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效应(糖尿病smoggy效应)
糖尿病:简述“八重奏”与“五驾马车”,以及糖尿病3点防治误区
糖尿病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关于糖尿病相信大家也有了很多了解。
糖尿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无力,由于体内的糖分被当做尿糖排出体外了,所以吃进去的东西不足以维持身体需要的热量,导致患者总是出现饥饿感,于是大量的吃东西,但是还是感觉到饥肠辘辘,平时不怎么吃甜食的人也变得开始吃大量的甜食。
糖尿病人会经常出现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夜间小腿抽筋,还会常常无缘无故地感觉到疲劳,特别是上下楼的时候更加明显。糖尿病患者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看不清楚东西,还有尿液呈现白色,有甜酸的气味,出现体重不明原因的急剧下降,这些都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需要及时的去医院就诊。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疾病诱因很多,疾病与遗传有关,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部分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还有环境因素有关,比如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年龄、怀孕时的血糖情况,出生时候的体重,还与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早期的认识是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三个重要的作用所致,
1、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
2、肌肉组织葡萄糖摄取减少
3、肝糖输出增加
现在发现除了这传统的3个机制,还有很多器官和激素,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包括脂代谢紊乱,肠促胰岛素效应减弱,基础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大脑神经递质功能紊乱,也参与了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统称为糖尿病的“八重奏”。
糖尿病已是现代较常见的疾病,人们对它的认识及医学治疗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有五项措施也称为五驾马车分别为:
①饮食控制;
②适量运动;
③降糖药物使用;
④定时病情监测;
⑤学习糖尿病防治知识及心理调整。
这五项措施中,其中饮食控制是基础,适量运动是手段,降糖药物是关键,病情监测是保证,学习宣传是根本。因此要根据这五驾马车去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1、患者重视药物治疗,而忽视运动和饮食。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仅仅有药物控制血糖是不够的,要通过饮食结构的控制和一定的运动来辅助,三个缺一不可。
2、盲目饮食控制,造成营养不良。有许多患者患了糖尿病就不敢吃饭了,这是不对的,根据糖尿病饮食原则:一般含糖饮料是不能喝的,但是饭菜还是要吃的。每天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等,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不然长期下去很容易会营养不良,发生其他疾病。
3、未坚持正规综合治疗,盲目求治。不少患者在得病后就自己寻找偏方治疗,其实这是在拿自己做试验,要知道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药物,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也很难出现,请不要相信“祖传秘方”、“重大科学发现”、“根治糖尿病”等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少吃精细食物,多吃粗粮,对于体重超重者要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时要选择植物油不要选择动物油。同时要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如巧克力、奶油蛋糕等。
友情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提及药品相关信息,均需在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健康科普排位赛##清风计划##糖尿病#
更多阅读:
你知道吗?2/3的糖友身边都潜伏着一个“隐形杀手”
降糖药吃的时间不对,药效会大大减半,你的降糖药吃对了吗
辟谣 | 无糖食品不含糖,吃多了还能稳定血糖?
专家倡导排糖兼顾保护心肾等靶器官 关注糖尿病不良代谢记忆效应
中新网上海11月14日电 (记者 陈静)11月14日正值“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前,临床上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心血管疾病相伴发生已经越来越常见,糖尿病患者不仅要关注血糖变化,还应及早关注心肾共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邹大进教授指出,只有做到多举并进,方可真正管好糖尿病。
据悉,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核心,并从“以降糖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强调对糖尿病进行全程综合管理,即排糖同时兼顾对心、肾等靶器官的保护,改善心肾预后。
“患者一旦诊断为糖尿病,需只争朝夕,尽量一年之内把血糖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并坚持做好血糖管理,患者才能获得长远心肾保护。”这位专家解释,糖尿病存在不良代谢记忆效应:受经过一段时间(5年)高血糖控制不佳的影响,今后血糖控制得再稳定,其预防血管疾病的效果就不会很好显现。
当日,邹大进对记者表示,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负担重、预后较差,究其原因:首先,糖尿病患者对高血糖对心、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认知不足,导致疾病管理不到位,从单病进展到共病,增加了疾病负担;其次,患者对心肾并发症早期筛查的意识较为薄弱,待到疾病进展至中晚期或出现严重事件才开始干预,导致疾病管理难度更高;此外,患者主动管理疾病的意识仍待加强,不仅要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更要提高学习疾病管理知识的主动性。
据悉,在糖尿病患者中,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患者。数据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病情更重,治疗难度更高,其中,高血压、血脂异常均为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例如:在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首要危险因素。
同时,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肾脏病变,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30%至50%的肾功能衰竭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但中国糖尿病肾病知晓率仍需提升。邹大进指出,在早筛层面,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至少每年进行1次尿蛋白、UACR和血肌酐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损伤。在治疗层面,随着糖尿病治疗手段的日新月异,患者有了更多治疗选择,不少创新治疗手段已被纳入医保,助力糖尿病患者排糖同时兼顾心肾获益。
上海市卫健委14日透露,上海正在编制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旨在完善上下联动、医防融合的糖尿病防治体系,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动员、多措并举,共同提高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持续降低糖尿病早死率。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
上海市卫健委14日在普陀区半马苏河公园举办市级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邀请了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同济医院、普陀区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内分泌科专家为市民提供义诊咨询,现场同时提供血糖、血压、体脂、握力等免费测量服务。当日,上海市卫健委倡议:践行“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积极预防糖尿病;主动参加社区糖尿病风险评估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研究表明,具有较好自我管理行为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会大大延迟或减少。(完)
专家倡导排糖兼顾保护心肾等靶器官 关注糖尿病不良代谢记忆效应
中新网上海11月14日电 (记者 陈静)11月14日正值“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前,临床上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心血管疾病相伴发生已经越来越常见,糖尿病患者不仅要关注血糖变化,还应及早关注心肾共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邹大进教授指出,只有做到多举并进,方可真正管好糖尿病。
据悉,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核心,并从“以降糖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强调对糖尿病进行全程综合管理,即排糖同时兼顾对心、肾等靶器官的保护,改善心肾预后。
“患者一旦诊断为糖尿病,需只争朝夕,尽量一年之内把血糖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并坚持做好血糖管理,患者才能获得长远心肾保护。”这位专家解释,糖尿病存在不良代谢记忆效应:受经过一段时间(5年)高血糖控制不佳的影响,今后血糖控制得再稳定,其预防血管疾病的效果就不会很好显现。
当日,邹大进对记者表示,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负担重、预后较差,究其原因:首先,糖尿病患者对高血糖对心、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认知不足,导致疾病管理不到位,从单病进展到共病,增加了疾病负担;其次,患者对心肾并发症早期筛查的意识较为薄弱,待到疾病进展至中晚期或出现严重事件才开始干预,导致疾病管理难度更高;此外,患者主动管理疾病的意识仍待加强,不仅要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更要提高学习疾病管理知识的主动性。
据悉,在糖尿病患者中,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患者。数据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病情更重,治疗难度更高,其中,高血压、血脂异常均为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例如:在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首要危险因素。
同时,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肾脏病变,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30%至50%的肾功能衰竭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但中国糖尿病肾病知晓率仍需提升。邹大进指出,在早筛层面,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至少每年进行1次尿蛋白、UACR和血肌酐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损伤。在治疗层面,随着糖尿病治疗手段的日新月异,患者有了更多治疗选择,不少创新治疗手段已被纳入医保,助力糖尿病患者排糖同时兼顾心肾获益。
上海市卫健委14日透露,上海正在编制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旨在完善上下联动、医防融合的糖尿病防治体系,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动员、多措并举,共同提高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持续降低糖尿病早死率。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
上海市卫健委14日在普陀区半马苏河公园举办市级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邀请了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同济医院、普陀区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内分泌科专家为市民提供义诊咨询,现场同时提供血糖、血压、体脂、握力等免费测量服务。当日,上海市卫健委倡议:践行“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积极预防糖尿病;主动参加社区糖尿病风险评估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研究表明,具有较好自我管理行为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会大大延迟或减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