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茸糖尿病(白桦茸治糖尿病吗)
白桦茸,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关,俄罗斯传奇的珍贵真菌
白桦茸,学名桦褐孔菌,又名桦树菇、白桦菇等,一种生长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寒温带白桦树上的食药用真菌。白桦茸之所以广为人知,最早的原因是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忍尼辛,在他的小说中描述了俄罗斯村庄居民,多年来熬煮一种气味与颜色类似咖啡的白桦茸茶饮用,结果村庄里都没有一个肠胃病及癌症患者,白桦茸被奉为"上帝赐给苦难人类的一种神奇的礼物",这部小说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白桦茸药用价值的研究热潮。
白桦茸
调查研究发现,白桦茸子实体一年生,少见,不易观察,通常发现的是菌核,生长在桦树树皮裂口或砍伐后树木的枯干上,为多年生。菌核呈现瘤状,外表黑褐色或黑色,内部黄褐色,质地坚硬。白桦茸菌丝极其耐寒,生活在木材中的菌丝体能耐-40℃的低温。白桦茸主要分布地带在北半球45-50度的地区,如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远东部分地区、勘察加半岛)、中国(黑龙江大兴安岭、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日本(北海岛)等国家。
白桦茸原来只是俄罗斯的一种民间食药用真菌,后来引起美国、日本、韩国、中国等研究者的重视。研究结果发现,白桦茸含有白桦茸醇、多糖、三萜等有效成分,对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治各种流行性传染病、抗肿瘤、防治糖尿病等预防和治疗,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在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家,白桦茸已被制成茶煎剂、提取物、糖浆、注射剂、坐溶剂、气雾剂等。
白桦茸
由于白桦茸野生资源稀少,价格不菲,国内外研究者加强了人工栽培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国内外开发、利用白桦茸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液体培养模式,如日本、韩国研究者对白桦茸菌株发酵培养的研究多有进展,并制成胶囊保健食品。另一种是固体栽培研究,专家研究发现,白桦茸的一些有效活性成分,只存在于子实体或菌核之中,因此有必要开展子实体与菌核人工栽培研究开发,目前较为成功的是白桦茸菌核人工栽培。
现有白桦茸菌核人工栽培研究表明,可以利用桦木屑、棉籽壳、玉米心颗粒、麦麸等为原料,人工栽培白桦茸菌核。以棉籽壳为主料栽培实例,一茬菇生物学效率可达到47%,干品得率8%,生产周期160-170天;菌丝生长缓慢,菌丝满袋到进入转色阶段25-30天,转色阶段需经历15-20天,后熟阶段极易感染杂菌;菌核形成需要温差10°C 以上,恒温不结菌核;菌核生长需要"限氧"环境条件,此为菌核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
目前,国内在白桦茸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尚属初步研发阶段,我们期待在白桦茸人工培养技术的完善和提高方面,进一步取得突破性成果,以此为白桦茸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白桦茸
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西伯利亚白桦茸文化溯源
提及西伯利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冰雪世界,如同郭敬明所著小说《幻城》中描写的刃雪城一样壮观和美丽。西伯利亚是北半球最寒冷的地区,森林资源物产富饶,也是中北亚历史与文化的汇聚地,在这里,有一瑰宝历史久远渊远流传,被誉为“俄罗斯的宝贝”,它便是西伯利亚白桦茸。
白桦茸是一种寄生于桦树上的药用多孔真菌,俄罗斯人称其为Chaga,学名桦褐孔菌。史料记载,西伯利亚的鞑靼人数千年前便开始使用白桦茸治疗结核病、胃病、肝病、心脏病、寄生虫病或作为一种外部的清洗剂。据说,11世纪俄国沙皇有位王子患上了唇癌,后来他长期饮用一种饮品,竟然奇迹般地康复,而这种饮品就是由Chaga的真菌制作而成的。
据当地人介绍,白桦茸的生长过程极为独特,不能人工栽培,只能生长于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的深处,而且每两万棵白桦茸只能生长出一颗白桦茸菌株,菌株不断吸食桦树的养分,直至桦树枯竭而死,这一过程通常需要10到15年时间,因此,白桦茸非常稀少。西伯利亚独特的极寒气候和无污染的原始森林,以及独特的生长过程,也赋予了西伯利亚白桦茸的珍贵的营养价值。
相传,古时只有俄罗斯的帝王将相、贵族方能享用,被视为吉兆、祥瑞、长生不老的神物,外界甚少知道。至到上个世纪,才因苏联著名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发表的名著《癌病房》,西伯利亚白桦茸才真正走进人们的视野。
1968年,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发表了《癌病房》一书,并凭借此书在197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癌病房》这本书也受到举世瞩目。《癌病房》描写了一群癌症患者的不幸遭遇,审视现实,反思历史,剖析社会机体上的“毒瘤”,控诉了斯大林时期肃反运动和个人崇拜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在第十一章《桦树癌》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段详细的描述:“有一俄罗斯村庄多年来熬一种气味和色泽类似咖啡的桦褐孔菌茶,结果村庄里无一人得肠胃病及癌症。”这同时也引起了医学和病理学家的关注,美国科学家开始了对白桦茸的研究工作。
因为当时美苏之间一直在开展冷战竞争,为了防止被美国科学家公布白桦茸对治疗癌症和糖尿病的研究结果,苏联被迫抢先公布了白桦茸的相关信息,这个被苏联保守了几百年的秘密才最终被公之于众。事实上,早在1955年,莫斯科医科院便宣布白桦茸为抗癌物质,政府批准白桦茸可用于医药品开发。
不过,为了避免白桦茸研究成果外泄,苏联包括后来的俄罗斯都一直对白桦茸进行严格的出口限制,主要用于本国的医疗。近些年来,由于国际关系的变化,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加强了产业间和贸易的合作,一直被俄罗斯限制出口的白桦茸才得以被允许少量出口到我国。
近十多年来,俄罗斯、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等国医学界都对白桦茸的药用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求。研究表明,西伯利亚白桦茸多糖含量是灵芝的55倍,能通过直接抑制癌细胞、增强人体的免疫机能、抗氧化、抗衰老、抑制基因突变、修复癌患者血液中被破坏的蛋白结构、改善恶液质状态、抗病毒等机制发挥防癌抑癌作用。
而随着中俄结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俄健康产业交流与合作日趋紧密。目前,我国的北京西伯利亚白桦茸研发有限公司已联合俄罗斯最大的白桦茸生产企业俄罗斯西伯利亚天然野生植物有限公司,在西伯利亚共同建立了研发中心和现代化生产基地,共同启动实施“一带一路,健康中国”西伯利亚白桦茸走进中国项目,“来自俄罗斯的宝贝”正逐步走进中国家庭,成为呵护中国消费者的
“健康天使”。
和中国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如出一辙,西伯利亚白桦茸也已经成为俄罗斯民间医学的重要载体与象征。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挖掘白桦茸的药用价值和提升白桦茸的吸收利用率,成为中俄白桦茸企业为之努力的共同利益点。目前,北京西伯利亚白桦茸研发有限公司引进的西伯利亚白桦茸,采用了超微破壁、低温萃取、超低温真空干燥等现代化精制工艺,将传统白桦茸30%的吸收利用率提升到98%。
现在,西伯利亚白桦茸已经成为中俄产业合作、学术交流、文化互动等的重要内容,是西伯利亚绿色、环保、健康形象的重要象征。来到西伯利亚,除了要感受壮丽的自然风光,还一定要冲泡品饮一杯西伯利亚白桦茸茶,透过浓郁的西伯利亚白桦茸感知来自西伯利亚的独特健康味道与历史文化气息。
“梦幻菇蕈”白桦茸:别看相貌丑陋,对人体可是大有好处
白桦茸,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科、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是一种生于白桦、银桦、榆树和赤杨等的树皮下或活立木的树皮下或砍伐后树木的枯干上的药用真菌。这种真菌的活性极强,会不断吸取树的养分,大约10~15年之后就会把白桦树的精髓吸收殆尽、使得白桦树枯死。白桦茸主要滋生在北半球北纬40°~50°的地区,即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北欧,日本北海道,朝鲜,我国北部的黑龙江、吉林省长白山等处。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研究白桦茸,应用白桦茸的国家也越来越多,其药理成分不断被发现,对癌症及恶性病治疗的神奇效果,都不断令世人震惊,被誉为继巴西蘑菇和桑黄之后,预防和治疗癌症的明日之星,并有“梦幻菇覃”、“森林钻石”的美称,成为21世纪的梦幻功能食品。
据检测,白桦茸的成分有多糖、桦褐孔菌素、桦褐孔菌醇、多种氧化三萜类化合物等二百余种成分,它能有效地针对荷尔蒙和免疫系统失调,对抗肿瘤的生长。化验结果发现,其所含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酵素)是灵芝的55倍,巴西蘑菇的23倍,桑黄的318倍,猴头菇的25倍,且水溶性多糖含量很高。白桦茸拥有极高的SOD活性,有助于去除诱变癌症、心脑血管等病的“活性氧”因子,预防过氧化。
白桦茸的最有效成分在多糖,不论是水溶性多糖或非水溶性多糖,均证实具有抗恶性肿瘤活性,其中最主要的是β-D-葡聚糖。最新的研究表明,白桦茸抗恶性肿瘤作用,较其他的菇蕈类物质更具活性和高效。主要是因为其中的有效生理活性物质含量高,成分全面,能全面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吞噬已产生的癌细胞,让癌细胞自然消亡。
白桦茸中的腺甙类物质能显著降低血清和肝中胆固醇和血脂的含量。三萜类能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具有调节血脂,镇痛,解毒,抗过敏的作用。研究表明,白桦茸中的生物碱类能改善缺血,增加脑血流量;脂肪酸能显著增强脑细胞的活性,改善记忆,防止血栓形成和消融已形成的血栓,防止血管硬化和中风,改善症状,还能有效刺激消化道的分泌、润滑肠道、促进胃肠蠕动,消除便秘。白桦茸中的麦角甾醇进入人体后,以光照或加热会产生维生素D2,有效预防、改善骨质疏松症。
白桦茸具有很强的解毒功效,人们每天都在使用各种各样的调味料、药物、食品以及喝酒等食物,导致肝脏负担过重,使肝脏处于疲劳状态。白桦茸提取物可以把体内吸收的毒性物质清除掉,可以有效保护肝脏,并对肝脏的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白桦茸提取液,经过很多研究实验,证实确有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的作用,所以已有研究机构将其开发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过敏的元凶来自机体产生的活性氧,而白桦茸中的多糖能有效去除活性氧,增强机体免疫,对抗过敏物质。因而为过敏性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白桦茸对动物、人的实验结果表明,体重60千克的患者每日服用相当于干燥的白桦茸150~300克的白桦茸提取物10年后,没有产生任何副作用。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戴宝柱
编辑:吴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