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肉跳(糖尿病跳绳的好处和坏处)
点亮渐冻的人生
扫一扫 看视频
已经萎缩的左臂藏在米色外套里,袖管看上去有些空旷,没有知觉的左手无力地垂在座椅扶手上,身体却透着挺拔。坐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面,蔡磊最有感染力的,是坦诚的微笑和自信的目光。
被确诊渐冻症一年多,几个月前,他的右臂也有了左臂一开始的感觉。他不知道留给他的时间还剩多少,但一个愿望却越来越强烈: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和病魔抗争。
43岁的蔡磊身上有一连串代表成功的标签:京东集团副总裁、“互联网 财税”联盟会长、中国电子发票推动者、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改革贡献人物”……直到成为渐冻症患者,他的人生目标开始转向,他要跟时间赛跑,用尽自己的全部能量为这种“无药可救”的疾病找到救命药,为自己、也为帮助更多的病友摆脱病痛,寻找一分生的希望。
渐冻症又称ALS(肌萎缩侧索硬化)/MND(运动神经元病),位列世界五大绝症的首位,排在艾滋病、白血病、癌症、类风湿之前,而症状只是“逐渐肌肉萎缩”——轻描淡写的6个字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和痛苦,甚至是对人性的考验。
蔡磊说:“同样是绝症,后面那几种慢慢都有了一些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治疗,一些先进药物的治疗,至少给一部分患者带来生存希望。而运动神经元病全世界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几十年没有任何重大的药物突破,这才是这个病最残酷的地方。”
像大多数渐冻症患者一样,蔡磊经历了艰难的确诊过程,前后历时近一年,这也是这种病的一个特殊性。
2018年8月,忙碌中的蔡磊第一次发现左小臂持续有肉跳,一开始也没在意,以为是工作压力大的身体反应,打算像之前对付偏头痛一样,歇歇就好了,直到症状持续半年后才不得不去了医院。从2019年年初开始,北京的协和医院、宣武医院、天坛医院,跑了个遍,做过各种检查之后,专家含蓄地建议他去北医三院看看,说如果能排除运动神经元病就没事儿。
“其实那时候我的肌肉已经开始萎缩了,可还在问医生,运动神经元病,那是个啥?”蔡磊遭遇了生命里最沉重的一次打击。
在北医三院,蔡磊住了4个星期,“主要任务不是治疗,也没有治疗方法,就是全面进行检查、排查,最终确诊。”
蔡磊清晰地记得确诊时和医生对话的每一个细节。“很不幸,都排除了,只有这一种的可能性。”医生的坦率给蔡磊的第一感觉是不真实,他甚至开玩笑地反问:“难道我就快死了?”
在同事朋友眼里,蔡磊是个超级抗压的工作狂。加盟京东近10年,几乎没休过一天年假,前3年基本没回过自己房子住,生病前的六七年没跑过医院。蔡磊也自以为年轻力壮百病不侵,直到那一天,“痛苦、绝望,为什么是我?大脑嗡地一声,差点站不起来了!”
蔡磊连续一周吃不下饭,半年睡不好觉,勉强睡着了,后半夜也要醒四五次,“在绝症的阴影下,所有安慰都失去作用,只有在工作和与人交流时,才能暂时忘了身体的病痛,一旦躺下,潜意识中的绝望和焦虑马上就来了”。
同期入院的病友中,除了蔡磊,全部瘫痪,几乎都不能说话。而再前面一批住院的病友,已经有1/3死亡。更为残酷的是,患病之后,中国患者的存活时间平均只有两年。
随着病友一个又一个离去,蔡磊反而慢慢变得坦然:“死亡成为常态,习惯了。”一年前他已经做好准备,面对现实,接受死亡。
在住院排查时,需要检查恶性肿瘤致病的可能,蔡磊有一项指标呈弱阳性,尽管这同样意味着绝症,但毕竟有治疗手段,“全世界恐怕只有一个群体会为得了恶性肿瘤而开心吧”。当时病房病友为他欢呼雀跃的场景,对蔡磊触动很大,“即使身临死亡的深渊,但他们为身边的朋友存有被拯救的机会而开心”。
一位大姐甚至多次主动申请做活体解剖研究病因。她对蔡磊说,你们还年轻,是社会的栋梁,我已经子孙满堂,此生无憾了。
病友们的善良和无助,激励着蔡磊从绝望中爬起来,他要和时间赛跑,和病症对抗,他要帮助渐冻症病友,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创造生命的奇迹。
“神经系统疾病,是人类最难攻克的疾病。病因不明,怎么去搞药物研发?仅凭着多种假想去研发,很多药都折在一期、二期、三期了。”蔡磊说,目前世界上只有一款口服药物,平均也只能延长生命3个月左右,价格不菲,医保条件很好的北京也只能报销50%,很多病人只能放弃治疗。
住院的那段日子,蔡磊认识了不少病友,也加入了多个病友群。现在,他手机里的微信病友群已经十几个,一共数千人。死亡,曾经那么遥不可及,现在却是病友们的日常话题。
一位病友对蔡磊说,自己想死,但农药放到面前,自己都喝不了,想咬舌自尽也咬不动,希望安乐死,但是中国法律不允许。
随着病情的加剧,每一秒对他们都是煎熬。能痛快地死去,对渐冻症患者,是一种解脱,对其家人也是一种解脱。
持续的多种药物试验让蔡磊真实感受到了死亡的逼近。有一次腰椎穿刺术碰到神经了,整个屁股、腿、脚,持续麻痛。那一刻,他想到死,“如果让我每天忍受3小时和死亡之间作出选择,我选择后者”。
更多时候,蔡磊开始重新感受和珍惜生命。站在病房的窗口向下看,人来人往,捡垃圾的老奶奶,拄着拐的残疾人都是他羡慕的对象。
“我既然还有时间,就应该做点事。如果我这个病人都不做,更没有人能做,所有的病人和家属无比悲惨,他们身体、家庭、经济陷入绝境,多数没有太大社会影响力,也没有钱,没有资源。”蔡磊说,也许这就是自己被赋予的使命。
在和医生们的交流中,蔡磊了解到,很多医生一辈子也见不到几个渐冻症病人,加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症的特效药,最终救不活一个病人,他们会感觉没有成就感,不愿意一辈子去钻研一个罕见病。
即使作为中国ALS研究最权威的医院之一,北医三院所掌握的3000多个病例也只是冰山一角。“有统计,国内每年新增病例2.6万人或更多,10年就是近30万人。实际上很多农村病人没确诊就去世了,这些人肯定不在医保数据之中。”
为了让更多的病友被看见,被救治,蔡磊开始和时间赛跑。
建立罕见病患者科研大数据平台,打通患者、医生、医院、药企之间的阻隔;成立生物科技公司,筹集资金推动科学家团队、医院和医学家做前沿药物研发;搭建生物实验室,多次以身试药,加快推动罕见病药物的临床试验,他甚至还想成立个公益基金会。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全力助推渐冻症有效药物的研发,“能早一天,就不要晚一天,每天都有大量的病人在死亡”。
这次创业,蔡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去筹资融资的时候,回来累到话都说不出来。几十年没有任何突破的领域,大家都不看好。谈100个人,也许只有三四个有意向,最终只有一个给我钱”。
“一款药物的研发起步就是几亿元,药企都愿意做常见病的药,比如糖尿病1亿人,一人挣100元,就是100亿元。”蔡磊说,和渐冻症同为重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病程长、不致命,还有一些药物和办法去治疗或缓解,但是ALS没有。
为了说服药企研制相关药物,蔡磊给药企详细算了笔经济账:运动神经元病,中国每年新增患者2万至3万人,发病人群大多在40岁至60岁,都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为了治病,投入会非常大。
“任何一种药物也救不了100%的病人,但我尽最大努力。人最有意义的就是要对社会有价值,这也是我一直的价值观。”当被宣布生命进入倒计时,蔡磊更不舍得浪费时间。搭建团队,建立联系,建立信任,整合资源,他似乎又找到了之前对待工作“拼命三郎”的快感。而他的战斗力也在一点一滴感染着群里的病友,让更多人重燃生命的希望。
有朋友安慰蔡磊,看你状态挺好的,5年到8年你没事,等那时候,药就出来了。他苦笑着回应:“谢谢,我也这么认为。”但他心里非常清楚,以现在药物研发的效率和进度,5年到8年,自己包括现在活着的病友们90%全都会死亡,即使等到也没有意义,因为病情不可逆,全身瘫痪、无法说话、无法吞咽、无法呼吸的状态,极少人能撑下去。
“得了这个病,谈恋爱的几乎全部分手;结婚的,家庭多数难以支撑。”得知自己身患最残酷的绝症,蔡磊第一反应就是离婚。
“这个病致残率百分之百,自己不能继续工作,也就没有收入,随着病情恶化,穿不了衣,吃不了饭,说不了话,最后呼吸都需要借助呼吸机或直接气切,随时可能死亡,需要24小时护理,家人辞掉工作也照顾不过来,还要请保姆,护理设备也很贵,整个家庭都会陷入绝望。”他不想让妻子承受这些,他想保持最后的尊严,“我不想考验人性,对谁都好”。而妻子坚定地拒绝了他的离婚请求。
被确诊的时候,孩子才出生几个月,对蔡磊来说,最揪心和痛苦的是,孩子将来不会记得父亲的模样。现在他已经不方便打字了,给孩子留下不了多少文字的东西,或许是此生最大的遗憾。
疾病不等人。一年前住院确诊时,蔡磊身体还基本正常。几个月前,除了肌肉力量下降,他的右臂和右手都还没发现问题,而现在,已经不能自己穿衣服了,吃饭用筷子,稍微重一些的东西也夹不上来。他开玩笑说,等我右手也不行了,就没法出门了,“我上不了卫生间啊!”
对自己的病情,蔡磊太清楚了。从2020年年底开始,右手肌肉也开始萎缩。左手指早已抬不起来,力量为零,按照左手左臂的发展经验,很快右手就要不行了。
一年多来,蔡磊一直坚持“以身试药”,国内外的药物、实验室的药物、包括各种偏方和保健品、针灸、中药、自然疗法、气功、干细胞、基因疗法等都去尝试,各种期待经常瞬间降到谷底,“这就是现状,现在所有药物最多也只是在微弱地延缓病情。到今天为止,我已经看到了成效,经过自己一年多的极速奔跑,不断沟通,很多科学家和药企开始更多关注这个病,已经有不少人愿意投钱支持研发。我非常有信心把这件事干成”。
“绝症一半是被饿死,一半是被吓死,我不会,我坦然面对死亡。在没有希望的时候我依然能够看到希望。”蔡磊的时间太紧张了,一天恨不得掰成八瓣过,“也许在药物出来的黎明之前我倒下了,可是在加速自己病情和推动药物研发之间,我愿意赌一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4月09日 07 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
科普|肌肉酸软无力别瞎按摩,小心这个病
“渐冻人症”虽说是罕见症,但在临床上依然可见。前段时间29岁的北大女博士娄滔患上“渐冻人症”后,留下“遗嘱”要求捐献自己的器官,用于医学研究也引发关注。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又称ALS病、渐冻人症,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是累及上运动神经元(大脑、脑干、脊髓),又影响到下运动神经元(颅神经核、脊髓前角细胞)及其支配的躯干、四肢和头面部肌肉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临床上常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的混合性瘫痪,常在病后3-5年内死亡,但也有约20%病人可以存活超过5年,5%的病人存活超过20年,霍金就是这5%幸运儿中的一员。该病发病年龄(成人型)20-80岁,平均57岁,男患者倍于女性。“渐冻人症”的病因和机制至今不明确,而且非常复杂难解。大医一院神经内科主任梁战华介绍,只有5-10%的患者有明确的遗传因素,遗传基因中,有些跟所有的神经退行性病变是类似的,比如老年痴呆阿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它们的发病性质都差不多,只是部位不同。
霍金的勇气与坚持鼓舞了全世界
前两年火遍全球的“冰桶挑战”就是关于“渐冻人症”的一个公益活动,让人们开始关注“渐冻人症”患者这个特殊的群体,而如今霍金的去世,又将这种病症重新带回了公众的视野内。从21岁到76岁,霍金与“渐冻人症”抗争了整整55年。从一开始的走路趔趄、到瘫坐在轮椅里,只能在“语音合成系统”的帮助下,缓慢地“说”出单词,霍金所遭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疾病虽困得住他的身体,却阻挡不了他对物理学的追求:“大爆炸、黑洞、宇宙膨胀理论”,他的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梁战华主任说,“渐冻人症”暂时还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但是霍金的勇气与坚持鼓舞了全世界,他也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所有患者:不要放弃!患有这种病的病人通常会因为肌肉萎缩而逐渐丧失生活自主能力,然而他们的认知能力往往不受影响,常被称为“清醒的植物人”,甚至还能像霍金这样为社会继续做出贡献,因此持续关注患者生存状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肢体无力先到神经内科排查
就发病率而言,中国暂时没有官方相关数据,根据美国数据统计,每年发病率为2-4人/10万,患病率差不多为4-8人/10万。中国最新估算,全国渐冻症患者起码达到10万左右,相比较13亿的人口基数就显得比较小。但在西太平洋日本关岛发病率非常高,远超欧美国家,差不多是其50倍以上。大医一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家“全国运动神经元病协作组”医院,目前辽南地区有百余名患者在医院神经内科随诊治疗,最小的20几岁,40、50岁患者最多。“曾经遇到一位27岁女孩,手没劲儿一个多月了,她自己以为是减肥导致的无力,也没在意。结果6个月后她走路时腿就开始没力气,到医院检查发现就是这个病。”梁战华主任说,还有好多中老年人出现腰腿无力的症状就以为是骨关节病,有的去按摩,有的到医院做了相关手术,结果症状并没有改善,还越来越严重,最终确诊为“渐冻人症”后都大吃一惊。
“渐冻人症”早期临床表现,是围绕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损害,以患者肢体运动乏力为主,一般是先从手开始,然后是腿。”梁战华主任提醒,发现肢体的远端,尤其是手为主,骨间肌、蚓状肌、鱼际肌等出现无力、肌肉萎缩、不饱满,或者关节附近出现肉跳的状况,就要小心,先到神经内科就诊并排查。
手脚麻木无力最好做个肌电图
梁战华主任说,肌电图检查能够帮助患者确认是否有周围神经或肌肉疾病,以及对神经病变的定位、损害程度和预后判断的一项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判断神经状况是好还是坏,帮助诊断患者的病情是源于神经还是肌肉,或者神经肌肉接头处。
当出现手脚麻木、无力、肌肉萎缩或酸痛、眼皮下垂、口角歪斜等表现时,或者怀疑患有运动神经元病、颈椎病或腰椎病、神经损伤、重症肌无力、肌肉病、面神经炎等疾病时,需要进行肌电图检查。双手劳作比较多的人,尤其是家务活多的妇女,经常出现手麻,夜间睡眠时较重,甚至会麻醒,时间久了发现手部无力,拿筷子、包饺子不灵活,如果出现这些症状,需要警惕是否患有“腕管综合征”,即正中神经在腕部卡压损害,肌电图检查即可确诊,避免误诊为颈椎病、脑梗,延误治疗。还有一些人长时间“跷二郎腿”后出现腿脚麻木,脚背抬不起来,很有可能出现了腓总神经麻痹;患糖尿病多年后出现腿脚麻木疼痛,很有可能出现了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上述表现肌电图检查即可诊断出来。
文章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健康科普堂 | 周末综合征——宿醉醒后右手不能抬起的青年男性
周三的神经肌肉病门诊,接待了这样一位患者,30岁的李先生,一周前,一觉醒来发现右手不能抬起,手指伸直也很费力,怎么按摩甩手都缓解不了,以为自己得了脑血栓,到医院查头CT、头和颈椎磁共振,都没发现问题,可右手的症状一点不见好转。医生仔细为患者的做了四肢查体,发现患者右上肢反射减弱,但并没有肌肉萎缩和肉跳,结合外院的检查,排除了脑血管病可能,病变部位很可能在周围神经上。立即安排了肌电图检查,患者右上肢的桡神经出现运动传导动作电位波幅降低,而在桡神经沟处还出现传导速度的减慢。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桡神经损伤。可患者没有外伤,平时没有什么体力劳动,虽然常用电脑,知道被称为“鼠标手”的腕管综合征,所以很注意手腕部的姿势调整,另外,腕管综合征是正中神经损伤,也不会突然不能活动。那么患者的桡神经受损原因在究竟在哪呢?医生又仔细询问了病史,真凶竟然是——宿醉后的深睡眠。原来患者发病前晚和朋友喝了不少酒,回家后倒头大睡,右胳膊压在身底下,第二天醒来姿势都没变化,还以为自己睡了个好觉。这是典型的桡神经受损的诱因,常因为饮酒后或过度劳累后熟睡,上肢被压在头或坚硬的床沿上或椅背上而造成。在西方,常发生在都市白领周末狂欢之后,因此被称为“周末综合征”,又叫“星期六麻痹”。医生立即给患者进行上肢的康复指导,加上修复周围神经的药物,两周后,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
桡神经是上肢最大的一条神经,在上臂桡神经沟处位置较表浅 ,最易受压出现桡神经麻痹。桡神经麻痹的恢复取决于受损的情况和严重程度,由于睡眠而导致的麻痹恢复较好,只要经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80%以上的患者在6-8周可完全恢复。
二、一定要找准神经操作的病因在神经肌肉病门诊,像这样的病例时常遇到,周围神经遍布在我们全身的骨骼肌肉,它就像电网中的电线一样维持着大脑和脊髓中枢信号的传递和反馈,无论哪根电线出了问题,都能导致中枢信号的失灵。如果没有找到准确原因,诊断治疗走了弯路,很多人盲目地梳理颈椎或按摩肌肉,反而可能加重这些神经的受压,周围神经一旦出现持续轴索变性,恢复时间就会变长,甚至需要考虑神经移植等手术治疗。
肌电图是确诊桡神经等周围神经疾病最重要的检查,它可以定位到单根神经及其准确位置,给予最有针对性的治疗。在判断神经恢复的程度,指导下一步治疗,为手术指征把关,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损伤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期专家】翟蕴新,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会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理事,辽宁省抗癫痫协会会员, 辽宁省中西医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委员,《转化医学电子杂志》青年编委。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及科研教学工作20余年,擅长周围神经病及肌肉疾病(面神经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周期性麻痹、管腕综合症等)、脑血管病、痴呆、癫痫、帕金森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