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监控(糖尿病监控表格)
冬季血糖更易升高,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监控,切勿盲目尝试偏方
今天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活动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
医务人员提醒,冬季不少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季节性血糖升高,高血糖会引发一系列疾病,患者一定要做好防控。
天气转凉,食欲增强,增加了热量的摄入,同时,运动减少会使血糖代谢减慢,血糖自然会升高。此外,天气寒冷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包含多种代谢异常,如果未能将血糖以及血脂、血压控制好,随着病情的进展,很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分会会长 母义明: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约占全年的70%,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占比是最高的,2023年约为50%。而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最重要原因。
天气变冷,患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血糖检测的次数,实时掌握一天的血糖变化情况,做好血糖的监控。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分会会长 母义明:糖尿病患者在每一周选1至2天对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睡前血糖进行分别检测。另外血糖仪和试纸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温度和环境的要求,一般血糖仪要求在14℃到40℃的环境下使用,试纸的保存必须要在15℃到30℃的环境中保存。
盲目尝试偏方不可取 科学治疗是关键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血糖管理和科学的医学治疗。但有些患者轻信民间“偏方”的作用,急于治疗而忽视了其中的危险。
江西省上饶市的杨阿姨患有糖尿病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邻居介绍了一个能根治糖尿病的偏方。杨阿姨每天按时服用,并逐渐减少了原本服用的降糖药物剂量。仅仅服用了半个月,她就感觉身体出现了异样。
江西省上饶市市民 杨阿姨:血糖水平不仅没有下降,还升高了。我现在反而视力模糊,有点昏昏沉沉、迷迷糊糊,所以叫我孙子送我到医院来正规检查。
江西省上饶市立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傅晓虎:判断她是因为盲目服用偏方导致的病情加重。偏方中的三颗针的中药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是由于它最主要的作用是用于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病、心血管疾病、肝病等,有效成分难以量化,使用方法和剂量不当很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可能与她原本服用的降糖药物也产生了不良反应,她还擅自停了降糖药物的使用,导致血糖水平失控。
专家建议,一定要遵医嘱科学治疗糖尿病,不要盲目轻信偏方、秘方。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分会会长 母义明:所谓的偏方也好、祖传秘方也好,很多都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任何药物包括西药和中药,一定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
(央视新闻客户端)
医生提醒:在家测血糖,这5个常见错误不能犯,不然或等于白测
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有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那就是血糖监控,相信绝大多数患有糖尿病的人在平日里都会自备血糖仪,以此来定期观察自己的血糖波动,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
但是,也有不少细心的糖尿病患者发现,自己在家里所测得的血糖值,跟自己在医院所测得的血糖值结果相差非常大,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血糖仪的问题吗?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大原因,可能就是患者在自测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5个错误。
1.采血时用力挤压
不少患者在采血的过程中都会习惯性的挤压自己的手指,殊不知在挤压的过程中,皮肤会与血液进一步接触,而这就会对最终的血糖值造成影响。建议大家在采血的时候尽量使用中指以及无名指的指腹,这主要是因为这两指的指腹所分布的神经末梢比较少,同时,血管数量比较多。
2.餐后和空腹血糖要分开
也有不少患者认为,餐前、餐后的血糖值都是差不多的,但却忽视了“吃”与“不吃”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大的,通常情况下,当身体摄入足够量的食物时,血糖水平才会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升高。
如果人们将此数值与空腹测得的血糖值相互混淆,就很容易使得患者认为自己的病情程度加重了。因此,餐后血糖与空腹血糖一定要分别测量,并且分别做好相应的对照记录。
3.在测量之前停止服用降血糖的药物
有些患者在测量血糖之前,会暂停服用所使用的降糖药物,但实际上这种做法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医生是根据所测得的血糖水平,来判断降糖药物对患者的作用是否明显的,如果停药测量血糖,那么就可能会对药物作用有所掩盖,进而影响医生的正确判断。
4.采血时间不要太长
在血糖试纸被放入血糖仪的那一刻,血糖仪就会开始发挥作用,如果血液采集的时间过长,那么就会导致血糖仪的敏感程度有所降低,同时,血糖试纸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越长,也会导致最终测得的结果偏差越大。
5.用碘酒、碘伏消毒
当碘酒、碘伏等与血液接触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电流增加,进而促使最终测得的血糖水平数值有所偏高。因此,并不建议大家在测量血糖前,用碘伏以及碘酒等进行消毒。除此之外,在当今市场上所售卖的绝大多数血糖仪,都是依赖于比色感应来进行相应检测的,而使用碘酒、碘伏,就会对其正常感应造成影响。
实际上,大家在进行血糖监测前,只需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将自己的手冲洗干净,并且擦干水分,保持干燥状态,就完全可以了。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裳荌,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能活过70岁的糖尿病人,大多在刚查出时,就采用这几个方法控血糖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分享更多的专业健康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感谢您的支持。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成功管理好自己糖尿病、活到七十岁甚至更久的人们,他们在刚被诊断出糖尿病时都做了什么?其实,掌握几个关键策略,就能在这场持久战中占据优势。
糖尿病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涉及到多个体系和生活习惯的综合症,从一开始,成功的糖尿病管理者们就不仅仅关注血糖数值,更加注重整体生活方式的改变。
举个例子,考虑到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很多人在饮食习惯上做了大调整,这不仅包括减少糖分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还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帮助缓解血糖的急速上升。
亲爱的读者,作者写文不易,收入微薄,不得不在文中加入了短短5秒广告,观看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我知道这可能会稍有打扰,但您的理解和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
成功管理糖尿病的人们通常很早就开始定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这些活动不需要非常激烈,但需要持续和规律。
例如,每日至少半小时的快步走,已经被证明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这种群体里,很多人可能一开始并不习惯运动,但他们通过逐步增加活动强度,成功地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策略是,及早使用医疗资源和跟踪管理工具,血糖监测仪的普及让糖尿病患者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这对于调整饮食和活动计划极为重要。
通过这些策略,许多糖尿病患者不仅成功控制了血糖,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生活质量,远离了糖尿病可能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这样的管理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在这些成功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共同点:坚持和生活方式的整体调整是他们能够健康长寿的关键。糖尿病对身体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我们常听说它会导致心脏病、肾病甚至视网膜问题。
但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微血管健康和神经系统,微血管是指那些比头发丝还细小的血管,它们负责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尤其是那些对血糖控制不佳的人,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伤口愈合速度变慢,这就是因为受损的微血管无法有效地将必要的养分和氧气输送到伤口处。
糖尿病神经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它主要是由于高血糖长时间对神经纤维的损害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可能会经历从轻微的麻木感到剧烈疼痛的各种感觉异常。
这不仅仅是感觉上的问题,长期下去,这种神经损伤还会影响到患者的运动能力,例如步态不稳,这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危险,因为它增加了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除此之外,糖尿病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这是因为神经性病变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手脚,还可能影响到控制胃肠道运动的神经。
这种情况被称为胃轻瘫,症状包括胃部不适、消化不良和严重的腹胀,在糖尿病人群中,这些问题虽然不常被讨论,但实际上相当普遍,并且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我们已经了解了糖尿病如何从微观层面开始,逐步影响整个身体的多个系统,但重要的是这些影响并不是不可逆的,通过控制血糖,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和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糖尿病患者可以大大减轻这些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逆转损害。
糖尿病管理的常规方法众所周知,包括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和药物治疗,然而除了这些基本策略外,还有一些较少被讨论但同样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糖尿病。
除了低糖饮食,加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也同样重要。抗氧化剂如蓝莓、核桃和深绿色蔬菜中富含的营养素,可以帮助减少由高血糖引起的炎症反应,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那些定期消费这些食物的人,他们的血糖控制常常比那些不这么做的人更为有效。
现代技术如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使糖尿病患者可以实时监控血糖变化,并理解特定食物、活动甚至情绪变化如何影响他们的血糖,这样的技术不仅帮助患者避免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极端情况,还能使他们对自身的糖尿病管理有更深的洞察和更好的控制。
摄入高量的酪蛋白(一种牛奶蛋白)可能有助于提高胰岛素分泌,从而帮助血糖控制,这类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但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通过调整饮食中特定类型的蛋白质来帮助控制糖尿病。
然大家都知道要限制糖分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足够的微量元素如镁、铬和锌的摄入也非常关键,这些微量元素对于胰岛素功能和血糖代谢都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镁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而镁的缺乏与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有关,确保饮食中包含足够的全谷物、坚果和绿叶蔬菜,可以帮助提供这些重要的微量元素。
这些方法,尽管不同于传统的血糖管理方式,但它们提供了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管理策略,特别适用于那些寻求在糖尿病管理上取得长期成功的患者,通过结合传统与创新的管理方法,我们不仅能帮助患者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更能提升他们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关于控血糖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闵淑慧.流动老人多维健康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