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型糖尿病正常值范围(二型糖尿病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血糖正常值最新标准:不同年龄标准不一样!

目前,我们国家糖尿病人群已经高达1.3亿,排名世界第一,其中90%是二型糖尿病患者。

更为可怕的是,在庞大的人口之中有将近4成人群,不知道自己平常的血糖水平,以及有将近7成的人,发现血糖升高以后没有控制达标。

最终,增加了自己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同年龄的人群,血糖的要求不一样

对于正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由于每天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3.9-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低于7.8mmol/L。

对于40-60岁的中年人群,由于生活压力非常大,日常饮食非常不规律。所以,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4.4~6.1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小于8.0。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体内的胰岛素和各种代谢激素分泌也逐渐下降。因此,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控制在6.1~7.0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控制在8.0~10.0之间。

对于年龄在75岁以上的人群,由于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已经非常少了,血糖容易升高,但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又容易出现低血糖。

所以,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7.0~9.0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控制在8.0~11.0之间。

哪些人群容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一个人,而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主要见于以下几类人群:

1

50岁以上人群:身体逐渐衰老

随着年龄的上升,周围组织对胰岛素降糖作用的敏感性会降低,即产生胰岛素抵抗;其次,随着年龄上升,身体脂肪构成比例增多,更易肥胖,也就更容易患糖尿病。此外,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的体力活动会减少,进而会降低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有效利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有条件应每年到医院做一次体检,及早发现糖尿病,并进行治疗。

2

肥胖者

腹部肥胖危害更大,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引起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问题,即代谢综合征。

建议男性腰围应<90厘米,女性腰围应<85厘米。

3

“三高”发病基础相似

高血压和高血糖、高血脂不少都合并存在,因为它们发病基础相似,包括超重、不健康饮食、运动较少等因素。

我国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并存使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明显增加,也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反之,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风险。当然,高血压也可出现在糖尿病发生之前。

4

糖尿病家族史

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的因素。如果父母及往上一辈的人中有患2型糖尿病的人,子女患病的几率会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人。具体的风险评估可以通过糖尿病风险评分表来估算。

控制血糖,饭后禁忌有哪些?

×喝浓茶:饭后马上喝浓茶会影响消化和吸收,最好30分钟后再喝。

×吸烟:饭后马上吸烟会促进人体对烟雾中有害物质的吸收,不利于健康。

×大量喝水:饭后立刻大量饮水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如果觉得饭后口干难忍,建议少量饮水。

×饭后唱歌:饭后马上唱歌,会增加大脑的兴奋度,导致胃部缺乏血液供应,影响正常消化。

×饭后开车:饭后大脑缺乏血液供应,身体反应能力也会跟着下降,最好休息30分钟后再开车,

×马上运动:饭后马上运动,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胃下垂及做过胃部切除手术的人群尤其不利。

×立即洗澡:饭后最好休息1小时~2个小时再洗澡,防止消化不良。

×马上睡觉:饭后马上睡觉,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胃食管反流,影响身体健康。

控糖小贴士

1、血糖高,主食不是吃得越少越好,还要注重粗细搭配。

2、荤素搭配的吃法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有帮助的。

3、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要坚持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的原则。

4、对于血糖控制得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水果是可以吃的。

5、血糖并不是控制得越低越好,而应该平稳降糖,控制在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内。

6、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控血糖方式。

来源: 约见名医

2型糖尿病控制得如何、有无并发症?除了血糖,还要看这7项指标!

生活当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患者,在他们的印象当中,得了2型糖尿病,问题就主要出在血糖上,因此,定期在家测一测空腹与餐后血糖、每年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就可以了。

他们认为,只要这些指标的情况还好,那就意味着糖尿病控制得不错……

但事实上,2型糖尿病究竟控制得好不好,光看这几项血糖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哪怕这些血糖指标都给降下去了,也并不意味着整个糖尿病都被控制好了。毕竟,2型糖尿病患者还得时时警惕多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风险,比如很多人都听说过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糖尿病足等等。

所以,一旦患上了2型糖尿病,大家千万不要简单地以为只用把血糖相关的几项指标给“盯住”就够了!

这篇文章,我们就给大家细数一下,除了血糖以外,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还得定期复查的7项重要指标。

指标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一直以来,2型糖尿病都是非常明确的一项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比方说,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分层来看,只要是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就可以直接划定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而按照“脂质浸润学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始动因素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种所谓“坏胆固醇”向动脉血管壁内的渗透。也就是说,当2型糖尿病存在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往往会更容易“破坏”我们的动脉血管。

因此,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往往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项指标给控制得更低,才能有效遏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而避免患上冠心病、脑卒中等可致命的心脑血管疾病。

为此,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所提出的【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控制目标】里就包括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项指标,并要求:一般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把这项指标给控制在2.6mmol/L以内,而已经合并了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则需要将其进一步控制到1.8mmol/L以内!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当然了,一般我们在化验血脂指标的时候,并不会仅仅只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一项。按照常规,还会一起把总胆固醇(TC)以及甘油三酯(TG)等指标也都看一看。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认为,比较理想的血脂控制,除了要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以外,最好还将总胆固醇(TC)控制在4.5mmol/L以内、甘油三酯(TG)控制在<1.7mmol/L。

指标2:血压

众所周知,除了血脂与血糖以外,身体当中还有一项可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关键指标,这就是“血压”。临床上,“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被共同称为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三高”。

因此,为了尽量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除了要控制好胆固醇相关指标以外,也要同时控制好血压。

与胆固醇相似,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压并不是简单地降到与普通人差不多(<140/90mmHg)就够了,而是同样需要降到更为严格的水平才可以。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该长期稳定控制在<130/80mmHg。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指标3:体重指数 BMI

当前的医学理念认为,“体重管理”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当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比方说,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体型上属于肥胖/超重型,他们的体重指数BMI超过了25kg/m²,又或是腰围有明显的增粗。

目前的医学研究认为,这些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能有效地减重,那么,血糖将会更容易控制、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风险也会更低。更神奇的是,有2型糖尿病患者在实现了10%-15%的减重以后,降糖药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甚至还有人实现了阶段性的完全停药(糖尿病缓解)。

另一边,也有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过低(BMI<18.5kg/m²),这部分患者则是大家常说的“瘦糖人”。而体重过低同样会对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不少的危害。

为此,2022版《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专门提出,“瘦糖人”应该合理增加体重,尽量让体重指数 BMI恢复到18.5kg/m²以上而在增重的同时,不能让体内增加的主要是脂肪成分,而是应该尽量增加肌肉组织,因为,肌肉对于血糖代谢的调控具有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对于有可能将体重指数 BMI给恢复到18.5-24kg/m²的患者来说,应该尽量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若是之前肥胖的情况过于严重,那么,则应该先尽力把体重给降低5%-10%,然后长期维持住。

指标4: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 血肌酐(用于计算eGFR)

临床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这使得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了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及尿毒症的主要原因。

因此,定期针对糖尿病肾病进行筛查,这是每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做的。只有尽早地发现问题,才能及时针对性地处理,从而延缓甚至阻止严重后果的出现。

不过,要想在早期筛查出糖尿病肾病的迹象,这往往不是通过一般的尿常规或肾功能检查就可以做到的。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有特别提到: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每年至少进行1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测定,以及抽血化验血肌酐水平并利用这项指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UACR与eGFR这两项指标被认为对于早期识别糖尿病肾病比较敏感,也只有这两项指标都处于正常参考范围以内,才意味着当前的糖尿病肾病风险较低。

指标5:眼底

除了糖尿病肾病以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一类非常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2型糖尿病在确诊的时候,往往疾病已经在体内存在了一段时间,因此,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糖尿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因此,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特别强调:2型糖尿病一经确诊,应该立刻就做一次【眼底检查】。假如无明显的异常发现,那么,之后每1-2年也应该定期做【眼底检查】,以此来尽早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迹象。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指标6:远端神经 足部

还有两类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相信也有不少人听说过,一类叫做【糖尿病神经性病变】,另一类则是【糖尿病足】。

一些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慢慢发现双手或者双脚开始出现麻木、感觉异常甚至疼痛等神经性症状。而糖尿病足则主要表现为足部的感染、溃疡或组织的破坏,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截肢甚至是死亡。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当中,也需要有意识地防范这两类并发症。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

  • 2型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年都针对远端的神经性病变做一次筛查,具体可以通过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以及温度觉这5项神经检查来做筛查;
  • 此外,还应该找有经验的医生,对下肢和足部皮肤进行观察、对皮肤温度以及足背和胫后动脉作常规检查
指标7:肝纤维化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忽视了经常与2型糖尿病所合并的【脂肪肝】这个问题。目前的医学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是需要防范晚期肝纤维化与肝硬化风险的重要患者群。

因为,有数据提示,接近1/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明显的肝纤维化迹象,比普通人的风险高出10倍。

为此,2021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管理专家共识》有专门推荐: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使用【肝脏超声检查】对脂肪肝的病情进行评估,当条件允许时,可以利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来对肝纤维化的程度作估测。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的管理并不是简单地把注意力给放在血糖上就可以了。

事实上,除了空腹、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血糖指标以外,2型糖尿病患者还得定期复查很多血糖以外的其他指标。比如血压、血脂、体重、尿白蛋白/肌酐比、眼底、神经、足部以及肝纤维化等等。

只有当这些指标都处于较为理想的范围时,这才真正意味着2型糖尿病被控制好了,并且,暂时还没有出现相关并发症的迹象。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2,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3月 第38卷 第3期

3,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1月 第42卷 第1期

4,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年7月 第37卷 第7期

#精品长文创作季#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科普 | 你了解2型糖尿病吗?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环境、行为等多因素复杂作用所致的临床综合征。2型糖尿病是最多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2023年第17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旨在强调了解患糖尿病的风险和获取正确信息的重要性。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糖尿病。

什么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特点是人体自身能够产生胰岛素,但细胞无法对其做出反应,使胰岛素的效果大打折扣。通常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合并有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的一类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人,常在40岁以后起病,起病多隐匿,症状相对较轻,易被患者忽视,症状如下:

1.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不是每个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2.其他症状:视力下降、手足麻木、伤口难以愈合等。

2型糖尿病病情比较和缓、隐蔽,早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会加剧,并可能导致一些潜在的危险并发症。

诊断标准

我国一直沿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代谢的诊断标准,如下表:

注:1.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正常参考范围下限通常为3.9mmol/L。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哪些人需要关注血糖问题

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有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升高3-6倍。

2.年龄>40岁:40岁以上,易发生胰岛素抵抗。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3.超重、肥胖:体重指数BMI≥24,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4.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儿(≥4kg)生产史者。

5.体重指数≥3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育龄妇女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主要表现多毛、不孕、肥胖、月经稀少、卵巢增大等。

6.其他: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曾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严重的精神病,或者长期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可怕并不在于血糖本身,而是长期高血糖导致心脑血管、肾病、眼病、神经病变等致畸、致残的风险。

并发症高达100多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有6种: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乳酸性酸中毒。

应进行糖尿病的定期体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糖尿病的控制情况,二是根据相关指标适当调整下一阶段的治疗方案。

如何预防、延缓2型糖尿病并发症

1.定期进行血糖检查:建议从45岁开始定期血糖筛查。高危人群,更应该密切注意血糖情况。

2.健康均衡的饮食:健康的饮食应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尽量少吃或不吃甜食、加工食品、过咸的食物。最好用复合碳水化合物代替精制碳水化合物,如少吃糖、面包和含糖饮料,多吃全谷物、豆类、水果和蔬菜。

3.摄取足够的纤维:纤维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可帮助控制血糖、降低胆固醇和保持肠道的运动规律。如全谷物、水果、蔬菜和豆类等。

4.减肥:控制饮食份量、健康饮食,减掉多余的脂肪有助于控制血糖。

5.多运动:常规体育锻炼可降低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

6.减轻压力:压力可影响血糖。减少压力,注意自己的情绪健康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可尝试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来放松。

参考资料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腾讯医典

来源:广西疾控

资料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