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终生吃药吗(糖尿病终生吃药对身体危害大吗)
糖尿病人长期吃药,容易缩短寿命?提醒:别将药物治疗“妖魔化”
江奶奶得糖尿病好几年了,一开始她按时吃药,但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血糖并没有恢复正常水平,又听说糖尿病人如果长期吃药,反而容易影响寿命,她自己也觉得长期吃药不好,于是她自己就开始不吃药了,认为平时坚持运动,注意调整饮食,或许就是有好处的,也有利于长寿。
糖尿病人长期依靠药物治疗,真的会缩短寿命吗?而不吃药,长期调整饮食,加以运动,可以长寿?下面具体跟大家讲讲,提醒大家要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正确控制血糖。
糖尿病人长期吃药,并不会影响寿命,反之,或是因小失大
糖尿病的发生,因素不是单一的,对于多数糖友来说,若是在早期阶段,不吃药或许是可以的,但若血糖依旧很高了,仅仅通过改变生活习惯的方式是难以降血糖很好的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的,这时候就需要用药。
若是糖友觉得长期吃药反而对身体不好,容易影响寿命,选择不吃,可能给身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会更大,除了血糖超标,可能还会有下面这几个麻烦:
·糖尿病足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冠心病
...
而本身,糖尿病对身体健康已经带来了影响,若同时还出现了这些问题,试想一下,对于身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就会更大了。
长期用药最后寿命缩短,原因或并非药物本身
若是寿命受到影响,可能不是因为吃药引起的,而是因为没有将血糖控制好。因为有一些糖友,在开始用药之前,血糖水平比较高,且体内的胰岛功能已经比较差了,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容易出现其他问题,跟药物的关系并不大。而如果这种情况下认为是用药的错,不用的话,可能对寿命的影响会更大。
标题中后面几个字的意思,寿命容易受到影响,的确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如果把原因都归咎在用药上,容易让大家造成误解。特别是对于糖友来说,可能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血糖高了,就不能吃药,用了寿命就会缩短。
但是,这样的想法就容易把药物“妖魔化”了,可能不仅是血糖问题,对于有高血压等其他问题的人来说,可能也会觉得吃药会影响寿命,于是选择不吃,一刀切。但实际并不是这样,虽然在长期的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但跟不吃相比,带来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而想要降低出现副作用的几率,对于糖友来说,就要规范使用了,在合适的时间吃、每天按时吃,不能自己随意更换或者调整用量,也不能说血糖降了就不吃,上升了再吃,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对于控制血糖没有好处。
除了用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能落下
不是说只要乖乖吃药就可以治好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不能落下。对于糖友来说,正确用药之外,也要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才是治标也治本,有助于降糖、预防并发症、延长寿命。
关于运动,提醒糖友要注意把握好度,不宜过度,持之以恒更重要。适度锻炼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体内的胰岛功能。关于饮食,提醒糖友不要盲目相信苦瓜、芹菜等伪降糖食物,还没有一种食物可以直接治疗糖尿病,适量、食物多样化、合理的烹饪方式或许才是更要注意的。
综上所述,糖尿病长期吃药容易影响寿命的说法,是错误的,两者之间其实不是直接的关系,降糖药不背这个锅,对此,建议糖友要有正确理性的认识。
糖尿病须终身服药?这些情况可以“缓解”
“医生,五一假期因为天气原因,每天宅家大吃大喝,我的血糖指标飙升了,需要增加药量吗?”市民高先生着急地咨询医生。多数人认为,如果得了糖尿病(本文专指2型糖尿病),这辈子肯定是甜食吃不了、饮料喝不了,需要长期吃降糖药。事实果真如此吗?
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代谢减重手术等措施,能够促进合并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缓解病情,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免于使用降糖药物。这是什么原理?糖尿病人都适用吗?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管燕表示,所谓糖尿病缓解,是指没有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血糖仍可处于达标状态或者正常状态。
糖尿病缓解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糖尿病有没有缓解,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管燕解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近年发布的“缓解2型糖尿病的定义和解释”共识报告提出,建议将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抽血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作为2型糖尿病缓解的诊断标准。当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时,可以用空腹血糖(FPG)<7.0毫摩尔/升,或者通过动态葡萄糖监测计算估计的糖化血红蛋白(eA1c)<6.5%,作为诊断2型糖尿病缓解的替代标准。
其中,糖尿病缓解的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纠正胰岛β细胞去分化,患糖尿病5年内的患者,胰腺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胰岛β细胞,通过某些生活干预可以使“休眠的胰岛β细胞”恢复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在胰岛素的作用下,人体的血糖可降低并达到平衡状态;
纠正胰岛素抵抗,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胰岛素血症占50%。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糖尿病不可能逆转。如果纠正胰岛素抵抗,可以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纠正肥胖、脂肪肝和脂肪胰,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合并有脂肪肝,合并脂肪肝患者的脂肪从肝脏溢出进入胰腺,导致胰腺的脂肪沉积(脂肪胰),由此可能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的异常,因此需要纠正。
减轻体重是糖尿病缓解的核心目标
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增多,随着体重的减轻,骨骼肌和胰腺等器官中脂肪沉积减少,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会有明显改善。因此减轻体重,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达到临床缓解的核心目标和手段。临床研究显示,5年内的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减重后,糖尿病缓解率为46%,而且减轻体重越多,糖尿病的缓解率越高,当体重减轻15千克以上时,完全缓解率可达86%。
管燕表示,糖尿病合并肥胖者,建议减重至少10千克以上或减重10%以上。但也要注意,不推荐长期接受极低能量(<800千卡/天)的营养治疗。其中,男性与女性的标准体重怎么计算?体重指数是多少才算正常?
标准体重:男性=[身高(厘米)-100]×0.9(千克);女性=[身高(厘米)-100]×0.9(千克)-2.5(千克)。
体重指数:体重指数(BMI)=实际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18.5千克/(米的平方)为体重过低,18.6~23.9千克/(米的平方)为正常体重,24.0~27.9千克/(米的平方)为超重,≥28.0千克/(米的平方)为肥胖。
生活方式干预疗法最适合被采用
根据医学研究,糖尿病缓解,在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代谢减重这些方式中,代谢手术的缓解率最高,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手术,必须经过各种评估,且要警惕并发症的出现。药物治疗中的胰岛素强化治疗,缓解率还是可以的,但操作起来复杂,患者接受度低。因此,综合缓解率、接受度、依从性等,生活方式干预疗法是最适合被采用、最有前景的方法。管燕推荐了常见的两种生活方式干预疗法:
饮食疗法。提倡以粗粮及素食等热量低、饱腹感强的饮食为主。
运动疗法。首先是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做医疗体操及健身操、打木兰拳及太极拳、打乒乓球以及保龄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运动5次,每次持续运动不少于30分钟;其次是抗阻运动,抗阻练习器械或自由负重,如哑铃和杠铃等,在规律、有氧运动的同时,每周至少2次抗阻运动,每次2~3组,每组8~10遍重复的抗阻运动,组间休息2~3分钟,两次抗阻运动应间隔1~2天,每周3次更理想。
哪种方式适合自己,建议先找专科医生进行评估,再针对个人具体病情制定糖尿病缓解方案,这样效果更好、更安全。
四方面评估哪些糖尿病人群有可能缓解
哪些糖尿病人群有可能得到缓解?管燕认为可从四个方面综合评估:
1.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及其他1型糖尿病相关抗体阴性,表示患者没有自身胰岛破坏的免疫反应。
2.体重指数(BMI)≥25(或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
3.空腹C肽≥1.1微克/升,餐后2小时C肽≥2.5微克/升,提示患者还有一定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缓解的基础。
4.病程短,临床证据显示,病程≤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干预后发生缓解的机会较高。
如果有心血管疾病和严重视网膜病变,要进行心肺功能评估,避免高强度运动,以免发生意外事件。
对于2型糖尿病中病程较长、并发症较重、胰岛功能较差(血糖达标时,空腹C肽<1.0微克/升)的患者,目前没有糖尿病缓解的临床证据。
糖尿病缓解有黄金期吗?管燕表示,糖尿病前期、患病5年内,尽早发现,尽早干预治疗,让胰岛β细胞功能尽早恢复,实现在无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血糖仍然可以处于达标状态或正常状态。但需注意,糖尿病缓解的状态并不是永远的,不是一次检查正常了就不用管了,最好每3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
到目前为止,仍没有2型糖尿病被治愈的证据。糖尿病缓解后,即使诱导缓解的措施仍然保持,但还是有部分患者的血糖水平可能会再次升高,需要使用降糖药物控制。因此,定期随访非常有必要,长期严格的生活方式管理需要坚持。(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罗丹 钟娟)
来源: 长沙晚报
辟谣:糖尿病不应该忌口和常年吃药,对身体不好
很多慢性病人不愿意长期吃药,担心西药有副作用;也有不少糖尿病人不愿意忌口,认为身体需要多种营养,包括甜食,忌口对身体不好。
真相是什么呢?
我们先不讲乏味的道理,用事实说话,先看几个病例:
糖尿病20年不听劝,肺脏快被细菌吃光了这是一位50岁男子,咳嗽发热一天,医生听诊他的肺脏乱七八糟,开了胸部CT检查:
CT片显示,他的肺脏烂出好多大小不等的空洞(红箭头),尤其是左肺,几乎没有正常肺泡组织了,支气管也牵拉扩张、扭曲,还有多发的树芽征(蓝箭头),这是典型的活动性肺结核。
他才咳嗽发热一天,肺脏病变怎么这么严重了?
从化验单里我们找到了答案,原来他是个糖尿病人,20年了,经常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却担心药物副作用,不肯按时服用降糖药,他觉得少吃点药可以减轻西药的副作用,结果导致血糖忽高忽低,身体小毛病不断,最近三年症状加重,开始注射胰岛素,仍然没有定期检测血糖,也经常故意忘记打针。
肺脏是含有丰富血液的器官,长期的高血糖,让两片肺叶像蘸了糖一样,37℃的气道处于高糖环境下,就像夏天切开的西瓜或者甜粥,很容易招惹细菌和病毒。
于是一批结核杆菌闻着气味飘过来,在安家落户,生根发芽,形成了很多空洞、结节、纤维灶。
他慢性咳嗽好几年了,有时痰里还带脓血,一拖再拖,结核杆菌在这里繁衍了一个王国,肺脏就烂掉了……
到这个程度,肺功能的破坏已经不可逆转了,寿命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会继续进展。
糖尿病人为何要控制好血糖?我国糖尿病人非常多,据调查,多达1.139亿中国成年人患有糖尿病,4.934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人如果不能控制好血糖,可以发生多种合并症,其医疗支出是非糖尿病的2.3倍(其中50%的费用是用于控制糖尿病并发症),而肺炎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在糖尿病人中因为肺炎住院者占26%,在糖尿病晚期的直接死亡原因中,肺炎占8%,需要重视。
其实不止是结核杆菌会盯上糖尿病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和腺病毒也常常会引起糖尿病人的肺炎,血糖控制不良,气道免疫功能减弱,军团菌、奴卡菌、放线菌、曲霉、毛霉的感染机会也显著升高。
下图是一位55岁男士,糖尿病数年,未规范治疗,发热1天,第一次CT只看到小斑片影(红色箭头),提示少量肺炎:
结果仅仅4天后,炎症范围迅速扩大,发生了脓毒性肺栓塞,血液培养找到肺炎克雷伯菌。
糖尿病人容易发生肺炎的机制是什么?1.高糖环境下,人类肺泡巨噬细胞(肺部免疫细胞)对病菌的识别及黏附能力降低,杀菌能力下降,肺局部防御功能下降;
2.糖尿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明显增加,使胶原蛋白降解减少,在肺泡外聚集,导致肺组织弹性减退,顺应性降低,还会导致各种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和释放增加,损伤肺血管内皮,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肺通气及弥散功能受到影响,病原微生物容易在肺内聚集;
3.糖尿病人呼吸道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减弱,并引起支气管痉挛,使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病原微生物容易在局部驻留繁殖。
本病例来自网络
上图是一位中年男子,有多年糖尿病,尿糖( ),因为头疼、咳嗽、发热4天,CT发现右侧大面积肺炎,最终确诊为军团菌肺炎。
军团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空调冷却塔、温泉洗浴、潮湿土壤等处,在欧美地区占获得性肺炎的前三位,免疫力低下的人(比如糖尿病)更容易发病,并且往往进展很快。不过这个有敏感的抗生素,及时诊断可以治愈,但大约一半病人进展快,需要转重症监护室,病死率不算低。
糖尿病合并肺炎该怎样处理?1.对于轻症肺炎病人,通常建议尽早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需行病原学检测;
2.中重度肺炎患者需根据临床特征选择病原学检测方法,同时行经验性治疗。48~72 h后对初始抗感染治疗反应及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当病情无改善、病原学检查阳性时,应仔细评估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是否有并发症及其他部位感染,必要时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病情无改善且病原学检查阴性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病原学检查及排查非感染性疾病。
这部分内容大家粗略了解就好,当遭遇不明原因肺炎时,最重要的是配合医生,服从专业安排!病原学检测和经验性治疗同样重要,医生会整体考虑!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最近今天全美洋葱中毒事件,沙门氏菌爆发,类似事件能找到病原体就能找到治疗办法。
提醒一个细节:糖尿病合并肺炎病人在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尤为重要。如果住院期间血糖水平持续且明显高于7.8 mmol/L,为高血糖状态,提示患者需要接受或调整降糖治疗。
1.规律服用降糖药,定期检测血糖;
2.控制饮食,适当锻炼;
3.听从医生指导,科学注射肺炎疫苗;
4.保持皮肤清洁,加强口鼻卫生。
口鼻、皮肤皱褶等处经常会有一些病原菌定植,保持卫生可以减少感染机会;对住院病人做好卫生清洁也可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分享小病例,传递正能量,欢迎关注!
参考文章:
糖尿病合并肺炎诊治路径中国专家共识,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0,43(8):639-647
#糖尿病的真相##全美洋葱中毒波及43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