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黄帝内经糖尿病(黄帝内经糖尿病药方)

云南中医 0
文章目录:

国医大师吕仁和:糖尿病治疗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1934年出生,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和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师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中医大家,在诊治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肾脏病和多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糖尿病治疗中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糖尿病和肾病专家,该方案是在继承《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数十年临床应用,总结而成。其中,方案中的“二”是指防治糖尿病的总目标;“五”是指观察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的五项指标;“八”是指需要采取的八项措施。

二:两个目标

即长寿与健康。应尽力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努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要求不但要让患者能够有较长的寿命,还要让患者过上相对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减少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综合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不仅能达到身体健康,还能够有意识地实现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因此,糖尿病患者因为要控制糖尿病,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完整健康标准的追求者和实现者。

五:五个观察指标

即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症状。

1.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在6、7、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7%、8%,分别可作为优、良、差三个控制等级。其中,由于糖化血红蛋白能体现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应充分重视。

2.血脂 糖尿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治疗应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都努力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促进脂肪肝改善。

3.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经常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将血压控制良好,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体重 体重是衡量健康状况很重要的指标,要求患者的体重要争取达到正常范围内。体重正常,利于健康长寿;肥胖者,常伴有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代谢失常,容易合并心、脑和大血管病变;体重过低者,易合并周围神经炎等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都应向正常标准体重方向发展为好(具体计算指标详见书中介绍)。5.症状

(1)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汗多等,多由高血糖及其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一般血糖控制良好后,临床症状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而症状仍不见好转,则应除外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感染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疾病。

(2)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夜尿频多、尿多浊沫、肢体麻木、疼痛等,常是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应该积极予以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导致失明、肾衰竭、足坏疽等。

(3)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或有偏身麻木等,应除外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4)胸闷憋气,应除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5)皮肤疮疖痈疽、牙周炎感染,在糖尿病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应进行积极地、较长时间地治疗,以求彻底解决感染病灶。

(6)皮肤瘙痒,特别是二阴及易出汗的部位瘙痒,在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见,可以应用外洗加内服药相结合的治疗思路。

(7)急性高血糖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痛等高渗综合征症状,出现口渴多尿、腹痛、恶心、呕吐等酮症酸中毒症状,必须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应注意在纠正高渗综合征、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不合理过多使用胰岛素可诱发低血糖,进而导致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八:八个调理和治疗方法

即饮食、运动、心态、中药、西药、胰岛素注射、针灸推拿、导引等。

(一)三项基本措施

1.饮食要合理

2.运动要适当

3.心态要平衡

(二)五项选择措施

1.中医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轻症或初发病例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理想者,或糖尿病已经应用西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血糖仍不能良好控制者,加用中药治疗常常可以实现血糖良好控制,甚至保持病情长期稳定。而对于糖尿病已经发生并发症者,应用西药控制血糖,应用中药治疗并发症,则可以发挥我国医学中西结合的优势,使众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具体方法,吕仁和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六对论治”思路,临床应用,卓有成效。

2.西药口服药治疗 西药口服药包括口服降糖药、降脂药、降压药等。对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难以取效或中医药治疗血糖不能得到良好控制者,可以加用西药口服降糖药等。并在充分认识不同药物作用特点和副作用的基础上,酌情配合调节血脂和降压药物。

3. 注射胰岛素 对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中西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或已经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必要时,应该选用注射胰岛素治疗。有条件者,更可安装胰岛素泵,以良好控制血糖。

4.针灸推拿 吕仁和教授临床发现,糖尿病下肢沉重麻痛、夜卧不宁,针刺双绝骨穴常有良效;咽痒咳嗽,以六神丸用胶布贴于列缺穴常有良效;全身疲乏按摩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常有良效;下肢冷热失调,点按丹田穴常有良效等。故除中医中药外,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应引起足够重视(具体疗法详见书中介绍)。

5.导引吐纳——巢氏消渴之气功宣导法。本法记载于《诸病源候论》一书,适用于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其功理在于宣导肾津以止消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松衣宽带,安静仰卧,腰部伸展悬空,用骶骨背着床席,两手自然置体侧。双目微闭。随着呼吸的节律鼓起小腹,意在牵动气机,使之行水布气,津液上升。

第二步:接上式,用舌在唇齿之间,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搅动9次;再由下而上,由右至左搅动9次;鼓漱18次,将口中产生的津液分数口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其下引到“丹田”。使水之上源下流,元龙归海,津布热减,静卧数分钟收功。

第三步:收功后起立,走出室外,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缓缓步行。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心境下,步行120~1000步左右,使练功后内在的有序,在常态下尽可能地保持住。巩固已取得的引肾津、滋上源、止消渴的效果。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论《黄帝内经》中脾瘅与消渴及当今糖尿病的关系 及相关治则

点击上方 “光明微教育”可以订阅哦!

《素问·奇病论》中有这样两段话:“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脾瘅病的主要表现为口甜;好发人群为喜食甘甜可口之品,较胖者;最后的转归多为消渴病;治疗多用芳香辛散之品。何以转为消渴呢?《类经》疾病类六十一注:“肥者,味厚助阳,故能生热:甘者,性缓不散,故能留中,热留不去,久必伤阴,其气上溢,故转变为消渴之病。”

《灵枢·卫气失常》将肥胖分为三类, 即膏者、脂者、肉者。 “ 人有肥、有膏、有肉……腘肉坚, 皮满者,肥; 腘肉不坚, 皮缓者, 膏; 皮肉不相离者, 肉。 ”“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 故能纵腹垂腴, 肉者身体容大, 脂者其身收小。”“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可见, 同为肥胖, 类型不同。笔者认为脾瘅所述之肥人,多为膏者,其易于化热,损耗人体有形之精血津液,最终导致人体的消瘦。

自古对于消渴病的认识,都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消瘦),并将其分为三大类:上消、消中、肾消。上消的主要病机为肺阴亏虚,以多饮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消中的主要病机为胃阴亏虚,以多食为主要表现;肾消的主要病机为肾阴亏虚,以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将糖尿病定义为:糖尿病(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点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为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尿糖阳性和糖耐量减低。症状典型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的症候群。可见,现代医学所谓的糖尿病,其症状典型者与中医学的消渴病完全相同,但为何被现代医学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很多确是体型偏胖呢?对于这些偏胖者,医生也多采用滋阴的方法来治疗。笔者觉得现代医学所谓的糖尿病,该是与《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脾瘅病更为相近,理由如下:

脾瘅者,肥美之所发,当今之所谓糖尿病者,亦多肥人,很多也有口甜的表现,不能简单地将其病机概括为阴虚内热。肥人多痰湿,痰湿又易化热伤阴,消耗人体的有形之精血津液,最终导致患者消瘦,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消渴。脾瘅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兰谓兰草也……除谓去也,陈谓久也,言兰除陈久甘肺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兰草:味辛,性平,归肺,脾,肝经,能调气和中,止咳,明目。《本草纲目拾遗》中云:“素心建兰花除素气,解郁。蜜渍青兰花点茶饮,调和气血,宽中醒酒。辛香之品可以醒脾,舒畅气机,散除陈气,消除肥者体内之痰湿,则脾瘅不必向消渴病的方向转化。那么,同样用辛香发散之品治疗现代所谓之糖尿病,也该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将现代医学所谓的糖尿病等同于《黄帝内经》中所谓的脾瘅,可能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能起到更大的指导意义。也能减少糖尿病足,坏疽的出现,最终走上截肢的道路,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可以将脾瘅与糖尿病看作是消渴病的前奏。

清楚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则是通过三者关系的明了,达到有效治疗三者的目的。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它引起的各个系统的并发症,却能让患者的生活水平大大降低甚至是以此结束生命。笔者认为,减少并发症产生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尽可能地阻止糖尿病向消渴病发展的这样一种趋势,如何阻止呢?根据糖尿病与脾瘅更为相近的论述,可以“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在脾瘅、糖尿病的阶段,患者多肥人,而肥者多痰湿,《黄帝内经》中有句话如是说:“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气血精液需要各处布散,才不至于聚集而成病理产物。其他的比如真武汤,五苓散等等都可以发挥恢复气血精液水经四布,五经并行的功能,且不局限于治疗水肿。湿聚为水,水聚为饮,为痰,这些均是肥人体内所谓的“陈气”,是导致脾瘅、糖尿病向消渴病转化的诱因,所以,最主要的就是除“陈气”。《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这么一段话:“……脾苦湿,即食苦以燥之……肾苦燥,即食辛以润之。肝欲散,即食辛以散之……肺欲收,即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由此来看,辛能润之,以固护阴液;能散之,以除去人体多余的代谢产物;能泻之,以荡涤痰浊,由此达到除“陈气”的目的。

综上所述,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糖尿病,与《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脾瘅更为相近,可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即用芳香辛散之品,除“陈气”。二者在后期,由于“肥者,味厚助阳,故能生热:甘者,性缓不散,故能留中,热留不去,久必伤阴,其气上溢,故转变为消渴之病。”所以,能指导临床在治疗糖尿病的早期,不能立即用滋阴清热之品,其滋润之品性会进一步地助长湿浊,而是用芳香辛散之品,轻微地佐以清热固阴之品,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临床糖尿病的治愈率,还能有效地防止各种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学校:成都中医药大学)

《黄帝内经》里的“消渴病”,简直是糖尿病的“古代镜像”!

在《黄帝内经》中,“消渴病”是对一类以“津液耗损、身体消瘦”为核心特征的病症的描述,其症状表现、发病诱因与现代认知的糖尿病典型特征高度契合,具体可从这几个方面理解:

一、核心症状:“三多一瘦”的雏形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症状描述,精准抓住了“消耗”与“口渴”两大核心,类似现代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表现:

1、多饮口渴:因体内燥热灼伤津液,导致“渴而多饮”。《素问·气厥论》提到“肺消者,饮一溲二”,意思是喝进去的水远不及排出的尿液多,口渴感持续强烈。

2、多食易饥:胃中燥热消耗水谷过快,表现为“善食而瘦”(《灵枢·师传》),明明吃得多,身体却越来越瘦,这是因为食物不能被正常转化为气血,反而被内热“消耗”掉了。

3、多尿消瘦:体内津液被热邪逼迫外泄,导致尿液增多且浑浊(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尿甜”的观察),同时“热则消肌肤”(《灵枢·五变》),肌肉、脂肪被持续消耗,出现明显消瘦。

二、不同名称的细分:对应身体不同部位的“消耗”

《黄帝内经》中“消渴”并非单一病症,而是根据发病部位和表现细分出不同名称,体现了对病症的细致观察:

1、消渴:侧重“渴而多饮、食多消瘦”的整体表现,如《素问·奇病论》直指“数食甘美而多肥”者,易因“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最终“转为消渴”。

2、消瘅(dān):更强调“消瘦”特征,《素问·通评虚实论》说“消瘅……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指长期吃油腻甜食的人,易因内热耗伤气血,导致身体逐渐枯瘦。

3、肺消、膈消:聚焦“上焦”(肺、胸膈)症状,如“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素问·气厥论》),表现为口渴多饮为主,伴胸膈烦热,因肺热耗伤津液所致。

三、病机核心:“阴虚燥热”是根源

《黄帝内经》认为,消渴病的本质是“内热伤津”——无论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内热)、情志失调(怒则气逆生热),还是体质虚弱(脏腑阴虚),最终都会导致“热邪”灼伤肺、胃、肾等脏腑的津液:

1、肺津被伤,则无法“通调水道”,出现口渴多饮;

2、胃热过盛,则“腐熟水谷”过快,出现多食易饥;

3、肾阴不足,则“固摄失常”,导致尿液增多、津液外泄,身体因持续失津而消瘦。

简单说,《黄帝内经》中的消渴病,就像身体被一种“内火”持续消耗:喝再多水也不解渴,吃再多饭也长不胖,尿液反而越来越多,人慢慢消瘦——这种“消耗性”的特征,正是它最鲜明的样子,也为后世中医认识糖尿病提供了最早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