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测血糖需要空腹吗(糖尿病测血糖需要吃了药再测吗)
糖尿病患者应该怎样监测血糖?
糖尿病是现在比较多发的一种疾病之一。对于糖尿病人而言,控制血糖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经常要定期监测血糖值。那么需要监测哪些指标您都了解吗,今天为您科普下糖尿病患者该怎么监测血糖?
1、空腹三餐后血糖
初诊糖尿病患者以及调整降糖药物的患者一定要密切的监测血糖的变化,需要检测空腹和三餐后2小时的手指血糖的水平。开始频率要高一些,因为此时的血糖波动比较大,需要密切监测才行,直到血糖水平控制稳定。建议控制在空腹<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
2、随机血糖
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面色苍白、饥饿感、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心慌、出汗、昏迷这些症状的时候就要立刻检测血糖水平,不用等到空腹状态和餐后2小时,主要是观察患者现在的血糖水平是否过高或者过低,小心是低血糖发作或者高血糖高渗状态。
3、糖化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一种化学物质,它携带氧气,随着血液循环将氧气供给人体各部的组织细胞。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过高时,糖就会大量和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这一过程称为糖基化(糖化)。血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过程缓慢且不可逆,红细胞的寿命为129 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测定前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越严重。无论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反映的只是某一具体时点的血糖水平,而不能反映血糖长期控制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影响。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对评价糖尿病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糖尿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进行血糖、尿糖监测外,还应定期去医院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避免并发症。如果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两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一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病人以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应该每3 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7%以下说明血糖控制比较理想,如果超过6.5%,应3 个月检测1 次。
4、自己使用血糖仪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使用血糖仪: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使用血糖仪之前做到以说明书为准。
2)测量血糖前将手洗干净:以免影响血糖结果的准确性,也减少感染风险。
3)从冰箱取出的试纸不要立即使用:血糖试纸从冰箱里拿出来不要立即使用。要等一下再用更准确。
4)不要使用手挤压指尖:用力挤压指尖会增加病菌感染风险。建议尽量不要用力挤压。
糖尿病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种慢性疾病,虽然目前的医学技术还不能治愈这个疾病,但是糖尿病绝对是一个能够控制住的地疾病,患者除了要知道控制好自己平常的饮食以外,还要时时监测血糖变化。
糖友们请注意:测血糖的四个“潜规则”
潜规则之一:化验血糖要守时
在门诊,常常会遇见这样一些糖尿病患者,接近中午了,匆匆忙忙来到医院,说:“大夫,给我查个空腹血糖吧,我没吃饭也没喝水。”大夫会给他查这个空腹血糖吗?答案是“不会查”,即便查了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空腹血糖。这是为什么呢?
医学检验要求的空腹至少是8小时之内不吃任何食物,但空腹时间也不宜过长,最好是空腹12~14小时。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空腹抽血的空腹指的是不吃任何食物的意思,是可以饮水的,如果有高血压等疾病,服用降压药也是完全可以的,不影响血糖的测定。
如果空腹时间超过14小时,往往会因过度饥饿,致使身体的生理和代谢活动发生改变。血糖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就像汽车需要汽油一样,身体没了血糖也会动弹不了。要维持身体血糖处于一个稳定水平,一是靠咱们的一日三餐,另一个就是咱们的肝脏在不吃饭的时候生产一些糖,根据需要释放入血,这样就保证了吃不吃饭,都不会低血糖,保持了血糖的稳定。在长期不进食的时候,肝脏为了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会把储备在肝脏的糖分释放到血液中,使血液中的糖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所以这时的血糖水平不是真正的空腹血糖。因此,测空腹血糖最好是早晨医生一上班就来,不要饿肚子时间太长。如果是化验餐后2小时血糖,这个2小时是以吃第一口饭开始看表计时,2小时后抽血。很多病友往往认为是吃完饭以后开始看表计时,餐后血糖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所以如果时间计算错误,也不会获得真正的餐后血糖结果。
潜规则之二:化验血糖要全面
一些糖尿病患者按时来医院,只是为了开药、吃药,不按期监测血糖;也有不少患者虽然也测血糖,但只监测空腹血糖,认为空腹血糖控制好了就一好百好了。这些做法显然都是不正确的。
每个人一天中的血糖水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就像波浪一般,有起有落,有高有低。一般在空腹、饭前、睡前时的血糖水平比较低,而三餐后的血糖水平比较高。所以了解血糖的情况,应该了解“全天候”的血糖,监测不同时间的血糖。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该检测一个“平均血糖”,它能告诉你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而且这个“平均血糖”查起来也很方便,随到随抽血,不受时间、不受吃饭的影响。这个“平均血糖”,医生称为“糖化血红蛋白”,如果经济条件许可,糖尿病病友可以每隔3个月检查一次。
潜规则之三:化验血糖防作弊
很多患者常常有这样的想法,如果第二天要查血糖了,特别希望这次化验结果正常,所以吃饭非常注意,严格控制,尽量少吃甚至不吃;或者是知道运动能降血糖,平时不锻炼,快要测血糖了,就好好锻炼一把,测得的血糖低了也就可以心安了。还有患者就大吃特吃,想看看自己的血糖最高能有多高,似乎要来个挑战,探个极限。
这些做法其实类似“作弊”行为,如果这样做了,你拿到的这个化验结果就是“假的”,低了自自欺人,高了也没任何参考价值,因为它不能反映出日常的血糖控制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血可以算是白抽了,钱白花了,没有用。
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抽血前,平时饭怎么吃、运动怎么做、药物怎么用,抽血检查前就按常规去做,不要“作弊”,这样才能反映出真实的你,才能让你的血不白流,钱不白花,才能获得真正的血糖结果,及时发现情况,及时调整。
潜规则之四:化验血糖需服药
这个“潜规则”上面已经提到了,之所以单独提出来讲,说明它很重要。因为很多糖尿病患者来查血糖,特别是餐后血糖时,会刻意停用平时使用的降糖药或胰岛素,目的就是为了看看血糖怎么样。这样做肯定是大错特错的。
当被诊断为糖尿病以后,使用药物或是胰岛素控制血糖,这时再进行血糖检测的目的是看看目前选择治疗糖尿病的方法行不行,用的药对不对、够不够。所以查血糖时,就要按照平时用药的方法继续用药,了解用药情况下“真正”的血糖控制情况,这样才能根据真实的血糖数据看是否需要对现在的降糖药或胰岛素进行调整。
编辑/王静
来源:人卫健康(图片来源网络)
这几条关于糖尿病的冷知识,帮您科学控糖,减轻“甜蜜”的负担
在我国
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前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
糖尿病患者还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因此,关注糖尿病
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这些关于糖尿病的冷知识
您知道吗?
一
空腹8小时以上,血糖才准确?
空腹血糖要求空腹8个小时以上,所以很多人为了测血糖常常前一天晚上早早吃完饭,就等着第二天检查。
但其实,研究显示:空腹时间过长,测的血糖也不准确!
如果测量时间过了早上10点,则属于超空腹状态。空腹时间超过14小时,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尤其对使用长效胰岛素或是长效的口服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
此外,空腹时间过长,肝脏产糖会有不同程度增加,也会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导致测量结果不能反映日常的血糖状态。
因此,来医院进行空腹血糖测定最好于清晨8~9点间测量。
二
测空腹血糖,啥都不能吃?
有些患者听说空腹血糖啥都不能吃,索性药也不吃了,水也不喝了。但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
测量空腹血糖时,如果口渴可以少量喝水。同样有高血压的患者也应该按时服用降压药。不过,食物确实是不能吃的!
三
吃饱才开始计时餐后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重点关注的一项指标。很多人吃饱后就开始计时,但其实餐后血糖应该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
每个人吃饭时间不同,有的人一顿饭吃1小时,有的人15分钟就搞定了,这中间产生的差异就会让餐后血糖不准确,所以一定要弄清测量时间。
四
空腹血糖正常就不是糖尿病?
不少糖友每年都会体检,空腹血糖正常,偶然查了一次随机血糖或餐后血糖,吓了一跳,竟然比正常值高!
大多数人患病初期,都是先出现餐后血糖升高。人体进食后血糖会逐渐上升,胰岛应对餐后血糖高峰的能力下降了,所以餐后血糖先升高。但是对于空腹血糖的调节还能应对,所以空腹血糖正常。
所以,空腹血糖正常并不是就没有糖尿病的风险了。
五
天气变冷也会影响血糖?
是的。天气凉了,血糖可能也会受到影响,只是大多数人的变化并不明显。
随着体内激素的微小变化,天气凉了,糖尿病患者的“胃口”也会比热天好很多,随之血糖也会有微小的变化,但不用太担心,若血糖变化明显,及时寻找医生适当调整治疗即可。
预防糖尿病的饮食建议
1
全谷物食物利于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①可以小米、玉米、全麦粉等为主。
②成年人每天摄入量48~80克。
③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天摄入量85~270克。
2
蔬菜、水果都要吃,果汁不能替代水果
①多吃绿色蔬菜,比如菠菜、油菜。
②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有利于降低肥胖、超重的情况。
3
含糖饮料,能不喝就不喝
每天多喝一份(250毫升)含糖饮料会使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18%。
4
肉虽好吃,一定要适量
①畜禽类每天建议摄入肉40~75克,特别是畜肉(猪、羊、牛等的肉和内脏)不可过量。
②可以用白肉(如鱼肉、鸡肉)代替畜肉。
5
少油少盐,牢记心
①建议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②减少烹调油和动物脂肪用量,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为25~30克。
③少吃油炸食物、蛋糕、加工肉制品等。
6
食不过量
①超重、肥胖的人,每天热量摄入至少减少400~500千卡。
②定时定量吃饭,每顿少吃一两口。
综合:人卫健康、腾讯医典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