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哪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导致严重靶器官损害需要紧急救治包括)
细数糖尿病的三类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危害人类生命的顽固疾病,它的危害毋庸置疑,正因为它极易引发其他疾病,所以才有了糖尿病本身不危及人的生命,其并发症才是取人性命的主要原因之说,诚然事实也确实如此。但糖尿病的并发症多达上百种,糖尿病患者若想对它们有所了解需慢慢着手。
什么是糖尿病并发症?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一组综合征。但其并发症的根源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障碍所发的“三高现象”,这一现象诱发出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血液渗透压、血黏度、血流变学、微循环、膜功能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相继发生异常改变,引起全身细胞组织代谢功能异常。可见糖尿病不只是糖代谢的异常,而是脂肪、蛋白质代谢都发生紊乱,常可累及其他系统。
临床上,糖尿病并发症是患者长期处于相对高血糖状态而引起的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反应在器官上的疾病主要有:糖尿病足病、眼病、心脏病、脑病、肾病。因此,糖尿病并发症已经成为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痛苦以及花费最大的主要因素,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核心和重点。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分三类
医学上我们可将糖尿病并发症分为急性并发症与慢性并发症两种,今天我们就来看了解一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哪些,其主要危害是什么?
内分泌科医生解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累积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主要包括大血管(如心血管、脑血管、肾血管和四肢大血管)、微血管(如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如自主神经和躯体神经等)等。 关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哪些,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大血管并发症:
(1)脑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或早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堵塞性脑血管疾病多见;
(2)心血管:患者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以冠心病较为多见。临床特点包括冠心病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时间早,女性糖尿病的心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更为明显,无痛性心肌梗塞等非典型性临床表现多见等等;
(3)下肢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5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造成截肢者要比非糖尿病患者多10倍以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
二、微血管并发症:
(1)肾脏:患病率尿毒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是糖尿病,特别是Ⅰ型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可有蛋白尿、高血压、浮肿等表现,晚期则发生肾功能不全;
(2)眼底:双目失明比非糖尿病者高25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神经并发症:
(1)感觉神经:疼痛、麻木、感觉过敏;
(2)运动神经:可见单神经麻痹引起的运动障碍,局部肌肉可萎缩;
(3)植物神经:出汗异常、血压及心率变化、尿失禁或尿潴留、腹泻或便秘以及阳痿等。
糖尿病五大慢性并发症,如何及时发现?哪些检查项目定期要做?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几乎每10人当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本身其实并不可怕,但它可以给机体带来各种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可能出现于身体的多个系统,比如肾脏、眼睛、神经以及心血管等等。
尤其是一些慢性并发症,发展往往比较隐匿,是导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致残甚至致死的罪魁祸首。
临床上,很多糖尿病的初期患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控制血糖相关指标上。但其实,除了血糖本身,大家也应该在疾病初期就建立起及早筛查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意识!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一说,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警惕的五类常见慢性并发症以及应该如何定期筛查。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所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以及功能障碍,据统计,我国可能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都合并存在糖尿病肾病。
尤其是在40岁以前就被确诊的这部分“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晚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肾病一旦发展到晚期,可以引起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最终迫使患者接受透析治疗或肾脏移植。
由于糖尿病肾病可以给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就显得很重要了。
临床上,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对尿液和血液的化验检查。
根据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当中的指导:
在确诊糖尿病的当时就应该对肾脏病变进行筛查,并且,此后每年都应该至少筛查1次。
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尿常规和肾功能血检,其中,尿常规关键要看尿白蛋白,肾功能血检需要关注血清肌酐水平以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
而尿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UACR则是评价糖尿病肾病进展程度的一个关键指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很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同时,它也是成年人失明的主要病因。
而除了视网膜病变以外,糖尿病患者也是其他眼部疾病的高发人群。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出现白内障、青光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疾病的风险也都高于普通人群。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眼部疾病筛查很有必要!
根据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当中的建议:
在确诊以后应该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以及其他方面的眼科检查。
对于暂时没有视网膜病变征象且血糖也控制理想的患者来说,每1-2年做一次眼部筛查即可。
但对于已经发现了一些视网膜病变征象或视力已经受到影响的患者而言,则需要增加眼部筛查的频率。
如今,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自动眼底筛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准确度已经很高了,将来有望成为重要的筛查手段。
糖尿病神经病变要说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当属糖尿病神经病变,病程在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神经病变的表现。
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当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多见的是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
这类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是在双上肢或双下肢的远端出现对称性疼痛、麻木以及感觉异常。
根据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
对于刚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病程在5年以内的1型糖尿病患者都应该进行糖尿病的神经病变筛查,并且之后每年都还要再筛查1次。
而神经病变的具体筛查一般包括5个体格检查项目:
温度觉和针刺觉检查主要反映小纤维神经情况;
踝反射、压力觉以及震动觉检查则常常反映的是大纤维神经情况。
如果您所就诊的内分泌科无法完成这些检查项目,可以到神经内科去开展这些检查。必要时,还可以找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做筛查。
糖尿病相关血管病变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因此,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
每年都应该评估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因素,需要评估的内容包括:心血管疾病史、年龄、吸烟史、是否存在高血压或血脂异常、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腰围增大)、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肾脏损害(尿白蛋白增高)以及心房颤动等。
除此以外,有一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在临床上容易被医护人员所忽视,这就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
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不断增加,一般建议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进行常规筛查。
尤其是对于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以及糖尿病病程较长的这些患者而言,建议每年都至少筛查1次。
常规的筛查内容包括:下肢皮肤温度测定、间歇性跛行试验、颈动脉和股动脉杂音探查以及足背与胫后动脉检查。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测定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等指标来帮助判断。
糖尿病足糖尿病足属于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并且治疗费用高昂,它可以引起截肢甚至死亡。
根据统计,在我国三甲医院当中,超过1/4的截肢是因糖尿病足所引起的。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
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而言,每年都应该进行足部检查。
这些检查主要包括足部皮肤视诊、神经评估以及血管评估。
最后,总结一下,糖尿病患者除了日常要关注好血糖水平以外,还要对糖尿病的五类慢性并发症引起重视。上面我们介绍到的这些检查项目大多并不复杂、费用也不是太高,建议大家根据自身情况定期开展。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都有哪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分类
由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范围很广的疾病,目前有按血管病变分类和按各脏器并发症分类等分类法。
由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范围很广的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且尚未完全明了,因此,完整合理的分类较为困难。目前有按血管病变分类和按各脏器并发症分类等分类法。下面作一简单介绍。
(一)按大血管病变与微血管病变分类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分为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
1、微血管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及与微血管病变成因有关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等。
2、大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障碍、末梢动脉病变等。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动脉粥样硬化,缺乏特异性。
按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分类实质上是按病因分类,概念上比较明确,但实际上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难以明确区分,且这种分类方法不能包括所有的并发症,如各种感染、骨与关节合并症等就不包括在内。
(二)按各脏器并发症分类:此分类法比较全面,对研究各脏器也比较实用,但缺点是不利于阐述一种病变引起的多脏器并发症。
1、心脏: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
2、脑:脑梗死、脑出血、脑软化。
3、肾脏: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肾盂肾炎等。
4、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其他如青光眼、瞳孔异常、眼部感染、眼外肌麻痹、视神经病变等。
5、神经:周围神经病变如单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根病变等;自主神经病变如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胃肠系统、血管运动调节异常、泌汗异常等;颅神经病变如视神经、动眼神经、面神经障碍等;脊髓病变及糖尿病肌萎缩等。
6、末梢血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坏疽。
7、肺脏:肺结核、急性肺炎、慢性肺部感染等。
8、肝脏:脂肪肝、肝炎、肝硬化。
9、胆囊: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收缩不全。
10、胰腺: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外分泌障碍。
11、食管胃肠:食管、胃蠕动障碍,食管炎,胃扩张,胃分泌障碍,十二指肠张力低下,糖尿病性腹泻、便秘,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12、生殖系统:阳痿、不孕不育、性欲低下等。
13、骨、关节:骨质疏松等。
14、皮肤:感染性皮肤病变如疖、痈、带状疱疹、手足癣等;代谢障碍如硬肿病、胡萝卜素血症等;血管病变如糖尿病性大疱病、坏疽等;神经病变如神经性水肿、足穿透性溃疡、皮肤干燥症等;反应性皮肤病变如皮肤瘙痒症、湿疹、皮炎等。
15、口腔:牙周病、口腔霉菌感染、口角炎等。
16、耳:耳聋等。
17、血液:白细胞趋化功能、吞噬功能、细胞免疫能力等降低;红细胞凝集能力增大、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黏附胶聚集力增加、血小板前列腺素PGE2类似物质增加;全血及血浆的黏度增高、纤维蛋白原增加、补体增加、血液凝固亢进、纤维蛋白溶解活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