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足的图片(糖尿病足的图片卡通)

康复Therapy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脚趾变黑是什么原因?真的要截肢了吗?医生告诉您真相

#头条创作挑战赛#

老孙是个退休教师,年轻时为人和善,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可是,自从患上了糖尿病后,他的性格变得孤僻了许多,朋友也不愿意再与他交往。

几年前,老孙的糖尿病被发现,医生要求他每天注射胰岛素并控制饮食。

可是,老孙总是觉得自己能够通过锻炼和控制糖分的方式来控制血糖,于是他没有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

最近,老孙的右脚趾变黑了,感觉很不舒服。

他开始担心可能会失去这只脚,于是决定去医院看看。

在医院,医生检查了他的脚趾,告诉他这是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糖尿病足,如果不及时处理,有可能需要截肢。

老孙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一阵慌乱,他意识到自己的糖尿病是不能再忽视了。

@康复Therapy

一、糖尿病患者有多少?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报告,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达到了4.65亿,其中有约95%的糖尿病患者是2型糖尿病。

在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更是高居全球第一,据中国糖尿病预防与治疗协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了10.9%。

那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如此之多呢?

糖尿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方式因素,如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

此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等也可能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加上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因此,为了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我们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健康习惯。

同时,对于已经发现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应该积极进行治疗和控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保障自身的健康。

二、为什么会导致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的是糖尿病引起的下肢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进而导致脚部组织坏死甚至截肢的严重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水平长期存在,导致了多种病理改变。

其中,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足的重要原因。

  • 首先,长期高血糖会引起神经病变,即神经系统的损伤和退行性变化。

这种损伤可能导致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异常。

当感觉神经受损时,患者可能无法感觉到脚的疼痛或刺痛,从而无法及时发现脚部的损伤或感染。

运动神经受损时,可能会导致脚部肌肉的萎缩,使脚的骨骼结构受到损害,进而增加了足部受伤的风险。

  • 其次,糖尿病还会导致血管病变,即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

高血糖可以使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增加血管阻力和狭窄,从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和缺血。

缺血会导致组织坏死,容易发生感染,加速糖尿病足的发生。

总之,糖尿病足的形成是由多种病理因素交织而成的,其中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注意足部卫生和检查、预防脚部损伤等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什么程度需要截肢?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持血糖水平稳定,预防感染,创面清创,保持创面干燥等。

一般情况下,治疗糖尿病足首先要保持血糖稳定,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导致伤口愈合缓慢或感染加重。

其次,还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长期压迫等

当糖尿病足伴随感染,创面出现严重坏死、组织坏死、感染无法控制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考虑截肢治疗。

截肢的程度取决于感染的范围和程度,如切除足趾、截去一部分足部或截肢到小腿以上。

截肢虽然是最后的治疗手段,但对于一些糖尿病足严重的患者,截肢可以拯救他们的生命,并减轻疼痛和避免感染扩散。

因此,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保持血糖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头条创作挑战赛##糖尿病#@头条健康

提醒糖友:双足出现这6大症状,或已患上糖尿病足,需立即就医!


糖尿病足是糖友最容易忽视、却又极为危险的并发症。很多人觉得只要血糖控制得好就万事大吉,双脚的小毛病常被忽略,结果往往等到疼痛、溃烂、肿胀才发现问题。

其实,标题里说的“6大症状”,正是糖尿病足早期发出的警报。今天,我们一起拆解这6个信号,带你看清真正的“健康陷阱”,让每位糖友都能用科学的眼光守护自己的双足。

脚,是糖尿病人的健康“晴雨表”。生活中,脚承担着走路、支撑和运动等重任。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1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病变,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为什么糖尿病人的双足这么“脆弱”?核心就在于高血糖让神经和血管受损,导致脚部供血差、感觉迟钝,容易受伤又不自知

糖尿病足往往从一个小伤口、水泡或干裂皮肤开始,短时间内可能发展成严重溃烂,甚至危及生命。
脚的健康,是糖尿病人全身健康的“晴雨表”

警惕!双足的6大危险信号,每次门诊看到糖友脚部不适,我都会特别关注这6个信号。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类似表现,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麻木、刺痛、胀痛——神经在报警,脚底经常发麻、刺痛,或走一会儿路就感觉脚胀、像踩在棉花上,这不是睡觉压到了,而是神经损伤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常引发周围神经病变,让脚部对冷热、疼痛的感知变迟钝。如果麻木感越来越明显,晚上影响睡眠,必须警惕。

皮肤干裂、脱屑、颜色变深——血管在呼救,双足皮肤干燥、粗糙、脱皮,或脚趾、脚背变暗、发紫、发红,多是血管供血不足的表现。
高血糖让血管变窄、变硬,脚部最容易“掉队”。如果脚背静脉凸出,脚趾发黑或苍白,更要当心。

小伤口久不愈合——感染在埋伏,脚上小破皮、水泡、倒刺,几天甚至几周都不见好,反复流脓渗液,就是糖尿病足最典型的信号。

伤口愈合慢,说明微循环和免疫力都受损。很多糖友就是因为小小脚趾划伤,几周后发展成严重溃烂,影响走路。

脚凉、怕冷、走路跛行——供血不足,双足常年冰凉、不易变暖,或走路就酸痛、跛行,甚至得停下来休息,这说明下肢大血管可能狭窄。
血流不畅让组织缺氧,严重时脚趾甚至可能坏死、脱落。特别是天气变冷,脚比别人更冷时一定要警觉。

脚肿、皮肤发热——炎症或感染,无明显原因的脚部肿胀,皮肤摸着发热,甚至伴有红肿痛,多是感染或炎症。

糖尿病人免疫力差,细菌更容易入侵。如果肿胀范围扩大、疼痛加剧,要立刻就医。

溃疡、溃烂、分泌物异常——危险红线,一旦脚上出现溃疡、溃烂、坏死、流脓或分泌物有异味,说明糖尿病足已非常严重。
溃疡极易继发感染,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发现难以愈合的溃疡、流脓、腐臭,必须马上去医院。

真实案例:小伤口变大麻烦

2022年,北京一位65岁糖尿病患者脚趾磨破没重视,起初只是发红、微肿,自行贴了创可贴,十天后伤口化脓、脚面浮肿发烫,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

全国各地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小伤口,后果大,糖尿病足的可怕就在于它突发、恶化快

别让这些误区毁了你的脚

误区一:脚麻、脚凉是年纪大正常现象。
其实,真正的元凶是神经病变和血管硬化,跟年龄无关。

误区二:小伤口不当回事,忍忍就好。
糖尿病患者愈合慢,任何小创伤都可能成为“大麻烦”。

误区三:泡脚能活血,每晚泡越久越好。
高温泡脚容易烫伤,尤其是感觉迟钝的人,反而加重损伤。

误区四:只要血糖正常,脚就没事。
有些人血糖波动不大,依然会出现糖尿病足,神经、血管损伤是多因素所致。

糖尿病足的根本成因,并非只有高血糖。高血糖只是“导火索”,真正让糖尿病足危险的是神经、血管和免疫三重损伤

神经受损让脚部感觉迟钝,伤口难发现;

血管狭窄让供血变差,愈合变慢;

免疫力下降让细菌更易入侵,感染加重;

三重夹击,让糖尿病足易发、难防

预后真的可怕吗?主动预防才是关键。糖尿病足绝不是“判死刑”,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大部分患者能避免严重后果。

国家慢性病防控工程数据表明,坚持足部自查、科学护理、定期随访的人,糖尿病足截肢率下降近60%。主动管理,远胜于被动等待。

日常足部护理,这些细节不能忽视

每天洗脚,检查脚底和趾间,发现红肿破损立刻处理;

穿舒适合脚的鞋袜,避免磨脚、挤脚;

剪指甲要平直,避免剪伤;

避免赤脚行走,防止磕碰划伤;

保持皮肤湿润,适度用保湿品;

定期体检,监测足部血流和感觉。

国家政策与健康中国行动的积极推动

近年来,“健康中国行动”“慢性病防控”等战略持续推动糖尿病足筛查、健康教育和足部护理规范。
中国糖尿病学会指南已将足部健康列为糖尿病管理核心内容之一。
政策引导,为广大糖友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结语:双足的每一个信号,都是健康风向标

糖尿病足不是遥远的风险,而是每位糖友身边的“隐形杀手”。牢记这6大症状,养成检查双足的习惯,健康生活从“脚”开始!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糖尿病足管理与健康促进指南(2022年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糖尿病足流行病学调查报告[R]. 2023.

社区糖尿病足预防与管理实践[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3, 31(5): 423-428.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留意!双脚出现这5个变化,多半是血糖超标了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血糖升高常常不声不响,然而它却在悄悄侵蚀着我们的身体。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双脚就像是身体自带的“血糖监测仪”,血糖超标的早期征兆常在不经意间通过双脚表现出来。如果发现双脚有以下几种异常变化时,要多留心,说明可能是血糖超标了。

双脚是血糖的“监测仪”?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蔚2022年曾在电视节目中指出,正常状态下,血管中有很多血液细胞,还有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

一旦患上糖尿病,身体暴露在慢性的高血糖状态之下,相当于我们的身体泡在一个糖水里面,从而过多的糖分子在体内聚积,会形成斑块对血管内壁造成损害。如果长时间出现这样的情况,会影响血液循环,如足部等部位会表现出供血不足等症状。

图片来源:电视节目截图

另外,因为足部有较多的神经末梢,长期高血糖状态可以让这些神经末梢受损,出现感觉功能障碍,让身体对疼痛、冷热等刺激的感知变得迟钝。

所以,足部一旦破损出现感染后,细菌会在高糖的环境下迅速繁殖,伤口迅速扩展、溃烂,而且不容易愈合,这就是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如果不及时治疗,糖尿病足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感染、坏死甚至截肢等后果。

出现这5个变化多半血糖超标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古艳2024年4月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如果双脚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可能是血糖超标了。

1. 双脚发麻

双脚偶尔发麻是正常现象,但糖尿病人千万不能这样想,长期血糖升高,引起糖尿病足,也可能脚麻。除此以外,双下肢还会出现烧灼感、冰冷感,或者感觉有蚂蚁爬,甚至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感觉。

2. 走路脚痛

通常表现为走路时脚出现刺痛、灼烧痛,休息一会儿会好一些,但一旦继续走又会开始痛,无法长时间行走。这可能是长期血糖较高导致的痛性神经病变,在夜间会加重,临床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

3. 皮肤改变

脚部皮肤瘙痒、干燥、蜡样改变、弹性差、汗毛脱落、皮色苍白、色素沉着等,易合并真菌感染。

4. 脚部溃疡

血糖长期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下肢血液循环会变差,导致皮肤破损或外伤愈合变慢,出现伤口后很容易出现感染和溃疡。

5. 关节变形

长期高血糖的人群,可能会有肢端营养不良、肌肉萎缩、肌肉失去正常的牵引张力平衡等情况。缺乏肌肉的支撑与牵引,就可能造成足部骨骼关节变形,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等足部畸形。

控制血糖,做好6点!

1. 饮食控量

在确保总热量平衡的前提下,少量多餐,多吃含纤维素较高的粗粮、麦胚、豆类及蔬菜等。

可以多吃一些浆果、地瓜、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深绿色蔬菜、叶菜类蔬菜,减少脂肪的摄入。

2. 积极减肥

如果你的体重已经超重,就要通过适当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少你的体重。这将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你的血压和血脂。

3. 保证睡眠

睡眠对血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睡眠过多或过少都可以增加你的食欲,增加你对高碳水化合物食品的渴望。这也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增加得并发症的风险。

所以,每天晚上七八个小时的睡眠是最好的。如果你有睡眠呼吸暂停,积极的治疗可以改善睡眠,降低你的血糖水平。

4. 适量运动

凡是身体状况允许的人均应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其中,老年人心肺以及肌肉、骨骼功能减低,故运动必须量力而行,一般可进行慢跑、快步走、健身操、太极拳等活动。

5. 监测血糖

每天测量血糖,让血糖保持在正常的水平,可以避免糖尿病并发症。

6. 学会减压

一定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压力,压力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可以尝试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如呼吸练习、瑜伽和冥想,这对于2型糖尿病是非常有效的。

(来源: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