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016糖尿病的进展(2020年糖尿病新进展)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每天一到两杯奶茶,12岁女孩体重飙升到166斤,竟被查出这一病症

来源:潇湘晨报

记者 | 梅玫

12岁的小玉因近2年来体重急剧增加,从58公斤增长至83公斤。爱女心切的父母赶紧将孩子送到了长沙市第三医院。

在内分泌代谢科,经过简单评估后发现,小玉身高159厘米,但体重却达到了83公斤,腰围95厘米,体重指数则为32千克/平方米,体脂率51%。

根据儿童生长发育曲线,12岁女孩体重指数(BMI)大于23千克/平方米即为肥胖,体脂率超过35%为重度肥胖,小玉已达到重度肥胖的程度。

除此以外,血液检查中发现,小玉的血尿酸值高达702微摩尔/升,谷丙转氨酶210单位/升,谷草转氨酶94单位/升,甘油三酯2.41毫摩尔/升,全部高于正常值。

在排除了遗传因素后,医生询问饮食情况时,小玉的父母透露出这样一个细节:自从爱上喝奶茶后,小玉平时每天要喝1-2杯奶茶。不爱运动、食欲不错的小玉近几年体重连年上升。

最终,小玉被诊断为肥胖症、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转氨酶升高。

无独有偶,27岁的男青年小何,身高172厘米,体重高达105千克。2个月前因突发昏迷,被120救护车送到了长沙市第三医院。

急诊入院后,抽血检测血糖达到55毫摩尔/升,血尿酸高达1000微摩尔/升,属于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经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2天后,小何终于转危为安。

清醒后的小何告诉医护人员,自己平时非常爱喝奶茶。近2年来双足、双手指、腕关节多处出现疼痛,并伴有白色“石子状”突起;更甚的是,右腕关节稍一活动便显得很吃力,局部还有卡压感。

原来,小何在入院前2个月已经出现了口干、多饮、多尿的症状,但小何不以为意,为了解渴,每天喝1、2杯奶茶,最终导致了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黄德斌介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人体每天摄入反式脂肪酸不应超过2克。而部分奶茶中,一杯500-700毫升的奶茶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最高可达6.2克,是标准值的3倍多。反式脂肪酸超标可能会造成引发心血管疾病、损害记忆力、诱发糖尿病、影响生育等严重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反式脂肪酸,奶茶中的含糖量也远超标准值。以500-700毫升的奶茶为例,其含糖量在11~62克之间,平均每杯含糖量34克,而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应控制糖的摄入,每天最好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除此之外,奶茶中的脂肪和咖啡因含量也不容小觑!根据上海消保委的调查报告,奶茶中脂肪含量达到7.8克/100毫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每天烹调油建议25-30克。一杯奶茶中,咖啡因的平均含量达0.27克,最高的含量为0.428克,约等于4杯咖啡中咖啡因的全部含量。

黄德斌解释,糖进入到人体后,一部分用于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另一部分则以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以备急用。

然而,人体合成糖原是有上限的,过多的糖就会转化成脂肪,储存在体内。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比如胰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大肠癌、黑色素瘤)等疾病。

另外,奶茶中的果糖可以在人体内转换为嘌呤,导致嘌呤的最终代谢产物——尿酸水平升高。当人体的血尿酸长期超过420微摩尔/升的时候, 将形成尿酸盐结晶,并广泛沉积在骨骼、关节、韧带、皮下组织,导致痛风石的形成。

专家:过量饮用饮料 青少年痛风、2型糖尿病升高

中新网广州3月30日电 (蔡敏婕)青少年日常饮用饮料已成为常态。“专家解读青少年饮料与健康”活动30日在广州举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卓勤在活动上表示,儿童青少年全天添加糖(主要来自饮料和零食)摄入量应少于膳食总能量摄入的10%,最好少于5%,关注青少年膳食营养问题迫在眉睫。

日常生活中,常见青少年手捧汽水、奶茶之类饮料,尤其夏天更是饮用量很大,有的一天数瓶,几乎成瘾,而这些饮料大多含糖。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饮食选择琳琅满目,时有青少年因饮食不当送院救治的新闻出现。

“1瓶500毫升的饮料约含糖50克,2016年中国膳食指南建议未成年人的每日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蒋卓勤称。

“大家可能都知道糖与肥胖的关系,酒与痛风的关系,但说到饮料和痛风的关系,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广东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黄闰月分析称,临床上高尿酸血症和蛋白尿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出现高尿酸的青少年,如没有出现尿蛋白和关节疼痛的症状,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以及坚持多运动、多出汗,劳逸结合来进行调养。

“肥胖是青少年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子,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研究显示,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2%,能量消耗减少、体重增多和中心性肥胖都增加了患病风险。”面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生李晨钟建议,肥胖的孩子应减少热量摄入,以增强抵抗力,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使血糖、尿糖能够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均衡营养是青少年智力和体格正常发育的基础。蒋卓勤介绍,中国膳食新版指南中特别提到,青少年的一日三餐应包括适量的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鱼蛋、豆类坚果,以及充足的奶制品。

“要每天吃早餐,保证早餐的营养充足,早餐应包括谷薯类、禽畜肉蛋类、奶类或豆类及其制品和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三餐不能用糕点、甜食或零食代替。”蒋卓勤表示,拒绝一切的饮料,如牛奶、果汁等,这是不理智也不可取的,他建议家长也应为孩子尽量选择无咖啡因、无化学合成色素、不含激素、少添加剂的饮品。(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1型糖尿病患者的“隐糖”路:大学时曾被退学,工作后又被开除

唐德看上去和其他人并无二致,却经常感到无助,因为他是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

从2003年17岁时发病到现在,已经18年,唐德习惯了每天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却仍然不习惯“糖尿病”这个名称,让他更加痛苦的,是隐瞒自己患病的艰难。

每天都保持运动,血糖控制得也很好,唐德感受到,近年来,社会各界已经有了一些对1型糖尿病的关注和呼声,但是自己仍然不可避免地遭受歧视,他表示,不得不“隐糖”,是这个群体目前的生存困境。

转学

2003年,唐德由于口干、尿频和身体不适,被县医院确诊为糖尿病。

“那时候,县医院医生诊断我是2型糖尿病。”唐德说,1型糖尿病比较罕见,当地县医院医生经验较少,误诊让他在患病的头两年一直在吃药,而这对绝对缺乏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来说,完全没有作用。

1型糖尿病,旧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特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的高血糖,目前暂无方法治愈,需要注射胰岛素进行控制。

唐德双十一时囤的动态血糖仪。

“由于身体不好,高中头两年学业落下很多。”没有用胰岛素治疗导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严重的时候,眼睛已经看不清楚,上课期间不停去厕所,每天都感到精神恍惚,抵抗力也非常差,经常感冒。

后来,唐德在市医院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经过胰岛素治疗后好转。惊叹于胰岛素对身体的作用,唐德努力把学业补上来,备战高考,想要学习药学,复读了一年后,他被山东一家医学院录取。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患有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的,学校可以不予录取。而1型糖尿病就在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的范围内。

面对高考体检,他巧妙地避免了被查出血糖问题。

“体检前一天我都不会吃饭,也很少睡觉,几乎一会儿测一下血糖,保障自己的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熬到早上再去体检。”

离开家去求学,对于他也是一种考验。由于胰岛素需要在冰箱保存,而大学宿舍并没有这样的条件,于是唐德去了校医院,希望可以让校医院帮忙冷藏。

“校医院却向学校反映了我的情况,我遭到退学。”当时,唐德奔走求助,也无济于事。借助媒体力量,他被湖北一家学校录取转学,学习会计。

“虽然没有继续学药学,但是我毕业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对收留我的学校很感恩。”

成家

2011年毕业后,他通过面试到一家企业工作,也用了自己的“办法”通过了体检,工作后住集体宿舍,“隐糖”生活又再次开始。

为了不让其他人发现,他穿宽松的裤子,在自己的裤子里面缝了口袋,把胰岛素泵放进这个口袋里。宿舍里没有冰箱,他就把胰岛素放在保温杯里,唐德称,虽然没有冰箱效果好,但是也可以保障胰岛素的活性。

“除了这个难言之隐,我觉得我其他方面不比别人差。”唐德说,因为患病,他更加珍惜可以工作的机会,比其他人都要努力。

唐德冰箱里的胰岛素、无糖可乐和水果。

工作稳定后,相亲、成家成为了他的另一道坎,他也知道,很多“糖友”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我大学时候一直没有谈恋爱,因为自卑,后来相亲,每次提及自己这个病,都会被对方或者对方父母拒绝。”相亲上的失败让唐德很受打击,但他表示理解。

后来,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女孩在重庆工作。一开始,他没有说自己患病的事情。过了一两个月,他内心不安,觉得还是不能隐瞒,鼓起勇气讲出事实,做好了感情走向终点的准备。出乎意料,他发现,这个女孩和之前认识的女孩都不太一样。“我告诉她自己有糖尿病,她一开始的反应就是很关心我的身体。”

很幸运,唐德拥有了普通人恋爱的甜蜜,结婚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唐德觉得,妻子愿意和他结婚,他已经非常感动,工作上自然不能让妻子再为自己付出,于是,只能他来“为爱妥协”,再次换工作,“刚好有个成都一家私立医院的工作机会,离重庆近一点”。

2019年,唐德结婚了。前提是妻子向自己的父母“隐糖”,因为怕父母不同意。

暴露

2020年9月,唐德在一次酒局上因为不得不替上司挡酒,他醉到不省人事,被同公司的行政人员送到医院急诊科救治。

“那时候我已经不清醒了,如果还有一点力气,一定不会去医院。”唐德回忆说,那时护士在他醒来时问他,测到的血糖超过了16,是不是有糖尿病,他十分慌张,矢口否认,但是不可避免的,同事已经知道了他患糖尿病的事实。

事后,领导关心地询问他身体状况如何。到了年底,唐德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公司人事找他面谈,以他工作存在问题进行劝退,并委婉表示“他最好去重庆工作,能和家人团聚”。

“我的工作或许存在一些小瑕疵,但是绝对没有到被劝退的程度。在此前的评比上,我作为财务负责人,在二十几家子公司中,被评为第三名;在平时工作中,我也创新了财务管理办法,发挥了自己得价值。”

但是他不敢走法律途径:即使现在留下来了,合同到期公司还是不会续签;他更怕的是自己患病的事情人尽皆知,那么,很难再找到工作了。

拿着公司的离职证明,他乖乖离开了。

唐德表示,“糖友”被公司拒收或劝退,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他们不得不“隐糖”的原因。“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找工作难,还要担心被开除。”

唐德再次找到新工作时签订的承诺书

现行《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人社部发〔2016〕140号)自2017年起实施,第十条认定“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不合格”,把患糖尿病的青年拒于公务员大门之外。

而《通用标准》与我国的就业促进法等法律并不适应。

“我们这些‘糖友’,不能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本身选择工作的范围就小了些,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是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录取人的标准为‘风向标’的。”唐德表示,如果企业可以用开放的心态对待1型糖尿病人,“糖友”们或许就不用“隐糖”。

被劝退后,唐德只能再次求职。“我找工作的时候非常痛苦,尤其是年初女儿的出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现在,唐德找到了新工作,战战兢兢地度过了试用期,未来怎么样,他不知道,但他说,一定会努力地工作、认真地生活。

呼吁

近年来,社会各界已经存在对于1型糖尿病“糖友”的关怀和呼声。

“糖友血糖控制得好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工作,与普通人无异,能够实现个人梦想,也能对社会作出贡献。但糖尿病患者却被现行的高校录取体检标准和公务员体检标准笼统认定为‘严重的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阻挡于高校和公务员队伍门外,这是不公平的!”

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呼吁,尽快修改高校录取体检标准和公务员体检标准,让糖尿病患者能够平等入学和参加公务员考试。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3亿糖尿病患者,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青少年,我国每年有1.3万名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糖尿病虽然是一种终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但是可防可控。随着治疗手段和药物的技术进步,胰岛素注射方法越来越简单,血糖检测逐渐无创化,并发症发生率大幅下降,糖尿病患者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差异。

刘悦伦还表示,长期以来,由于科普宣传不够,人们对糖尿病还存在错误认知:一旦患病,就会丧失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因此对糖尿病患者产生歧视心理。社会的不理解让患者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除了公务员和高校,“入园难”也是1型糖尿病患者要面临的问题。唐德表示,在他们“糖友”群中,有家长称,孩子因为患病,幼儿园不敢接收,到最后,家长只能隐瞒实情,等入园后过一阵子再委婉向老师“交代”。

“我不想被同情,只想像被当正常人对待。”唐德说起一些啼笑皆非的经历。此前,他在“被退学”时,曾在媒体公开过自己的身份,还有有眼部疾病的大学生联系他,问他能不能捐献眼角膜。

“其实1型糖尿病并没有那么可怕,和正常人相比,只是缺少胰岛素。”唐德说,在患病的时候,亲戚朋友都不看好他;被大学开除时,同学们很多也不看好他。他用自己的自律和努力,过得像正常人一样,除了血糖需要控制,身体其他指标都很正常。

每天锻炼是他的习惯,有时候,他还会去长途骑行,“100公里都不是问题。”

他和“糖友”们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改变糖尿病的称呼,“糖尿病这个名字却让我们觉得被污名化了,如果能像高血压的名称一样,叫高血糖,就还不错。”

【记者】王越莹

【实习生】李雅雯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所用为化名)

【作者】 王越莹

南方探针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