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么衰(糖尿病咋整)

中医黄俊臣主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大多数就是太虚了!气虚无力 阴虚内热、阳虚怕冷 血虚发燥!

糖尿病的本质是人体正气——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衰退,是发病的根本原因。

正如《消渴论》所言:“消渴之治,不在渴与不渴,而在气血阴阳之调。” 唯有辨明四虚病机,方能通过调脏腑、和气血、平阴阳,达到改善症状、延缓并发症的目的。

脾气虚则运化失司,津液无以输布,可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肾阴虚则虚火内生,灼伤津液,表现为口干多饮、尿频量多;

肾阳虚衰则气化无力,水液代谢障碍,可致形寒肢冷、水肿难消;

血虚则脉络瘀阻,常见面色萎黄、肢体麻木。

临床观察发现,这几种虚证往往相伴而生、相互影响,其中,气虚阴虚最为常见:

气虚推动无力,易致痰湿瘀浊内停,现代医学所言的胰岛素抵抗,正与 “气虚致郁” 的理论相契合;

阴虚火旺则煎灼血液,形成 “血稠、血瘀” 状态,这也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中医病理基础。

不少糖尿病患者初期以口干多饮(阴虚)为主,久则出现神疲乏力(气虚),后期更伴发畏寒肢冷(阳虚),这也是几个虚证逐渐兼夹的典型表现。

借鉴金元名医朱丹溪的组方智慧,结合消渴病虚证病机,临床常以黄芪、生地、仙灵脾、当归为基础方加减。

黄芪作为补气之要药,重用可健脾益气,现代研究证实其多糖成分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生地滋肾阴、壮水制火,与麦冬配伍可增强养阴生津之效,其醇提物已被证实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仙灵脾温补肾阳而不燥,对阳虚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控及胰岛功能改善颇具优势;

当归养血和血,其含有的阿魏酸可抗血小板聚集,对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尤为重要。

临证时需根据四虚偏重灵活化裁:

气虚显著者,党参、白术合四君子汤,自汗不止者浮小麦、麻黄根固表;

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仿知柏地黄丸清热,上消明显者天花粉、葛根生津;

阳虚寒凝者,酌加肉桂、附片温阳化气,水肿者五苓散通阳利水;

血虚兼瘀者,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肢体麻木者鸡血藤、桑枝通络。

值得注意的是,滋阴药易碍脾,可佐陈皮、砂仁醒脾;温阳药易伤阴,需配熟地等滋阴药制衡,体现 “阴阳互济” 的配伍智慧。

糖尿病的形成非一日之寒,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皆可伤正。中医治疗强调 “治虚必求其本”:

对肥胖型糖尿病(气虚湿阻),需健脾益气与祛湿同施;

对消瘦型糖尿病(阴虚火旺),当滋阴降火与养血并重;

对久病患者(阳虚血瘀),则须温阳通脉与化瘀兼顾。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不标明克数也是对患者的负责。以上分享仅供参考,不可盲目套用,以免药不对症,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

糖尿病不是绝症!看这份“长寿秘籍”:西医:管住嘴,中医却说…

“查出糖尿病后,我爸一下就变了。他开始拒绝应酬、早睡早起、饮食清淡,一年后指标正常,身体比以前还精神。”

而他的朋友老郭,却觉得:“糖尿病嘛,老年人谁没有?吃点药就行。”三年后突发心梗离世,竟查出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早已发展。

这真不是糖尿病在“夺命”,而是他错把糖尿病当成了“小病”,没管好!


常见误区

很多人听到“糖尿病”这三个字,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活不久了?”

有人说**“糖尿病就是慢性自杀”;

有人说“得了糖尿病,相当于被判死缓”;

甚至有人觉得“控制得再好,也只是拖着死”**。

这些话虽然听着扎心,但说句大实话,95%都是对糖尿病的误解! 真正影响你寿命的,从来不是“得了糖尿病”这件事本身,而是:

发现糖尿病后,你有没有认真管它;

⌛ 并发症悄悄发展,你却没早发现;

自己总觉得“没事”,不查不治。


现代医学 VS中医思维

现代医学怎么说?

2022年《柳叶刀》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关键看“管得好不好”:

患者类型

死亡风险增加

血糖控制不良者

↑ 2~4 倍

伴有心梗/中风等并发症者

↑ 5 倍以上

无并发症、血糖长期达标者

✅ 与普通人寿命无明显差异

所以说:糖尿病≠短命,糖尿病不认真管 ≈ 并发症连锁反应,才可能缩短寿命。 关键就在于两个词:“并发症” 和 “达标率”!

中医怎么看?

在中医里,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老祖宗早就发现,这病大多是身体里“燥热伤阴,肾气日衰”引起的。简单说,就是身体里的津液不够了,像土地缺水一样,器官功能就容易出问题。

中医讲究“扶正祛邪”,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整体调理,让身体的阴阳平衡,五脏六腑都协同工作。

所以,中医看来,关键不是你“有没有糖尿病”,而是你的身体“本底”有没有调好! 身体阴阳平衡了,气血顺畅了,血糖自然就能稳住——这才是真正长寿的根本。

典型中医干预思路:

  • 如果总是口干舌燥,手脚心发热,舌头红红的(肾阴虚): 常用玉女煎、知柏地黄丸加减,滋阴清热。
  • 如果又累又没劲,气短,说话有气无力的(气阴两虚): 常用生脉散合麦味地黄丸,益气养阴。
  • 如果总感觉疲惫不堪,胃口不好,精神不振(中气下陷、乏力倦怠): 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提升中气。
  • (注: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具体用药需由专业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加减。)

寿命延长关键 干预行动清单

✅ 得了糖尿病还能不能长寿?能!只要你做到以下4点,活得比同龄人更久不是梦:

关键

说明

① 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

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这是西医的“硬指标”,达标才能保护血管。

② 防并发症比控血糖更重要

血糖高不可怕,可怕的是它长期高,损伤全身血管和神经,导致心梗、脑中风、肾衰、失明、烂脚等。所以要定期查:眼底、肾功能、神经、血脂,早发现早干预。

③ 生活方式是长寿基石

这个虽然老生常谈,但却是最被忽视的“药”。除了饮食和运动,还要保证充足睡眠,学会管理情绪。系统调节,才能让身体这个“大机器”运转良好。

④ 找对治疗方法,长期坚持

西药降糖稳定,能快速控制血糖;中医辨证调理,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减少并发症。所以,西医 中医“双轨驱动”,才能让你走得更远更稳。

很多“糖龄”二三十年,却没出现严重并发症的老人,其实并不神秘——他们只是做到了“规律检查、持续治疗、相信医生”这三件事。


活明白,健康就来

你可能觉得自己得了糖尿病,就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干,像被判了刑。但我想告诉你:

糖尿病不是要你告别美食,而是要你学会“好好吃饭”;

糖尿病不是要你成为药罐子,而是要你明白“对症用药”;

糖尿病更不是要你等待并发症,而是要你“主动健康”!

很多老年朋友,一辈子忙工作、忙孩子,到老了才开始关注自己。现在,是时候把健康放第一位了。与其每天为血糖高低提心吊胆,不如把这份担心,变成好好管理自己的动力。

活明白,你的身体才会给你好脸色看。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您觉得得了糖尿病后,最让您烦恼或者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分享给身边需要的朋友,也是一种善意!


风险提示: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和治疗。具体诊疗请务必咨询您的医生,遵循医嘱。

糖尿病常伴心肾并发症,预防管理须两手抓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3亿,位列世界第一,每八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而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不加以重视将最终走向心衰、肾衰。

专家提醒: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应把保护心、肾当作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任务。

图/视觉中国

糖尿病人的心肾并发症更可怕

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5倍、心血管死亡风险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1倍。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邹大进教授解释,糖尿病和肥胖共同存在的人群约占70%,身体内大量堆积的脂肪,不仅会引起胰岛素抵抗,造成病情恶化,过剩的能量还会在代谢过程中大大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使糖尿病病人本已累及最严重的两个器官雪上加霜。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不注重肥胖控制,久而久之,心、肾越来越不堪重负,最后心衰、肾衰就会发生。

“糖尿病人的心肾并发症与非糖尿病人的心肾疾病有极大的不同。邹大进教授指出,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增高是前锋,先破坏血管内皮,胆固醇随后攻城略地,在血管形成斑块,因此,高血糖会使胆固醇的危险性加倍。

同理,高血糖会将高血压对血管的攻击性增强两到三倍,糖尿病让所有对心血管有害的因素都变得更加危险。同时,心脏功能减退和肾脏功能减退两者之间还会相互影响,一旦发生了慢性肾功能不全,就会加重心肌梗死的风险,一旦肾衰,心脏的负荷就更加严重,继而导致心衰。

许多糖尿病患者因为没有感觉到症状,没能形成对心肾并发症的警惕,殊不知三至五年后,心脏、肾脏负荷带来的长期影响就会显现。

科学管理糖尿病,让心、肾经久不“衰”

糖尿病人的心肾并发症危害巨大,必须坚持对糖尿病的科学管理,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的管控。对于高危糖尿病患者,即有两个或以上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又吸烟,要更加注意科学管理,坚持治疗,同时改变生活方式,远离危险因素。

首先,糖尿病人要密切监测血糖。除大多患者已知的饭前、饭后两小时自查血糖外,对血糖的波动性的监测也是一种有效策略,邹大进教授提醒“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内的时间比单次的血糖浓度更能体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是否良好。如果血糖浓度正常的时间大于90%,说明血糖控制得很好,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就非常低。”

其次,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尿常规以及微量白蛋白尿。当尿液中出现大量且持久的泡沫,就需要到医院检查是否出现了肾功能损伤。

同时,药物对于血糖控制是至关重要的,需要遵医嘱坚持服用,不能随意停药或加减剂量。此外,药物治疗和危险因素管控要两手抓,要格外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

智慧购药,方便糖尿病患者坚持用药

如今去医院配药已经不是获取药物的唯一方式了,若因为现实原因无法赴院,可以凭处方通过网络购药。

对于工作繁忙,没时间去医院开药的糖尿病患者,邹大进教授也给出了建议:“对血糖控制比较平稳的患者,可以凭处方就近在家附近的药店或是在正规网上药店购药,保证服药的连续性。但血糖控制还不理想的患者仍需要到医院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疫情之后,线上问诊和线上购药变得更加普及,也为更多患者尤其是慢病患者带来便利。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规范治疗很重要,而凭处方线上购药既方便了患者自身,也为一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年轻人打开了关爱父母的方便之门,可以及时为需要用药的家人提供帮助。

同时,糖尿病患者家属也应时常关注患者的服药、检查情况,提醒患者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坚持用药,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