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嘴巴苦 糖尿病(嘴里发苦是糖尿病并发症吗?)

产科肖主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注意!口干舌燥、嘴巴发苦,可能是这3种疾病来临

说到口干舌燥,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大部分都是因为吃的东西原因,所以并没有太在意。

但是,患有糖尿疾病的患者,如果最近一段时间嘴里一直有苦涩的感觉,一定要提高警惕,这很有可能与下面所述的几种疾病有关。

1、口腔疾病

糖尿病后,由于血糖高,口腔是细菌的培养基,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会引起牙周炎、牙龈炎等局部炎症,一旦感染,口腔会出现发苦的感觉。

2、肠胃不适

嘴巴和胃是紧密相连的,一旦有什么问题,嘴巴就会立刻显现出来。另外,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但是也会对肠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胃轻瘫,就会引起消化不良,从而引起口腔的苦涩。

在这个时候要注意避免高油高脂肪的食物,多吃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比如芹菜,山药等。如果换了一种食物,还觉得嘴里发苦,那就去医院检查一下。

3、糖尿病肾病

随着糖尿病的发展,还会导致糖尿病肾病,导致肾脏功能下降,代谢能力下降,长期积累的垃圾毒素会在身体里积累,最后导致口腔发苦。

患有糖尿病的人要注意以下几点,能缓解口腔的苦涩感。

1、血糖控制

由于血糖不稳定是导致糖尿病口腔发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

首先要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或者注射胰岛素,第二要避免吃高糖食品,要多饮水,多锻炼,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葡萄糖的消耗。

2、口腔清洁

由于我们每天都要摄取食物来补充营养,所以在咀嚼时,有一些食物很可能会留在牙缝里,从而导致细菌感染。

因此,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好是每天早晚两次刷牙,最好是用牙线去掉食物残渣,然后是上下刷牙,每次刷三分钟。

3、便秘的预防

如果进食后消化速度变慢,那么肠道内堆积了大量的食物,就会导致口腔变得苦涩。

因此,糖尿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吃一些粗粮,这样可以降低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从而降低血糖,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总之,嘴里的苦涩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尤其是在患有糖尿病的时候,如果你突然发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很可能是因为你的肾脏、肠胃、口腔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要想得到改善,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血糖的控制、膳食的调节、口腔的清洁。

口苦或是大病信号?医生提醒:嘴巴苦,经常与这5种疾病有关!

前些日子,有个老伙计在饭桌上说:“我这嘴啊,不知道咋的,一天到晚都是苦的,连白开水都喝着像中药。”大家一听都笑了,可我心里却咯噔一下。这“嘴苦”可不是件小事。它不是一种病,但往往是身体某个器官在悄悄求救。尤其是一些慢性病、代谢病、消化系统疾病,嘴苦可能是它们打出的“第一张牌”。

嘴苦,说白了就是口腔里长时间弥漫着一种苦味,和吃苦瓜或黄连那个“苦”可不一样。它不是舌头问题,也不是味觉短路,很多时候是肝胆、胃肠、内分泌系统出了毛病。特别是胆汁反流、肝功能异常、糖尿病、口腔感染、消化不良这几类病,和嘴苦的关系最密切。

有些人一苦就是好几年,总以为是“火气大”,喝点凉茶、拔个罐就好了。还有人觉得熬夜、上火、吃辣了就会苦,那也没错,但要是苦得没来由、苦得持久、苦得规律,那就得敲响警钟了。有些病就是这么“藏着掖着”,等你真觉得不对劲了,那可就晚了。

你可别小看这“嘴巴发苦”的小信号,它有时候比疼还“磨人”。

咱就来唠唠,嘴苦背后到底藏着哪几种病,又该咋识别、咋预防。

第一种病,说白了就是肝胆出了岔子。

乡里人都说“肝胆不清,嘴里发腥”,这话听着土,可真不假。尤其是胆汁反流,苦味就是它的“标配”。胆汁本来应该往肠子里流,好帮咱们消化油腻的食物。可要是胆囊有毛病、或者胆总管不通畅,胆汁倒流到胃,甚至跑到食道里,那嘴一张就是一股苦水。

有研究指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中,超过七成有明显的口苦症状。而且这类人往往伴有食欲差、恶心、泛酸、打嗝等问题。早上起来苦得最明显,尤其是空腹的时候。

还有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这些肝脏疾病,也容易影响胆汁代谢。一旦肝功能不稳,胆汁排泄受阻,嘴里就开始“发苦”。肝是沉默的器官,一旦嘴巴出信号,肝可能已经负荷太久了。

第二种是老胃病,尤其是消化不良的人最容易嘴苦。

你要是老觉得胃胀、饭后不消化、还爱打嗝,那嘴苦八成是跟胃有关。特别是胃动力差的人,胃里的食物消化慢,胃液分泌紊乱,苦味就会倒上来。再加上有时候胃酸倒流,混着胆汁往上窜,那“苦中带酸”的滋味,简直让人吃啥啥没味儿。

有数据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口苦的发生率接近40%。特别是那些饭点不规律、喜欢暴饮暴食或者爱吃油炸重口的年轻人,嘴苦已经成了他们的“固定搭配”。

第三种,说起来有点意外——糖尿病。

嘴苦和血糖有啥关系?其实血糖一旦控制不好,身体代谢紊乱,唾液腺功能也会受影响,容易出现口干、口苦、口臭。而且糖尿病人往往伴有神经系统受损,味觉异常,嘴巴里的五味六味都不对劲。

有研究指出,超过六成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波动大时会出现口苦口干的症状,尤其是早晨起床后,那种“嘴里像吞了黄连”的感觉特别明显。

而且糖尿病人常伴随胃轻瘫,食物在胃里“赖着不走”,苦味也就跟着来了。这个时候,光靠漱口、喝凉茶是没用的,得从控制血糖抓起。

第四种是口腔疾病,尤其是慢性口腔感染。

别小看牙龈炎、牙周病,口腔溃疡这些“小毛病”,它们照样能让你嘴里发苦。因为一旦口腔环境被细菌攻占,代谢物就会在舌头、牙龈周围堆积,形成苦味、异味,甚至让人觉得“嘴巴发臭”。

而且口腔的炎症会影响舌苔,舌苔厚、发黄、发腻,苦味也就跟着来了。特别是熬夜、抽烟、饮酒过多的人,口腔免疫力下降,细菌更容易“作乱”。

调查显示,慢性牙周炎患者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伴有持续性口苦现象,而且常常被误认为是“胃火”或“肝火”。

第五种就是神经系统的问题,尤其是情绪焦虑、压力大的人最容易中招。

你可能没想到,嘴苦有时候和情绪也有关系。人在焦虑、紧张、抑郁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唾液分泌减少,味觉中枢受影响,就容易产生“苦味感”。

这类人往往白天忙得团团转,晚上却睡不好觉,嘴巴里像是含了什么苦药似的苦不堪言。医学上,这种情况叫做“味觉障碍”,在心理应激状态下非常常见。

尤其更年期女性、职场高压人群、长期失眠的人,这种“情绪性口苦”越来越多。“苦的不是嘴,是心”,这话一点不假。

咱就该琢磨琢磨,嘴苦了,咱该咋办?

第一,别瞎猜、别拖着,得找“源头”。嘴苦要是偶尔出现,且时间短,那问题可能不大。但要是天天苦、苦得有规律、伴有其他不适,那就得去医院查个肝功能、胃镜、血糖、口腔检查。

第二,生活得讲究点儿。吃得清淡点,少熬夜、少抽烟,饭点要规律,别老是“饿一顿饱一顿”。尤其是晚上少吃油腻的东西,胆汁反流容易在夜间发作。

第三,心态得放宽。别老是想这想那,压力大了,嘴苦不说,胃也受不了。该放松就放松,该睡觉就睡觉,别把自己逼太紧了。

第四,漱口、刷牙、清洁舌苔这些基础操作不能少。特别是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对改善苦味有帮助。

第五,别盲目喝凉茶、吃“去火药”。很多人一苦就以为是“上火”,拼命喝凉茶,其实错了。苦并不一定是火,反而可能是“寒”或“虚”,乱吃反而伤身。

嘴苦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它像个“家庭里的小喇叭”,哪里有点动静,它就吱个不停。关键是你得听得懂,读得出。身体有时候不吭声,一吭声就是“苦的”。

人别等到身体“喊疼”了才重视,能听懂“嘴里的苦”,才是真正的会养生。

参考文献:
[1]李志强, 张晓彤. 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 中华消化杂志, 2024, 44(3): 177-180.
[2]王芳, 刘建国. 糖尿病患者味觉障碍的临床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32(12): 1346-1349.
[3]陈宏, 郑伟. 口腔疾病与口苦症状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口腔医学, 2024, 52(4): 226-229.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日常控糖 中医有招

明明很小心了,怎么血糖还是一下子就高了?到底该怎么忌口才好?其实,糖尿病血糖升高并不可怕,要命的是可能累及心、脑、神经、肾等身体器官和组织,引发各种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到底该怎样控制血糖?

近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局指导,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岭南中医科普大讲坛”最新一期请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敏教授,为糖友讲解中医药对付糖尿病的妙招,并提出日常食疗、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实用建议。

中医药控糖有“奇兵”

刘敏介绍,糖尿病的发病跟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吃多动少自然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健康管理和良好的生活饮食方式显得尤其重要。

糖尿病早期十分隐蔽,往往发现时已经比较严重,不少人等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发生才被确诊。实际上,糖尿病最普遍易识别的是“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如果一段时间突然有“三多一少”症状出现,千万不要大意。

刘敏说,在降低血糖、逆转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中医药阵营里面不少“奇兵”都有制敌“杀器”,比如,黄连、忍冬藤、翻白草能够以苦制甘;石膏、知母、生地能以寒制热;人参、黄芪、熟附片能够以补制虚;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则有以温祛寒的本领。这些中药针对不同体质人群能够各自发挥作用。需要留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必须辨证施治,不能盲目自行服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比如黄连以苦制甘,但性质苦寒败胃,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人就不一定合用了,一定不能自行服用。

血糖指标怎么看?记住“7和11”

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当下我国大约每10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很多人都知道通过看血糖的指标可以诊断糖尿病和评估病情控制的效果,但这个指标的多个限定条件很多人其实一知半解。

糖尿病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呢?刘敏介绍,医学上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血糖指标:正常健康的血糖范围应该在3.0-6.1mmol/L之间,如果指标达到以下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随机血糖≥11.1、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那就基本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这就是血糖的“7和11”标准。

需要提醒的是,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也属于疾病的前期,需要拉响警铃;而“餐后2小时”指的是从用餐开始后的两个小时,而不是用餐结束后。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指标的控制标准可以相对放宽——70岁放宽到7,80岁为8,90岁为9。

刘敏提醒,定期监控、记录血糖,做好“功课”,还可以提高就诊效率,让医生快速掌握情况。

另外,患者还需要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血糖指标的检测很容易受进食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医生诊断的另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生活中如何预防糖尿病?

饮食:

对于糖友和有糖尿病风险的人来讲,生活中吃什么不会升血糖?首先要先了解不吃什么。最显而易见的是太甜、含糖量高,一入嘴就感知甜的甜腻食品。其次是稀粥、米糊等,淀粉含量高,容易快速升高血糖,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动,增加胰岛B细胞负担。需要提醒的是,进食不要过饱也很重要,过饱同样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同时不要为了“节约”而经常进食残羹剩饭;也不要只图口感好吃,就只吃精制的大米。

同时避免吃与体质偏性相悖的食物,要多关注食物的偏性。比如体质虚寒者,少吃寒凉性食物,多吃温热食物。“天上飞的”禽类偏温热可以多吃,海底生存的虾蟹是寒性食物,可以少吃,免得拉肚子。食物偏性也可以帮助纠正人体体质的偏颇。虚寒体质还应该少吃花旗参。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刘敏提醒大家,不要神化“药膳”。中药材放太多,影响食物风味,不如直接喝中药,更不要盲目追随偏方验方。

建议多吃五谷杂粮,比如荞麦、燕麦、豆类、番薯(适量)、玉米、山药、粉葛、谷糠饼等,既解决饱腹感又不易升血糖。晨起常喝姜枣茶,生姜能散寒、开胃、解毒,大枣健脾养血、美颜。另外,葱、姜、蒜、花椒、芫荽都是糖友适宜的食物;动则气喘、汗多恶风寒者,可常喝人参黄芪水;心情烦躁、难以入眠者,不妨喝些莲子心水。

起居:

首先要坚持早睡早起、生活规律。辰时起,亥时眠,午未小憩心脑健。按照古人的经验,宜清晨6时闻鸡起舞,尽量晚上11时前入睡。不要熬夜,否则就会引来糖尿病、肿瘤、失眠、疲劳综合征、多汗、盗汗、小便失禁等问题。

日常还要注意适当运动,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心境平和、豁达心宽。(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胡嘉鸿)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