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糖尿病(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有哪几个类型
糖尿病分为哪几个类型?
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出的糖尿病分型标准,糖尿病共分为四种类型,分型主要是根据不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
1.什么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发生机制是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被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而出现血糖明显升高。其发病率很低,患病率约为2型糖尿病的十分之一。发病机制除了遗传和病毒感染有关外,还和自身免疫有关,1型糖尿病患者身体内常存在破坏胰岛的自身抗体,包括例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抗体等该型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体型偏瘦,起病急常伴有三多一少症状,有酮症酸中毒倾向。患者常需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
2.什么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我们大多数成人糖尿病都属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缺乏。这些患者往往对胰岛素作用抵抗,至少是在起始阶段,但往往是终身存在。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起病较缓慢。疾病初期甚至整个病程中患者的生存都不依赖于外源胰岛素。尽管其血浆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但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故血糖仍高。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不肥胖的患者也多有腹部脂肪增多。该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患有2型糖尿病的病友的直系亲属也要定期监测血糖,以免出现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程度常不足以引发受患者重视的糖尿病症状,因而多年得不到诊断,然而他们已处于发生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危险中了。
3.什么是妊娠糖尿病?
指妊娠期初次发现的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原来已有糖尿病而现在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内。其发病机制是和妊娠期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使得孕妇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出现血糖升高。妊娠期血糖升高与怀孕期间的母亲和胎儿的许多疾病如母亲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胎儿生长受限、流产和早产都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对于妊娠妇女目前推荐24-28周要进行糖尿病筛查,避免血糖升高对母体及胎儿造成不利的影响,妊娠糖尿病母亲生产后还要重新评估糖代谢状况并进行终身随访(具体会单独章节介绍)。
4.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此类糖尿病在临床当中比较少见,诊断时应用专业知识比较多,在此不再具体展开。
空腹血糖不高,可能也有糖尿病?医生告诉你→
在中国,糖尿病已经成为
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的
第三大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疾病
对于糖尿病的指标问题
有网友询问:
到底血糖多少,才算确诊糖尿病?
对于这一问题,有请
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健康讲师
来自针灸推拿学院的刘又宁
进行详细解答
刘又宁介绍,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占10.4%,若长期存在高血糖,将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以及功能障碍。
普通人的空腹血糖应小于6.1mmol/L,糖负荷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应小于7.8mmol/L。目前国际通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分类是WHO (1999年) 标准[1]。即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一次的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者糖负荷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大于11.1mmol/L,或者随机血糖大于1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典型症状,则需要患者改日复查血糖以确认。
那如果空腹血糖
在6.1~7.0mmol/L之间
算什么情况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又宁解释,要提到糖尿病的前期——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患者查空腹静脉血糖值为≥6.1mmol/L且<7.0mmol/L,而服糖后2小时血糖正常<7.8mmol/L。
而糖耐量异常又称为糖耐量减低,是指空腹静脉血糖值<7.0mmol/L,而服糖后2小时血糖值为≥7.8mmol/L且<11.1mmol/L。
如果确定为以上两种情况,则可以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控制每天饮食的总热量,保持低脂肪、低糖、高纤维素的饮食。同时进行规律、适当的运动,避免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快。
如果确诊了糖尿病,则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谨遵医嘱,积极治疗,以控制糖尿病症状、预防急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4):292-344.
本文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刘又宁
本文审核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 张毅
(均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健康讲师团)
科普内容 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来源: 名医话养生
网传糖尿病血糖标准提高?概念别搞混
最近网传消息:“空腹血糖新标准公布了,放宽指标了,赶紧看看自己的血糖报告,也许你已经不是小糖人了。”这样的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市第四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科主任、主任医师邵海琳提醒,这是有人把血糖正常值、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友血糖控制标准这几个概念搞混了。
血糖正常值
血糖正常值通常包括空腹及餐后血糖值,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状态下静脉取血所检测的血糖值,正常值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糖尿病诊断标准
在最新公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提到的我国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仍然延续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即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加上以下三条中的一条即可诊断: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mmol/L;75克糖负荷后2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如果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还需要再改日复查。
有一部分人群的血糖是介于血糖正常值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医生把这些人通常称为“糖尿病的后备大军”,或者说他们已经一只脚迈入了糖尿病的大门。与确诊糖尿病患者相比,这类人群更应该被重视及积极干预,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是可以逆转、恢复到正常的。
糖尿病控制目标
一旦确诊糖尿病,就应该立即采取包括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手段来控制血糖。那么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多少合适呢?在我国对于绝大多数非妊娠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目标如下: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看到这几个数值是不是很眼熟,就是网络上说的“新标准”,其实它既不新也不标准,它是大多数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能以此标准衡量自己是否已经出现糖代谢异常,否则就可能延误诊断。
控制目标宜个体化
当然,血糖控制目标也要强调个体化原则,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健康状况、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等因素设定个体化控制目标。比如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控制目标。相反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可采取相对宽松的目标,比如糖化血红蛋白<8%,甚至8.5%。邵海琳主任提醒,如果盲目相信网络上一些非专业人士的不恰当的科普内容,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还是需要到正规医院听取专业人员的指导。(记者狄慧)
来源: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