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是(糖尿病治疗的基金有哪些)
医生再三呼吁:糖尿病要4种食物必须得吃,否则血糖越控越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糖尿病人控制血糖越控越差,问题不是药没吃好,而是吃得“太干净”了。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但在很多门诊上,这正是医生最头疼的事。
病人越怕血糖高,饮食越严苛,主食不敢吃、水果不碰、油都滴不敢放,结果血糖却越来越难控制,体重掉得厉害,人却越来越虚。糖尿病不是“饿”出来的病,更不是靠饿能控制的病。吃错,比吃多更可怕。
控糖不是少吃,而是吃对!这4种食物必须每天有很多人控糖第一反应就是“戒口”:不吃糖、不吃油、不吃主食。结果,血糖一时降了,身体却越来越差,胰岛素抵抗反而加重。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平衡膳食”为基础,而非“低热量、低营养”的偏食模式必须吃的4种食物,是控糖的根本:
全谷杂粮糖尿病人最怕主食,其实主食吃太少,反而会让血糖波动更大。精米白面升糖快,但粗粮不一样。燕麦、糙米、荞麦、藜麦等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糖吸收,稳定血糖波动。
每天主食中至少一半换成粗粮,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推荐的饮食模式。
高质量蛋白很多人控血糖时连肉都不敢吃,其实这是大错特错。鸡蛋、鱼、鸡胸肉、豆腐等优质蛋白,能增强饱腹感,减少碳水摄入,还能保护肌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尤其是早餐加点蛋白质,能大幅减少一天中血糖波动。
健康脂肪脂肪不是敌人。坚果、深海鱼、亚麻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炎症、改善血脂,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风险的人群尤为重要。吃对油,比不吃油更重要。
低GI水果水果不是糖尿病人的禁区。关键在于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种类,如苹果、柚子、猕猴桃、蓝莓。
水果富含维生素、抗氧化物、膳食纤维,适量吃不仅不会升高血糖,反而能减少便秘、提升免疫力。
不少糖友控制血糖时把主食几乎减到零,早上喝点粥,中午吃点菜,晚上干脆不吃。这种做法,问题大了。
主食减少,身体能量不足,会促使肝脏“糖异生”,从蛋白质合成葡萄糖,结果血糖反而升高。人体不是靠饿就能降血糖的,长期低碳水摄入,还会导致肝肾负担加重、代谢紊乱。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每日碳水摄入应占总热量的50%以上,主食不吃不但不利于控糖,还会造成营养不良。真正的控糖高手,从不“怕吃主食”,而是懂得怎么吃得稳。
只怕糖不要命?控糖不等于控营养,很多糖尿病人把控糖当成“生命第一要务”,只盯着血糖仪的数字,忽视了身体其他指标。
长期不吃油、不吃肉、不吃水果,出现贫血、便秘、脱发、免疫力下降,甚至营养性神经病变,却还以为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其实是吃错了,吃亏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强调: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结构,应满足足够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均衡摄入。控血糖,不等于牺牲营养。控糖不是斗争,而是合作。 学会和食物“谈判”,而不是一刀切。
只吃药不吃对,控糖注定失败很多人患糖尿病后,吃药成了唯一手段,饮食成了“随便凑合”。但药只是辅助,饮食才是根本控制血糖的方向盘。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提出:“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措施,必须长期坚持。”光靠药物控制血糖,可能短期有效,但长期无法解决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体重问题。
而科学的饮食结构,能从根源上改善代谢,减少用药量,甚至实现药物减停。吃对,是控糖最划算的“投资”。你吃的每一口,决定你血糖的未来。
糖尿病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乱吃。主食要选对、蛋白质要吃够、油不能怕、水果要适量。不要再用“饿”去换血糖的数字,更不能拿健康做赌注改变,从下一顿开始。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上海交大: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6大改善
►
本文184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每天跑步,血糖真的降下来了!”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很多患者在坚持运动后,身体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尤其是“慢性病之王”——糖尿病,改善效果更是让人意想不到。
但问题也来了:
跑步对糖尿病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坚持多久才能见效?会不会反而有风险?
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患者坚持跑步,身体到底会发生哪些变化?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病”,其实并不完全,缺乏运动才是诱因之一。
《中华糖尿病杂志》发布的研究指出,超过70%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缺乏,而这正是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并发症频发的关键。
那为什么医生建议你跑步?因为跑步能从根本上改善糖尿病的代谢机制。
1. 血糖下降更稳定
跑步能让肌肉更主动“吃糖”。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发现,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显著提升肌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即使没有胰岛素参与,血糖也能下降。
更关键的是,这种效果在运动后还能持续24小时以上,比吃药还持久。
2. 胰岛素抵抗减轻
糖尿病的根本问题,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而跑步恰恰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最好方式之一。
有科研数据显示,每周坚持150分钟跑步,胰岛素敏感性可提升高达25%,这意味着身体能用更少的胰岛素,控制更多的血糖,减轻胰腺负担。
3. 内脏脂肪减少,肝脏更轻松
你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不,是脂肪堆积的外在表现。
《中华肝脏病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而脂肪肝又反过来加重胰岛素抵抗。
跑步能直接减少内脏脂肪、改善肝脏代谢功能,从源头打断恶性循环。
4. 心血管风险明显降低
糖尿病患者最怕什么?不是高血糖本身,而是心梗、中风、猝死这些并发症。
《柳叶刀》曾指出,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死亡风险是普通人的2到4倍。但好消息是:跑步能让这个风险大大降低。
瑞士一项针对5万名糖尿病患者的队列研究发现,每周跑步3次以上的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42%,几乎等同于吃了一种“天然降压药”。
5. 情绪更稳定,睡眠更规律
糖尿病不仅伤身体,也悄悄影响你的大脑。不少患者长期血糖波动,出现焦虑、抑郁、睡眠紊乱等问题。
而跑步,会让大脑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两种“快乐激素”能让你不靠药物也能找到好心情。
一项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研究发现,坚持运动8周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焦虑评分下降超过30%,睡眠质量改善显著。
6. 控糖用药剂量减少,生活质量提升
最让患者开心的是:药越吃越少,人越活越轻松。
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在2022年的临床观察中发现,经过半年规律跑步训练,超过48%的糖尿病患者实现药物减量,甚至部分停药。
当然,减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但这至少说明:运动,是可以“替代一部分药物”的疗法。
跑步虽好,但如果方法不对,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建议,糖尿病患者跑步前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空腹不跑,运动前吃点易消化的碳水,如半根香蕉或一小块面包,避免低血糖。
选择中低强度跑步,比如快走、慢跑,控制心率在最大心率的60%-70%。
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至少3次,也可以分成15分钟×2次完成。
运动后监测血糖,防止延迟性低血糖。
特别提醒:有糖尿病足、严重心脑血管病的人群,应先咨询医生,选用替代运动方式,比如游泳、骑车、健步走等。
糖尿病不是“靠药吃好”,而是靠生活方式干预。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早已明确指出:
“合理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方法之一,优先于药物干预。”
所以,不要再把希望寄托在“神药”上,真正的“神药”就在你自己的双腿上。
今天开始,哪怕只是每天坚持走上30分钟,你也已经比昨天的自己更健康了一步。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2] 蒋田仔, 周健. 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3] 李玲, 张晓东. 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的临床进展[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 39(6): 487-490.
[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糖尿病研究中心. 糖尿病运动干预临床指南. 2023年11月发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医生发现: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几大改善
►
本文1927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王在单位体检时查出血糖偏高,医生提醒他是“糖尿病前期”,得赶紧控制。可他一听“糖尿病”,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吃药、打针、忌口,一想到以后还可能失明、截肢、洗肾,心里更是沉甸甸的。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医生说:“糖尿病不一定要靠药物,动起来也许才是关键。”于是老王开始每天慢跑30分钟。没想到,坚持三个月后,他的血糖竟悄悄降了下来,连医生都说:“继续保持,你的身体正在发生好转。”
那么,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身体到底会出现哪些改变?这背后有怎样的医学依据?
一、跑步对糖尿病真的有用吗?说起跑步,很多糖尿病人第一反应是:“血糖高了,怎么能运动?会不会低血糖?会不会出事?”但其实,跑步对控制糖尿病,不仅有效,而且被无数研究“盖章认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指出,规律运动是糖尿病控制的“第一道药”。特别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等,对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明显。
为什么跑步这么有效?
因为它能直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简单说,就是原本身体对胰岛素“视而不见”,血糖就降不下去。而跑步之后,细胞打开了“接受通道”,胰岛素的作用变强了,血糖自然就降了。
而且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刊登的一项研究,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跑步),可以让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降低10%以上,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9%。
1. 血糖更稳了,不再大起大落
糖尿病人最怕的,其实不是血糖高,而是血糖忽上忽下。一次剧烈波动,就可能导致头晕、心慌,甚至昏迷。
而跑步的好处就是——它能帮助血糖“平稳地降”,不像药物那样猛降猛升。
因为肌肉在运动时会主动“吃掉”一部分血糖,不依赖胰岛素,这种方式就像“慢慢放水”,让血糖在安全范围内下降。
2. 血脂变优了,心血管更安全
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是因为高血糖出事,而是因为心梗、中风等并发症。
跑步可以明显改善血脂水平,降低“坏胆固醇”(LDL),升高“好胆固醇”(HDL),减少血液粘稠度,从而保护心脑血管。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数据显示,有规律运动的糖尿病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28%。
3. 体重轻了,胰岛功能更强了
很多人得糖尿病,其实和肥胖脱不了关系。而跑步是消耗热量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运动减重5%,胰岛素敏感性就能提升30%以上。这意味着,身体自己“控糖”的能力变强了,未来甚至可能减少药物用量。
4. 心情更放松,压力更小
别小看情绪对血糖的影响。压力大会促使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升糖激素分泌,血糖不知不觉就飙上去了。
跑步可以帮助大脑释放“多巴胺”“内啡肽”等愉悦激素,让人越跑越开心,越跑越轻松。
很多长期跑步的糖尿病患者反馈:“不仅血糖平稳了,人也开朗了。”
三、跑步虽好,但不能“瞎跑”当然,跑步也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能一口气猛来。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在跑步前一定要掌握几个关键点:
1. 不空腹、不饱腹
空腹运动容易引发低血糖,而吃太饱又可能导致餐后高血糖。建议在饭后1小时左右开始跑步,控制在30-45分钟之间。
2. 监测血糖,及时补充
运动前、中、后都要注意观察血糖变化。如果出现头晕、出冷汗、心悸等症状,要立刻停止运动并补充糖分。
3. 穿对鞋,保护脚
糖尿病人脚部血液循环差,神经也较迟钝。运动时要穿合脚、透气、缓震的运动鞋,避免磨伤、感染。
4. 从慢到快,循序渐进
不要一开始就跑步,从快走开始,逐渐过渡到慢跑。每次运动强度保持在“微微出汗、微喘但能说话”的水平最合适。
四、医生建议:糖尿病人最好的“药”,可能就是跑起来很多人以为得了糖尿病,一辈子就只能吃药、打针,其实不然。运动,尤其是跑步,不仅能控糖,更可能逆转病程。
2023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运动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措施之一,且作用不亚于药物。
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更是直接写明:“对于大多数糖尿病人来说,适度有氧运动是非药物控糖的首选方式。”
也就是说,跑步,可能就是你最便宜、最安全、最有效的“降糖药”。
老王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希望写照。医生们也一再强调:糖尿病不可怕,怕的是你什么都不做。
只要你愿意“动”起来,哪怕每天30分钟的慢跑,坚持下去,身体就会慢慢告诉你:“我在变好。”
与其焦虑吃什么、忌什么,不如先穿上跑鞋,迈出第一步。因为你跑的每一步,都是在离健康更近一点。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指标的影响》.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3] 《跑步与糖尿病管理的关系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