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医治方法(糖尿病及治疗)
糖友注意:防治糖尿病,这2种运动方法很有效,推荐给你!
经常有糖友问:“医生,得了糖尿病,到底做什么运动最好?”
其实对糖友来说,最有效的运动方法既不复杂也不昂贵,就是咱们每天都能做的慢跑和快走。这两种运动不仅能帮着减少用药、减轻药物副作用,还能省下不少医药费。
别看这两种运动简单,要想达到理想效果,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今天就来好好说说。
对糖友来说,慢跑和快走的好处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里明确提到,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0.5%-1.0%,这意味着可以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甚至部分早期患者能通过运动实现药物减量。
而且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让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这样一来,药物不良反应自然就少了,经济负担也能减轻不少。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可以让糖友们的生活质量更高,寿命也能和健康人更接近。
1.速度
快走的速度不能太悠闲,也不能太急促,每分钟走100-120步比较合适,大概是每小时5-6公里的速度。
2.姿势
走路时要挺胸抬头,肩膀放松,别含胸驼背;手臂自然摆动,幅度不用太大,和身体呈45度角左右就行;脚步落地时,先用脚跟着地,再过渡到前脚掌,这样能缓冲冲击力,保护膝盖和脚踝。
3.强度
运动时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70%)之间。如果感觉心跳太快、呼吸困难,就放慢点速度;要是没什么感觉,就稍微加快点。
4.时间
每次快走建议持续30分钟以上,中途可以短暂休息1-2次,但总时长别少于30分钟,如果刚开始体力跟不上,可以从每次10-15分钟开始,慢慢增加到30分钟。
时间安排上,最好固定在每天的同一时段,比如早上或晚饭后,这样更容易养成习惯。
1.速度
糖友慢跑的速度以“轻松跑”为宜,一般每分钟80-100步,每小时6-8公里。
2.姿势
慢跑时要保持身体直立,微微前倾;头部正视前方,别低头看脚;手臂弯曲成90度,自然摆动;脚步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然后过渡到全脚掌,这样能减少对关节的冲击。
3.强度
慢跑的强度可以比快走稍高一点,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5%-75%)之间。如果跑的时候感觉胸痛、头晕,要马上停下来休息;要是跑完好几天都觉得累,说明强度太大了,得降低点。
4.时间
每次慢跑建议20-30分钟,同样可以根据体力调整。刚开始可以采用“跑走结合”的方式,比如跑1分钟、走2分钟,循环进行,慢慢增加跑步时间,减少走路时间。
每周慢跑3-4次即可,别天天跑,给身体留出恢复的时间。
1.运动前后
运动前一定要热身5-10分钟,活动开脚踝、膝盖、腰部等关节,比如做高抬腿、扩胸运动;运动后不要马上停下来,要慢走5分钟左右,再做拉伸动作,帮助身体恢复。
2.运动频率与时长
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天累计30分钟左右。这里的“累计”是说如果一次没时间做够30分钟,分2-3次做也可以,比如早上15分钟,晚上15分钟,但每次最好别少于10分钟。
3.运动搭配
如果能搭配抗阻运动(比如举哑铃、练弹力带、深蹲等),效果会更好。每周做2-3次抗阻运动,每次20-30分钟,能增加肌肉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4.运动时间
最好选择餐后30-90分钟运动,这个时候血糖相对较高,运动能帮助降低血糖,避免低血糖。千万别空腹运动,尤其是早上,容易出现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
1.运动组合与调整
可以选择1-2种有氧运动(比如快走和慢跑交替)结合抗阻运动,这样能避免运动单调,提高坚持下去的可能性。
运动量要慢慢增加,比如刚开始快走每次10分钟,每周3天,然后逐渐增加到每次30分钟,每周5天。
2.避免久坐
糖友久坐对血糖影响很大,静坐时间不要超过90分钟,每坐1小时就起来活动5-10分钟,比如倒杯水、站着伸伸腰。
3.呼吸配合
运动时配合正确的呼吸能提高效果,建议用腹部深呼吸,吸气时鼓肚子,呼气时收肚子,尽量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这样能吸入更多氧气,缓解疲劳。
糖尿病先别急着吃药!先试试这6个方法,很大几率能「逆转」!
很多2型糖尿病病友刚确诊糖尿病时,第一反应是赶紧吃降糖药。
吃一段时间,发现血糖降下来了就停药,过段时间高了再吃药。
反复折腾,直到并发症出现……以至于不得不吃一辈子药。
但其实,有很多2型糖尿病病友,完全有机会不吃药不打针,「逆转」糖尿病,即实现“糖尿病缓解”。
尤其是下面这2类糖友,缓解几率非常大:
1.刚确诊不久
比如确诊糖尿病不满5年,没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空腹C肽≥1.1ng/ml,餐后2小时C肽≥2.5ng/ml[1]。
2.有点胖,有大肚子
BMI≥25千克/米2(BMI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或有大肚子,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1]。
美国最新「糖尿病缓解指南」:6招缓解糖尿病!
根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会最新发布的《成人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治疗与缓解的生活方式干预临床实践指南》,用下面的方法,有很大几率可以实现糖尿病缓解[2]。
1先减30斤,缓解率能超过86%
DiRECT试验数据研究显示,BMI≥27kg/m2的2型糖友,减重幅度越大,糖尿病缓解的几率越大[2]:
- 减重30斤(15千克)后,糖尿病缓解率高达86%;
- 减重20-30斤,缓解率为57%;
- 减重10-15斤,缓解率为34%;
- 减重<10斤,缓解率就只有7%了
建议2型糖友在健康的前提下,至少减重10%,这有助于实现糖尿病缓解[2]。
2少吃加工食品
该适量多吃的:
- 全谷物(燕麦、藜麦、糙米等)
- 豆类(鹰嘴豆、扁豆等)
- 新鲜蔬菜(菠菜、甘蓝等)
- 低糖水果(蓝莓、柚子、苹果等,果汁除外)
- 坚果(核桃、开心果等)
这些高膳食纤维、低脂(或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天然植物,对血糖影响相对较小,有益身体健康。
该少吃的:
含糖饮料、精制米面制品、油炸食品及添加脂肪/油类的零食等加工食品,不仅容易升高血糖,还易加重胰岛素抵抗。
3饭后动一动,坐30分钟就起身
-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等,每次运动到微微出汗,并坚持20分钟左右。
- 抗阻运动:每周2~3次(两次之间间隔48小时),如弹力带训练、哑铃操等,每次坚持20分钟左右。
- 打破久坐:每坐30分钟,起身活动3分钟[2],走动走动或拉伸一下,可以用手机定时提醒自己。
4每天睡7~8小时,不要熬夜了
熬夜和睡眠不足,都容易增加胰岛素抵抗,升高血糖,让血糖难控。
- 建议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 建立固定睡觉时间,比如每晚22点上床睡觉,误差尽量≤30分钟[2]。
睡前1小时别玩手机,可以泡泡脚,听听音乐。
5每天“放空”20分钟,释放压力
每天找个安静的地方,做做正念冥想,每次坚持20分钟。
每周可以做2次太极或瑜伽,既能放松心情,又能活动身体。
和家人、朋友多沟通,有家人或朋友支持的糖友,血糖达标率比孤军奋战的人更高哦。
6戒烟、限酒
吸烟喝酒,不仅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容易发胖,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想要缓解糖尿病,要尽快远离烟酒。
此外,血糖特别高的糖友,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mmol/L,可以考虑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同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糖尿病缓解的机会更大[3]。
怎样才算糖尿病「缓解」了呢?
需满足以下条件至少3个月[1,2]:
- 停用降糖药物
- HbA1c<6.5%
- 空腹血糖<7.0mmol/L
不过,缓解≠治愈!
即使已经「缓解」了,也要定期监测血糖,每3~6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参考文献:
[1] 邹大进,张征,纪立农.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2):4037-4048.
[2] Rosenfeld, R. M., et al. (2025).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Treatment and Remission of Type 2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Adults: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Lifestyle Medicine. 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 doi.org/10.1177/15598276251325488.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16-139. DOI: 10.3760/cma.j.cn115791-20241203-00705.
文章来源:糖友云健康
*文章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及用药须基于医生处方并遵医嘱进行。
烟台市市直机关医院科普:糖尿病运动治疗全攻略
在糖尿病的综合管理体系中,运动疗法被誉为与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并重的"三驾马车"之一。规律运动不仅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代谢,还能有效改善心血管功能、控制体重。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运动并非简单的"动起来就好",唯有科学规划、细节到位,才能让运动成为控糖的安全助力,而非健康隐患。
一、启动运动前:做好全面健康评估在制定运动计划前,务必先与专业医生进行深度沟通,这是确保运动安全的重要前提。医生会通过全面的身体检查,重点评估心血管功能,排查是否存在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神经损伤、肾脏病变、不稳定足部溃疡等并发症。尤其对于病程较长、存在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患者,更需要专业评估以排除潜在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康复医生会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运动方案,明确运动类型、强度、频率等具体建议,确保运动计划既有效又安全。记住,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适合的运动方案也因人而异,切不可盲目跟风。
二、运动方案设计:科学选择与合理执行1.优选运动类型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能有效消耗葡萄糖,提升心肺功能,是糖尿病患者运动的基础选择。
-抗阻训练:通过举哑铃、弹力带练习、器械训练等,增加肌肉量,提升身体对血糖的储存和利用能力。
-柔韧平衡训练:太极拳、瑜伽、拉伸等运动有助于改善关节活动度,对于存在神经病变的患者,还能有效预防跌倒风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存在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跑跳、举重等可能导致眼压骤升的运动;足部有病变的患者,要避免长时间负重行走或可能导致足部外伤的运动。
2.精准把握运动强度
中等强度运动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选择,可通过以下方法判断:
-心率监测:运动时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220-年龄)的50%-70%。
-谈话测试:运动过程中能够完整说出一句话,但无法轻松唱歌,这是判断运动强度是否合适的简单有效方法。
除非体能基础良好且经医生许可,否则应避免高强度运动,因为高强度运动不仅会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风险,其降糖效果也未必优于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
3.规律运动时间与频率
-有氧运动: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拆分为每天30分钟,或每次10分钟,每日3次。
-抗阻训练:每周进行2-3次,针对主要肌群选择8-10个动作,每个动作做2-3组,每组重复10-15次,达到接近力竭的程度。
-运动规律:两次运动间隔不宜超过48小时,以维持运动带来的胰岛素敏感性提升效果。
4.把握最佳运动时机
餐后1-2小时是运动的黄金时段,此时血糖水平较高,能有效降低低血糖风险。应避免在空腹状态或降糖药物、胰岛素作用高峰期进行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若需在药效高峰期运动,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并加强血糖监测。
三、低血糖防护:运动安全的重中之重1. 随身必备:运动时务必随身携带快速升糖食品,如葡萄糖片、糖果、含糖饮料等,以备不时之需。
2. 全程监测:
-运动前:若血糖低于5.6mmol/L,建议先补充15克碳水化合物;若血糖高于13.9mmol/L且伴有不适,或尿酮阳性,应暂停运动。
-运动中:持续运动超过60分钟,建议每30分钟监测一次血糖。
-运动后:运动结束后的数小时内,尤其是夜间,仍需关注血糖变化,警惕延迟性低血糖。
3. 应急处理:一旦出现心慌、手抖、出汗、饥饿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及时补充糖分。
4. 告知他人:让身边的人了解自己的糖尿病情况及低血糖应对方法,确保紧急情况下能获得及时帮助。
四、足部与并发症护理:特殊关注不可少1. 每日足部检查:运动前后仔细检查双脚,及时发现红肿、水泡、破溃等问题,任何微小损伤都需认真处理。
2. 选择合适鞋袜:穿着合脚、透气、支撑性好的运动鞋和吸汗棉袜,避免穿新鞋进行长时间运动。
3. 特殊患者运动建议:存在神经或血管病变的患者,建议选择对足部压力较小的运动,如游泳、骑车等。避免赤足行走,运动方案需由专业医生或物理治疗师制定。
五、舒适运动保障:装备与环境细节-穿着:选择吸湿排汗的运动服装,保持身体干爽舒适。
-环境:炎热天气注意防暑降温,寒冷天气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四肢部位。
-补水:运动前、中、后及时补充水分,以白开水为主,避免脱水影响血糖代谢和血液循环。
糖尿病运动治疗的核心在于"个体化、安全性、持续性"。从专业评估起步,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严格把控运动强度和时间,将血糖监测和低血糖预防贯穿始终,同时做好足部护理。记住,在开始运动前,一定要与医疗团队充分沟通,确保运动安全有效。
(来源:烟台市市直机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