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发展趋势(糖尿病发展趋势及现状)
最新研究综述:中国糖尿病呈复杂化流行趋势 肥胖是主要影响因素
中新网上海1月15日电 (陈静 顾卓敏)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过去二十年里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记者15日获悉,中外医学专家团队携手全面总结了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趋势,深入讨论了中国人群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生理机制,并强调了糖尿病领域多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广阔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联合香港中文大学陈重娥(Juliana C. N. Chan)教授、清华大学黄天荫教授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埃德温.费舍尔(Edwin B. Fisher)教授在《自然-新陈代谢》( 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了相关综述。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当前,中国糖尿病呈现复杂化的流行趋势,城乡患病率差距逐渐缩小、发病年轻化、未诊断率高、并发症负担重。“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着重强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糖尿病患者进行并发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在危险因素方面,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超重和肥胖率在过去二十年中持续上升。除肥胖外,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高精致碳水化合物、多盐的传统饮食模式、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减少等,均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相关综述指出:未来亟需建设更大规模的中国人群队列并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以推动精准预防与治疗,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潜在策略。据介绍,在糖尿病遗传学方面,由于早期的基因研究多集中于欧洲人群,许多已知的糖尿病相关遗传位点在中国患者中的适用性有限。针对中国人群队列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可鉴定出新的糖尿病相关位点。这不仅为揭示中国人群糖尿病的独特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构建基因风险评分(GRS)奠定了基础。专家们认为,通过整合GRS和传统临床风险因子,有望提升对中国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预警能力。同时,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为优化药物选择和疗效预测提供了新路径,助力实现个体化治疗。
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结果。专家们研究发现,除遗传学外,中国糖尿病患者也展现出独特的肠道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特征,如:丁酸盐产生菌减少、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等。
在综述中,专家们认为,糖尿病的筛查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持续致力于开发糖尿病及并发症预警新技术。高通量测序和多组学研究的进步为研究糖尿病的多维机制提供了机会,应在长期前瞻性队列中开展相应研究。大数据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诊断和分类的准确性,为个性化治疗奠定基础。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普及度、经济性和持续性。(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年增长163%,为什么中国成了糖尿病王国
你知道吗,中国已连续十余年稳居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首位。
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总数高达2.3亿,而这一数字在2005年仅为8848万,增幅达163%。
相当于每6人中就有1人患病!
为什么中国会成为糖尿病王国?
答案可能不招人待见,但事实是,除了种群遗传因素外,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咎由自取。
01
美国人的“危言耸听”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92年,美国知名的医学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就预言了今天的局面。
他在看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趋势后,曾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糖尿病将引发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当时全国上下正趁着改革的东风,忙着大搞经济建设,这个预言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危言耸听”。
直到15年后的2007年,中日友好医院的杨文英教授牵头做了一次全国性调查,在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磅报告: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升至9.7%,患者人数高达9240万!
美国人的”危言耸听“终于成为了客观现实。
五年后的2013年,权威部门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14亿。
也就是说,不到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美国的11.3%。
中国正式成为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
02
发病原因
为什么我说中国成为糖尿病王国,一部分的原因是咎由自取呢?
要理解这一点,你需要知道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的几个因素:
①节俭基因学说
美国遗传学家尼尔提出,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食物匮乏,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进化出了“节俭基因”,这种基因让人类获得的“高效储能能力”。
但是,当到了物质充裕的现代社会,这种基因却成了健康的“枷锁”——它会让身体更容易囤积脂肪,引发胰岛素抵抗,从而使人患上“糖尿病”。
这个学说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1998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糖尿病领域著名的“荷兰饥荒研究”。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在1944-1945年饥荒时出生的荷兰人,与之后一年食品供应正常时出生的孩子相比,成年后更易发胖,并伴有胰岛素抵抗和餐后血糖升高。
2019年8月,《糖尿病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来自中国的研究报告,题目是:《1959-1961年中国的饥荒加剧了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中国1959–1961年大饥荒的幸存者中,胎儿期经历饥荒者糖尿病风险增加53%,儿童期经历者风险激增82%。
②生活方式影响
贾雷德·戴蒙德教授为什么能提前十几年就预言到中国糖尿病人群的爆发生增长?
原因并不复杂:美国的前车之鉴。
在中国“晋升”为糖尿病第一大国之前,美国曾长期“霸榜”,原因就在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
不幸的是,贾雷德·戴蒙德教授的提醒没有引起重视,中国没能逃脱美国式的宿命。
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 精制碳水主导了主食
居民30%热量来自白米饭,精制谷物取代粗粮。上海研究发现,每日摄入白米饭最多的人群糖尿病风险增加78%。
- 肉食与糖的摄入量爆炸增长
1992–2002年动物性食品供能比例从9.3%升至13.7%,猪肉消费量超越美国。红肉每增加半份/日,糖尿病风险飙升48%。
更隐蔽的威胁来自含糖饮料——每日一罐可乐355ml,风险提高22%。
- 烹饪方式剧变
家庭烹饪减少,高油盐的外卖和快餐普及。华北地区糖尿病患病率17.2%全国最高,与北方高碳水、高脂饮食传统密切相关。
下表总结了中国近40年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其次是活动量的大幅减少。
2009年相比1997年,中国男性总体力活动下降29%,女性下降38%。
运动量减少,大幅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率。
研究发现,每天看电视2小时,糖尿病风险增加14%;久坐者比中等体力活动者患病风险高出128%。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个趋势在儿童身上更加明显。
据相关数据,中国20岁以下男孩超重/肥胖率达23%,女孩14%。
儿童肌肉量下降导致糖代谢能力下降,是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数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腹型肥胖。
饮食结构的变化和运动量的减少,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腹型肥胖”的人群大幅增加。
不同于西方均匀性肥胖,中国人更易出现腹型肥胖。
这类肥胖人群体重可能仍在正常范围,但是却出现了明显的“内脏脂肪堆积”:正常体重人群中14%存在内脏脂肪超标,超重人群中这一比例达60%。
腹型肥胖则是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最核心推手之一。
下表展示了东西方人群在糖尿病相关特征上的差异:
8个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做……
当前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总体呈升高趋势。缺乏运动、常喝甜饮料、吃晚饭时间太晚……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跟糖尿病有着极大的关联。这8个习惯,让人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
❌习惯一:吃晚饭时间太晚
你几点吃晚饭?
一项研究发现,早上8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7点之前吃最后一餐,更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2年《糖尿病护理》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晚餐吃得晚,对血糖不友好。实验发现:晚餐吃得太晚会导致胰岛素降低6.7%,葡萄糖升高8.3%。简单来说,晚餐时间越晚,血糖水平越高。
对大多数人来说,早点吃晚饭,让自己在睡前4小时内不吃东西,是避免糖尿病的明智选择。
❌习惯二:日常吃红肉太多
猪肉、羊肉、牛肉,你更喜欢吃哪个?
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日常红肉(猪肉、羊肉、牛肉)吃得太多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只摄入2份红肉的人群或许相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且这一风险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习惯三:经常爱喝甜饮料
你爱喝甜饮料吗?你身边有把甜饮料当水喝的人吗?
一项研究发现: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11%(1杯饮料为240毫升)。
更重要的是,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造成的伤害。
❌习惯四:日常有饮酒习惯
你身边那些爱喝酒的人,是不是很多最后都有高血糖、糖尿病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爱喝啤酒的人?
一项研究发现,有些啤酒的血糖指数非常高,比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白糖还高。这是因为啤酒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由麦芽糖构成,其血糖生成指数与葡萄糖相当。啤酒作为一种无需咀嚼的液体食物,其消化吸收率极高,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那么,白酒、红酒会不会好一些?
其实不然,酒精到我们体内后最终转化为能量,直接导致过多能量摄入体内。有专家介绍,每克白酒能产生能量7.1千卡,相当于蛋糕的能量。《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明确,不推荐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饮酒。
❌习惯五:经常开夜灯睡觉
生活中,有些人习惯睡觉时留盏小夜灯,不然总感觉缺少一点安全感。
一项研究发现,开着灯睡觉的人,第二天早晨胰岛素抵抗也会加剧,导致血糖失控,长期如此可能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习惯六:经常性睡眠不足
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生不仅和不健康的饮食有关,还与睡眠直接相关。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睡眠时间短可能会通过多种机制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例如导致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等。
而且,健康的饮食不能抵消因睡眠增加的糖尿病风险。换句话说:有些人吃得再健康,睡眠不好也容易导致糖尿病,建议每天睡眠时间至少保证7小时。
❌习惯七:长时间久坐不动
如今,很多人一坐就是一天,这是不少上班族的真实写照。
一项研究指出,与每天久坐不动时间不超2小时的人相比,每天久坐不动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26.7%。
研究还发现,在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每天用剧烈活动代替久坐1小时,可更显著地降低糖尿病、抑郁、慢性肝病、憩室疾病、睡眠障碍等5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降幅达11%~13%。
❌习惯八:长期缺乏运动
其实很多疾病都和“懒”有关,懒得运动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的发生,进而引发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
建议每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搭配进行。
△《高血糖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
责任编辑:陈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