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损害(糖尿病损害肾脏机制)

糖足保肢专家鞠上主任 0
文章目录:

【中医大家谈】中医眼中糖尿病的三大危害

中医大家谈:中医眼中糖尿病三大危害。

北京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主任,王春。

糖尿病是一个什么病?它是个慢病,不是说速度慢,而是时间久,统称为慢病。久病会造成三个不好的结果。

·一种是久病致瘀,造成了瘀。

·还有一个就是久病致虚。因为这病时间长了,它消耗你,把你的正气、津液、水、阳气都给消耗了,五脏六腑都受损伤,所以它绝不是一个单纯胰岛的问题,它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它都会有虚、有瘀、有虚。

·还有第三个叫久病入络。络是什么?络是比血脉更细微的,一直到末梢的这种小的管腔,叫做络。但是它又不同于西医的完全的微循环、毛细血管。

糖尿病乃“百病之源”,真正的危害是这5大并发症,早知道早防治

糖尿病这个词,很多人听过,也知道它跟“血糖高”有关系。但真正让人担心的,其实不是血糖本身,而是它背后那一串串“尾巴”——各种让人防不胜防的并发症。说句实在话,糖尿病本身不吓人,可怕的是它悄悄在身体里“做文章”,一不留神,就可能演变成一连串的健康危机。

很多人刚查出血糖高的时候也不觉得有什么大事,觉得多喝点水、少吃点甜的就好了。可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住,身体就像一台机器缺了润滑油,时间一长,各个零件开始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不是小毛病,而是能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的大麻烦。

糖尿病的真正威胁,就藏在那些慢慢出现的并发症里。下面这五种,是目前看下来最常见、最危险的几种,咱们一个个说清楚,早知道,早防住。

先说眼睛。糖尿病久了,眼底的血管就容易出问题,叫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刚开始没啥明显感觉,最多就是看东西有点模糊。可一旦拖下去,轻则视力模糊、黑影飘飘,重则直接失明

有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人群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出现过眼底问题。最麻烦的是,这病进展特别悄无声息,等你真感觉视力变差时,可能已经伤到视网膜了。

然后是肾。糖尿病跟肾脏关系也特别紧密。高血糖会慢慢损伤肾小球,久而久之,肾功能就开始掉。一开始是尿里蛋白高,后来可能发展成肾功能不全,最严重就是尿毒症。

现在国内很多透析病人,其实都是从糖尿病走过来的。肾脏不像眼睛,不会早早“报警”,等到身体浮肿、尿量变少,那基本就是晚期了。

接着是神经。糖尿病神经病变也是个常见问题,尤其是下肢神经。很多人会觉得脚麻、刺痛、像蚂蚁爬,晚上睡觉难受得厉害。

严重的话,脚一点感觉都没有,走路容易摔跤,伤口也不容易发现。这就是为啥有些糖尿病人脚一受伤就烂个不停,甚至不得不截肢。这不是吓人,而是几十年临床里真真切切看到的事。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心血管。糖尿病人得冠心病、中风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出不少。高血糖会让血管壁变硬、变厚,血脂也容易跟着乱,时间一久不仅高血压找上门,连心肌梗死都可能悄悄发生

有些人就觉得,自己血糖控制得还行,怎么突然中风了?这就是血糖“背后捣鬼”,让血管悄悄出问题。

最后一个,是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糖尿病足”。这病听起来不起眼,但是真正发作起来,非常麻烦。脚部血液循环差,神经感觉迟钝,一旦有个小伤口,可能几天就变成大溃疡。

很多人就是因为一个不起眼的脚泡,最后整个脚都保不住。而一旦发展到要截肢的地步,很多人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甚至心理状态也会受到很大打击。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那糖尿病就这么无解了吗?当然不是。但咱们得认清一个现实:糖尿病这个病,不是靠“治好”来解决的,而是靠“管住”来控制的。就像拴住一匹野马,不是靠强行驾驭,而是靠你能不能看清它的脾气,顺着它的节奏来。

近些年,糖尿病的研究也有不少突破。比如2024年《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上就有研究指出,“时间限制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有稳定作用。就是说,吃饭的时间点、频率,甚至比吃什么还重要。尤其是控制在每天8小时内吃完三顿饭,对血糖控制帮助很大。

国内也在推行一种叫“个体化管理”的方法。不是一刀切地让所有人都吃一样的饭、吃一样的药,而是根据你的体质、血糖波动规律、作息习惯,来制定属于你自己的控糖方案。这个理念其实很接地气,也符合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还有一个大家不太注意的点,就是睡眠。很多人晚上睡不好,一到凌晨两三点就醒,其实这时候身体的胰岛素也在“打瞌睡”,血糖容易飙高。

最近国内一项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晚上睡眠少于6小时,空腹血糖平均值比睡7小时以上的人高出12%。这不是小数目,长期下来,差距就大了。

再说个冷门但很重要的知识点:牙周炎。糖尿病和牙龈炎之间是“双向”的关系。你血糖高,牙龈容易发炎;你牙周有炎症,反过来也会影响血糖控制。所以别小看每次牙龈出血,那可能是血糖没管好的一个信号。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情绪问题。很多糖尿病患者长期处在焦虑、烦躁、甚至抑郁状态中。情绪起伏一大,血糖波动也更猛。现在不少医院都在提倡“糖尿病心理干预”,就是想让患者在心理上也轻松一点。毕竟人是有情绪的机器,不是流水线上的仪器。

日常生活中,要想管住糖尿病,关键还是得“过日子”一样地慢慢调。不是说今天顿顿吃青菜、明天猛跑10公里就能逆转。真正有效的,是你能把控糖这件事,融进你每天的节奏里。

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多咀嚼几下,菜比饭多一点,饭后别立马躺下;比如说,每天哪怕就散步20分钟,身体也会慢慢给你“回信”。

糖尿病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它考验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能坚持得稳。真正能把糖尿病控制好的,不是那些天天盯着血糖表的人,而是能把健康生活变成“习惯”的人。这是一场和自己身体的“长期谈判”,你越愿意倾听它的信号,它越愿意配合你。

说到底,糖尿病并不是什么“绝症”,但它确实是个“管不住就惹祸”的病。那5个大并发症,眼、肾、神经、心血管、脚,一旦盯上你,生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早点了解,早点防住,才是真正聪明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李凤鸣,张晓丽,等.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24,40(3):178-183.
[2]高峰,刘海燕.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5):436-440.
[3]杨琳琳,陈文斌,李佳.时间限制饮食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5,33(1):24-29.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糖尿病若开始恶化,身体会出现7种症状,若你有一个,尽快去医院

他只是最近视力有些模糊,以为是老花眼;饭量增加了不少,却体重越减越轻;偶尔手脚麻木,夜里总被脚抽筋惊醒……他从未想到,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毛病,竟是糖尿病正悄然恶化的信号。身体不会说谎,任何一个不对劲的变化,都是警告。

作为一名全科医生,我在门诊中接待过许多糖尿病患者,常常在化验单出来之前,就能从症状中判断出病情的走向。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直到并发症找上门,才意识到病情已严重失控。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疾病恶化的迟钝与轻视。

血糖升高只是表象,真正令人担忧的是血糖波动对全身系统的侵蚀。高血糖状态下,血液像“糖浆”一样流动缓慢,容易堵塞毛细血管,造成微循环障碍。这正是视力下降、神经疼痛、肾功能异常的根源。

一个典型案例是一名52岁的出租车司机,患糖尿病6年,自觉控制得不错,直到某天在驾驶途中突然出现眼前黑影,险些酿成事故。检查发现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出血,必须紧急激光治疗。这不是个例,糖尿病患者对“无声并发症”的察觉常常滞后,而这类并发症一旦出现,多为不可逆。

糖尿病恶化的症状,往往藏在日常的细节中。比如伤口久不愈合,这是因为高血糖抑制了白细胞功能,降低抵抗力;又如持续口渴、夜尿频繁,反映出体内葡萄糖排泄增加,带走大量水分。这类症状看似常见,但若长期出现,背后常是血糖控制失衡的警示。

健康知识中一个关键点是:糖尿病恶化并不总是痛的,而是一种慢性的“沉默损伤”。肾功能下降时不痛不痒,直到出现蛋白尿、浮肿才被发现,而那往往意味着肾脏已受损严重。

临床中常见的七类警示症状包括:视力模糊、体重骤减、手脚麻木、疲倦乏力、皮肤瘙痒、感染频发、夜间多尿。这些表面变化,实则反映的是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等多器官的异常。如若发现其中任何一种,务必尽快就医。

这些症状并不总是同时出现,且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各异。有的患者表现为情绪波动、易怒,有的则是牙龈肿胀、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糖尿病的复杂性在于,它不是单一的“血糖病”,而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

很多人迷信“空腹血糖正常就是没问题”,却忽略了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糖尿病控制效果的重要指标。一些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却长期偏高,结果内脏器官持续受损。

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若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可增加2至4倍。脑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糖尿病人群中远高于普通人群。这也是为何糖尿病被称为“心血管病的放大器”。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多因肾阴亏虚、肺胃燥热、气阴两伤所致。治疗上讲究辨证施治,常用生地、麦冬、黄连等清热养阴药物,同时配合饮食调养,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念。中医调理更适合早期糖尿病者,尤其在控制口渴、多饮多尿、改善睡眠方面效果显著。

西医强调规范治疗路径,主要依赖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生活方式干预等。近年来,SGLT2抑制剂等新型药物通过促进尿糖排出,不仅降糖,还能保护心肾功能。但药物治疗并非万能,若生活方式不配合,病情终将反复。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之一。医生建议,每餐控制总热量摄入,主食种类多样化,如将白米饭换成糙米、杂粮粥;每日至少摄入400克蔬菜,颜色最好超过三种;蛋白质来源以鱼、豆制品、蛋类为主,少吃红肉。控制油脂摄入,每日用油不超过25克,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细节。

运动方面,糖尿病患者宜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每周不少于150分钟。晚饭后快走30分钟,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高龄患者或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运动强度。

良好的作息和情绪管理也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因素。长期熬夜、精神紧张,会刺激应激激素分泌,导致血糖波动加剧。医生常建议患者保持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学会自我疏导情绪,可通过写日记、冥想、听轻音乐等方式减压。

糖尿病管理并非只靠药,而是全方位自我生活管理的体现。

门诊中有位退休教师,坚持记录每日三餐、血糖变化、运动时间,三年来血糖稳定无大波动。他的做法虽朴实,却体现了糖尿病管理的本质:主动、持续、细致。糖尿病不是医生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患者与医生共同制定、执行的长期计划。

未来,随着个体化医疗的发展,糖尿病管理将更精准。通过穿戴设备实时监控血糖、AI辅助饮食建议、基因检测预测并发症风险,这些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疾病管理模式。但无论科技多先进,最根本的仍是患者自身的认知与行动。

“疾病的尽头,不是死亡,而是觉悟。”糖尿病恶化的信号从不突然,身体早已发出预警,关键在于,是否有人听见。当身体轻声细语时,还能选择调头;等它怒吼时,往往已错过良机。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李光伟,于泓.糖尿病并发症早期识别与干预[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2,21(3):205-209.
[3]王丽萍,张晓敏.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循证医学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10):1234-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