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可以吃西柚(糖尿病可以吃西地那非吗)

胡医生说健康 0
文章目录:

西柚营养丰富,那么肿瘤患者、糖尿病患者服药期间能吃西柚吗?

为何说一颗药与西柚同服,等同于服用了数倍的药量?这不是吓唬你,尤其是正在口服靶向药物的患者更应注意。

西柚又名叫做葡萄柚,是一种芸香科植物柚的成熟后所结出的果实,在我国原产地,把这种西柚又叫做胡柚。这种西柚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从我国的浙江地区由葡萄牙人把种子带到了美国的佛罗里达州。

西柚中有天然的维生素P和维生素C以及可溶性纤维素。西柚中含有维生素P可以增强皮肤及毛孔的功能,有利于皮肤保健和美容。西柚含有丰富的维他命C,能预防黑斑、雀斑、消除绉纹、消除疲劳。

它的含糖量也非常的少。

西柚中的钾含量特别高,不存在钠离子。

西柚还含有天然叶酸。叶酸不但对早期妊娠非常重要,在整个怀孕期也同样必不可少。叶酸缺乏不仅会使妊娠高血压症、胎盘早剥的发生率增高,更会导致孕妇患上巨幼红细胞贫血,出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因此,西柚也是孕期妇女首选的水果。

西柚中所含的西柚甙可刺激细胞中造骨基因,可以有助加快骨骼的生长。儿童多吃西柚是非常有益的。注意如果是肠胃不适有腹痛、痰多咳嗽的人不建议多吃,因为它属于寒性水果。

一颗药与西柚同服等同于服用了数倍的药量?

CYP3A是细胞色素P450家族酶类中的一员,是身体中的一种重要的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和小肠。CYP3A几乎参与了现今使用的近半数药物的代谢,药物经过它的钝化作用,直接或间接得促进药物从机体的排泄作用。一旦西柚中的呋喃香豆素及其化合物抑制了CYP3A以后,人体对药物的代谢就会变慢甚至停止。血液中药物浓度变高,从而导致副作用加大或者其他不良反应。

此类食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西柚,这是由于西柚及西柚制品中富含呋喃香豆素类物质,干扰肝药酶的作用,这在FDA“提醒名单”中也有提及,通常FDA会要求在相关药物标签上标注不要与西柚等水果共食的警告。

因此,一颗药与西柚同服,等同于服用了数倍的药量,尤其是正在口服靶向药物的患者更应注意。

除了靶向药,如果正在服用降压药、降脂药、抗过敏药、镇静催眠药、免疫抑制剂、避孕药的患者,也建议避免大量食用。

部分降血压类药物,如硝苯地平;

部分降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例如辛伐他汀片、阿托伐他汀片、普伐他汀片;

部分用于治疗心率失常的药物,例如盐酸胺碘酮;

部分治疗过敏的抗组胺类药物,如非索非那定;

部分器官移植后使用,抗排异反应的药物,如环孢素;

部分抗焦虑类药物,例如丁螺环酮。

另外,红心柚子是柚子的一个品种,不是西柚,通过打针让普通柚子变红不太好实现,很容易被发现,因此,瓜果打针的谣言不可信。红心是因为含有两类色素:水溶性的花青素和脂溶性的类胡萝卜素类,如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不过大家要注意啦,都是柚子辈,服用药物期间也不要大量吃哦!

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时能吃西柚吗?

根据2016年一项研究调查(Pharmacol Res 2017 Apr;118:82-92),已知有超过85种药物与西柚存在相互作用。FDA要求某些药物,包括一些非处方(OTC)药物,在服用这些药物时要注意食用西柚。不过,二甲双胍并没有这种警告,也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西柚影响二甲双胍的安全性或有效性。没有证据表明吃西柚会影响二甲双胍的使用。

某些药物可能与二甲双胍存在相互作用,并可能降低其有效性或增加有害影响风险。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时应避免以下药物:

口服避孕药、利尿剂及其他噻嗪类药物、类固醇激素、苯妥英、烟酸、拟交感神经药、格列本脲、钙通道阻滞剂、抗癫痫药物(如托吡酯)、异烟肼、硝苯地平、呋塞米等。

在服用二甲双胍之前,患者必须告知医生和药剂师正在服用的任何药物。服用二甲双胍时饮酒会增加低血糖风险,因此,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应避免饮酒或适量饮酒。

二甲双胍主要以原形由肾脏从尿中排出,清除迅速,12~24h大约可清除90%。这也可能也是西柚不与二甲双胍相互作用的原因。

#湖南医聊超能团##健康科普排位賽##真相来了#

@头条健康@今日头条@湖南医聊@头条辟谣

适合糖友吃的十一大食物清单,请查收

得了糖尿病后,“怎么吃,能吃什么”是糖友最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把有关饮食的健康指南和糖尿病食谱全翻了个遍,总结了这篇《适合糖友吃的11大食物清单》,易于记忆且操作简单,方便广大糖友查阅和实践。

全谷类

推荐

比如小米、大黄米、高粱米、各种糙米(包括普通糙米、黑米、紫米、红米和绿米等各种颜色的稻米种子)、小麦粒、大麦粒、黑麦粒和荞麦粒,也包括已经磨成粉或压扁压碎的粮食,比如燕麦片和全麦粉等。

控糖价值

相比精制谷物,全谷物提供的能量较低一些,但保留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叶酸、维生素E、钙和铁等矿物质,以及较丰富的β-葡聚糖、黄酮和多酚等植物化学物,不仅提高了营养素密度,还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血糖,调节血脂,提高抗氧化能力。

一些证据表明,增加全谷物或谷物纤维摄入,或用全谷物替代精制谷物对预防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肥胖具有潜在的有益作用。全谷类食物的膳食纤维及微量营养素丰富,与精米面比较,血糖生成指数普遍较低,食用后餐后血糖上升缓慢,适合糖尿病病人选择。

怎么做

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精细的米面替换成全谷类食物,比如:全麦馒头或糙米饭等。另外,糖友也可以将全谷类食物融入到日常的主食中,如小米、玉米、燕麦、全麦粉都可以直接作为主食食用;或者是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是用全谷物食物作为主食,比如:小米粥、燕麦粥、杂粮粥或杂粮饭等。

注意点

若在消化性溃疡、炎性肠病或腹泻等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应该减少或者是避免进食全谷类食物,并尽量用精细的米面作为主食。

补充一点

还有一些食物虽然不属于谷物,但是也可以当粮食吃,也是整粒食用,没有经过精磨,称为“杂粮”,它们的好处和全谷是类似的,比如红小豆和绿豆,还有各种颜色、大小的芸豆(也叫菜豆、四季豆或饭豆)以及干豌豆和干蚕豆等。此外,莲子、芡实和薏米等的营养成分和谷物相近,也可以作为全谷食品的候选。

薯类

推荐

马铃薯(土豆)、甘薯(红薯、山芋、紫薯等)、芋薯(芋头、山药)和木薯等。

控糖价值

薯类提供部分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C较谷类高。

怎么做

薯类最好用蒸、煮、烤的方式,可以保留较多的营养素,直接做主食食用,也可以切块放入大米中经烹煮后同食。

注意点

不宜多吃油炸薯条和油炸薯片。

蔬菜类

推荐

空心菜、菠菜、油菜、芹菜、西兰花、莴苣、茼蒿、黄瓜、胡萝卜、西红柿、紫甘蓝、红苋菜、洋葱等。

控糖价值

与主食类食物搭配食用时,增加饱腹感,延缓主食类的消化吸收,降低其餐后血糖升高幅度。

怎么做

注意烹调方式,以水煮、清炒或凉拌为主,如什锦蔬菜或大拌菜等。

注意点

蔬菜要吃新鲜的应季蔬菜,并且要现买现吃。

菌藻类

推荐

香菇、平菇、金针菇、茶树菇、黑木耳、银耳等。

控糖价值

菌菇类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植物化合物,如蛋白质、糖类、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菌多糖等。菌菇中丰富的维生素与矿物质可作为素食人群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2)和矿物质(如铁、锌)的重要来源。

怎么做

可以跟蔬菜或肉类搭配煮,制作饺子馅的时候可以搭配菌菇类。

水果类

推荐

柑橘类水果、梨、鳄梨、樱桃、蓝莓、桃、苹果、西柚、猕猴桃、草莓、、木瓜、李子等。

控糖价值

每天吃新鲜水果可减少糖尿病及相关血管并发症风险。

怎么做

能吃皮的,尽量不削皮;能吃新鲜的,不吃水果干;能整个吃,不喝果汁。

注意点

蔬菜和水果各有营养特点,不能替代或长期缺乏。

蛋类

推荐

鸡蛋、鹌鹑蛋、乌鸡蛋、鸭蛋、鹅蛋、鸽子蛋等。

控糖价值

除了提供优质蛋白质外,还有丰富的营养素。

怎么做

以煮和蒸的烹调方式为主,尽量不吃煎蛋和炒鸡蛋,避免油脂摄入过多。

注意点

不宜丢弃蛋黄、不吃或少吃咸蛋。

鱼虾类

推荐

黄花鱼、小黄鱼、秋刀鱼、带鱼等。

控糖价值

鱼类的脂肪含量一般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些海产鱼类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病等有一定作用。

怎么做

若糖尿病病人出现肾功能不全,需要低蛋白饮食时一般不再推荐大豆制品。

畜禽肉

推荐

瘦猪肉、瘦牛肉、瘦羊肉、鸡肉(去皮)、鸭肉(去皮)。

控糖价值

糖尿病病人因糖代谢障碍,往往蛋白质消耗增加,因此,对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适量补充蛋白质十分重要。

怎么做

少用过油红烧、炸、煎等方式,推荐用炖、煮、煲、清蒸、烩等方式。

注意点

少吃肉类加工品。

奶及奶制品

推荐

牛奶、无糖酸奶、奶粉、脱脂奶粉、乳酪、羊奶。

控糖价值

奶类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易于消化吸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奶类含有的优质蛋白(酪蛋白和乳清蛋白)、钙(易吸收)和维生素A等。奶类虽然含糖类(乳糖),但血糖生成指数较低,对餐后血糖升高作用较弱。

怎么做

乳糖不耐受者可以食用经乳糖酶处理的奶粉,或是饮用酸奶。

大豆及大豆制品

推荐

腐竹、大豆、大豆粉、豆腐丝、豆腐干、北豆腐、南豆腐、豆浆。

控糖价值

不但能提供优质蛋白(与肉类接近),还能提供不饱和脂肪酸、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纤维、低聚糖、大豆异黄酮、大豆甾醇、大豆皂苷等许多种有益健康的成分。

怎么做

若糖尿病病人出现肾功能不全,需要低蛋白饮食时一般不再推荐大豆制品。

坚果类

推荐

花生、西瓜籽、葵花籽、核桃、开心果、松仁、杏仁、腰果、南瓜子、榛子等。

控糖价值

坚果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怎么做

尽量选择原味坚果。

注意点

由于多数坚果含有大量脂肪,对控制空腹血糖、血脂和体重等指标不利。因此,食用时,一定要控制份量,切勿过量。

十一大食物每天吃多少?

总而言之,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搭配,或不合理的摄入份量。只要选择健康食材,合理配餐,科学烹调,合理摄入,才能达到均衡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

糖尿病可以吃的水果排名,不知道的太亏了!来了解

“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这句话你是不是听过无数遍?但真相是,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水果含糖,但“糖尿病人不能碰水果”的说法,其实是个大误区。真正关键的不是吃不吃,而是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老李退休后,每天早上都去菜市场买水果。夏天到了,他最爱那一口甘甜的西瓜。可一想到自己是糖尿病患者,女儿每天念叨“爸你不能吃西瓜,太甜了”,他只好悻悻地放下手里的半个瓜。真的不能吃西瓜吗?有的水果比西瓜含糖高多了!

就在上个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最新的数据报告,全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4亿人,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炎炎夏日,水果摊琳琅满目,如何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又能稳住血糖?这是无数糖友和家属关心的大事。

水果不是敌人,选对了,它甚至可以成为“血糖守护者”。作为一位有二十多年临床经验的内分泌医生,我在诊室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医生,我真的不能吃水果了吗?”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而是要聪明地吃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人可以吃的水果排名,不是随便吃,是科学吃、明白吃,吃得安心,更吃得健康。

很多人以为水果就是“天然的糖”,但其实水果里的糖主要是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不同水果含糖量差别很大。我们评估一个水果是否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主要看两个指标:含糖量血糖生成指数(GI)GI越低,对血糖影响越小。

香蕉看起来“健康”,但其GI高达60-70,容易引起血糖快速上升;而苹果虽然甜,但GI在35-40之间,是低GI水果,更适合糖友食用。这就是“甜不等于升糖快”的经典例子。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和《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3年版)》,以下水果被公认为更适合糖尿病患者:蓝莓、苹果、樱桃、葡萄柚、奇异果、草莓、木瓜、李子、西柚、番石榴等。这些水果不仅GI值低,还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以蓝莓为例,它富含花青素,有研究表明,蓝莓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风险呈负相关。每天吃一小把(大约50克)蓝莓,既能满足口感,又不会让血糖大幅波动,是水果中的“抗糖先锋”。

再说苹果,这个“国民水果”其实很适合糖友。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约150克),热量在80千卡左右,GI值仅为38,且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果胶,有助于延缓葡萄糖吸收,是控制餐后血糖的好帮手。

但要注意,水果摄入的“量”和“时机”也很关键。很多糖友习惯饭后立即吃水果,结果血糖飙升。水果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比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不仅避免主食叠加,还能帮助稳定血糖。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榨汁喝。很多人觉得“喝果汁更方便”,但水果一旦榨汁,食物纤维就被破坏,糖分被迅速吸收,升糖速度比吃整果快几倍。一杯鲜榨橙汁,血糖影响远大于吃一个完整的橙子。

糖尿病患者吃水果的“黄金法则”是:小量、整果、低GI、多样化。

在临床中我们还发现,很多老年糖友为了“安全”,干脆完全不吃水果,结果却出现了营养失衡、便秘、维生素C缺乏等问题。水果本身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钾、镁、抗氧化物,对血管、神经系统都有保护作用。适当吃水果,反而有助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

奇异果富含维生素C和钾,GI值约为50,适量食用(每天半个到一个)不仅可以补充微量元素,还能帮助改善肠道健康。它就像水果界的“小绿盾”,保护糖友的微循环系统。

也要警惕一些“看起来健康,实则升糖快”的水果。比如:榴莲、龙眼、荔枝、香蕉,这些水果GI值较高,糖分密集,即便少量也可能引起血糖快速升高。如果实在喜欢,一定要控制量,并在血糖控制良好、监测到位的前提下偶尔食用。

特别要提醒一点:糖尿病患者吃水果,一定要配合血糖监测。就像开车需要仪表盘一样,吃水果要看血糖反应。如果你吃了草莓后血糖稳定,那它就是适合你的水果。如果吃了西瓜后血糖飙升,那就得警惕了。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水果干。很多人以为葡萄干、香蕉干、红枣干也是“水果”,但这些脱水食品糖分浓缩,GI值高,对糖友几乎是“血糖炸弹”,建议尽量避免。

从诊室经验来看,糖尿病患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一刀切”或“完全放纵”。吃水果这件事,不是“要不要吃”,而是“怎么吃”。我们建议糖友每天水果摄入量控制在150~200克之间,一天分两次吃,选低GI水果,咀嚼着吃,细细品味。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禁锢,而是管理。水果不是奢侈品,而是营养来源。只要掌握方法,糖尿病人一样可以享受水果带来的甜美。

临床上,我见过不少患者在合理摄入水果后,血糖更稳定、情绪更愉快、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不是水果的魔法,而是科学饮食的力量。

再次强调: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水果,而是要选对水果、吃对时间、控制好量。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从来不是“禁”,而是“控”。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2):852-879.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2022年)[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

[3]吴玉章,罗艳,胡大一.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和负荷在糖尿病患者饮食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3):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