“人生不能一味求速成,人间万事都有其平衡之道。

”吃饭慢一点,细嚼慢咽,才能更好吸收,肠胃健康;锻炼慢一点,不要太激烈,才能既达到锻炼的目的,又不容易受伤;心态也放慢一点,凡事不用去太计较得失,才能使心情轻松舒畅。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做不到这几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吃饭常常狼吞虎咽,走路像跑一样,说话也像机关枪一般,从中医的角度这些行为都会有伤阳气,长年累月下来身体就更容易垮掉。

2. 面对糖尿病,有良好的心态

星云大师三十多岁就被确诊糖尿病,但他并没有因此就一蹶不振,而是选择与疾病共处

他曾说过:“疾病是修道的增上缘,不要排除它,把病痛当做好朋友,人生会有不同想法,心情也会很轻松!”这也体现了他乐观积极的良好心态。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不用重视糖尿病的危害,相反是要大家学会如何去面对。像星云大师那样,既然已经得了糖尿病,那么以后就尊重科学,按照糖尿病的规律去生活,坚持“慢”的生活方式,同时规范进行降糖治疗,就能很好控制血糖平稳,从而避免并发症发生。

3. 饮食清淡

星云大师常常拿牛、马、骆驼和大象这些素食动物来比较,它们虽然是素食动物,但身体强壮,耐力超好,许多肉食动物都比不上它们,所以星云大师认为,最好的养生就是少荤多素。其实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肉吃太多,容易导致体内脂肪堆积,使人肥胖,血脂和胆固醇也会升高,损伤血管。

另外,饮食重口味对健康也有很大危害,重口味的菜肴往往盐分含量高,容易导致高血压,星云大师的日常饮食也是非常清淡,他也曾说“若真能懂的淡中之味,方能知道真味。”这是笔者见过对清淡饮食最有智慧的回答。

4. 多吃水果少吃糖

现在许多人奶茶果茶几乎天天喝,其实这些里面糖分含量非常的高,更加容易引起肥胖。星云大师就坚持低糖饮食,并不是因为他得了糖尿病,这也是他的健康哲学之一,取而代之可以吃一些升糖指数低的水果,例如火龙果、苹果等,也对身体有益。

在深切悼念星云大师的同时,我们不妨记住以上几点健康秘诀,在健康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真正提升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最后有几个能长寿?医生直言:能长寿的大多有3习惯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父亲已经得了糖尿病十多年了,体重一直没怎么变化,饮食和作息也挺规律。”

“可是我看到很多糖尿病患者,似乎都不长寿,难道糖尿病真的这么严重吗,有没有办法让糖尿病患者长寿?”一位患者的儿子坐在医生办公室,眼中满是焦虑。

医生点了点头,眼神里充满理解:“糖尿病确实是慢性疾病,但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早逝,能长寿的大多有一些共同的生活习惯。”

科学研究和医学经验表明,糖尿病患者能否长寿,往往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有着极大的关系。

而这其中,有三个重要的习惯尤其值得注意,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寿命和生活质量。

控制血糖水平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血糖的波动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引发心血管、神经、肾脏等多种并发症。

严重时会缩短寿命,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与他们的血糖控制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能有效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通常能活得更长。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很多糖尿病患者忽视了血糖控制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不出现明显的症状就没有问题。

事实上,糖尿病的并发症往往悄无声息地侵袭身体,比如,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问题,而这些都可能加速健康恶化,影响寿命。

为了有效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需要合理安排饮食、合理运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

饮食上,应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取,增加膳食纤维,同时,定期监测血糖(尤其饭后),这有助于患者及时察觉血糖波动,进而调整饮食与药物。

除了饮食,运动对糖尿病控制也至关重要,规律的运动能帮助消耗体内多余的糖分,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即使是简单的步行、慢跑或游泳等运动,也能起到促进血糖控制的作用。

肥胖与糖尿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肥胖会导致身体的胰岛素抵抗加重,进而使得胰岛素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更为严重的是,肥胖不仅加重糖尿病的病程,还会加速其并发症的发生,影响寿命,相反,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是糖尿病患者延长寿命的重要途径。

许多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超重或肥胖的问题,体内多余的脂肪,特别是腹部脂肪,会直接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水平难以控制。

而且,肥胖本身就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关节炎、呼吸系统问题等多种健康问题的风险,这些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寿命。

要管理好体重,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减少卡路里的摄入,增加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摄入,能有效地帮助减肥。

与此同时,增加运动量,尤其是有氧运动,可以帮助加速脂肪燃烧,降低体脂率,从而帮助维持健康的体重。

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重,有助于减少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糖控制,从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延长寿命,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关注血糖控制,更要关注体重管理。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精神压力对糖尿病的影响有多大,事实上,长期的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不仅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还会直接影响到血糖水平。

精神压力通过刺激身体分泌应激激素(如皮质醇),导致血糖升高,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会变得更加困难,疾病也更难得到控制。

研究表明,长期的精神压力不仅能加剧糖尿病,还能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等。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管理好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为了有效地减少压力,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此外,合理的社交活动也是减少孤独感、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糖尿病患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提升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健康。

保持心理健康,不仅能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从而延长寿命,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重视精神健康,学会放松,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

糖尿病患者并非注定会早逝,许多糖尿病患者能够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关键在于生活习惯的养成。

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科学管理体重、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这些都能帮助糖尿病患者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

尽管如此,很多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做到这些基本的健康习惯,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甚至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尽管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控制病情,但对于一些已经患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单纯依赖生活习惯的调整可能难以完全解决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药物治疗和医学干预仍然非常重要,通过科学的药物管理,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避免病情加重。

同时,定期的体检、血糖监测和医生的专业建议也是至关重要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检查眼底、肾功能、心血管状况等,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患者,最后有几个能长寿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齐梦亚.新确诊糖尿病患者增加运动与降低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基础医学与临床,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