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与血小板(糖尿病与血小板分布宽度的关系)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缓解糖尿病及并发症 用好这一“有力武器”

据最新研究统计,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35.2%。“这组基础数据隐藏的信息是,我国糖尿病持续高发,并且目前尚未达到糖尿病患病人数高峰。”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守估计,每年我国至少有上千万例糖尿病前期病例进展为糖尿病。

两字之差意味着疾病的不可逆转,终身用药也将成为糖尿病患者的“甜蜜”负担。可喜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历经多次迭代,临床常用糖尿病治疗药物已增至九大类,且有一大批新型降糖药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中创新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简称SGLT-2抑制剂)中的一种还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这些利好政策的实施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用药可及性。

虽然糖尿病治疗手段日新月异,但母义明认为,未来的挑战仍不可小觑,尤其是基层的糖尿病管理。“原因不仅在于城市周边糖尿病患病率持续升高,还在于基层群众糖尿病管理理念有待更新,基层群众对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认识还有待加强。”他强调,过去临床一味强调控糖,现在只要血糖偏高,除控糖外,还要管理好血脂、血压、体重等相关因素。因此,除了重视个体化治疗外,综合管理也至关重要。

糖尿病前期——

早期干预有效预防糖尿病

与多年前相比,近些年我国糖尿病发病情况,呈现出城镇周边患病率高于城镇的特点。这既预示着糖尿病领域即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也进一步佐证了基层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

“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很多人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更快。同时,约60%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糖尿病。”母义明参与了上述调查,并开展了大量走访。他说:“在北京市平谷区某村了解相关情况时,村长列出了一长串患有糖尿病的村民名单。事实说明,大城市郊区糖尿病患病率非常高。”

导致城镇周边糖尿病患病率高的原因,一是城镇周边居民大多经济状况良好,不完全依靠体力劳动维持生活,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城镇周边居民还未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理念未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母义明认为,糖尿病管理的难点在基层,挑战是如何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做到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如果糖尿病早期病变得到有效控制,可以有效预防进展为糖尿病。保守估计,我国约有3.5亿人为前期糖尿病患者。按照自然规律发展 ,每年有1000万~3500万例前期糖尿病病例进展为糖尿病。如果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将大大降低前期糖尿病进展为糖尿病的概率,减少糖尿病患病人数。

SGLT-2抑制剂——

2型糖尿病并发心肾疾病患者的首选用药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导致大血管、微血管受损,进而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因此,一旦前期糖尿病进展为糖尿病,在控糖的同时,必须兼顾并发症管理。”母义明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约有70%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并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并发肾脏功能损害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在全球位居前列。对此,母义明分析:“研究发现,一般降糖药对糖尿病并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损害并没有突出或直接疗效。但近几年研究发现,SGLT-2抑制剂和GLP-1(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对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衰、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都有一定疗效。”

其中,SGLT-2抑制剂在肾病管理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SGLT-2主要分布在肾脏近曲小管S1段,是一种低亲和力、高转运能力的转运体。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在肾脏近曲小管完成肾小球滤过液中90%葡萄糖的重吸收,从而达到降糖的目的。同时,SGLT-2抑制剂可以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低血糖风险小,还能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联合使用。

基于SGLT-2抑制剂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提出,对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风险高危患者;并发慢性肾脏疾病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抑制剂。

“我们强调,在生活方式干预等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无论患者是否使用二甲双胍,只要发生肾脏损害、心衰,都可将SGLT-2抑制剂作为首选用药。”母义明认为,强调SGLT-2抑制剂的首选用药地位,有助于让医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早期干预并发症的益处,从而选择有循证医学证据,且能改善心肾疾病的药物治疗。在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治疗后,医生还要重视疾病的综合管理,包括降压、调血脂、抗血小板等,从而使并发心肾疾病的糖尿病的治疗取得更好的疗效。

专家呼吁——

将SGLT-2抑制剂纳入国家基药目录

2014年1月,首款SGLT-2抑制剂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标志着SGLT-2抑制剂的诞生。2017年,SGLT-2抑制剂来到中国,自此我国的糖尿病治疗步入后SGLT-2抑制剂时代。

目前在我国,7款SGLT-2抑制剂被应用于临床。“但主要集中在大型医院,它们是大医院糖尿病防治的‘主力军’。在基层,SGLT-2抑制剂的普及率并不高。”母义明表示,可以通过专业培训、用药知识普及等方式,拓展基层市场,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基层临床用药规范化发展。

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慢性病的治疗与管理。这通过国家医保目录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治疗药物品种就可略见一斑。2019年,一款SGLT-2抑制剂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敲开了基层市场的大门。

母义明认为,目前SGLT-2抑制剂在口服降糖药中表现尤其优秀,不仅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降体重,还可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另外,随着几款SGLT-2抑制剂先后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价格也从14~17元/片降至几元钱/片,几乎与其他类别的降糖药相当。

综合有效性与经济性等多种因素,SGLT-2抑制剂已具备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条件。同时,SGLT-2抑制剂可有效避免糖尿病并发肾脏损害和心血管疾病,能显著减少患者的后续花费,从而降低疾病负担。“因此,将SGLT-2抑制剂作为一类药物,都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具备合理性。”母义明分析,随着各大指南、共识的不断推荐,以及相关用药知识的普及,SGLT-2抑制剂的基层用药可及性将逐步提高。如此一来,在广大郊区或糖尿病高发地区,SGLT-2抑制剂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文:王天鹅

来源: 健康报

国际公认的6条预防糖尿病措施,第5条得到权威认证,越早知道越好

只有找到糖尿病预防措施,才能积极控制或消除与并发症有关的危险因素。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权威科普糖尿病的预防方法。

1·理想地控制高血糖

消除或减轻慢性高血糖毒性作用:可利用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使血糖接近正常(空腹血糖6.0moL/L,餐后2h血糖8.0mol/L),这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

在糖尿病的长期治疗中,不仅要良好地控制血糖,同时还应尽量避免血糖的明显波动,血糖的明显波动不仅有低血糖带来的危害,且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2.合理使用降血压药物

理想控制血压:高血压常与糖尿病合并存在,并加速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理想控制血压可明显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临床常用的有6大类一线降血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药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

后两种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可作为首选药物。尤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到广泛重视,其在有效降血压的同时,对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可提供相对更加有效的防治作用。对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争取使血压控制在130/80mng左右,甚至更低,有蛋白尿者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g以下。

3·纠正代谢紊乱:

糖尿病常合并脂质代谢异常(如高甘油三酯血症、高LDL-胆固醇血症及HDL-胆固醇降低和氧化LDL及糖化LD水平增加等),会促进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根据不同的高脂血症类型采取不同的药物。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药物有5大类:胆汁酸隔离剂、烟酸类、纤维酸衍生物和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等]和饮食治疗,促进血脂控制正常。来自国外的多中心协作研究报告:H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显著

降低糖尿病患者血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升高HDL,明显降低冠心病和死亡的发生率,同时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和肾功能的下降速度,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渗出,延缓其进展,减小其视力的降低和丧失的危险。

4.改善胰岛素抵抗

降低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患者常因存在胰岛素抵抗及不适当的治疗而致高胰岛素血症,持久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动脉壁平滑肌及内皮细胞增生,增加肝脏ⅥLDL产生,促进动脉壁脂质沉着,损害机体内源性纤溶系统如刺激内皮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1-1),促进血栓形成长期高胰岛素血症还通过多种机制升高血压及导致体重增加等。

上述作用均可加速糖尿病大小血管硬化的发生和进程。因此,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采取适当措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避免高胰岛素血症,有助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5·.改善血液流变学:

糖尿病患者常由于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功能亢进、红细胞黏附性增强及变形能力降低、凝血功能増强及纤溶系统功能降低导致血液呈现高黏、高聚及高凝状态,促进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6.补充抗氧化剂:

糖尿病患者一方面由于体内自由基产生增加,另一方面机体自由基清除系统功能减弱,致自由基在体内堆积,亦一定程度上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因此可适当补充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B胡萝卜素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以减轻体内增加的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把可乐当水喝 30岁的他体检查出糖尿病

近日,一篇名为《向死而生,一名记者的住院日记》的稿件走红网络。稿件中的男记者在单位年度体检中查出了糖尿病,甚至出现了糖尿病足。在体检结果下来以前,男记者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人,“扪心自问,一个健康小伙子何以在三天内成了病床上的‘宝贝’,接连让各科专家会诊?”

最近,重庆各个单位也迎来了年终体检。这位记者的经历并不是个案,通过年终体检查出糖尿病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

30岁的他体检查出糖尿病

昨天下午3点,位于渝北光电园的一间办公室,30岁的苏先生拿出了办公桌柜子里的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这一个多月来,苏先生每天至少测量三次血糖,他已经能熟练地背出人体餐前餐后血糖的正常数值,“看《向死而生,一名记者的住院日记》的时候,还以为是我自己写的稿子。”

11月10日,苏先生拿到了自己2018年的年度体检报告。报告中显示,空腹血糖达到12毫摩尔/L,糖化血红蛋白9.2%,而人体空腹血糖的标准为3.9~6.1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正常4%~6%之间。几项数据,苏先生的检测结果都超高于正常临界值。

在苏先生的体检报告上,医生建议他重点关注进行复查。苏先生原本并不觉得是特别大的事,“我身体很好,平常连感冒都很少。”但体检报告拿回家后,苏先生的父亲翻看后却要求他立刻到医院复查,态度强硬。苏先生的两个姑父都是糖尿病患者,苏先生的爸爸对各种指标格外留意。

苏先生再次进行了血液检查,并且在医院进行了24小时的血糖监测,最终结果显示,苏先生确实已经患上了糖尿病,“我才30岁,怎么可能?”

医生详细询问了苏先生的生活习惯,发现苏先生的糖尿病,可能和他的一个特殊习惯有关——喜欢喝可乐。苏先生对可乐的喜爱超过一般人,“我不喝白水,要是夏天,一天可以喝三四瓶可乐。”苏先生回忆,自己从小学开始,就已经用可乐代替白水了,“我也不喝酒,就爱喝可乐。”

医生告诉苏先生,长期高糖的摄入,是他患上糖尿病的一大重要原因。目前,经过前期的一系列治疗,苏先生的血糖逐步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也是因为突然发现的糖尿病,苏先生戒掉喝了20多年的可乐,“因为我这个实例,老婆现在连奶茶都喝得少了。”除了不喝可乐,苏先生现在成了一个素食者,家里做饭开始用橄榄油,“虽然刚开始觉得很难过,但想想身体好才是最重要的。”

中青年发病率10多年间增加8倍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的青年糖尿病人正在迅速增加。重庆市肿瘤医院普通内科副主任医师、重庆市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足学组委员吴绮楠说,2017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1.21亿,其中40岁以下患病率高达5.9%,“与1994年相比,中青年的发病率在十几年间增加了8倍。新增的住院患者中,4个糖尿病中就有3个是中青年糖尿病患者。”

吴绮楠介绍,城市中的糖尿病人口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以前2型糖尿病是属于老年人的“专利”,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肥胖人群踏入了这个行列。

“我们所说的年轻的肥胖的2型糖尿病,通常与那些钟爱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又不爱运动的‘懒人一族’密切相关。”吴绮楠说,人的体重或腰围的增加,都可以加重胰岛素抵抗,而这正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此外,与单纯肥胖的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患者减肥更加困难,这也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控制糖尿病,不是不吃荤不吃糖

很多年轻人在确诊糖尿病以后,会像苏先生一样,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吴绮楠提醒糖尿病患者,饮食的调控要适当,过犹不及。

像苏先生一样,得了糖尿病以后就完全不吃荤菜是不对的。糖尿病患者应该饮食均衡,每天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25%—30%左右。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该荤素搭配。在选择肉类食物时,尽量选择脂肪含量低的瘦畜或禽肉,鱼类可以提供优质蛋白,可适当多吃一些,肥肉和荤油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确实不宜过多食用。

另外,尽量选择炖、清蒸、烩、凉拌、煮、煲等烹饪方法,不要使用炸、煎、红烧的烹饪方法,“只要注意日常饮食的平衡,注意好量,肉、菜和水果都可以吃。”

还有很多人认为,糖尿病主要是控制血糖,其他的可以不管,这也是错误观念。糖尿病除了高血糖外,有的还会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代谢紊乱,这叫“代谢综合征”。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降压、调脂、抗血小板、减轻肥胖、控制血糖,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了依据。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关注血糖的变化,还要关注血压、血脂、体重的变化,做到管理面面俱到。

本报记者 石亨

体检季来了

又到了岁末年初,一年一度的体检季到来。一份小小的体检报告,不仅能看出一个人的体重、身高,还能体现出你这一年身体内的各种变化,你真的发现了吗?

在这个体检季,重庆晨报将通过一系列体检季的报道,告诉你这份小小的体检报告中,哪些是你忽略的,哪些是你误读的,哪些是对你尤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