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致死吗(糖尿病是重大疾病吗)
每5秒就有1人因其死亡!糖尿病的并发症究竟有多可怕?
来源:科普中国
本文专家:
赵爱利,福建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文祥,福建医科大学教授,营养与食品专业博士生导师
今天(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2021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指出:
全世界有5.37亿(10.5%)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2021年全球因糖尿病或其并发症死亡的成年人有670万(占全因死亡率12.2%),平均每5秒钟就有1人因其死亡。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都认为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往往容易忽略了发病信号。
其实,糖尿病,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其所带来的并发症。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关于糖尿病的科普知识……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多可怕?
我国现有糖尿病成年患病人数为1.16亿,每年约有83万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最典型的是“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常伴有疲累和肥胖,但通常在糖尿病前期或患病期也会有一些非典型性症状,如伤口不易愈合、视力减退、手脚麻木、皮肤瘙痒、小便次数变多、口干舌燥以及刚吃完饭就开始饿等症状。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引发各种并发症:
如视网膜病变、肾脏衰竭(进而发展为尿毒症)、糖尿病足以及心脑血管(如心衰和心肌梗死等)等多器官的疾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致残(如截肢和失明等),甚至死亡。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一是遗传,二是后天环境(病毒感染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常见的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或糖尿病前期病史、体重指数(BMI)≥24.0、中心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85 cm)、少运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人群以及有巨大儿分娩史、妊娠期糖尿病以及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常见的糖尿病误区
Q1: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这里的糖,通常指精制糖,而糖分为精制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等)和淀粉。
单纯控制糖的摄入,而没有减少淀粉的摄入,也不等于控制饮食,还需要低脂低盐、戒烟戒酒等。
除饮食外,长期不运动、肥胖、糖尿病前期病史及家族史、病毒感染等都会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Q2:有糖尿病,就要控制喝水?
喝水多是糖尿病人体内缺水的体现,控制喝水反而会加重糖尿病,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
Q3:血糖控制正常,就可以放松饮食管理?
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控制饮食和运动管理,三者相辅相成。
不控制饮食,很可能会引起血糖的较大波动,不利于机体保持稳定的代谢状态和体重;饮食控制得当,还可以根据医生建议相应减少药物的用量。
Q4:只吃糖尿病食品就不会有事?
糖尿病食品是为糖尿病人挑选的适合的食品,可以帮助糖尿病人较好的控制血糖。
但归根结底,和普通食物的营养成分没有明显差别,所以,糖尿病人在选择食物上还是需要注意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
Q5:可以随意吃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不含糖。
市面上,“无糖”一般会用代糖(葡萄糖浆、麦芽糊浆等)代替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等,这些物质水解后同样会产生葡萄糖,而且有些“无糖”食品即便不含精制糖,也含有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也会引起血糖的升高。
因此,在选择食品上,不能只关注“无糖”的噱头,还应关注食物成分表是否含升糖物质。
如何预防糖尿病?
1.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坐、不酗酒不抽烟、按时吃早餐、勤喝水以及劳逸结合。
2.健康的饮食模式
保证主食不过量(250-400 g)、粗细搭配(减少精细米面并搭配粗粮等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吃鱼禽蛋类,少食油腻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其中除参照水果的升糖指数外,还应结合水果的含糖量选择水果:
适量吃含糖量小于10%的水果主要有石榴(1.69%)、西瓜(4.2%)、草莓(5.9%)和柠檬等;限量吃含糖量10%-20%的水果,如苹果(12.3%)、香蕉(19.5%)、火龙果(13.3%)和芒果等;禁止吃含糖量大于20%的水果或果脯,如干枣、桂圆(20%)和蜜枣等。
3.规律适当的运动
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体育运动,如跑步、打球和瑜伽等。
4.定期的体检
预防糖尿病,最重要的是要早期筛查,提前预防。
因为糖尿病一旦形成,几乎会伴随人的一辈子。
定期检查血糖(正常值为3.89- 6.1 mmol/L),超出正常值就需要引起重视,需要提前进行干预。
已经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改良饮食模式
多用粗粮代替精细米面,减少糖(包括精细糖如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以及淀粉)的摄入,用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替代高升糖指数的食物。
注意高血糖指数食物和低血糖指数食物搭配着吃,可有效降低混合膳食的血糖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年版)
<55,为低血糖生成指数
55~70,为中血糖生成指数
>70,为高血糖生成指数
尽量不吃脂肪含量高(如红烧肉等)及辛辣重口的食物。
进行舒缓的有氧运动
糖尿病患者,平时可以做舒缓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散步、太极拳和瑜伽等,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即可。
但注意,餐后30分钟到1小时后再运动,且不可空腹锻炼。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明显低血糖、足部伤口感染、糖尿病肾病及其他并发症时不宜运动。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怎么去世的?医生:或许身体早有预兆,别再大意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狂吃还不胖?很多女孩子都想要这样,但是,小娜(化名)表示她不想了!
这么早发现问题,还要多亏了同租的闺蜜;这天,小丽发现闺蜜小娜总是半夜爬起来找东西吃,而且白天也是零食不离手,出于对她的关心,小丽还特意咨询了学医的朋友。
第二天小丽问小娜:“你最近总是容易饿吗?还有没有口渴和尿多的情况?”小娜有些诧异,闺蜜说的这些她全都中了,直言她是不是在自己身上装监控了,还在那里乐呵呵的开玩笑呢。
“你别笑了,我都问过那个学医的朋友了,你这些症状可能是血糖偏高的表现,糖尿病可是三大慢病之一,赶紧走,咱俩一起去医院看看!”
小娜被吓得不轻,二话不说赶紧跟着小丽去了医院,结果一测血糖还真的挺高。
小丽还是不死心,心想自己这么年轻怎么会患上糖尿病呢,这种病不是上了年纪才会得的吗?可是,医生的回复,却让她彻底死心!
医生摇摇头:“现在十几岁的孩子都能查出糖尿病,更何况是你。”小娜瘫坐在椅子上,这么想想自己的生活习惯确实乱糟糟的,身体也感觉没有以前那么好了,难怪会被糖尿病盯上。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也开始后怕的审视起自己的生活习惯呢?这点大家确实需要反思了,因为糖尿病真没那么简单,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
糖尿病人的死亡原因,听完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糖尿病是一个我们大家都不陌生的疾病,一旦被它找上可以说这辈子基本上跟甜食就无缘了。然而,我们对糖尿病的认知似乎也只是浅显的停留在“控糖和终身性”这两个词上面,至于糖尿病人最终的死亡原因,却很少有人去了解过。
那么,真正威胁糖尿病人生命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多种并发症
糖尿病之所以可怕,并不仅仅是因为它难以治愈,而是它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特别是在糖尿病晚期,多种并发症的接踵而至才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真是原因。
我们拿心血管受损为例,倘若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长期控制不佳,这种状况下,血管内皮是很容易损伤的,这时血管壁会出现血小板聚集,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同时,高血糖还会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促使患者的血管壁发生纤维化和硬化,像心肌梗死、脑血栓等会直接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
感染
这个死亡原因似乎很少听到,但少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由于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糖较高,而长期的高血糖容易对自身的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要知道高血糖本身就很容易滋生细菌,还非常利于病原体的繁殖,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感染。
这种感染可能是细菌感染、结核菌感染、霉菌感染,也可能是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严重时还可能发展成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等,其死亡率也是非常之高。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糖尿病患者在晚期会出现足部糜烂的现象,这时候就给感染创造了可乘之机。因此,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预防伤口的感染。
不过,给大家讲这些并不是想让大家知难而退,而是想让大家,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危害!从而,真正从生活中做出努力,来达到控制好血糖水平的目的。
之前遇到过不少患者,就是因为,患病时间长了,就放松警惕了,降糖药也不按时吃,生活上也不注意,大大加速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到来。
关于糖尿病的这些预兆,你还不赶紧码住吗?在临床上常遇到的还有一类人群,“医生,你赶紧给我查查,我感觉我得糖尿病了,这段时间频繁口渴”之类的话,我也没少听到。
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并没有患病,之所以过于担忧,还是因为对糖尿病认知不准确,那么,如果真的患有糖尿病的话,身体会给出哪些提示呢?
①容易口渴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糖尿病患者的一个共性就是饮水量比较多。有研究证明,糖尿病越严重时,多饮、多尿的症状就会越明显;当人体失水达到10%时,往往就会出现口渴的感觉,达到20%时多会发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口渴症状的出现,其实也很好理解,由于体内的血糖升高会导致人体的渗透压也随之升高,当肾小球不能很好的发挥重吸收作用时,人体内大量的葡萄糖会溶解在尿液当中,形成渗透性利尿,这些水分经排泄后,人体就会有口渴的反应。
当你发现自己总是频繁的出现口渴的情况时,确实要多加注意,这很可能是糖尿病给你发出的信号。
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可能,就好比现在的天气,很干,如果平时不注意补充水分的,可能会给你一个“频繁口渴”的错觉。所以说,如果仅仅有口渴症状的话,不用过于担心,可以先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来试试会不会有好转。
②容易感到饥饿
对于血糖高的人来说,可能刚吃完饭没多久,他就开始感到饥饿了,总是要比普通人容易饿一些。这是因为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胰岛素水平异常和胰岛素利用障碍而引发的一种疾病。这类患者机体通常无法自己将血液中的葡萄糖利用起来,从而使得细胞无法得到足够的能量供应,导致患者经常性的出现饥饿感。
另外,糖尿病患者服用的降糖类药物目的就是降低体内的血糖,如果上一顿吃得稍微少了点或者下一顿的能量没有及时补充,就很容易在服用药物后出现饥饿的感觉。
因此,我们会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既能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又能防止两餐之间的间隔时间太长而出现饥饿感。
③伤口愈合速度变慢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自身免疫力比较低下,所以患者在遭受创伤时,白细胞的游走功能也随之减弱,不能及时的清除伤口周围的病原菌。而较高的血糖恰好又是细菌的天然培养基,从而也就出现伤口难以愈合甚至感染的情况。
其次,血糖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会致使伤口愈合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和细胞因子合成不足。而且长期的高血糖会让患者的血管变得狭窄,就算合成了细胞因子也不能顺利的且快速的运输到受伤部位,从而也就影响伤口的愈合速度。
总的来说,糖尿病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改变和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发觉这些不寻常的改变,尽早就医,利用药物和医疗手段来控制血糖,以免它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糖尿病要怎么预防,其实说到底就这三点!为避免伤害更大化,提前预防永远是可行的!那么,如果想要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你做对了吗?
第一是合理饮食:
我们都知道引起糖尿病的病因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遗传因素,一个是环境因素。想要预防,我们需要将重心放在后者。
想要远离糖尿病首先还是要管住我们的嘴,特别是甜食爱好者们。
甜食不仅会增加你的体重,还可能把你拽进糖尿病的无尽深渊。多选择一些清淡健康的食物,有研究证明,摄入足够量的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所以,想要控糖的朋友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谷物类和粗粮的摄入,这样不仅能促进肠道健康,还能控制血糖,一举两得。
第二是保持运动:
其实运动是预防一切疾病的基础,只有将基础打牢固了,我们的机体才能更有力的去对抗那些不利因素。再者说,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减少胰岛素的抵抗作用,使胰岛素与受体的亲和力增强。
并且,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消耗人体的糖分,能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以此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第三是形成良好的作息:
有研究证明,每天睡眠时间低于六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会增加两倍。
这可能是因为睡眠不足可能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血糖升高。另外,睡眠不足还会影响身体代谢,使机体无法有效利用血糖,从而增加患高血糖的风险。
因此,单从这一点来看,也建议不论是学生党还是上班族,亦或是老年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不给糖尿病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徐静.糖尿病[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2019.
[2]齐梦亚.新确诊糖尿病患者增加运动 与降低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中国医学科学院,2024-06-28.
[3]中国糖尿病学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0 年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52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医生提醒:3种素食,糖尿病人尽量少吃
52岁的陈叔被确诊糖尿病已经两年了,近几天经常感觉口渴、乏力,后来逐渐有食量增加和嗜睡的情况,并且越来越严重。但陈叔以为是因为天气变冷了导致的,也没有太在意。
这天午饭后,陈叔感觉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当场晕倒了,家人连忙把他送到医院,由于陈叔有糖尿病史,医生一量血糖才发现,陈叔的血糖高得可怕,已经达到34mmol/L,被医生诊断为高血糖高渗昏迷,医生马上进行了抢救。
由于陈叔血糖状况长期不稳定,血管已经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最终陈叔因糖尿病死亡了。
家人们都非常难以接受,陈叔自从确诊了糖尿病以后,饮食上已经有所控制,也有定期服药,怎么还存在血糖不稳定的情况呢?
医生询问了陈叔的饮食习惯,家人们说陈叔平时会用糙米、燕麦等食物代替米面,常吃的都是土豆、红薯等素食,他还喜欢花样吃红薯,比如烤红薯、煮红薯汤、晒红薯干等。
医生解释道,陈叔的血糖问题与饮食习惯有极大的关系,主要是常吃土豆红薯这类淀粉含量高的素食,导致血糖控制状况不佳导致的。
从陈叔的案例我们了解到,有一些素食会导致血糖不稳定,这是需要糖尿病患者注意的。
那么,糖尿病人如何控制饮食才能保持血糖平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讲一下关于糖尿病以及容易导致血糖不稳定的一些素食。
一、糖尿病诱因和症状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家族遗传、感染、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和吸烟饮酒等是危险因素。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诱因之一,主要包括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和肥胖等。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肖新华也表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主要是根据血糖的高低来诊断的,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临床症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诊断糖尿病吗?糖尿病早期可能会出现以下这些症状:
1、三多一少
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虽说是典型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会表现出“三多一少”的症状,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多见。
2、肥胖,疲乏无力
2型糖尿病患者常有肥胖问题,发病时常有疲乏无力等较隐匿的症状,常被患者忽视,所以常是在体检中发现的。
3、皮肤异常表现
糖尿病患者早期可能会有一些皮肤异常表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王尧医生解释道,由于患者的皮肤组织中血糖较高,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可能会导致皮肤反复出现一些小疙瘩。
由于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没有特异性,一般无法根据临床症状确诊糖尿病。
总之,糖尿病主要的诱因有遗传和不良生活方式等,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三多一少、肥胖、疲乏无力和皮肤异常等。
糖尿病是一种几乎无法治愈的慢性病,控制血糖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做的功课。那么,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控制好血糖会导致什么并发症呢?
二、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控制好血糖,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下面为大家介绍3种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
1、糖尿病足
血糖破坏末梢血管和神经的组织和功能,会导致组织的破溃、感染,即表现为糖尿病足,致残率较高。
2、急性代谢紊乱综合征
糖尿病引起的急性代谢紊乱综合征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两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因为机体无法利用血液里的血糖,机体转而利用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从而产生大量酮体,在临床主要表现为血糖过高、尿酮升高和酸中毒等,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脱水、昏迷等,严重者危及生命。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是由于血糖和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的急症,临床表现为糖尿病症状加重,皮肤干燥、脉搏快而弱、昏迷等症状。
3、脏器损伤
血糖过高还会导致肾脏、眼部、脑部等部位的血管病变,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属于一种长期慢性的损伤。
如果没有及时控制血糖和治疗,以上各种并发症都有可能导致死亡。
像陈叔,就是因为长期的血糖不稳定,导致突发高血糖高渗昏迷而去世。所以,虽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可以通过饮食和药物控制,但是还是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目前,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关于糖尿病如何控制的问题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饮食方面,糖尿病人应该如何控制饮食呢?
像陈叔由于对红薯、土豆等素食的食用没有控制,无意之中增加了热量的摄入,导致血糖不稳定。这是因为部分素食的营养成分可能并不那么干净,糖尿病患者也应该做好分类,了解食物背后的营养元素,才能帮助其科学、有效地控制血糖。
那么,日常生活中到底有哪些素食会导致血糖不稳定,我们又应该如何分辨呢?下面就跟大家分享3种会导致血糖不稳定的素食。
糖尿病人挑选素食要小心,很多时候一些素食也会导致血糖升得较快,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富含淀粉的根茎类的素食,主要包括土豆、玉米、山药、芋头等食物。
这类食品富含淀粉,通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会成为葡萄糖,也就是血糖的来源。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土豆、玉米不是常见的蔬菜吗?其实这部分食物由于淀粉含量丰富,也属于高升糖的食物,例如土豆的升糖指数为82,已经和米饭的升糖指数相近了。所以对这类素食也应该控制摄入量。
由于这类食物的热量并不比常规的主食,例如米、面低太多,所以如果摄入过量也是会导致血糖过高的。跟精米精面相比,这类食物能够提供的饱腹感、膳食纤维和特殊营养成分较丰富,所以可以考虑替换部分的主食。
食用富含淀粉的根茎类食物最关键的就是控制摄入量,如果不控制摄入量,很容易导致血糖长期在较高水平。
第二种:腌制的咸菜等
蔬菜通过盐的腌制,能够延长蔬菜的保存期,但糖尿病人如果经常吃咸菜,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导致疾病加重。
首先,咸菜属于含盐量较高的食物,多吃容易导致盐的摄入量过多。有研究已表明,过多地摄入盐会使淀粉酶活性增强,从而导致机体吸收葡萄糖更多,可引起血糖升高而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而且摄入盐分过多可能会诱发高血压病,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还可能会加速和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腌菜在腌制过程中可能滋生细菌等微生物,对于免疫力较弱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可能会造成感染而难以治愈。
总的来说,腌菜这类素食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多吃,应该选择多吃新鲜的蔬菜。
第三种:脂肪含量高的坚果
花生、瓜子是常见的坚果,也是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零食。近年来,腰果、夏威夷果、核桃等高端坚果被打造为“健康,营养”的食品而受大众追捧。那么,这类素食适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呢?
坚果这类食品的确营养丰富,含有的特殊食物活性成分有助于促进健康,例如,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的李俊南等人的研究表明,核桃中富含优质脂肪和优质蛋白,具有一定的降血糖、抗氧化和抗癌的保健效果。
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吃坚果需要控制摄入量。这是因为坚果的脂肪含量普遍较高。例如核桃脂肪含量为60%~70%,属于脂肪含量较高的食品。如果长期摄入过多,会导致摄入的热量超标,使血糖不稳定。
以上这三种素食也应该纳入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中考虑的范畴,控制摄入量,争取更科学有效地通过饮食控制血糖。
四、糖尿病人如何防治保持血糖稳定?这三件事要牢记!我们已经知道了血糖长期不稳定导致的危害,有可能是致命的,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多加防范,通过多种途径保持血糖的稳定。在这里要分享的就是关于控制血糖,一定要牢记的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饮食和药物是控制血糖最直接的方式
总体而言,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高纤维、高蛋白,低糖、低脂、低盐的饮食模式是最适合的。这种饮食模式能够减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有利于促进健康。
每天定时定量服药也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的,不可擅自多服或者少服,导致血糖不稳定。
第二件事,合理的生活和作息
合理的生活作息和规律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还能够帮助放松身心,更大程度地收获健康。像熬夜、三餐不规律、久坐、不运动等行为都应该改正。
第三件事,监控血糖的方法
对于糖尿病人而言,监测血糖非常重要。由于每个人对不同食物的升血糖效果不一致,且食物的升糖效果与烹调方式和摄入量等多种因素都相关,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通过测量血糖来了解自己升糖水平,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
像陈叔如果能够每天测量血糖,了解自己血糖的水平,及时发现血糖的异常状况并且及时控制,还是有很大可能避免死亡的。所以,糖尿病人应该做好日常的血糖监测。
糖尿病是由于血糖长期不稳定,侵犯血管和各种器官导致的。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病,有可能会导致心脏、肾脏、脑部等各种不可逆转的病变而导致致命性的伤害。像陈叔就是因为长期血糖控制不力而导致急性的并发症而死亡。
为了避免血糖长期不稳定,有三种素食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包括富含淀粉的素食、咸菜和坚果等,这3种素食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控制摄入量。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控制饮食,合理作息和运动,实时监控血糖,这三种做法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较好地控制血糖。
参考文献:[1]糖致百病不可信 糖尿病也不是吃糖吃出来的,2022-05-26 10:34:10,北京青年报
[2]如何“逆转”糖尿病,2021-08-16 17:40 ,陕西省省保健局
[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需注意进食食盐,2016-02-06,中华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