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糖尿病(赵志刚糖尿病)
中国在全球率先开展干细胞教育治疗青少年发病1型糖尿病
正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治疗的美国小朋友Ivan。 徐志雄 摄
中新网长沙8月30日电 (徐志雄 付敬懿)8月30日下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三病区病房里,来自美国纽约的1型糖尿病患儿Ivan正在接受干细胞教育治疗。作为全球首批接受该方法治疗的青少年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经过前两个疗程的治疗后,Ivan病情明显好转。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会攻击自体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该疾病常规为胰岛素治疗,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调节自身免疫反应,限制其病情进展,从而逆转高血糖实现治愈。
“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小、起病急、病情重,出现并发症后果最严重,如酮症酸中毒、眼病等,容易致死致残。”中国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所长周智广介绍,据201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数据,全球糖尿病的患者人数为4.15亿,患病率8.8%,而中国糖尿病患者数为1.10亿,居全球首位。
为此,周智广教授团队与美国哈肯萨克(Hackensack)大学医学中心的赵勇教授合作,在全球率先开展针对青少年(3岁至18岁)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干细胞教育疗法。
“干细胞教育疗法就像老师教育学生一样,让免疫细胞不要再攻击?细胞了。”周智广说,该治疗方法就是将患者血液中的免疫细胞提取出来后,让这些免疫细胞流经教育器与脐血多能干细胞共同培养,经过8至9小时“教育”后,再将这些免疫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在这期间,干细胞能够释放信号并传递给1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细胞,不要再攻击?细胞了。
周智广表示,经过全球招募,首批已治疗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40例。患者接受治疗后,胰岛素用量有所降低,C肽下降速度较对照有所延缓,有的甚至在随访的15个月期间,完全脱离胰岛素治疗。
“Ivan今年10岁了,在8年前发现患有1型糖尿病,导致体弱乏力不能运动。”Ivan的母亲告诉记者,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Ivan血糖控制平稳,胰岛素用量较之前减少,胰岛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活动耐力明显增加。Ivan从治疗前仅可运动5至10分钟到治疗后可以坚持行走1天,其免疫力也明显增强。
“该临床研究项目属于中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也申请了国家科技重大支撑项目。”周智广说,此次首批接受该方法治疗的青少年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个体差异大部分病情都有明显好转。作为医生,他希望能有更多的病例参与到临床研究中来。(完)
探寻治疗1型糖尿病的“中国方案”
开栏的话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在京举行,一批原创科研成果亮相。科研成果的背后,是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他们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临床转化;他们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健康报开设“关注国家科技奖励”专栏,分享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故事和心得。
今天介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糖尿病免疫诊断与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及其背后的故事,该项目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周智广教授带领团队完成。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攻击自体胰岛细胞,导致胰岛功能受到破坏。因此,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寻找可以抑制自身免疫攻击的、安全有效的新治疗策略,是业内的共同目标。
在过去的25年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周智广教授团队在1型糖尿病的免疫诊断新技术、免疫发病机制、创新治疗策略等方面,突破了一系列诊治瓶颈。不久前,该团队与香港大学、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糖尿病免疫诊断与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揭示不同亚型,实现精准诊断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2020年已达1.29亿。而糖尿病存在1型、2型等多种亚型,难区分,易被误诊误治,其中,1型糖尿病更有着复杂的亚型体系。
“明确免疫病因,实现分型诊断,阐明发病机制,对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我们从免疫诊断治疗技术入手,把免疫亚型区分出来,再寻找不同的治疗方法。”该团队主要成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李霞介绍。
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自身免疫糖尿病。它属于免疫介导型1型糖尿病的亚型,介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也被称为“1.5型糖尿病”。据2018年流调数据推测,我国现有1.5型糖尿病患者人数逾1000万。而中西方患者的特征存在差异,筛查和诊疗策略会有所不同。
对此,该团队针对免疫调节和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先后利用雷公藤多苷、罗格列酮、维生素D3、西格列汀4类药物进行了临床试验,首次发现这些药物可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胰岛功能,并阐明了其相关机制。研究结果被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同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团队提出了中国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早期干预方案,牵头制订首个《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诊疗共识》,周智广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受邀参加首个《国际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治疗共识》的制订。
暴发性1型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的新亚型。可以说,它是糖尿病中的“急危重症”,急骤起病、代谢紊乱严重、胰酶升高并缺乏糖尿病相关抗体,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这一亚型多见于亚洲人群。
团队牵头组织3项涵盖全国26个省市的多中心研究,系统阐明经典1型、暴发1型与缓慢1型糖尿病的患病特征与规律,首次证实了中国存在病情凶险的暴发亚型,约占新发1型糖尿病的10%,其中约半数以上患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相关,更新了国际上对暴发性1型糖尿病为非自身免疫疾病的传统认识。
团队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拥有自主产权的放射配体法。这是一种高敏感性的胰岛抗体检测技术,使抗体检测等敏感性由不足50%提高到82%,特异性提高到98%,突破了我国糖尿病免疫分型诊断的困境。
临床实践与应用,获国际认可
对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胰岛素治疗,无法治本,要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自2012年起,该团队与美国哈肯萨克大学医学中心赵勇教授合作,在全球率先开展针对3~ 18岁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干细胞教育疗法,并在全球招募一批患者来到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参与临床试验。
“将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分离出来,然后通过脐血干细胞对其进行‘教育’,之后再将自体免疫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目前,已治疗包括来自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7个国家的42名患者(年龄3~18岁),验证了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进展为胰岛功能衰竭的比例减少了23%,胰岛功能下降的速度延缓了29%,实现了1型糖尿病的免疫病因治疗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周智广介绍。
近年来,该团队围绕临床服务,利用医院的医学遗传、临床免疫、分子诊断、细胞治疗四大平台,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多维临床研究模式,完成了更多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血糖监测产品已在全国广泛应用并出口,使1800万名患者每年节省检测费用约30亿元,还显著提高了免疫诊断准确率和血糖达标率。
团队开发的中性粒细胞蛋白酶NE、PR3等系列检测试剂盒,已应用于21个国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基于细胞因子的中和抗体、受体激动剂已与施维雅、默沙东等大型药企签署转化合作协议,用于糖尿病及心肾并发症的新药开发。
这些有价值的临床应用,使得团队越来越获得国际认可。
今年10月15日,第十七届国际糖尿病免疫学大会在京拉开序幕。来自中、英、美、德、澳等14个国家的专家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围绕糖尿病免疫发病机制、免疫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深入讨论,千余名海内外学者在线交流。作为1型糖尿病领域的顶尖学术会议,这也是国际糖尿病免疫学大会25年来第一次走进中国。周智广担任了此次大会主席。
“研究成果要领跑国际,系统性的工作非常重要。25年来,我们专注深耕糖尿病研究,成果有延续性和传递性。多年来,与国内分中心密切合作,越来越默契和顺畅,这些都加快了我们开展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的步伐。”周智广说。
文:健康报记者 王潇雨
编辑: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 闫龑
听一句劝:血糖高不想酮症酸中毒,这3种饮料少碰,再馋也要忍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赵勇是一位48岁的公司部门经理,平时忙于工作,很少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
周末早晨,他难得抽空去晨跑,想着“锻炼锻炼,也算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刚跑了不到两圈,他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痛,接着步履不稳,险些摔倒。
路过的行人发现情况不对,赶紧将他扶到一旁休息并拨打了急救电话。
被送到医院后,医生经过检查发现,赵勇的血糖异常升高,并且存在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迹象。
听到这个诊断,赵勇一头雾水。
他自认为平时生活方式虽然不算特别健康,但也不至于和这样严重的疾病沾边。
医生翻了翻他的体检报告,发现赵勇的空腹血糖已经超过了正常值,而他却没有引起重视。
再加上赵勇有个“爱喝饮料解渴”的习惯,医生毫不犹豫地指出,这很可能是问题的根源。
医生向赵勇解释,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急性并发症,主要发生在血糖长期失控的情况下。
简单来说,当人体缺乏足够的胰岛素时,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提供能量,身体就会转而分解脂肪来代谢,但脂肪分解的副产物就是酮体。
当酮体在血液中大量堆积时,会导致血液酸碱度失衡,进而引发酮症酸中毒。
这种状态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生命。
赵勇百思不得其解:他平时虽然偶尔吃点甜食,但也不算过度,怎么会血糖高到这种程度呢?
医生进一步追问他的日常饮食习惯,特别是饮料的摄入情况。
果不其然,赵勇坦白自己喜欢用饮料代替水,尤其是运动饮料、奶茶和碳酸饮料,这些几乎成了他生活中的“标配”。
医生告诉赵勇,很多人觉得饮料解渴又提神,却忽略了隐藏在其中的巨大健康风险。
尤其是高血糖患者,这些饮料不仅不能缓解口渴,反而会进一步推高血糖水平,增加酮症酸中毒的风险。
医生列举了三类赵勇必须减少摄入的“问题饮料”,并详细解释了它们对血糖和健康的危害。
第一类饮料就是碳酸饮料。
这类饮料中糖分含量极高,几乎是“液态糖水”。
一罐普通的碳酸饮料,含糖量就能达到40克以上,而人体一天的糖摄入推荐量不过25克。
高糖摄入会迅速升高血糖,导致胰岛素分泌压力增大。
对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无疑是在火上浇油。
而且,碳酸饮料中的高果糖玉米糖浆还会加重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更难以控制。
赵勇想起自己每天办公室里的那两瓶可乐,顿时感到心虚。
第二类是奶茶。
近年来奶茶风靡,但这种饮料对健康的威胁同样不可忽视。
一杯普通奶茶的糖分含量往往超过50克,甚至更多。
有些奶茶还额外添加了奶精,这种反式脂肪酸会进一步损害胰岛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赵勇不禁想起,自己每次下班路过奶茶店,总会点一杯“多糖多奶”的奶茶来放松。
医生提醒他,这种习惯不仅容易让血糖飙升,还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进一步加重胰岛素的负担。
第三类是运动饮料。
赵勇大吃一惊,他一直以为运动饮料是健康的代名词,没想到它也上了“黑名单”。
医生解释,运动饮料虽然能快速补充电解质,但它们的成分中往往含有大量糖分。
对于健康的运动人群来说,这些糖分能够迅速转化为能量,不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但对高血糖患者来说,运动饮料的“补充能量”实际上是多余的,反而会导致血糖进一步失控。
如果运动强度不高却饮用了大量运动饮料,这种反作用尤为明显。
为了让赵勇更直观地了解问题,医生还提到了另一个病例。
一位60多岁的退休教师,因为喜欢喝甜饮料,短短几年内发展成糖尿病,并且经历了两次酮症酸中毒。
一次是在炎热的夏天,这位老人连续喝了几瓶冰镇可乐,结果第二天早上起床就发现头晕无力,被家人送到医院时已经处于严重脱水状态。
第二次则是因为运动后喝了一瓶功能性饮料,以为能恢复体力,没想到反而引发了血糖失控。
这位患者的经历说明,饮料看似无害,却可能是酮症酸中毒的“隐形推手”。
赵勇听得目瞪口呆,他从未想过这些日常饮品会对身体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医生接着告诉他,除了少碰高糖饮料,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还有一些额外的注意事项,比如尽量避免高升糖指数(GI)的食物,学会识别“隐形糖分”,以及合理分配一天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不过,医生也给出了替代方案。
对赵勇这样的“饮料爱好者”来说,完全戒掉所有饮品可能不太现实,但可以选择一些低糖、无糖的饮料,比如纯茶、矿泉水或者淡盐水。
这些饮料不仅不会影响血糖,还能补充日常所需的水分。
此外,如果真的想喝带点甜味的饮料,可以选择加了代糖的无糖饮料,但也要注意适量,避免长期依赖。
最后,医生还特别提醒,血糖控制不仅仅依赖于饮食,更重要的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规律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以及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赵勇听完连连点头,决定从今天起戒掉甜饮料,并加强对饮食的管理。
问题来了,高血糖患者是否一定要彻底戒掉所有饮料,还是可以适量饮用一些经过科学验证的低糖饮品?
科学研究表明,适量饮用某些不含糖或低升糖指数的饮料并不会对血糖造成明显影响,但前提是要结合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医生的建议。
因此,如何科学选择饮料,对于高血糖人群来说依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参考资料[1]王品.家有糖尿病老人,日常护理很重要[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