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葛根芩连汤治疗糖尿病(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泄泻)

新华网 0
文章目录:

我国科学家发现:“葛根芩连汤”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

新华网北京10月6日电 在国家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支持下,我国科学家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糖尿病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中药复方“葛根芩连汤”具有明确的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疗效,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而这种疗效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从而为解释中药复方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链。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中医院仝小林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赵立平团队通力合作进行了这一研究。题为“一种中药复方改善糖尿病过程中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特征”的论文,3日在线发表在微生物生态学旗舰刊物《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上。

近几年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原本用于治疗腹泻的张仲景《伤寒论》经方“葛根芩连汤”具有显著降糖效果,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

科学家们对187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葛根芩连汤”不同剂量组的糖尿病临床疗效评价。菌群研究表明,安慰剂组和低剂量组在12周时间里肠道菌群结构基本原地踏步,没有显著变化,临床症状也没有改善。随着“葛根芩连汤”剂量提高,受试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开始治疗前的菌群结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临床疗效越来越好,提示菌群变化可能是糖尿病改善的原因之一。

人体内有两个基因组:人基因组和肠道内数千种共生微生物组成的“元基因组”,两个基因组相互协调,保证人体健康。科学家对受试者治疗前后粪便样品中细菌的DNA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从4000多种细菌中找到了与糖尿病改善呈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具体细菌种类。特别是一种拉丁文叫做Faecalibacteriumprausnitzii的细菌在用药后显著升高,且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药量越大,这种菌的数量升得越高,血糖控制越好。

长期专注于肠道菌群与代谢病研究的赵立平,今年2月被选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他说:“这是一种具有消炎作用的、可产生丁酸盐的有益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可人工培养的细菌有望成为糖尿病人使用的益生菌。这项研究也为优化中药配方提供了新靶标和技术方法,对中医药现代化有启示作用。”

“这是国际上第一个研究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和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效果关系的临床试验,既证实了一种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也提供了西方医学可以接受的一种机理解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研究联盟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说。

浅谈治疗早中期糖尿病经典方之葛根芩连汤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而西医分为早中晚三期。

那么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什么?中医上来进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而西医来讲的话也是根据三多一少,以及血糖的监测。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早期症状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疲劳无力,视力模糊,皮肤感染和愈合缓慢。中期症状会出现神经病变,肾脏、心血管疾病,消化疾病,皮肤病变以及视网膜病变。

接下来我浅谈一下早中期糖尿病的经典方之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其原文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芩连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由甘草,葛根,黄连,黄芩四味药组成。

方中以葛根为君药,葛根性轻清升散,能升清降浊,生津止利,又可透邪外出;黄芩、黄连皆属苦寒,既能直折阳明之热,又能坚阴止利而厚胃肠,二者合为臣药;甘草,甘既能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佐药。

黄煌老师经常用本方来治疗糖尿病早期,中期,以及伴有胰岛素抵抗的高血压、肥胖患者。

此方主要是改善血糖血脂、控制体重、缓解血糖异常引起的伴随症状。

注意⚠️:所有经方需经过专业医生辩证以后方可使用!

仝小林+王军等:鉴定\u0026#34;葛根芩连汤\u0026#34;调菌降糖关键成分

12 月 30 日的《热心肠日报》,我们解读了 9 篇文献,关注:糖尿病,小檗碱,知母,肠内分泌细胞,胆汁酸,小肠,自闭症,血压,慢性疼痛,Akk菌,细胞衰老。 ​


仝小林、王军等:葛根芩连汤调菌群降血糖,小檗碱是关键成分

Genomics, Proteomics and Bioinformatics——[7.051]

① 在糖尿病大鼠模型中,GQD及其组分小檗碱有着相当的降血糖作用,并均可使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至与正常大鼠相似;② GQD及小檗碱处理均可导致粪杆菌属、罗斯氏菌属等丁酸盐产生菌的富集,并增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水平;③ GQD及小檗碱可相似地调控回肠基因的表达,下调免疫应答相关基因,上调脂代谢相关基因;④ 另外,GQD及小檗碱均可降低血清中的促炎细胞因子浓度,并减少胰岛中的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以缓解系统性及局部炎症。

【主编评语】

葛根芩连汤(GQD)是一种常用于2型糖尿病的中药配方。来自中科院微生物所的王军团队、广安门医院的仝小林院士和赵林华与团队,在Genomics, Proteomics and Bioinformatic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GQD可通过其关键组分——小檗碱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富集丁酸盐产生菌,调控回肠基因表达,并降低全身及胰岛的炎症因子表达,从而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szx)

【原文信息】

Antidiabetic Effects of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via the Gut Microbiota Are Attributable to Its Key Ingredient Berberine

2020-12-21, doi: 10.1016/j.gpb.2019.09.007


马百平等:知母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胰腺功能,改善大鼠糖尿病

Biomedicine and Pharmacotherapy——[4.545]

① 在知母提取物(AAE)中检测到8种黄酮和30种皂苷化合物,给糖尿病大鼠口服补充AAE可改善血糖、脂质谱和炎症;② AAE中一系列甾体皂苷和黄酮的原型及代谢产物,在肠道中的水平比血中高1-3个数量级;③ 未吸收的AAE成分可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富集了包括Blautia等在内的有益菌,提高SCFA水平,并减少了克雷伯菌属等潜在有害菌;④ AAE吸收入血的成分通过上调peroxiredoxin 4的表达,促进胰腺细胞再生及胰岛细胞功能的恢复。

【主编评语】

知母是中医临床常用的降糖药味之一,药理研究显示其具有显著降糖活性,但存在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这一中药普遍存在的学术问题。北京放射医学研究所的马百平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余利岩团队、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徐平团队、大连理工大学董悦生团队近期在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上发表合作文章,揭示了知母降糖的多重机制和靶点,包括改善肠道菌群和恢复胰腺功能等,同时也提供了一个阐述低生物利用度中药作用的多机制、多靶点的新策略。(@mildbreeze)

【原文信息】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modulates gut microbiota and restores pancreatic function in diabetic rats

2020-11-29, doi: 10.1016/j.biopha.2020.110954


Cell子刊:肠内分泌细胞怎样感知肠菌信号并传给神经?

Cell Host and Microbe——[15.923]

① 迟缓爱德华氏菌(E.tarda)激活了斑马鱼肠内分泌细胞(EEC)的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pa1)表达;② TRPA1信号的激活直接刺激肠道运动,促进宿主对E.tarda的清除,维持肠道微生物稳态;③ 激活的TRPA1信号不直接激活肠平滑肌,而是通过5-羟色胺(5-HT)激活肠胆碱能神经元并促进肠蠕动;④ TRPA1信号也激活了肠中的迷走神经感觉神经节;⑤ E.tarda分泌的色氨酸代谢产物也可激活小鼠和人TRPA1途径,从而调节肠道蠕动和肠-脑轴。

【主编评语】

肠上皮利用上皮感觉肠内分泌细胞(EEC)感知营养和微生物刺激。脊椎动物的肠道受肠内神经系统(ENS)和来自自主神经的外源性神经元的支配,但肠道微生物刺激是否以及如何通过EEC调节ENS或迷走神经感觉活动尚不清楚。发表在Cell Host and Microb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保守的TRPA1途径,通过这个途径,EEC可以调节肠道和迷走神经通路以响应微生物信号,或可用来治疗肠道菌群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EADGBE)

【原文信息】

Enteroendocrine cells sense bacterial tryptophan catabolites to activate enteric and vagal neuronal pathways

2020-12-21, doi: 10.1016/j.chom.2020.11.011


小肠TCDCA-FXR轴调控局部营养素感应和糖耐受

Molecular Metabolism——[6.448]

① 向上小肠(USI)或回肠灌注营养素(油酸或葡萄糖),可增加健康大鼠的糖耐受,但对高脂喂养(HF)的大鼠无效;② 给HF大鼠移植健康大鼠的USI菌群,能恢复其营养素感应,降低USI和回肠内的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进而抑制FXR;③ 抑制USI或回肠的FXR,能增强HF大鼠的营养素感应,改善糖耐受;④ 而USI(而非回肠)中的胆盐水解酶,会激活FXR,破坏USI和回肠中的营养素感应;⑤ 小肠菌群可能通过TCDCA-FXR轴调节局部营养素感应和糖耐受。

【主编评语】

研究对大鼠进行营养素(比如油酸、葡萄糖)注射,测定上小肠和回肠部位葡萄糖的耐受度;并通过菌群移植的方法检测肠道菌群对局部营养素感应葡萄糖调控途径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TCDCA-FXR轴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必要作用。(@兵兵)

【原文信息】

Small intestinal 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FXR axis alters local nutrient sensing glucoregulatory pathways in rats

2020-11-29, doi: 10.1016/j.molmet.2020.101132


自闭症患儿的血液和粪便代谢组

Biological Psychiatry——[12.095]

① 收集ASD儿童及健康儿童的共231份血浆样本和97份粪便样本,对血浆及粪便代谢组进行对比分析;② ASD儿童与健康儿童的氨基酸、脂质、异生物质、辅因子/维生素代谢通路有所差异;③ ASD儿童存在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类固醇激素水平升高、脂质谱变化及酚类代谢物水平改变;④ 脂质、异生物质及氨基酸代谢通路与ASD的临床行为评分相关;⑤ 将ASD儿童的粪菌移植给小鼠,可导致小鼠的代谢特征发生相应变化。

【主编评语】

Biological Psychiatry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了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儿与健康儿童的血浆及粪便代谢组差异,并发现特定代谢产物的变化与ASD临床行为评分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提示,特定代谢产物或可作为ASD的生物标志物。(@szx)

【原文信息】

Plasma and Fecal Metabolite Profile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2020-10-09, doi: 10.1016/j.biopsych.2020.09.025


肠道菌群及血浆代谢产物与血压的关联

Hypertension——[7.713]

① 纳入未使用降压药的1082名成年人,分析其中1003人的肠道菌群及434人的血浆代谢组;② 调整饮食、体育锻炼、吸烟、肾功能等因素后,整体菌群群落因血压变化而不同;③ 1104个代谢物中,分别有34及39个代谢物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呈正相关,包括亚油酸、棕榈酸、二氢亚麻酸、8种鞘磷脂,4种酰基肉碱和2种磷脂酰肌醇;④ 功能分析显示,长链饱和酰肉碱、磷脂酰肌醇和鞘磷脂代谢通路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相关。

【主编评语】

Hypertension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1000名中国成年人的肠道菌群、血浆代谢产物及血压进行分析,发现了菌群及特定代谢产物(如脂质)在收缩压及舒张压中的潜在调控作用。(@szx)

【原文信息】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Plasma Metabolites in Association with Blood Pressure in Chinese Adults

2020-12-21,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20.16154


慢性疼痛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Rheumatology——[5.606]

① 纳入116名CWP患者(通过标准筛查问卷评估确认)及1623名对照,对粪便菌群进行对比分析;② CWP患者的粪便菌群α-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且Coprococcus comes的丰度显著降低;③ GWAS分析显示,TRAM1L1基因附近的特定位点(rs76957229)与Coprococcus comes的丰度相关;④ 基于GWAS分析结果进行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发现,Coprococcus comes在CWP的发展中并未起到因果性作用。

【主编评语】

慢性广泛性肌肉骨骼疼痛(CWP)是纤维肌痛的典型特征之一,可能与肠道菌群的变化相关。来自Rheum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对照,CWP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降低,且菌群中的Coprococcus comes丰度降低。但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结果显示,Coprococcus comes与CWP发展并无因果关联。(@szx)

【原文信息】

An 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ic widespread pain and the gut microbiome

2020-12-17, doi: 10.1093/rheumatology/keaa847


一种新型重塑酶帮助Akk菌利用钴胺酰胺

mBio——[6.784]

①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MucT菌株可利用多种钴胺酰胺底物进行生长,且对它们无底物选择性;② 在该菌株的钴胺酰胺利用基因座中鉴定了Amuc_1679编码的氧敏感型重塑酶CbiR,负责将钴胺酰胺转化为假钴胺素(pCbl);③ 体外酶学性质测定表明,CbiR可水解多种钴胺酰胺底物;④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CbiR,可扩展其钴胺酰胺的底物利用谱;⑤ 在多种细菌中发现了CbiR同源蛋白的编码基因,并多位于钴胺酰胺合成相关基因附近。

【主编评语】

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菌)是人体肠道中一种有益菌,可以利用肠道黏蛋白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进行生长,但其大多数其他代谢功能尚未被研究。发表在mBio上的一项研究,从Akk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钴胺素重塑酶CbiR,介导了其对多种钴胺酰胺类化合物的利用,并在多种细菌中发现了CbiR的同源物,表明钴胺酰胺重塑比以前认为的更加广泛。(@EADGBE)

【原文信息】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obamide Remodeling Enzyme in the Beneficial Human Gut Bacterium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2020-12-08, doi: 10.1128/mBio.02507-20


Nature子刊:营养过剩促进脂肪细胞衰老,加剧代谢疾病

Nature Metabolism——[N/A]

① 建立组织特异性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敲除(KO)的小鼠模型;② Pdgfra 细胞系中的TERT KO导致皮下脂肪组织(SAT)中脂肪细胞肥大、炎症和纤维化,而Pdgfrb 细胞系中的TERT KO导致SAT和内脏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都肥大;③ 两种KO模型均观察到系统性胰岛素抵抗,而高脂饮食加重了胰岛素抵抗;④ 而且人体活检的分析表明SAT端粒缩短与减肥手术后的代谢性疾病进展相关;⑤ 过度营养可促进脂肪祖细胞衰老,并与衰老、肥胖和糖尿病相关。

【主编评语】

已有研究表明,代谢性疾病可能和细胞衰老相关,然而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Nature Metabolism上的一项研究揭示,营养过剩可导致干细胞过度分化与端粒磨损,易诱发脂肪细胞的过度衰老,并在那些有代谢紊乱史且对肥胖治疗有抵抗的患者中观察到更短的端粒,该研究近一步建立并证实了衰老、肥胖、端粒长度与代谢疾病之间的联系。(@Vera)

【原文信息】

Age-associated telomere attrition in adipocyte progenitors predisposes to metabolic disease

2020-12-14, doi: 10.1038/s42255-020-00320-4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szx,mildbreeze,陈国忠,兵兵,Kelsey,陈彬林,EADGBE,吴芹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2-29 | 13.5分综述详解:性激素如何塑菌群调免疫?

12-28 | 房静远等GUT突破:具核梭杆菌增加糖酵解以促肠癌

12-27 | 调节菌群真能抗衰老?8分综述全面阐述

12-26 | 9文一览:益生菌基础和临床研究新进展

12-25 | 3篇高分综述:剖析肠道菌群在肝病中的关键作用

12-24 | 赵立平携女回顾2020:菌群走向因果,回归培养!

12-23 | 如何加强新冠与微生物组研究?国际专家发出4大倡议

12-22 | 年度回顾:肠屏障与IBD的4大研究

12-21 | 不速之客!金橙橙等纵论不同癌症里的微生物

12-20 | Nature Outlook小专题:4文聚焦可持续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