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基本治疗措施(糖尿病基本治疗方案中错误的是)
别再傻傻分不清!1型和2型糖尿病区别揭秘!
糖尿病就像一个“隐形杀手”,悄悄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而在糖尿病这个大家族里,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是两个常见的“成员”。虽然它们都叫糖尿病,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少区别。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1型和2型糖尿病到底有哪些不同。
一、发病机制:身体“控糖工厂”的故障差异
1.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误伤”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出了问题。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就像身体的“卫士”,负责抵御外界的病菌入侵。但在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却“认错了敌人”,把胰岛β细胞当成了“坏蛋”进行攻击。胰岛β细胞可是生产胰岛素的“工厂”,当它被破坏后,胰岛素的产量就会急剧下降,甚至完全停止生产。胰岛素就像是身体里的“糖分搬运工”,负责把血液中的葡萄糖搬运到细胞里供能。没有了胰岛素,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无法进入细胞,只能在血液里“堆积”,导致血糖升高。
2.2型糖尿病:胰岛素“消极怠工”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则比较复杂,主要和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有关。胰岛素抵抗就像是细胞对胰岛素这个“糖分搬运工”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愿意让它把葡萄糖搬进细胞里。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胰岛β细胞会拼命工作,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但时间一长,胰岛β细胞也会“累垮”,分泌胰岛素的能力逐渐下降,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情况。这样一来,血液中的葡萄糖同样无法顺利进入细胞,血糖也就升高了。
二、发病年龄:不同阶段的“光顾者”
1.1型糖尿病:青睐年轻人
1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不过也有少数成年人会患上。这个年龄段的人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系统相对活跃,但有时候也会“过于敏感”,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还在摸索着如何正确识别周围的事物,免疫系统也可能在这个时候“犯迷糊”。
2.2型糖尿病:偏爱中老年人
2型糖尿病则更常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变慢,胰岛素的作用也会受到影响。再加上中老年人往往运动量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肥胖等问题也比较常见,这些因素都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从而诱发2型糖尿病。不过,现在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三、症状表现:各有各的“小脾气”
1.1型糖尿病:症状来得急
1型糖尿病的症状通常比较明显,而且来得比较急。患者常常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这是因为身体缺乏胰岛素,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只能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导致尿量增多。尿量增多又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患者感到口渴,从而大量饮水。同时,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身体会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导致体重减轻,患者也会感到饥饿,食量增加。
2.2型糖尿病:症状较隐匿
2型糖尿病的症状相对比较隐匿,很多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症状,如疲劳、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但由于这些症状不太典型,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导致病情延误。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是在体检或者出现并发症时才发现自己患病的。
四、治疗方法:应对策略大不同
1.1型糖尿病:依赖胰岛素
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所以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患者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或者使用胰岛素泵来持续输注胰岛素。同时,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的剂量。饮食和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也非常重要,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2.2型糖尿病:治疗方式多样
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比较多样。在早期,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控制血糖,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服降糖药物。随着病情的进展,部分患者可能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此外,对于一些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还可以考虑进行代谢手术。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发病机制、发病年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两种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毕竟,健康是我们生活的基石,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糖尿病先别急着吃药!先试试这6个方法,很大几率能「逆转」!
很多2型糖尿病病友刚确诊糖尿病时,第一反应是赶紧吃降糖药。
吃一段时间,发现血糖降下来了就停药,过段时间高了再吃药。
反复折腾,直到并发症出现……以至于不得不吃一辈子药。
但其实,有很多2型糖尿病病友,完全有机会不吃药不打针,「逆转」糖尿病,即实现“糖尿病缓解”。
尤其是下面这2类糖友,缓解几率非常大:
1.刚确诊不久
比如确诊糖尿病不满5年,没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空腹C肽≥1.1ng/ml,餐后2小时C肽≥2.5ng/ml[1]。
2.有点胖,有大肚子
BMI≥25千克/米2(BMI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或有大肚子,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1]。
美国最新「糖尿病缓解指南」:6招缓解糖尿病!
根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会最新发布的《成人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治疗与缓解的生活方式干预临床实践指南》,用下面的方法,有很大几率可以实现糖尿病缓解[2]。
1先减30斤,缓解率能超过86%
DiRECT试验数据研究显示,BMI≥27kg/m2的2型糖友,减重幅度越大,糖尿病缓解的几率越大[2]:
- 减重30斤(15千克)后,糖尿病缓解率高达86%;
- 减重20-30斤,缓解率为57%;
- 减重10-15斤,缓解率为34%;
- 减重<10斤,缓解率就只有7%了
建议2型糖友在健康的前提下,至少减重10%,这有助于实现糖尿病缓解[2]。
2少吃加工食品
该适量多吃的:
- 全谷物(燕麦、藜麦、糙米等)
- 豆类(鹰嘴豆、扁豆等)
- 新鲜蔬菜(菠菜、甘蓝等)
- 低糖水果(蓝莓、柚子、苹果等,果汁除外)
- 坚果(核桃、开心果等)
这些高膳食纤维、低脂(或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天然植物,对血糖影响相对较小,有益身体健康。
该少吃的:
含糖饮料、精制米面制品、油炸食品及添加脂肪/油类的零食等加工食品,不仅容易升高血糖,还易加重胰岛素抵抗。
3饭后动一动,坐30分钟就起身
-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等,每次运动到微微出汗,并坚持20分钟左右。
- 抗阻运动:每周2~3次(两次之间间隔48小时),如弹力带训练、哑铃操等,每次坚持20分钟左右。
- 打破久坐:每坐30分钟,起身活动3分钟[2],走动走动或拉伸一下,可以用手机定时提醒自己。
4每天睡7~8小时,不要熬夜了
熬夜和睡眠不足,都容易增加胰岛素抵抗,升高血糖,让血糖难控。
- 建议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 建立固定睡觉时间,比如每晚22点上床睡觉,误差尽量≤30分钟[2]。
睡前1小时别玩手机,可以泡泡脚,听听音乐。
5每天“放空”20分钟,释放压力
每天找个安静的地方,做做正念冥想,每次坚持20分钟。
每周可以做2次太极或瑜伽,既能放松心情,又能活动身体。
和家人、朋友多沟通,有家人或朋友支持的糖友,血糖达标率比孤军奋战的人更高哦。
6戒烟、限酒
吸烟喝酒,不仅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容易发胖,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想要缓解糖尿病,要尽快远离烟酒。
此外,血糖特别高的糖友,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mmol/L,可以考虑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同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糖尿病缓解的机会更大[3]。
怎样才算糖尿病「缓解」了呢?
需满足以下条件至少3个月[1,2]:
- 停用降糖药物
- HbA1c<6.5%
- 空腹血糖<7.0mmol/L
不过,缓解≠治愈!
即使已经「缓解」了,也要定期监测血糖,每3~6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参考文献:
[1] 邹大进,张征,纪立农.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2):4037-4048.
[2] Rosenfeld, R. M., et al. (2025).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Treatment and Remission of Type 2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Adults: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Lifestyle Medicine. 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 doi.org/10.1177/15598276251325488.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16-139. DOI: 10.3760/cma.j.cn115791-20241203-00705.
文章来源:糖友云健康
*文章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及用药须基于医生处方并遵医嘱进行。
糖尿病可逆转、可停药?专家回应……
近日,“糖尿病可逆转停药” 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热议。一份名为 “糖尿病逆转” 的指南声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糖尿病病情逆转,这一说法让众多糖尿病患者纷纷关注,然而,这背后究竟是真实的科学突破,还是一场概念混淆的误会?
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首部 “糖尿病缓解” 指南显示,糖尿病与肥胖存在紧密关联。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降低,不仅能够延缓或预防 2 型糖尿病,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病情 “完全缓解”。此消息在网络上广泛转发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 “成功案例”,有人称减重 12 公斤后,餐后血糖降至 6.1,空腹血糖为 5.4;还有人表示减重 35kg 后,空腹血糖从 18 降到了 5.1。
该指南将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方法总结为 “六大生活方式干预支柱”,即营养、身体活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和避免危险物质。那么,按照这份指南操作,真的能让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逆转并停药吗?对此,临床医生给出了明确回应,指出这一表述存在严重的概念混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代喆解释道:“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的角度来看,其中所提到的干预方法确实非常科学,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糖尿病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的阶段性改善,不能称之为‘逆转’,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缓解’。” 通过对《“糖尿病缓解” 指南》英文原版与中文翻译的比对可以发现,英文表述为 “diabetes remission”(缓解),而非 “diabetes reversion”(逆转),正是翻译上的差异导致了概念的混淆。
虽然 “缓解” 和 “逆转” 仅有一词之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代喆主任进一步说明:“缓解是指在临床上,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良好,但前提是必须持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而逆转的意思是疾病从根本上好转,患者能够完全像正常人一样,随意吃喝且血糖调控不受影响。”
根据目前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不过,对于超重肥胖的人群来说,通过正确的行为干预,确实能够改善身体状况。代喆主任强调:“饮食管控对降低食物升糖指数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控制血糖升高幅度。运动同样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石,中国 2 型糖尿病指南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为主的运动,这对改善血糖控制、缓解胰岛素抵抗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糖尿病逆转指南》的发布,糖尿病管理模式正从被动治疗逐渐转向主动行为干预,这为患者展示了 “医学可控” 的积极前景。但专家特别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将 “缓解” 误读为 “治愈”,切不可因误解而擅自停药。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管理病情。
记者:童亮、刘方
通讯员:夏萌萌
来源: 经视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