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与肾的关系(糖尿病是不是和肾有关系)

肾博士课堂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与肾脏:不可忽视的紧密联系

在当今社会,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正严重威胁着全球数以亿计人群的健康。人们往往熟知糖尿病对血糖水平的影响,然而,它与肾脏健康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常被忽视。实际上,糖尿病若控制不佳,肾脏极易成为 “受害者”,糖尿病肾病便是二者紧密关联的典型产物。

一、糖尿病如何悄然伤肾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最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极为复杂。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就如同让肾脏持续浸泡在 “糖水” 之中,肾脏内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首当其冲,发生非酶糖化反应,生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这些产物会在肾脏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基底膜等部位大量沉积,改变肾脏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打个比方,肾小球滤过膜原本如同一张精细的滤网,能精准地拦住对人体有用的蛋白质等物质,只让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但在 AGEs 的侵蚀下,这张滤网的 “筛孔” 逐渐变大,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开始漏出,形成微量白蛋白尿,这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

与此同时,糖尿病还会扰乱肾脏的血流动力学。患者体内代谢紊乱,激活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使得肾脏入球小动脉扩张,出球小动脉收缩。这就好比一条河流,上游入口变宽,下游出口变窄,导致肾小球内形成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的异常状态。长此以往,肾小球的毛细血管不堪重负,逐渐受损,滤过功能下降,进一步加剧肾脏病变的发展。此外,高血糖还会使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大量活性氧自由基生成,它们如同 “小炸弹”,攻击肾脏细胞的细胞膜、线粒体等重要结构,干扰细胞正常代谢和功能,推动肾脏向纤维化、硬化方向发展,一步步走向肾功能衰竭的深渊。

二、糖尿病肾病的症状表现

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十分隐匿,就像一个悄无声息的 “潜伏者”,往往难以察觉。此时,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常规的尿常规检查难以发现异常,需要借助特殊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才能揪出这个 “隐藏的敌人”。随着病情逐渐进展,患者会出现一些更为明显的症状。

在泌尿系统方面,蛋白尿愈发严重,尿常规检查可明确检测出大量蛋白尿,尿液中会出现细密且经久不散的泡沫,如同啤酒泡沫一般。尿量也会发生改变,早期常出现夜尿增多的现象,患者夜间频繁起夜排尿,这是肾脏浓缩功能开始减退的表现。随着肾脏病变持续加重,肾小球滤过率大幅下降,尿量逐渐减少,严重时甚至会发展为少尿或无尿。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尿,尿液呈现洗肉水样、浓茶色或红色,一旦出现血尿,意味着肾脏损伤已较为严重。

心血管系统也会受到牵连。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且血压难以控制。这是由于水钠潴留、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激活以及肾脏缺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高血压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出血等严重疾病随时可能找上门来。水肿也是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多从眼睑、下肢开始出现水肿,早晨起床时眼睑水肿较为明显,随着活动增加,下肢水肿逐渐加重。病情严重时,水肿会蔓延至全身,甚至出现胸水、腹水,严重影响心肺功能。

血液系统同样会受到影响,肾性贫血较为常见。由于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生成不足,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气短等贫血症状,日常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稍微活动就会感到疲惫不堪。而且,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出血倾向增加,皮肤容易出现瘀斑,轻微碰撞或损伤就可能引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且出血后止血较为困难。

三、糖尿病肾病的防治策略

面对糖尿病肾病这一棘手难题,预防是关键中的关键。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严格控制血糖是第一道防线。通过合理饮食,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蔬菜等,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稳定血糖水平。同时,坚持规律运动,如散步、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能有效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辅助控制血糖。在药物治疗方面,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必要时及时使用胰岛素,并严格按照医嘱调整剂量,务必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7% 以下,从根源上减轻高血糖对肾脏的损害。

控制血压也至关重要。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 “加速器”,积极控制血压可有效延缓病情恶化。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是首选,它们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特异性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减轻肾小球内压力,减少蛋白尿,对肾脏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钾和血肌酐水平,防止出现高钾血症和肾功能急剧恶化等不良反应。若血压控制不佳,可联合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其他降压药物。此外,患者要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 6 克,减少水钠潴留,减轻血压升高的压力。

定期体检筛查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手段。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每年进行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 / 肌酐比值(UACR)、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检查,对于病程超过 5 年的 1 型糖尿病患者及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更要加强监测频率。通过这些检查,能够及时捕捉到肾脏损伤的蛛丝马迹,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显著延缓肾功能恶化速度。

一旦不幸确诊为糖尿病肾病,积极治疗刻不容缓。除了上述控制血糖、血压的措施外,调整饮食结构也十分关键。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主,如瘦肉、鱼类、牛奶、蛋清等,减少植物蛋白(如豆类)的摄入,以减轻肾脏代谢负担。同时,要保证足够的热量供应,避免因蛋白质摄入减少导致营养不良。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代谢。对于肾功能已受损的患者,还需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进一步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 α - 酮酸制剂或必需氨基酸。

当糖尿病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肾脏替代治疗便成为维持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血液透析是常见方式之一,通过体外循环装置,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过滤,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和毒素,再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体内,一般每周需要进行 2 - 3 次。腹膜透析则利用人体自身的腹膜作为透析膜,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通过腹膜两侧的浓度差,使体内的有害物质进入透析液,然后排出体外,这种方式可居家进行,操作相对灵活。对于合适的患者,肾移植是最佳选择,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但肾源紧张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且术后患者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异反应。

糖尿病与肾脏健康紧密相连,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任重而道远。糖尿病患者务必提高对肾脏健康的重视程度,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定期体检筛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肾脏功能,远离糖尿病肾病带来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长度。

糖尿病十年,确诊尿毒症!医生:原本有足够的时间干预,都忽视了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很多人一听到“尿毒症”三个字,脑袋一下子就空了。不是不怕,是没想过会轮到自己。明明就是血糖高一点,吃点药、控制下饮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吧。

可真等到肾功能只剩下个位数,再回过头想省下来的每顿奶茶、每次不当回事的复查,才明白,这个病从来就不是突然的

糖尿病是一个沉默的磨损者,它不会让你一下子倒下,但它会一点点把你身体里的精密结构变得脆弱。肾脏尤其脆。它不叫不闹、也不疼,总是在你以为一切正常的时候往前推进了一步。

有些人以为自己没症状就代表病情稳定,这是个误会。肾脏有极强的代偿能力,哪怕已经坏掉了一半,你可能都察觉不到。一旦出现浮肿、乏力、尿量异常,往往已经是中晚期。而这一步,很可能就是从糖尿病开始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糖尿病和肾有关系?其实肾脏里的微血管网络,是靠高精度在运作的。

当血糖长期升高,血管内皮会被持续刺激,逐渐失去屏障功能,糖分子、脂质、炎症因子会像“漏水的管道”一样渗入组织,微血管就这样慢慢堵塞、坏死。

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在野外并没有糖尿病。哪怕是吃肉的狮子、吃果子的猴子,它们代谢糖的能力都非常强。人类的问题出在我们“活得太久”了。糖尿病,本质上是进化给人类留下的“漏洞”。

人类的胰岛素系统并不是为现代饮食设计的。在远古时代,糖是一种稀缺资源,我们的身体进化出了极强的糖分储存能力。这对当时的生存有利,但放在今天,就是灾难。

高糖、高脂饮食频率远远超过身体的耐受极限,胰岛β细胞长期超负荷运作,最后就“罢工”了

再往下就是连锁反应。糖尿病导致的高血糖状态,会让肾小球过度滤过,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就像发动机一直踩着油门转速过高,迟早会烧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糖友在确诊5年后就出现了微量白蛋白尿,这是糖尿病肾病最早的信号。

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不查这个项目。常规体检里也不包含,得你自己主动去做。一旦白蛋白尿持续阳性,说明肾脏已经开始受损。再往后就是肾小球硬化、滤过率下降,最后发展成慢性肾衰竭,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尿毒症”。

你可能听过“糖尿病是个管不住嘴的病”,但它远远不止于饮食。真正的问题是慢性系统性炎症。这在糖尿病人群中非常普遍,包括低度炎症反应、自由基损伤、免疫调节紊乱,长期下来,肾脏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更棘手的是,很多患者在初期并没有接受个体化治疗。大多数依赖单一口服药物控制血糖,忽略了血压、血脂、体重、尿酸的联动管理。其实真正保护肾脏的,不是把血糖控制在一个数字上,而是让整个代谢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现在有研究发现,某些肠道菌群的失衡也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我们身体不是孤岛,肾脏和肠道、免疫、神经系统都在交互。一个微生态的紊乱,可能通过炎症通路传导到肾脏,这就是现代医学强调“系统医学”的原因。

还要说个大家容易忽略的点——睡眠结构紊乱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也很大。不是简单的“熬夜不好”,而是睡眠过程中生长激素、褪黑素、皮质醇之间的节律被打乱,直接干扰肾小管的再吸收功能。

长时间下去,肾脏的夜间修复机制就被削弱了。

再看一个细节。很多糖尿病患者长期吃止痛药、感冒药甚至中草药丸,没注意这些药物的潜在肾毒性。一边控制血糖,一边用药伤肾,等于左手在救火,右手在点火。这类“药源性肾损害”在糖尿病人群中非常常见,但很少被重视。

还有个让人揪心的现实是,很多糖友迟迟不愿意开始胰岛素治疗。总觉得打针是“最后一步”,一旦开始就收不回来了。但其实,早期合理使用胰岛素反而能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延缓肾病的进展。观念上的误解,反而成了病情恶化的推手。

我见过很多患者,在刚查出尿蛋白时还心存侥幸,觉得自己不严重。但肾病不像感冒不是今天重明天轻,它是一条不可逆的下坡路。真正能改变的,是你在早期做的每一个小决定。

说到底,糖尿病导致的尿毒症,并不是因为病情发展太快,而是因为我们反应太慢。很多人该做的检查没做,该上的治疗没上,该停的药没停。问题不是没时间,而是忽视了时间

如果你已经是糖尿病患者,别再用“我现在没事”来安慰自己。你没事,是因为肾脏还在拼命代偿。可它不是永动机,终有一天会撑不住。如果你家里有糖尿病人,别再说“他不胖、他血糖不高、他不喝饮料”,这些都不是理由。

真正的预防,不是在病情严重时才开始扭转,而是在还看不出问题时就开始行动。你愿不愿意相信,这个决定,可能会让你多活十年。

最后再提醒一句,不要只盯着血糖。糖尿病是一场全身性的代谢风暴,肾只是被殃及的器官之一。你要做的,是尽早建立起对“慢性病全面管理”的认识,把它当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场短期对抗。

愿你永远不需要透析机,也不需要后悔。

参考文献:

1. 《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9787117261051

2.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3年第39卷第2期,《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与干预策略》

3.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30卷第10期,《系统性炎症在糖尿病肾病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1周就肾衰竭!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若常出现3个不适,立即就医

“你说糖尿病真的能拖成肾衰竭?一周就发展那么快?

门诊外,55岁的王立新紧皱着眉头,手里攥着刚出的体检报告,跟同事低声嘀咕。他在社区做保安,糖尿病好几年了,血糖总是时高时低,生活倒也没大变化。可最近一周,他莫名其妙开始恶心头晕,今天查体直接“肾指标爆表”。他纳闷:糖尿病,怎么和肾脏扯上了关系?

其实,像王立新这样的糖尿病患者,生活中比比皆是。很多人觉得,只要血糖别太高,吃喝注意点,小毛病而已,根本不会出什么大事。然而,事实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残酷和紧迫。本来平平淡淡的糖尿病,怎么就能让肾脏一周内“倒下”?

你以为与你无关的病,也许就在你身边悄悄发生。


一、糖尿病和肾脏的关系,比你想的要紧密得多

肾脏是沉默的“受害者”。它不像心脏突然剧痛,也不像大脑“说晕就晕”。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悄无声息,直到危机爆发。

1.1 “肾衰竭”的来龙去脉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环境,长期刺激肾脏内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蛋白逐步泄漏,就像水管破了缝,一点点渗漏,看着没事,实际伤害在积累。慢慢地,就会出现“蛋白尿”。如果再不注意,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异常接踵而至。到这个阶段,肾功能实质性损伤,危机正式拉响。

1.2 糖尿病患者肾损发生率惊人
  • 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至少40%会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2%。也就是说,每10个成年人,就有1个正在走向糖尿病肾病。
  • 2021年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是中国慢性肾病的第一位病因,占比32.1%
  • 终末期肾病(ESRD)透析患者中,糖尿病相关肾病高达44.4%。
  • 这意味着,每两个做透析的人里,就有一个是糖尿病“走”过来的!
1.3一周“闪崩”,不是危言耸听

很多患者就是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从轻度肾损“跳跃”到急性肾衰,周期有时候短得令人惊讶。不是恐吓,而是现实!


二、三大“沉默信号”:糖尿病肾损伤最危险的3个不适

糖尿病肾损往往没有剧烈痛感,但会出现三种反复出现、极易被忽略的不适。医生提醒: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出现这三种情况,务必马上就医!

2.1水肿:晨起发现脚踝、眼睑浮肿

肾脏功能下降,体内“废水”排不出去,最早的表现就是双下肢、脚踝浮肿,有的人还会眼皮浮肿。很多人误当成“走路太多”“没睡好”,却不知这其实是肾脏拉响的第一道警报

2.2恶心乏力:不是胃病,是毒素堆积

肾脏排毒能力下降,体内的尿素、肌酐逐步升高,人会觉得浑身没劲、恶心反胃、食欲下降。这种“像得了感冒”一样的症状,其实是肾脏无法排除废物,毒素累积在体内的表现。

2.3夜尿增多:一夜频繁起夜两三次以上

糖尿病本身会让夜间排尿次数增加,但如果夜尿突然增加、颜色变浅、泡沫增多,尤其是之前没有夜尿的人,近期突然“夜间三次起床”,那多半和肾功能下降有关。

记住:这三大信号,任何一条都不能忽视!


三、误区大起底:这些错误观念,正在加速肾脏“报废”!3.1只盯血糖,忽略肾指标

多数人以为只要“空腹血糖不超7,餐后不超10”,就万事大吉。可现实中,肾功能的恶化完全可以在血糖“看着还行”时悄悄进行尿蛋白、肌酐、尿素氮、eGFR等核心肾指标才是真风向标。

3.2喝水冲肾,反而适得其反

“多喝水冲冲肾!”是很多老人的“保健大法”。但肾已经有问题时,盲目大量喝水只会加重负担,严重时还会引起“水中毒”。科学饮水比“猛灌水”更重要。

3.3以为没痛就安全,实则肾已在“静悄悄报废”

很多患者觉得身体不疼不痒就没事,其实最危险的就是无症状的持续损害。肾损早期多无明显不适,一旦症状明显,往往已进入中晚期。

3.4睡眠不好没关系?错!睡得少=肾耗损加速器

研究显示,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的糖尿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是正常人的1.8倍。长期熬夜、睡眠分段,不仅伤神,还在加速肾损。

3.5肠道菌群失衡,竟能加速肾衰?

最新医学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尿毒素前体大量生成,给肾脏带来额外负担。这是很多人完全没意识到的“隐形杀手”!

3.6精神压力大,肾也遭殃

长期精神压力、焦虑抑郁,会导致肾上腺皮质醇分泌紊乱,血压波动大,这种“隐性高压”对肾的损伤更猛、更隐蔽。


四、肾损防控“宝典”:医生力推的科学干预措施4.1动态监控:肾功能定期筛查,最核心!
  • 每三个月做一次肾功能全套检查:包括尿常规(看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尿素氮、eGFR等。
  • 自查夜尿、晨起水肿:注意生活中小变化,别忽略细节。
4.2合理饮食管理,饮水有度不盲目
  • 限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不超5g。
  • 蛋白质摄入适度:不要高蛋白饮食,避免肾负担加重。
  • 饮水量:依据医生建议,不盲目大量饮水。
  • 多蔬菜、粗粮,调理肠道菌群:高纤维饮食,有利于益生菌生长,减少肠源性毒素产生。
4.3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 每天睡足6-8小时,避免熬夜,提升肾脏“自我修复力”。
  • 睡前避免大量进食和饮水,减轻夜间肾负担。
4.4控糖 控压“双保险”
  • 血糖控制目标:空腹≤7mmol/L,餐后2小时≤10mmol/L。
  • 血压控制目标:≤130/80mmHg。
  • 降糖药、降压药要遵医嘱,忌自行加减。
4.5科学运动,增强体质
  • 每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150分钟,步行、慢跑、骑车、游泳等都适合。
  • 肾功能不全者,运动前要咨询医生,量力而行。
4.6减轻心理压力,学会情绪疏导
  • 避免长期焦虑、抑郁,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家人多支持,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4.7合理用药,杜绝乱用补品
  • 不要随意用“补肾药”“壮阳药”“网红保健品”,不少含有肾毒性成分,反而加速肾衰。
  • 感冒药、消炎药等常见药物,对肾也有负担,最好听从医生指导。
4.8多学科协作,形成完整管理闭环
  • 定期在内分泌科、肾内科、营养科间轮转,防止“碎片化就医”导致漏诊。
  • 记录体重、尿量、血压、血糖曲线,形成健康档案,方便医生综合判断。

五、生活细节:防患于未然的黄金建议
  • 每年全面体检不可少,特别是40岁以上、有糖尿病史的人群。
  • 切莫讳疾忌医,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别因“怕麻烦”拖成重症。
  • 家人间互相监督,做好健康知识普及,让“家里最脆弱的那个人”被关注。
  • 日常饮食多样化,减少精加工食品,控制体重,防治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肾病就像隐匿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等你感觉明显时,往往已经“来不及”。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早早识别信号,定期体检,把“恶化的门”死死锁住。

健康面前,命比面子重要。别拿“没时间、怕麻烦”当借口,更不要把“身体无感”当成安全。

保护肾脏,就是给自己和家人多一份保障。今天,你体检了吗?有没有查过肾功能?有没有关注过家里糖尿病老人的尿量、睡眠和情绪?

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健康的第一守门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你有遇到类似的困扰吗?还有哪些健康问题想了解?留言区一起探讨!


参考资料
  1. 唐艳, 王晓燕, 景绍秀. 全方位护理在糖尿病性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 2023, 35(05):170-173.
  2. KDIGO 2022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Diabetes Management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Kidney International. 2022.
  3. 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调查(CKD-EPI),2021年发布数据。
  4. 徐志新, 王伟.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进展[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4, 32(2):88-93.
  5. Heerspink HJ, et al. Kidney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glucose-lowering drugs in type 2 diabetes. NEJM, 2023.

健康不是偶然,防患才有未来。关注健康,关注自己和家人,从“肾”开始!赶紧把这篇文章转发给身边有需要的人,别让他们错过了身体的报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