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四肢麻(糖尿病的四肢麻木的症状)
糖尿病人四肢麻疼,别乱吃药,记住张仲景止疼止麻方,仅2味中药
糖尿病神经病变,四肢麻疼,比较容易反复,即使吃止疼药和营养神经的药,控制一段时间,一停药,麻木疼痛就又回来了!而在古代,我们的老祖宗就发现,手脚麻木疼痛本质上是体内“筋脉失养”了,那时候没有神经检查,没有现代的止痛药,古人是怎么止麻止疼的?答案就藏在张仲景一张仅有2味药的“芍药甘草汤”里。而这剂止麻止疼药到底是什么,又有何长处呢?先看看组成它的这两味药:
第一味:白芍。手脚麻疼其实就是肝血不足、筋脉失养,白芍专门滋阴养血、柔肝止痛,让筋脉重新得到滋养。肝血足了,筋脉就柔韧有力,麻疼就缓解了。
第二味:甘草。
针对那种突然抽筋的疼痛,甘草能缓解疼痛、让各种药物配合得更好,把身体里乱了的气血重新调整平衡。很多糖尿病人都有脾胃虚弱的问题,甘草正好能补脾胃,从根本上让脾胃功能恢复,这样气血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
白芍配甘草,一个补血一个缓解,一个滋养一个调和,形成了完美的“补血止麻止疼”组合。白芍补血不让血堵住,甘草止疼,两个药配合使用,专门治疗因为血不够、筋脉失养导致的手脚麻木疼痛。
糖尿病患者久坐不动伤肝血,熬夜太累耗精神,吃得不好伤脾胃。肝血不够筋脉就得不到营养,筋脉得不到营养就会麻木疼痛。难怪芍药甘草这个经典配方,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比较有用。
最后想提醒大家,糖尿病神经病变有血虚、阴虚、湿热、血瘀之分,芍药甘草汤只适合“血虚”导致的筋脉失养型的神经病变,如果你本身湿气重,舌苔厚、口干口苦,用了这个方子反而会让湿气更重。所以,必须找专业中医师辨证,再确定能不能用。
糖尿病四肢麻木,麻是气虚,木是血虚,中医分2步解决
糖尿病患者注意!手脚发麻可能是神经在“求救”,预防方法记牢了
门诊上经常遇到糖尿病患者问:“大夫,我最近手脚老是发麻,像戴了手套袜子一样,是不是血糖没控制好?”
其实,这很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作祟”。这种并发症和血糖长期波动密切相关,就像高血糖是一把“隐形的刀”,会慢慢“砍伤”四肢的神经。数据显示,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人,近一半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早期不重视,后期可能发展到疼痛难忍、甚至足部溃疡。
怎么预防呢?记住这四个“护神经”的关键动作,普通人也能看懂学会:
一、控好血糖是“地基”,别让它像过山车
很多人觉得空腹血糖在7.0mmol/L左右就没事,但神经对血糖的敏感度比其他器官更高。打个比方,血糖像潮水,长期淹没神经细胞,它的“信号传递”就会失灵。
具体怎么做?
1、每天测血糖别偷懒,尤其是餐后2小时和睡前;
2、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查一次,尽量控制在7%以下;
3、别轻信“偏方降糖”,中西医结合治疗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比如中药里的黄芪、丹参等,现代研究显示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但必须搭配规范降糖方案。
二、给神经“喂点营养”,这些食物要多吃
神经细胞的修复离不开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就像给电线裹上保护层。
推荐食谱:
1、早餐加一把坚果(核桃、杏仁),搭配燕麦粥;
2、午餐吃点菠菜炒鸡蛋,菠菜含维生素B12,鸡蛋含卵磷脂;
3、晚餐来碗杂粮饭,玉米、糙米里的维生素B1能保护神经髓鞘。
如果饮食不均衡,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吃复合维生素B片,别自己乱买高剂量保健品。
三、每天“动一动神经”,别让它“躺平”
四肢神经就像水管,长时间不动容易“生锈”。特别是久坐的糖友,下肢血液循环差,神经更容易缺氧。
适合的运动:
1、散步:每天早晚各20分钟,步子别太小,脚跟先着地;
2、踮脚尖:坐沙发时就能做,连续踮10次,歇5秒,重复3组;
3、中医穴位按摩:按揉足三里(膝盖下3寸)、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每个穴位揉30秒,有酸胀感最好,能促进气血循环。
四、护好手脚“警戒线”,别等受伤才后悔
神经损伤后,手脚会变得“迟钝”,比如泡脚时感觉不到水温烫,小伤口也不觉得疼,这反而更危险。
日常护理细节:
1、洗脚前用手腕内侧试水温,别超过40℃;
2、剪脚趾甲平着剪,别挖甲沟;
3、穿软底鞋,别光脚走路,夏天穿凉鞋也要注意别被石子划伤;
4、每周检查脚底,如有红肿、水泡及时就医,别自己挑破。
最后想告诉大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就像“温水煮青蛙”,早期症状轻,但一旦出现持续疼痛、肌肉萎缩,逆转就很难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西药控血糖“治标”,中药调体质“治本”,再加上生活方式的调整,才能真正给神经穿上“防护衣”。
如果已经出现手脚麻木、刺痛,别慌,及时到医院查神经传导速度,早期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配合中药内服外洗,很多人能明显缓解症状。
健康无小事,尤其是糖友,多留个心眼,就能把并发症“挡在门外”。
你平时有注意过手脚的变化吗?可以在评论区聊聊,让更多人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