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 糖尿病(营养不良糖尿病人的降糖药)
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营养不良|联合国糖尿病日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 了解风险,了解应对 ”。
过去很多人说,糖尿病是“富贵病”,是因为吃得太多、太好,“营养过剩”才会得糖尿病的。受此说法影响,不少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血糖,不敢吃肉、不敢吃主食、不敢吃水果……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更危险的因素——营养不均衡,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营养不良。
把糖尿病和营养不良放在一起谈论,听上去总觉得挑战了我们的常识。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偏胖,至少也不瘦,怎么就营养不良了呢?
其实,国内外研究都显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糖尿病住院患者中,存在营养不良或相关风险的患者超过60%,非住院患者中营养不良发生率也高达30%。因此,糖尿病患者要谨防营养不良找上门。
为什么
会营养不良
过度限制饮食
由于担心饮食对血糖和体重的影响,不少糖尿病患者会刻意节食,比较极端的甚至不吃主食。过度限制饮食,身体缺乏能量时,只能通过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来供能,脂肪分解就会产生酮体,引起酮症。过度控制饮食(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还会加速骨骼肌的流失,导致肌肉力量不足,合并骨质疏松、平衡力下降和身体虚弱,严重者甚至引起残疾和死亡。长期摄入不足,蛋白质被分解,导致消瘦和营养不良,更危险的是引起肌少症。
胃肠道病变影响吸收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会出现吞咽不适、腹胀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胃潴留、顽固性呕吐、进食困难,导致消化障碍。肠功能紊乱还可引起慢性腹泻,导致吸收障碍。另外,一些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导致消化道症状或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利用。
运动方法不正确
过度强调慢跑、暴走等有氧运动,而忽略了抗阻力运动,也就是我们说的“增肌运动”,使体重下降过快、肌肉减少。
如何降低
营养不良的风险
第一,糖友要学会“管住嘴”,而不是“闭上嘴”。
糖尿病患者应实行个体化能量平衡计划,从而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又能满足不同情况下营养需求,而不是“一刀切”式地控制饮食。
患者可先计算自己每日需要的能量,然后通过合理分配来安排三大主要营养物质的摄入量: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45%~65%,脂肪占总热量20%~35%,蛋白质占15%~20%。
再根据血糖情况进行细微调整:全谷物碳水化合物替换部分精制谷物(粗细粮搭配)有利于血糖控制;低升糖指数/血糖负荷饮食在控制血糖方面更有效,同时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率。
定时定量进餐,遵循汤—蔬菜—肉—主食的顺序进食,有助于更平稳地控制血糖。
烹调方法可以多选蒸、煮、炖、汆、拌,避免煎、炸和红烧,这样做能够减少油脂的摄入,能更好地控制体重和血糖。
多吃蔬菜(每日蔬菜摄入量500克左右,深色蔬菜占1/2以上),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
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类适量,限制加工肉类摄入。
每日饮用300毫升液态奶或相当量奶制品,豆类天天有。
限油、限盐,每日烹饪油控制在30克以内(约3小汤勺),食盐少于5克/天(约一啤酒瓶盖)。
第二,要掌握正确运动的方法。
适当的运动,有利于控制血糖、控制体重、促进食欲、增加肌肉量。
时机:
糖尿病患者适合在餐后1小时左右运动。通常餐后1小时左右血糖值达到高峰,此时运动既有利于降糖,也能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形式:
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相结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好。有氧运动对于改善代谢、减轻体重,改善心肺功能有很大的帮助;抗阻训练能很好地锻炼肌肉,肌肉有利于储存糖原更好地利用血糖,对长期的血糖控制很有帮助。
强度:
在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人的靶心率一般要达到“150-年龄”但不超过“170-年龄”,这种强度的运动有明显的降低血糖作用。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或者中等强度结合高强度有氧运动。
时间:
2型糖尿病患者开始进行有氧运动时,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待身体适应后建议将运动时间提高到每次至少30分钟,但不包括热身和结束后的整理运动,建议每次运动前后进行5~10分钟的热身、整理运动。
频率:
每周3~7次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每周至少进行2次,更理想的是逐渐增加至每周3次。
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内科副主任医师 裴丽娜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 刘聪
策划:谭嘉 王宁
编辑:刘洋 崔晓莹
老年“糖友”营养不良风险更高
老年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营养不良发生风险更高,更易发生肌少症和衰弱,因此,应避免过度限制能量摄入,强调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警惕老年糖尿病营养不良。另外,老年人改变饮食习惯较为困难,可基于固有的饮食习惯做适当调整。
1.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老年糖尿病患者肌肉含量较低,足够的能量摄入可避免肌肉蛋白分解,应适度增加蛋白质摄入,长期素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在蛋白质选择上,除动物蛋白外,也鼓励选择优质的植物蛋白。鱼虾类、豆类对老年人较为适宜。
2.维生素与矿物质不能少 对于长期食物摄入不均衡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还需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如果有条件,建议去医院营养科进行专业咨询,也可定期采用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相关的筛查工具确认是否有营养风险,尽早发现并干预,有利于改善预后。(via 北京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糖尿病人有救了!研究发现:合理补充5大营养,血糖很难升高
凌晨三点,一位年近六十的患者在急诊室里焦急等待,他的血糖飙升至19mmol/L,口干、头晕、心慌一齐袭来。他的第一句话是:“我最近饮食很注意啊,咋血糖还这么高?”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稀奇。在门诊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糖尿病患者,明明少吃了主食、戒了甜食,却依旧控制不好血糖。
他们往往忽略了一点:营养结构的不均衡,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
血糖控制,远不止于“少吃糖”那么简单。
糖尿病,并非只是“糖吃多了”的结果,而是一种代谢紊乱的慢性病。它背后的机制复杂,牵涉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脂肪代谢等多个系统。
营养素的缺失或过剩,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推波助澜。
但一个反直觉的发现正在颠覆传统观念:有些营养素不但不会让血糖升高,反而能帮助血糖更稳定。
这不是某种保健品的营销说辞,而是多项权威研究反复验证的科学事实。
曾有一位40岁出头的女性患者,确诊2型糖尿病后情绪极度低落。
她尝试过低碳饮食、间歇性禁食、运动干预,效果一度不错,但半年后血糖又失控了。复诊时发现,她每日摄入蛋白质严重不足,微量营养素也缺乏,尤其是镁和维生素D水平低得惊人。
这类“隐性营养不良”在糖尿病患者中并不罕见。
镁,是糖尿病人最容易忽视的“控糖卫士”之一。
它是胰岛素受体信号传导的关键元素。研究发现,血清镁水平较低的人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而补充镁可显著改善糖代谢功能。
绿叶蔬菜、坚果、全谷物是天然的镁来源,但许多糖尿病人因“怕升糖”而少吃主食,反而错失了镁的摄入机会。
维生素D同样值得关注。
它不仅参与钙磷代谢,还调节胰岛β细胞功能和免疫反应。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可惜的是,很多中老年人患有维生素D缺乏症,却并不自知。
蛋白质摄入不足,是另一个被低估的风险。一些糖尿病人因担心肾功能受损而过度限制蛋白质,结果导致肌肉流失、基础代谢下降,反而使血糖波动更大。
优质蛋白,如鸡蛋、豆制品、鱼类,在肾功能允许范围内应当合理补充。
再说一个例子:一位65岁男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始终不理想,饮食也极为清淡。
查体发现其体脂率偏高,肌肉量偏低,血清铬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他补充铬元素三个月后,空腹血糖从9.5mmol/L降至6.8mmol/L。
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胰岛素作用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
另一个关键的营养素是Omega-3脂肪酸。它不是为了降糖本身,而是通过抗炎、改善脂质代谢、调节胰岛素敏感性间接起效。
深海鱼类、亚麻籽油、核桃等食物富含Omega-3,对合并高脂血症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糖尿病人尤其有益。
现实中,糖尿病患者更多关注的是“吃多少”,而非“吃什么”。但从临床角度来看,合理的营养结构比单纯的饮食控制更重要。
那些看似“健康”的饮食习惯,若缺乏营养多样性,也可能带来代谢隐患。
营养素并非单打独斗,而是通过协同作用参与血糖调控。镁和维生素D共同促进胰岛素信号传导;蛋白质摄入可延缓碳水吸收速度,减少餐后血糖波动;Omega-3脂肪酸改善细胞膜流动性,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传统中医讲究“脾为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湿热、痰浊、阴虚内热等病理状态,而这些正是现代糖尿病“代谢失衡”的另一种表述。山药、薏苡仁、黄精、葛根等中药,既可健脾益气,又富含多种微量营养素,有助于改善胰岛功能。
中西医结合干预,在临床中越来越被验证其有效性。
但也需要提醒,营养补充不能一刀切。不同患者的代谢状态、合并疾病、用药情况不同,补充策略应个体化调整。
一位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可能更容易缺乏维生素B12;一个合并慢性肾病者,补蛋白需格外谨慎。
血糖控制的终极目标,从不是“控住数字”,而是“控住生活”。营养,不只是防血糖升高的工具,更是维持身体系统稳定运转的基础。
只有当身体获得足够、均衡的营养支持时,胰岛素才有可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临床经验告诉人们,控制血糖不只是“少吃”,更是“吃对”。拒绝糖的同时,别忘了身体还需要“糖之外”的能量。
每一勺营养的补充,都是给胰岛细胞减负的机会。
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是:在追求“控糖”的过程中,人们是否忘记了“养人”?糖尿病不是数学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系统调节问题,不能只盯着血糖仪数字,要看整个人的状态、生活的质量。
饮食不是惩罚,而是调和;营养不是负担,而是修复。
那些悄无声息的营养素,或许才是糖尿病人真正的“隐形救星”。
参考文献:
[1]王立群,刘晓梅.镁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4,32(2):125-129.
[2]赵海燕,宋丽.维生素D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39(8):710-714.
[3]李雪芹,陈晓.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5,45(6):712-71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