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疗法是)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可逆转、可停药?专家回应……

近日,“糖尿病可逆转停药” 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热议。一份名为 “糖尿病逆转” 的指南声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糖尿病病情逆转,这一说法让众多糖尿病患者纷纷关注,然而,这背后究竟是真实的科学突破,还是一场概念混淆的误会?

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首部 “糖尿病缓解” 指南显示,糖尿病与肥胖存在紧密关联。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降低,不仅能够延缓或预防 2 型糖尿病,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病情 “完全缓解”。此消息在网络上广泛转发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 “成功案例”,有人称减重 12 公斤后,餐后血糖降至 6.1,空腹血糖为 5.4;还有人表示减重 35kg 后,空腹血糖从 18 降到了 5.1。

该指南将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方法总结为 “六大生活方式干预支柱”,即营养、身体活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和避免危险物质。那么,按照这份指南操作,真的能让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逆转并停药吗?对此,临床医生给出了明确回应,指出这一表述存在严重的概念混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代喆解释道:“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的角度来看,其中所提到的干预方法确实非常科学,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糖尿病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的阶段性改善,不能称之为‘逆转’,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缓解’。” 通过对《“糖尿病缓解” 指南》英文原版与中文翻译的比对可以发现,英文表述为 “diabetes remission”(缓解),而非 “diabetes reversion”(逆转),正是翻译上的差异导致了概念的混淆。

虽然 “缓解” 和 “逆转” 仅有一词之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代喆主任进一步说明:“缓解是指在临床上,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良好,但前提是必须持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而逆转的意思是疾病从根本上好转,患者能够完全像正常人一样,随意吃喝且血糖调控不受影响。”

根据目前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不过,对于超重肥胖的人群来说,通过正确的行为干预,确实能够改善身体状况。代喆主任强调:“饮食管控对降低食物升糖指数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控制血糖升高幅度。运动同样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石,中国 2 型糖尿病指南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为主的运动,这对改善血糖控制、缓解胰岛素抵抗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糖尿病逆转指南》的发布,糖尿病管理模式正从被动治疗逐渐转向主动行为干预,这为患者展示了 “医学可控” 的积极前景。但专家特别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将 “缓解” 误读为 “治愈”,切不可因误解而擅自停药。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管理病情。

记者:童亮、刘方

通讯员:夏萌萌

来源: 经视直播

六大支柱实现“糖尿病缓解”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教授 李强

本报记者 王淑颖

在很多人看来,一旦确诊糖尿病,就要持续用药。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证实,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经生活方式干预,可停止使用降糖药物,让血糖处于正常状态,实现糖尿病缓解。近日,《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与缓解:美国生活方式医学学院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对生活方式实现糖尿病缓解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教授李强表示,“糖尿病缓解”是近年来医疗界的热门话题。2021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学会就联合发布了《糖尿病缓解专家共识》,同年,我国也发布了《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即便如此,在糖友的观念里,生活方式干预作为2型糖尿病管理的首选方法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糖尿病缓解是指,在停用降糖药的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且持续至少3个月。李强说,如果在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空腹测量的血糖小于5.6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小于5.7%,维持时间至少一年,则为完全缓解;空腹测量的血糖值为5.6~6.9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时间至少一年以上,可视为部分缓解。

《新指南》提出,糖尿病与肥胖密切相关,大量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等带来的体重降低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在某些情况下实现完全缓解。为追求糖尿病缓解,建议糖友以“减重超过10%”为目标。《新指南》同时指出,利用生活方式干预的“六大支柱”有助实现糖尿病缓解。

第一,营养干预。大量研究证实,健康饮食是防治慢病的重要策略。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抗氧化成分的食物,包括新鲜果蔬、全谷豆类、坚果种子等,减少精米白面、加工肉类、肥肉以及糕点、甜饮料等超加工食品摄入。

第二,适量运动。规律且持续的运动可以对抗久坐的负面影响,有助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每周进行至少150 分钟(每周5天,每次30分钟)中至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比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此基础上,每周至少进行2~3次抗阻运动,比如哑铃和杠铃等。

第三,舒缓压力。压力过大不但会导致焦虑、抑郁、肥胖、免疫功能障碍等,还会引起体内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升高血糖。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当出现紧张、焦虑等情况时,及时进行放松训练。

第四,管好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利于平衡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分泌,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创造安静、舒适、黑暗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光线等干扰因素,每天保证7~9小时睡眠。

第五,积极社交。积极的社会联系可帮助强化健康行为,影响个体的生理、心理和情感健康。除了多与亲友联系,还可以主动参与兴趣社群、志愿活动等,拓展朋友圈。

第六,避免有害物质。烟草和酒精都不利于血糖控制,不吸烟的人要永远远离烟草,有烟瘾的人应积极戒烟;限制饮酒,最好滴酒不沾。

李强表示,药物、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和减重手术也是实现缓解的有力武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科技与文明 | 糖尿病治疗史:饥饿疗法

本期导读

在胰岛素进入中国之前, 已有医生提倡糖尿病的饮食疗法。 1911 年,丁福保便在糖尿病的治法中提到食疗法, 该法认为糖尿病患者不可食用碳水化合物,应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疗法最初源自英国军医约翰·罗洛(John Rollo,1749—1809)在 18 世纪末提出的方案,罗洛认为糖尿病与肥胖有关,是一种源自胃部、继发影响肾脏和皮肤的疾病,淀粉类食物会使得尿糖升高,而肉类并不会产生类似的影响。 1797 年,他依据对两例典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经验,总结了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该原则在欧洲影响甚大,尽管其基于一个错误的前提, 但却创造性地开启了通过饮食控制、 限制糖生成以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英国生理学家、内科医生弗雷德里克·威廉·佩维(Frederick William Pavy,1829—1911)是当时治疗糖尿病的专家,他在伦敦盖伊医院行医期间通过总结治疗大量糖尿病患者的经验, 发现罗洛提出的低碳水化合物食谱是最有效的可以使得尿糖消失的方案。

19世纪,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斐林(Herrmann von Fehling,1812—1885)、英国医生威廉·罗伯茨( William Roberts, 1830—1899)等人的工作使得对尿糖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定成为可能, 许多医生开始通过测定尿糖来比较不同的食谱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美国医生艾伦提出改革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艾伦认为是胰腺功能减弱导致了糖尿病发生。持续的高血糖刺激会导致胰腺衰竭,所以他笃信患者只能根据自己胰腺的“工作能力”摄入所需的最少饮食,因此针对病情严重、胰腺“功能低下”的患者更要严格限制饮食。艾伦的治疗方法被医学界形象地称为“饥饿疗法”。这种疗法看似残忍,不近人情,但却是当时西医学最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饥饿疗法在中国亦得到了一定的应用。1917年,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博医会联合在广州召开会议,参会的医生们就中国的糖尿病治疗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香港大学的安尔( H. G. Earle)首先做了报告,他介绍自己试用饥饿疗法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并认为此疗法效果相当不错。在杭州行医的梅藤更(David Duncan Main, 1856—1934)则强调说,要让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坚持严格控制饮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安尔也认可这种说法,他认为虽说饥饿疗法是现有治疗中效果最好的办法,但是他还是会让患者自己选是否接受这种治疗,对于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意愿。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报告也印证了安尔的发言, 1917—1918 年, 北京协和医学院共有 11例糖尿病患者适用于艾伦的饥饿疗法,其中有4位患者拒绝接受该疗法,1位患者死于肺部感染,1位死于肠套叠和肾梗死。其余接受治疗的 5 人中,有 3 人病情有所好转。

饥饿疗法是个相当痛苦的过程,很多人难以或不愿坚持下来。支持这一疗法的英国医生奥托· 莱顿( Otto Leyton, 1873—1938)曾经无奈地表示没有自律性的患者很难坚持治疗,因为他们不能抵抗诱惑。高镜朗亦在中国观察到了类似现象。他说,在中国,艾伦和埃利奥特·乔斯林( Elliot Joslin)所制订的糖尿病食谱被广泛采用,即通过降低食物摄入量来减轻胰腺的负担。初期须严格绝食,并在之后按规定时间进食,且食量严格控制,远低于一般正常食量。该法治疗效果明显,但也会伴随出现身材消瘦、体力减损甚至身体功能障碍等现象。仅因难忍饥饿之苦,中途放弃的患者便已比比皆是。

胰岛素发现之前,饥饿疗法是西医学中唯一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在胰岛素发现之后,虽然大部分医生认为应该继续配合饮食疗法,但是关于饮食疗法具体应该怎么实施,则陷入了说法不一的状况。尤其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一些医生尝试着在给予患者胰岛素的情况下,增加患者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后发现胰岛素用量并不一定也需要增加,于是,便有医生开始提倡糖尿病患者不再严格控制饮食的治疗方案,而关于如何指导糖尿病患者饮食的医学实践却因此陷入了混乱状态。

不过,西医学界治疗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没有背离治疗规范,即根据胰腺的功能进食。要通过食物的称量和热量的计算来制定食谱,也给中国的西医师提出了将糖尿病患者饮食本土化的任务。

因为东西方食谱差异巨大,许多源自国外的糖尿病饮食方案并不适合中国。在西方人饮食习惯中,肉类等蛋白质成为主要食物来源,而中国人则以大米、小米、面粉为基本食材。所以民国时期,关于中国常见食物所含的营养元素以及热量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均有学者就此著有学术论著,以大米、小米、面粉等基本食材为基础,结合中国人饮食习惯,将包子、油条、豆汁等副食及酱油、醋等调料,都进行了热量换算。

医生们在实践中对中式饮食和糖尿病的关系评论不一,有些从饮食结构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以植物元素为主的饮食结构有利于预防糖尿病,而不像许多西方国家的饮食结构存在营养过剩的危险。有的则从限制碳水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认为东亚人主食米面,而这些食物又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反而不利于糖尿病的防治。由于当时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糖尿病专家们对于通过控制饮食治疗糖尿病的观点众说纷纭,因此对于传入中国的饥饿疗法渠道也不尽相同, 中国医生则根据不同的饮食原则制订患者的饮食治疗方案。

王叔咸是中国较早从事糖尿病研究的内科专家,1937年他领导完成了中国最早的糖尿病调查,这次调查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唯一一份大样本的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考虑到许多存在经济或其他方面困难而不能住院取得相应治疗的患者,王叔咸根据自己在门诊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总结成《糖尿病之简易实用治疗法》一书,该书也成为民国时期,中国糖尿病饮食治疗方案中治疗效果较好的指导手册。

王叔咸主张糖尿病根源于胰腺的功能受损,他提出的治疗原则是通过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以减少淀粉类食物的摄入量,从而减轻胰腺的负担。不过即便患者的尿糖消失,仍然要维持饮食治疗,因为胰腺的病根并未完全治愈。此疗法也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实施多年,通过控制饮食治疗糖尿病成为当时临床医生十分重视的治疗方法。

他将糖尿病治疗分为三期,第一期是给患者提供极少量的碳水化合物,目的是使尿糖呈阴性。第二期是逐步增加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量,直到尿糖复现,再适当减量,目的是得到一个可维持的碳水化合物的量。第三期是患者以不超过第二期测定的碳水化合物的量为上限,根据身体活动情况微调蛋白质、脂肪、蔬菜摄入量等。按此方案长期控制饮食。

为了避免患者进食单调生厌,王叔咸还列出了可等量换算的食物,以备调换口味。但是执行这个饮食方案的前提是,患者必须要知道自己的体重、劳动量对应的饮食热量,并将之分配为合适比例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还要保证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比例合适。另外,还要做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即食物必须称量后计出总量,再分至三餐。

有不少医生与王叔咸一样,要求患者了解各种食物的大概成分,清楚可进食的食物种类以及每天的进食量。但实际状况是,中国患者常常有种误解,认为白米最有营养。一旦医生的饮食建议稍有不当,而患者感觉不舒服时,便会怀疑医生的治疗乃至诊断,甚至认为医生故意以糖尿病吓唬人。而且,患者回家之后,常因家庭琐事导致无法遵从在医院里制定的食谱。

在王叔咸治疗的患者中,有不少人未能够严格遵照医嘱进食,抑或是未做到长期坚持而导致疗效不佳。王叔咸还提到,有些患者曾历经中西医生治疗,第一次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就诊后没有接受正规治疗就离开了,后来经熟人推荐才再次就诊。 但是也有患者因私自食用规定之外的食物而导致病情变化。

当时糖尿病治疗效果不能达到十分满意的状态,一方面是治疗手段和有效药物缺乏,另一方面则是患者不能充分认识疾病的性质,不能严格执行医生的叮嘱。但这也不能完全责怪糖尿病患者,因为计算、调配、摄入一日三餐的含糖量确实是件烦琐的事情。限于当时医学发展的水平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国内外的情况很相似,糖尿病患者几乎无法做到严格执行医嘱。

与西方习惯按量添加原料、调料的“规范化”的烹饪习惯不同,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饮食习惯中都不讲究称量,可想而知,接触西医学没有太久的中国患者对这种饮食疗法会有何感触。而且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的基本需求,服药味虽苦, 只需短暂忍耐。 西医推崇的饥饿疗法治疗糖尿病在短期已是难以忍受,要求患者长久坚持则更是难以做到的事情。

中国古来治疗消渴虽也提倡饮食疗法,但其原则主要是强调以补益、甘淡之品进行饮食调养,扶助正气,同时避免过食肥甘、辛燥之食,还会根据地域、环境的不同,因地因时制宜。而现代医学提出的糖尿病饮食治疗则需要患者永久性地对自己的饮食方案进行严格管理、长久规划。

当时大部分的中国百姓根本不知道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到底为何物,哪些食物分属于上类物质。在西医眼中,患者不仅要学会辨识这些食物成分和分类,还必须学会做到先称量和计算,然后才可以吃下食物。这些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的治疗方式在此之前都是医生的责任,如今却因为疾病,糖尿病患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顾及自己“受损的胰腺”, 终身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

糖尿病患者既是患者,又是治疗疾病的“半个”医生,而本该是维持生命的一日三餐,也成了最重要的治疗药物。按医生设定的标准吃饭,也成为糖尿病患者的责任之一。乔斯林将这种饮食称量、尿糖测定、胰岛素估量等诸多患者自我管理的方法戏称为“糖尿病算数”。

王叔咸明确表达了将饮食方案提供给中国患者时的担忧,因为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医学生都被糖尿病的饮食计算搞得十分困惑,他深知要掌握糖代谢、糖耐量曲线、热量计算等等,是连医生都觉得困难的事情,若把这些困难的事情交代给那些没有医学专业背景的患者,肯定是难上加难。

因此,在王叔咸看来,设计食谱、计算热量是医生必须承担的责任,而不能把这些关于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的数据的测算任务推给患者。在设施较好的医院,医生要跟营养师协作,共同制定出便于患者理解和掌握的食谱。在普通医院和医生个人的诊所中,医生也必须掌握制定糖尿病患者食谱的技能。

对于如何让中国的糖尿病患者能够坚持通过饮食来治疗,王叔咸也深有感触,他强调医生务必要让患者知道糖尿病的危害性和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以此引起患者对疾病的重视。另外,他还强调,即便是医生规定能吃的食物,患者也必须克制、定量,万万不可超量进食。但同时也要给患者留有希望,不去单纯强调饮食的限制,一定要告诉患者,初期需要减少饮食,但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慢慢加量,还有只要能依照食谱规定进食,进食种类还是可以丰富的,偶尔还可以吃糖。最后,医生自己首先要有足够的信心,然后才能博得患者的信任,这一点对于治疗糖尿病尤为重要。

将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和诊断一同审视,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症状在糖尿病诊断中重要性的削弱,患者对自己是否患病和是否被治愈逐渐失去了话语权。患者甚至可能在毫不在意的情况下,仅仅去医院外科看一下皮肤感染便被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被要求从此改变生活习惯,吃什么、吃多少都要细加考量。同时,糖尿病患者又获得了大部分患者少有的掌控自身疾病治疗的权利,他不再是一个被动地躺在医院里,接受医生给予药物的形象,而是依靠自律管理自己的饮食,治疗自己的疾病,医生仅提供辅助指导。这种对疾病的管理能力成了患者的权利,也成了患者的责任。

本文摘编自《胰岛素的中国故事》,甄橙、纪立农著,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科学人文在线,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讨论,我们将每月选取互动活跃、留言精彩的读者给与赠书奖励,公号对话框输入“赠书”,可了解赠书活动详情。联系邮箱:kxrw@mail.sciencep.com。

转载说明:申请转载请在文末留言或邮件联系,转载时请完整保留文章出处说明,未经同意不允许修改、删减文章,不允许添加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信息及广告。

今日荐读

内容简介

胰岛素的发现无疑是医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也彻底改变了全球的自然史和医学史。本书以时间为线索,深入探讨了胰岛素自 1923 年传入中国以来的发展历程,生动地讲述了胰岛素在中国的故事。从古代文献中对消渴症状的描述,到民国时期胰岛素的引进;从新中国成立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突破,到 21 世纪国内外胰岛素生产企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胰岛素的历史不仅是一部药物的发展史,更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患者、医疗工作者、科研人员、医药企业、卫生部门等,都是这段历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胰岛素的中国故事,既是物质的变迁,也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体现。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深入了解胰岛素及糖尿病历史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甄橙,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工程首席专家,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学术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首个冷门绝学医学史团队项目首席专家。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医史文化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史杂志》副总编、《中国卫生人才》杂志特聘专栏顾问等职。

纪立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中国药促会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主委,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共同主席,中国肥胖联盟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预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糖尿病联盟亚洲西太平洋地区糖尿病政策组成员,《中国糖尿病杂志》主编,《中华糖尿病杂志》顾问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