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传统治疗方法(糖尿病特色疗法)
“糖尿病”影响胃肠功能,三个方子来治疗
张发荣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糖尿病胃肠动力紊乱的方法,验之于临床,疗效颇佳,深受广大患者和同道的好评。现将其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01
审症辨位,因机尽悉
中医学没有“糖尿病胃肠动力紊乱”的病名,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消渴合并“痞满”、“胃脘痛”、“泄泻”、“便秘”等病的范畴。
张发荣认为本病可涉及胃肠系统各个部分,损伤的程度也因人而异,有的可能胃损害偏重一些,有的可能肠损害偏重一些。
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临床特点各异,相应的治疗方式也不同,所以首先应当明确病变部位。
张发荣根据主要病变部位,大致将本病分为胃、小肠和结肠功能损害三大类。
糖尿病胃损害主要表现为胃瘫。
其轻者常常没有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中上腹不适、疼痛、嘈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饱胀感、烧心、反酸嗳气等。
中医辨病属于“痞满”、“胃脘痛”、“嘈杂”、“吞酸”等范畴。
其发病机制与原发病密切相关,张发荣认为本病的内因与脾虚有着密切关系,因消渴日久,耗伤脾胃之气,脾胃虚弱,中焦不健则运化无力、升降失司、气机不畅等情况皆可出现,继而引起上述诸症。
至于外因则无外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七情失和等等。
糖尿病小肠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
腹泻多是间歇性的,少数呈连续性,可伴轻微腹痛。次数一般每日2~3次,多者可达10余次,伴大便失禁者常见。
本病始于消渴日久失治者,患者正气渐伤,气阴两虚,阴损及阳,元气大伤,所以其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脾气本虚,而腹泻为标。
糖尿病结肠功能损害,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便秘。
有的3~5天不行一次,或者大便排泄不畅,形如羊屎,有的可见大便先干后溏,但排便时间显著延长。便秘可为间断的,也可以与腹泻交替出现。
本病早期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致腑实不通;或湿热蕴结以致气滞不行。病久则为气阴两亏,无水行舟或气虚推动无力。
02
专病专方,加减用药
(1) 糖尿病胃损害的治疗:
针对其心下痞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以及反酸嗳气等临床表现和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治宜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
方药:制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太子参,大枣,甘草。
本方寒热互用和阴阳,苦辛并举顺升降,黄芩、黄连苦降泻热以和阳,干姜、制半夏辛开散痞以和阴,因消渴日久耗气伤阴,久则损伤脾胃,故配以西洋参、甘草和大枣补脾和中。
加减:舌苔特别厚腻、湿浊中阻突出者,去大枣,加草果;厌食少食者,加鸡内金、麦芽;舌红口干者,加石斛、天花粉;嗳气频发者加丁香、吴茱萸。
(2) 糖尿病小肠损害的治疗: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在腹泻频作时,用健脾除湿的常法治疗,收效缓慢,针对糖尿病的特点,采用清热生津、温中固涩的变法治疗,多获捷效。
常用葛根芩连汤合桃花汤为基础方。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甘,干姜,赤石脂,粳米。
葛根芩连汤原为协热下利而设,由于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现常作为治疗消渴的基础方。
葛根清热生津,并能升提胃肠清阳之气,黄芩、黄连苦坚肠胃以止泻。桃花汤为治疗胃肠里寒泄泻的名方。故二方合用,共奏苦坚止泻、温中固涩止泻之功。
加减:肠鸣水泻症状重者,加仙鹤草、车前子以加强分利止泻之功,特别是车前子具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功”;腹痛明显者,加木香、丁香理气止痛;
脉沉、粪质稀溏冷清、里寒症状较重者,加制附片增强温运脾肾阳气之功;脾虚食少,加山药、薏苡仁健脾除湿。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腹泻缓解或停止,即应改用健脾除湿法治疗,如参苓白术散之类以巩固疗效,促进康复。
(3) 结肠损害的治疗:
结肠损害主要表现为便秘。针对其津血不足、脾虚气滞的病机特点,治宜补益津血、健脾理气。
方用当归补血汤合增液汤、枳术丸加减。
方药:黄芪,当归,玄参,麦冬,生地,白术,枳实。
本方针对糖尿病性便秘颇有针对性,方中当归补血汤、增液汤补益津血,既是治疗糖尿病的代表方,又是润肠通便的效方,再配以枳术丸健脾分滞,增强荡涤肠中积滞的作用。
加减:服上方仍大便不通者,加肉苁蓉、酒军。
临床上也有前述方法罔效,只有另加芦荟。
03
中西医结合,多法并举
由于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常发生于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所以有效、持久地控制血糖是防治本病的基础。
西药对于控制血糖疗效确切,张发荣在临床实践中,常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用适合的降糖药物,并酌情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
至于西药用治胃肠功能紊乱,由于促胃动力药物疗效不确切,且长期服用副作用大,他不主张频繁使用。
饮食治疗方面,应指导患者低脂饮食和少食多餐,并注意保证肠道营养,降低食物中不消化纤维的含量,最好将固态食物匀浆化,或多进流质食物,便秘患者应鼓励高纤维膳食。
04
验方治疗,贵在坚持
从长期的临床观察来看,除上述各种治法之外,中医验方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大凡腹胀、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的患者,长期坚持服藿香正气液或胶囊,每日3次,每次1支或1粒。
腹泻者可加服小檗碱,每日3次,每次3~5粒,多获良效。
实践证明,这种治法,不仅可以治疗并发症,而且对糖尿病本病也有治疗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其治疗效果。
05
养生调摄,防患未然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促使其他并发症的恶化,医者应当及时教育患者,做到防患于未然。正如《素问》所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本病预防的首要任务就是坚持治疗糖尿病,把血糖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制饮食,坚持适当运动。
步行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比较好的运动方式,此外,还可以采用定距离或定时走或慢跑,结合体操、气功等体育疗法,但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另外,应注意避免房劳太过,保持心情舒畅。
糖尿病人福音,八十二岁老中医教你最简单的治疗糖尿病的办法
#糖尿病能不能治愈#
前段时间,云脉中医诊所来了一位糖尿病的患者,俞老给其切脉问诊后,给患者扎针调整,其中有一针扎在小腿地机穴上,之后俞老给患者制定了艾灸方案,也要求艾灸地机。随后小编问俞老此处何解?
俞老告诉小编地机这个穴位与人体的血糖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就带大家认识这个穴位的奇特之处。
01
首先这个穴位的名字就蕴含深意,地,脾土也。机,机巧、巧妙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随地部经水运化到人体各部,运化过程十分巧妙。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雨降地部后地部的脾土微粒亦随雨水的流行而运化至人体各部,脾土物质的运行十分巧妙,故名地机。
《针灸大成》在记载本穴位于膝下五寸,膝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为足太阳脾经之郄穴。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症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
在近现代,中医通过实践中发现,本穴有调节血糖之效。为什么地机穴能降糖?
我们都知道,地机是脾经上的穴位,脾属土,土属大地,而且人体的后天之本都靠脾胃来供给,所以揉地机穴可以加强全部肠胃的运化功效。而糖尿病,原本就是脾病,因此地机穴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02
对于广大糖友们来说,通常采用步行、跑步、游泳、打太极拳等运动方式锻炼控制血糖,但是这些方法常易使人疲劳,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的糖友,不妨采用中医按摩或者艾灸的地机穴,作为日常养生保健的外治法,以缓解病程,也能达到降糖的效果。
地机穴取法:
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阴陵泉直下4横指即是。
按摩可用食指指腹点按地机穴周围,寻找最敏感点,用拇指的指腹由轻及重地按压敏感点,以能忍受为度。坚持按压1 分钟,每天进行1~2 次。艾条可灸本穴5~10分钟。
注意!!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每次艾灸此穴时间不宜过长,一是易生内热,二是糖友对温度不敏感,易烫伤皮肤,增加感染风险。
每一座高山,不可能一步攀登,到达顶峰!每一条河流,不可能一步跨越,到达彼岸!每一片森林,总是要披荆斩棘,才能穿越!生活需要坚持!糖友们只要用心练,坚持按摩,糖尿病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亲手去试试吧。
糖尿病患者如何“控糖”,中医给你支几招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血糖监测至关重要!
血糖监测通常会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
二是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但在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被称为是评判血糖控制的金标准,我国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已经把糖化血红蛋白≥6.5%纳入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标准中。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糖化血红蛋白没有控制好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的血糖控制仍未达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不仅反映近期血糖控制的效果,而且对控糖治疗措施是否合理以及对后续调整治疗方案更有参考意义。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说明血糖平时控制不好,想要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必须进行积极地控糖,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情况,然后根据血糖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1. 糖化血红蛋白≤7%
其生成主要受餐后血糖的影响,空腹血糖大多低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通常不超过10.0mmol/L,全天血糖波动较小。如果进一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加上适量运动等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2. 糖化血红蛋白>7%
空腹血糖往往会高于7.0mmol/L,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准线,因此预示着餐后血糖也会升高,即全天血糖整体均有升高。说明控糖治疗方案需要调整,未服用降糖药者应考虑服用降糖药,服用降糖药者应调整用药剂量或种类。
另外不同年龄段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果是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若是长期的糖尿病患者、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可以放宽到7.0%-9.0%。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排除低血糖可能的情况下,18岁以下的患者可控制在7.5%以内,18岁以上的患者控制在7.0%以内。糖化血红蛋白的调控,也要根据具体病情和年龄来调整。
建议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每2-3个月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基础上,每个月选取2-3天进行空腹血糖及三餐后血糖检测,了解血糖波动情况,与糖化血红蛋白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对血糖控制效果做出较为全面的评判。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或“糖络病”。经典名方如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消渴方、白虎加人参汤等方药沿用至今。近年来,单体如黄连素、民族药如苗药糖宁通络等研究得到国际关注。
糖尿病中医辨证方法包括:三消辨证、三型辨证(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分类辨证(脾瘅、消瘅)等。病程可分为郁(前期)、热(早期)、虚(中期)、损(晚期)4个自然演变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核心病机进行分型论治,具体可参考糖尿病诊疗指南相关内容:
(1)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在应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可加服津力达颗粒。研究显示,服用二甲双胍稳定剂量血糖仍不达标的患者,该药可使血糖进一步下降,并改善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状。
(2)2型糖尿病早中期:肠道湿热证可口服葛根芩连汤;肝胃郁热证可口服大柴胡汤加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络阻证,可配合针刺、熏洗等治疗改善症状。2型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还可配合针刺协同增效。
总而言之,对于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调控不达标的患者,要积极调整治疗方案,可以选用指南推荐的津立达颗粒等中成药联合用药治疗。
此外,除了积极调控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外,糖尿病患者平时还应该坚持体育锻炼;科学控制饮食,主食以粗粮为主,多吃含膳食纤维素高的食物,多吃绿叶蔬菜以及在两餐之间食用适量的水果,控制好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