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治的好吗(糖尿病治的好吗能活多久)

Ms余医学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不用治,因为根本治不好?医生说出真相,早了解早受益

“糖尿病治不好”,这句话在不少人心里扎了根,有人听完就放弃了治疗,甚至自暴自弃,也有人因此被吓得过度焦虑,日日吃药,夜夜不安,但真相,远没有你想得那么绝望。

那么糖尿病到底能不能治?为什么有些人控制得很好?又有哪些人越治越糟?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确实是一种慢性病,像个“磨人的小妖精”,它不来势汹汹,却日积月累地消耗你的身体。

很多人一听“慢性病”三个字就觉得没救了,其实不然,糖尿病的关键不在于“治好”,而在于“控制好”,就像高血压一样,控制好了一样能活得很潇洒。

血糖控制得好,糖尿病并发症可以延后甚至避免,这不是空话,是无数前辈用实际经验换来的教训。只要你认真对待,生活质量并不会因此打折。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不少人听说“治不好”就干脆不治了,想等着“偏方”或“奇迹”,结果不仅血糖失控,连眼睛、肾、神经都跟着遭了秧。

糖尿病的“毒性”不是来自本身,而是来自忽视和拖延,就像水龙头漏水,你不理它,时间一长,房子都能泡坏。

饮食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第一步,可惜很多人还在认为“我不吃糖就行”,其实碳水、油脂、饮食顺序都会影响血糖波动。

我遇到过一个病人,天天吃“无糖”饮料,结果胰岛素照样飙高,因为“无糖”不等于“无升糖”,很多“低糖”食品其实热量吓人。

运动对糖尿病人意义重大,但也得讲究方式,别一上来就跑步十公里,血糖骤降反而危险,规律、适当、有氧才是正解

还有人靠“饿”来降糖,结果把自己饿得头晕眼花,胰岛素抵抗没改善,反倒把身体弄垮了,这不是管理,是折腾。

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不是“毒药”,而是医生根据你身体状况开的“护身符”,别听信“吃药会上瘾”的谣言,不吃药才是走向并发症的“捷径”

有些人总觉得“吃中药调理更安全”,但中药也分寒热虚实,调理是手段,不是万能钥匙,更不能乱吃自己开的“偏方”。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你没有感觉,但身体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视网膜出血、肾功能下降、末梢神经麻木……这些都不是突然发生的。

曾有一位司机,脚底起了个泡不在意,结果三个月后已经发展成了糖尿病足,最后不得不截肢,那种痛,身体和心理都难以承受。

糖尿病不是“富贵病”,也不是“老年病”,现在30岁以下的“糖友”越来越多,饮食结构、生活作息、体重管理都成了推手

外卖、奶茶、熬夜、久坐,这些现代生活方式正在把年轻人推向高血糖的边缘,糖尿病的门槛变低了,但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

定期体检是发现糖尿病的关键防线,尤其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这两项,看得出你过去三个月的“生活态度”

不少人平时不体检,一查就是糖尿病中期了,再查就是肾功能异常,早发现就能早管理,晚一步,麻烦会成倍增加

糖尿病的“治不好”,并不等于“没办法”,它不是绝路,而是提醒你该换一种活法,该对身体多点负责。

别把“治不好”当成放弃的理由,就像感情不顺也不能不再爱人,身体出问题了更要去呵护它

想要与糖尿病“和平共处”,最重要的是“自我管理”,医生、药物、家人只能辅助,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那张牌。

心理状态对血糖影响也不小,焦虑、压抑、脾气暴躁都可能让血糖上蹿下跳,情绪管理和饮食管理一样重要

别动不动就抱怨“治不好”,你压根没真正“认真治过”,控制血糖不靠嘴巴,靠持之以恒的行动

糖尿病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你生活怎么过,它就怎么反应,不怕它难缠,就怕你敷衍

有句话说得好:你不管理血糖,血糖就来“管理”你,到时候你想吃,不能吃;想走,走不了;想笑,都笑不出来。

别幻想有一天“根治”的药会突然出现,科学在进步,但健康这件事,始终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不少人从确诊开始就认真生活,十年二十年几乎没出现并发症,他们不是“奇迹”,而是“努力”的结果。

也有些人,明知道自己有糖尿病,日常却依然大鱼大肉,饮料不断,结果几年后眼睛看不清,肾功能也岌岌可危。

糖尿病不是“判死刑”,但它确实是一个“长期考验”,它考验你的自律、态度、知识,也考验你对生命的尊重。

饮食要有节制,生活要有规律,运动要有恒心,情绪要有出口,这四件事做好,糖尿病也能“安安分分”。

别再被“治不好”这句话吓到也骗到,它不是答案,只是提醒你要付出更多努力,不是放弃,而是换个方式坚持

医生不是神,但可以是你健康路上的伙伴,你愿意配合,我们就能一起让糖尿病“听话”,而不是“作妖”。

你的人生不是被糖尿病定义的,而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别让一个病名,偷走了你对生活的热爱。

科学管理,积极面对,糖尿病可以“安静地陪着你”,不动声色地老去,关键看你愿不愿意对得起自己的身体。

健康永远是排第一的,其他的事,排在后面都不亏,别让自己后悔,也别让身边爱你的人为你担心。

参考文献:

王陇德,朱大龙.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及综合防控策略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4):241-246.

高翔,李光伟.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与健康结果关联机制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2,30(1):34-3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不用治,因为根本治不好?医生说出真相,多了解早受益

【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不少人对糖尿病的态度开始变得极端。有的人说治不好,那就干脆不治;

有人一发现血糖高就开始恐慌,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降糖药和胰岛素上。

这两种反应都不合理。真正的问题,不是病能不能治,而是有没有人真正理解糖尿病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的知识停留在“血糖高了”、“不能吃甜的”,这跟实际情况差距太远。

糖尿病不是一个简单的病名,它本质是一组代谢失衡状态的表现,背后涉及到胰岛功能、胰岛素敏感性、肝脏糖原代谢、肠道吸收效率,还有肌肉的葡萄糖利用能力。

没有哪个药物能在短期内调和这套复杂系统,它也不是某种食物吃多了造成的结果。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高于7.0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

这是一道线,但身体的变化从来不是线上线下的区别,而是一个连续的曲线。

很多人没查血糖之前,已经在高血糖边缘徘徊多年,却一直不知道。

问题也出在这。糖尿病不是突发性疾病,大部分都是慢慢积累,等到指标出现问题,身体的代谢系统已经发生明显改变。

不处理只会更复杂,不会自己好。这跟感冒发烧完全不同。以为“拖一拖就过去了”,那是在错失唯一可以逆转的窗口期。

2型糖尿病早期干预成功的前提是能在确诊后两年内稳定血糖,并建立长期控制习惯

错过这个时间段,即便控制住血糖,胰岛素分泌功能也很难恢复。

研究显示,在疾病前5年积极控制的人群中,约有一半人在三年内可以停药,保持正常血糖;

但一旦超过5年再介入,几乎没有人能脱离药物。问题不在于能不能治,而在于有没有在正确时间做对的事。

很多人说糖尿病治不好,是因为只看到血糖这个结果,却忽略了造成血糖升高的整个机制。

血糖高只是表象。真正的核心,是胰岛素功能受损。胰岛素不是糖尿病才有的激素,它是所有人每天都要依靠的代谢激素。

只不过正常人用得顺畅,糖尿病患者用得困难。2型糖尿病的早期阶段,并不是胰岛素没有,而是身体对它的反应变迟钝了,叫做“胰岛素抵抗”。

有胰岛素,但细胞不开门。胰岛为了控制血糖,不得不分泌更多。长期高负荷工作,最后胰岛β细胞疲劳、凋亡,胰岛素水平开始下降,血糖失控。

这个过程可能持续10年,也可能5年内完成,关键在于中间这段时间有没有被正确处理。

研究还发现,内脏脂肪的堆积速度跟胰岛素抵抗有高度相关性。脂肪不是只存在皮下,它也在肝脏、胰腺、肠系膜堆积,影响代谢器官的正常功能。

肝脏被脂肪包围后,糖原合成和释放失调,空腹血糖持续升高。

胰腺周围的脂肪会释放促炎因子,诱导胰岛细胞凋亡。

有研究在超声检测中发现,9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而脂肪肝本身又会促进胰岛素抵抗,这是个正反馈机制,越晚打断,恢复越难。

不是糖尿病不能治,而是这个循环不被打破,所有治疗都在头疼医头。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糖、不吃主食,血糖就能控制得很好。这种观点不但错误,而且危险。

糖尿病的真正敌人不是糖,而是代谢紊乱。在没有胰岛素正常参与的情况下,糖类摄入会被推迟进入细胞,血糖升高是结果。

但如果把糖类全部切断,身体就会启动另一个机制——分解蛋白和脂肪来供能。

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酮体,轻则引起疲劳、脱水、情绪波动,重则诱发酮症酸中毒。

特别是在胰岛功能已经下降的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种极端饮食很容易出事。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是药物依赖心理。很多人一吃药看到血糖下降,就以为病被“治好了”,开始减量、停药。

实际情况是,药物只是参与调节,不是修复器官。尤其是口服降糖药,它们的机制多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素释放或抑制糖的吸收,没有一种药能真正恢复已经凋亡的胰岛β细胞。

如果没有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单靠药物,血糖水平很难长期稳定。

研究发现,那些只吃药不改变生活的人,五年后大部分需要联合用药,十年后进入胰岛素阶段的比例大大提高。

糖尿病不是没得治,而是不能用“痊愈”的思维去看待。它更像是一个“状态管理”,目标是让身体代谢维持在稳定水平,不出现大的波动,不让并发症发生。

那些血糖控制稳定、生活规律、体重保持正常的人,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普通人群。

这说明,糖尿病带来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甚至比看起来“健康”但生活紊乱的人还低。

说回核心问题,糖尿病控制得好,不仅血糖指标会下降,连胰岛功能也可能部分恢复。

早期的胰岛β细胞损伤是可逆的,只要不给它持续打击。

有实验用低热量饮食对一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12周后,有46%的人血糖恢复正常,无需继续用药。机制就是降低脂肪干扰、减轻胰岛负担,让细胞有恢复的时间。

但这种方法对时间要求极高,超过三年后,再用同样方法,恢复率不足10%。这个时间窗口极短,错过一次,机会就不再来。

如果糖尿病的关键是胰岛素功能,那是不是所有治疗都该围绕胰岛素展开?是不是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早期介入,延缓病情进展?

这个问题的答案没那么简单。早期胰岛素治疗确实有助于快速控制血糖,减轻胰岛负担,理论上能延缓功能恶化。

但也有研究发现,长期依赖外源性胰岛素,可能会抑制内源性分泌,形成“功能依赖”。

更大的问题在于,外源性胰岛素带来的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会让不少患者陷入“控制—反弹—再次控制”的恶性循环。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找到能提升自身胰岛素敏感性的干预路径,例如适量运动、规律睡眠、减少内脏脂肪、改善肠道菌群。

控制糖尿病要靠系统性的管理,而不是单一药物。谁掌握了这些规律,谁就真正接近了恢复的可能。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龙丹凤,徐志伟,王小芳,等.2型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J].医学信息,2020,33(21):128-130.

糖尿病不用治,因为根本治不好?医生说出真相,多了解早受益

糖尿病真的“治不好”?既然如此,是不是就不用治?这个看似荒诞的问题,却潜伏在不少患者和家属的内心深处。在门诊中,医生常听到类似疑问:“医生,我的血糖总降不下来,是不是吃药也没用?”或是“反正治不好,吃不吃药都一样吧?”

这种想法,危险的不只是对疾病的误解,更在于让一个可控的慢性病,变成不可逆的致命病。糖尿病并非“治不好”,而是不能“根治”,二者之间的差距,需要被科学理解。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核心在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障碍,导致血糖持续升高。它不是像感冒一样吃几天药就能痊愈,而是需要终身管理。但这并不等于“束手无策”,更不意味着“治疗无效”。

真正的问题,是对“治疗”的误解。治疗糖尿病的目标并非让血糖永久归零,而是通过药物、饮食、运动等方式,使血糖稳定在安全范围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这是一场与慢病共处的长期战斗,而非一场短暂的攻坚战。

忽视治疗的后果,远比想象严重。据国家糖尿病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高达60%以上,其中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事件,都是“控制不力”的结果。而这些后果,往往源于“反正治不好”的放任态度。

医生在临床中见过太多“拖出来”的患者。一位55岁男性,发现血糖异常三年未治疗,自觉无症状,直到出现持续口渴、乏力、体重骤降,被送至医院时,已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功能严重受损。这种情况,本可以避免,而不是“等着恶化”

糖尿病是否“治不好”,取决于对“治疗”的定义。若期望“药到病除”,那确实不能根治;但若目标是长期无并发症、生活质量不下降、血糖稳定达标,那么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控制好”的。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多因阴虚燥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所致。治疗上以养阴清热、健脾益气为主。中药如黄芪、天花粉、山药、葛根等,常用于调节气阴两虚型糖尿病。但医生强调,中医调理需辨证施治,切不可自行抓药乱服

西医则通过药物精准干预血糖代谢。目前常用药物如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已被广泛证明可有效降低血糖并减少并发症风险。不同阶段的糖尿病,有不同的治疗组合,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动态调整。

控制血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重要的是延缓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若能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1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其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可以显著下降,几乎接近正常人水平

医生建议,治疗糖尿病要从“血糖控制”走向“全面管理”。这包括体重控制、血压血脂监测、肾功能检查、眼底评估等。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不能只盯着血糖指标,更要关注整体风险

饮食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医生推荐“低GI饮食”,即选择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如燕麦、糙米、绿叶蔬菜、豆类等。严格控制精制糖、白米白面、甜饮料的摄入,是稳定血糖的关键。每日主食总量建议控制在250克以内,分3餐均匀分配。

合理运动同样不可忽视。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每次不少于30分钟。运动可促进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同时改善血脂和心理状态。

睡眠与情绪管理亦是重要一环。睡眠不足、长期焦虑可引起皮质醇升高,进而影响胰岛素分泌与利用。医生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学会情绪疏导,是糖尿病康复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门诊中,医生常提醒患者: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无声进展”。早期糖尿病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直到出现并发症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定期筛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预防与早治的基础。

糖尿病不是一种“等死的病”,而是“管得住的病”。只有正视它,理解它,才能驾驭它。医生多次强调,糖尿病可控、可防、可延缓,关键在于患者自身的态度与行动。

未来,随着医学科技发展,糖尿病治疗将更加精准化。基因检测、个体化营养干预、智能胰岛素泵、人工胰腺系统等新技术,正在逐步应用于临床。这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自由度。

但科技再先进,基础依然是——理解糖尿病,尊重它的规律,与医生共同制定长期管理计划。“治不好”不是放弃治疗的借口,而是提醒我们,要用科学的方式去“活得更好”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贾伟平,纪立农.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2):945-952.
[2]吴文铭,张磊.二型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现状与防控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4,32(4):260-265.
[3]王中秋,刘立新.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10):1210-1214.

喜欢这篇健康科普文章吗?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专业、实用、有温度的健康知识,让科学照亮慢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