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护理文献(糖尿病护理文献心得体会范文)
射洪市中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成果闪耀糖尿病学术盛会
7月4-7日,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本次会议以"聚力奋进·践行发展"为主题,旨在推进糖尿病护理学科创新发展,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经专家严格评审,射洪市中医院李沙忆撰写的论文《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应用穴位敷贴对患者血糖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被大会录用作为会议现场壁报交流,论文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和严谨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中医外治法在糖尿病护理中的独特优势,充分展示了射洪市中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护理领域的创新实践与科研成果。
此次学术成果,是射洪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护理团队在糖尿病管理领域的重要突破,医院将持续优化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服务,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创新应用与发展。(钱进)
来源:射洪市中医院
医生:糖尿病10年以上必尿毒症?五大保肾措施让肾衰风险归零
糖尿病是不是时间一长就一定会肾衰?是不是只要得了糖尿病,到了10年、15年,肾就保不住了?是不是看着血糖正常,也可能悄悄肾坏掉?
是不是有人明明每天吃得清淡,还是查出尿蛋白?一个个问题,像钉子一样扎人心窝。
有些人刚听说自己糖尿病,第一反应不是怕血糖高,而是怕那句“糖尿病最后都得尿毒症”。甚至有家属直接问医生:是不是得准备透析?
这话听着像咒语,一出口就让人喘不过气。可真相真是这样吗?糖尿病10年就必尿毒症,这话靠不靠谱?
你可能在医院走廊里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瘦得脱了相,拎着透析资料,一边挂号一边喘。
陪他来的家属一边焦急,一边嘀咕:以前身体挺好的,就是血糖有点高,怎么突然就成这样了?其实不是突然,而是悄悄地,肾功能早已在背后默默走下坡路。
糖尿病肾病不是“可能会有”的问题,而是“极可能已经在发生”。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40%最终会发展为不同程度的肾损伤。
而一旦进展到尿毒症,不仅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经济负担也堪称沉重。但令人焦虑的不是这个数据,而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危险边缘。
你以为血糖控制得不错就安全了?不一定。很多糖友每年查血糖都合格,可尿蛋白早就飘红。
肾小球受损,往往没有疼痛、没有症状,等到真正浮出水面,多半已经迟了。身体不会“报备”,但它一直在记录你的生活方式。
高血糖就像一把慢刀,日复一日地割着肾脏的血管壁,让肾的过滤功能逐渐失守。而最早能看出端倪的标志,就是微量白蛋白尿。但问题是,这个检查很多人根本没做过。体检单上看着都正常,结果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项。
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久坐、熬夜,这些平时不当回事的习惯,都是糖尿病肾病的“加速器”。你可能觉得今天多吃一口盐、少喝一杯水无所谓,但这些点点滴滴,正是肾脏沉默崩塌的起点。
蛋白尿不是简单的尿液“多点泡沫”,也不是“喝水少”就能解释的事。真正的蛋白尿,是肾脏屏障已经开始破洞。很多人把它误解为“肾虚”“火大”,结果耽误了真正的干预时机。
但说到底,糖尿病是不是注定要走到尿毒症这一步?答案是:不是。前提是你要知道怎么走、怎么防、怎么保。肾不是一下子出问题的,它给过你很多信号,只是你没看懂。
想让肾功能不出问题,血糖控制当然是基础,但远远不够。就像房子防火,不只是把火柴收好,还得把煤气关了、电线修好、窗帘别挂太低。糖尿病防肾病,也是一套系统工程,光靠“吃药降糖”远远不够。
第一关,是血压。血糖高,血压再高,那肾脏简直是“夹心饼干”,上下夹击。很多糖尿病人血压不高就不当回事,结果一查,肾小球滤过率早已经跌穿底线。控制血压,不是为了心脏,而是肾最直接的保护伞。
第二关,是低蛋白饮食。很多人一听“营养”,第一反应是多吃鸡蛋、喝牛奶、炖排骨汤。可对肾脏来说,蛋白质吃多了,就是额外的负担。
肾像一个过滤网,蛋白质过多就像沙子堵住了网孔。饮食要平衡,尤其要注意蛋白摄入的质量和数量。
第三关,是定期筛查尿蛋白和肌酐。不要等到症状出来才去查,而是每年做一次“肾健康体检”。甭管你自我感觉多好,数据才是硬道理。就像车子年检,不是等发动机冒烟才去修,而是要提前预防。
第四关,是日常生活的管理。睡眠障碍、情绪波动、久坐不动,都是在给肾脏添堵。你以为睡个懒觉、熬个夜没什么,其实那一晚没休息好,肾脏的“自我修复”就少了一次机会。肾脏不是钢铁侠,它需要休息、需要规律、需要安静的修复时间。
第五关,说起来最不起眼,却最关键——喝水。很多糖友怕上厕所少喝水,但你知道吗?长期水分摄入不足,尿液浓缩,肾小管压力增加,长期下来,肾脏负担直线上升。
不是喝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分次均匀、不过量”。清晨起床、饭后、锻炼后,每天保持1500-2000ml水摄入,是肾脏最简单的“护盾”。
肾功能不像血糖一样容易监控,它的恶化往往悄无声息。但如果你能在糖尿病早期就建立起保肾意识,从生活各方面做减法,肾脏其实是能稳住的。别相信“糖尿病十年必尿毒症”这种危险的“魔咒”。它不是医学结论,而是管理失败的结果。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把它当回事。很多人觉得血糖控制住就万事大吉,甚至停药、断联、乱吃偏方,最后肾出问题还以为是“药吃多了”。这种误解,比高血糖本身更致命。
我们不是在和糖尿病打一场短期战斗,而是在过一种需要精细管理的生活。糖尿病是一种需要“养”的病,养得好,几十年没问题;养不好,五六年就出事。关键是谁在掌握主动权。
胰岛功能不能逆转,可生活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你今天的一顿饭、一次锻炼、一次复查,可能就是肾脏未来十年的“保险”。别小看这些细节,它们是你身体最诚实的记录。
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一个从微伤到慢性恶化的过程。越早意识,越早介入,越有可能让它止步于“微量蛋白尿”,永远走不到“透析”那一步。
别再被“糖尿病十年必尿毒症”的说法吓到,更别被它麻痹。真正该做的,是从今天起,每一项肾脏保护措施都认真对待。肾脏是沉默的器官,不说话,但你一不注意,它就让你听见代价。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糖尿病肾病管理专家共识》
[3]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想要长寿,请记住5个数字,别不放心上!
糖尿病不是马上就要命的病,但它却是那种“慢慢来”的麻烦。
如果你不在意,它就不声不响地把你的身体一点点掏空。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没啥大不了,能吃能睡,血糖稍高点,也不疼不痒。
但现实是,它像个“老赖”,欠着的账早晚要还,可能是眼睛、可能是肾脏,也可能是心脏。
想要在糖尿病这条路上“走得久、走得稳”,你得记住5个关键数字。这不是迷信,而是实打实的“健康密码”。这五个数字,不是医生在门诊上敷衍的建议,而是你能不能把这场“慢性拉锯战”打赢的判断标准。
第一个数字:空腹血糖7
空腹血糖的理想范围是≤7mmol/L。这个数值看起来简单,其实是糖尿病管理的风向标。超过这个数字,身体的胰岛功能可能已经吃不消了。长期的高血糖会让血管内皮受损,影响到全身多个器官的供血和代谢。
第二个数字:餐后血糖10
吃饭后两小时的血糖值,最好控制在≤10mmol/L。有人吃完饭后觉得困倦、头晕,这往往是血糖飙升的信号。餐后高血糖比空腹血糖更容易被忽视,但它对身体的伤害同样大,尤其是对眼底和肾脏的微血管。
第三个数字:糖化血红蛋白6.5
糖化血红蛋白是过去两三个月平均血糖的“成绩单”,建议值是≤6.5%。这个指标不受一顿饭影响,能真实反映你平时的控糖水平。即使你某段时间测血糖都正常,但糖化高了,说明整体控制并不理想。
第四个数字:体重指数(BMI)24
体重不是越轻越好,但超标一定不行。BMI≤24是推荐标准。超重和肥胖会让胰岛素的作用大打折扣,增加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控制体重,有时候比盯着血糖更关键。
第五个数字:腰围男<90cm女<85cm
腰围代表的是腹部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它和糖代谢紊乱、脂肪肝、高血压都有关。腹型肥胖是“隐形杀手”,很多人不胖,但肚子大,这种情况更危险。
我们平时说“控制糖尿病”,其实不仅仅是控制血糖,更是控制血脂、血压、体重、生活习惯的一整套系统工程。说白了,就是要让身体的“地基”稳固,别让糖尿病有可乘之机。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亲密“合伙人”。两者如果一起出现,风险就不是简单的1 1,而是成倍增长。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才能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可能。
饮食方面,别再盯着“升糖指数”这几个字不放,而是要看整体饮食结构。粗细搭配、多样化、不过量,才是关键。光靠燕麦、苦荞这些“网红食物”,是远远不够的。
规律运动是控糖的“天然胰岛素”。不需要高强度,每天快走30分钟,就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问题是,知道这点的人很多,坚持下来的人很少。
睡眠质量直接影响胰岛素水平。长期熬夜、作息紊乱,会干扰瘦素和胰岛素的分泌。别小看“早睡早起”这句老话,它背后藏着的是生物钟的智慧。
糖尿病患者容易忽视的还有情绪管理。长期焦虑、抑郁,会让皮质醇水平升高,血糖也会跟着波动。不良情绪本身就是一种慢性应激,是“看不见的高糖源”。
低血糖的风险也需要警惕,尤其是老年患者。很多人以为血糖越低越好,但低到一定程度会头晕、出汗、甚至昏迷。血糖控制要平稳,不是一味追求“低”。
饮水量也要注意。高血糖时身体容易脱水,适量喝水可以帮助代谢多余的糖分,减轻肾脏负担。建议每天饮水控制在1500~2000毫升,视个人情况调整。
戒烟是糖尿病管理中被低估的一环。吸烟会加速血管硬化,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尤其是男性糖尿病患者,戒烟的意义远远超过控糖本身。
饮酒也是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酒精会干扰肝脏的糖代谢,导致血糖波动,尤其是空腹饮酒容易诱发低血糖。有糖尿病的人,不喝最好,至少不空腹喝。
定期体检不是走形式。糖尿病患者最怕“无声并发症”,像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早期没症状,一查吓一跳。建议每年至少查一次眼底和尿微量蛋白。
脚部护理对于糖尿病人尤为重要。高血糖会影响神经感知和血液循环,一旦小伤口感染,愈合困难,严重时甚至可能需要截肢。每天洗脚、检查脚部,是必须的日常。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全谷物、豆类、蔬菜中的纤维能减缓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是天然的“血糖缓冲器”。
良好的家庭支持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的管理效果。家人是否参与、是否理解、是否共同改善饮食习惯,都会影响患者的坚持程度。糖尿病不是一个人的战争。
心理建设这件事,很多人忽视。长期面对慢病,容易产生放弃感、无力感。这种时候,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或加入慢病管理群体,其实非常有帮助。
自我监测不等于每天扎手指,而是根据需要调整频率。刚开始确诊、调整饮食、运动计划时可以多测,稳定后可以适当减少。但不能完全不测,闭着眼睛开车一定是撞墙的结局。
说到底,糖尿病的核心不是“控糖”,而是“控自己”。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生活节奏、饮食习惯、睡眠作息、情绪压力控制住,才是能不能长寿的关键。
这5个数字,像是你身体的“健康仪表盘”。它们不会说话,但你如果忽略它们,身体迟早会“报警”。健康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
别迷信灵丹妙药,也别指望某种食物“降糖神奇”。科学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降糖利器”。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张红,魏爱华,姜勇,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解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4-9.
2. 王志刚,李春丽.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5):102-104.
3. 刘芳,陈雪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