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老年人患糖尿病(老年人患糖尿病应该怎样治疗)

新华网 0
文章目录:

世界糖尿病日: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60岁的糖尿病病人,包括60岁以前诊断和60岁以后诊断的糖尿病,我国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20%左右。

一、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1、老年糖尿病的主要类型是2型糖尿病。

2、老年糖尿病患病年龄、病程、身体状况、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并发症与合并症、合并用药情况、经济状况及医疗支持、对治疗的预期以及其预期生存期均不同。

3、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糖尿病人的听力、视力、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活动耐力下降。应关注运动治疗的风险以及重复用药或遗漏用药的可能。

4、进入老年期之前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诊断糖尿病时一般已存在多种并发症,且比较严重。因此,老年糖尿病一经诊断,应该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并发症筛查。

5、老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同时与其它疾病伴发,易误诊或漏诊。

6、老年糖尿病病人对低血糖耐受性差,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及严重低血糖。反复低血糖发生会加重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认知障碍,甚至诱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

7、老年糖尿病病人可伴有多种代谢异常,部分同时罹患肿瘤或其它伴随疾病。

二、老年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高,死亡率明显高于一般成人

1、高血糖高渗综合征多发生于老年人,半数以上没有糖尿病病史。

2、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于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等。

3、乳酸酸中毒,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心肺功能异常等易发生乳酸酸中毒,需用双胍类降糖药者,应使用二甲双胍,避免使用苯乙双胍。

4、低血糖,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危害巨大,甚至致命,反复发作低血糖,伴有其他并发症如自主神经病变或服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 易诱发无症状低血糖,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认知功能的损害也使患者无法自我判断低血糖的发生,应选择低血糖风险低的降糖药物,简单的治疗方案。

三、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1、老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变。老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病变广泛、严重、临床症状轻的特点,心、脑血管并发症是老年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2、老年糖尿病肾病,可能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肌酐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在部分病人不能确切反映肾脏情况。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多与糖尿病肾病共同存在。

4、老年糖尿病神经系统损害,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和结构改变,认知功能减退,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均随增龄而增加。

5、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青光眼、耳聋、运动受限、跌倒或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胰岛β细胞功能与年龄相关,糖尿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增龄效应,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保持愉悦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维持合理的体重、纠正其他代谢异常、以及定期筛查对预防糖尿病有益。

四、老年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1、在不出现低血糖的前提下制定个体化控制目标,HbA1c控制目标适度放宽。

2、生活方式干预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依据病人情况推荐个体化的方案。

3、需关注药物间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减退造成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的增加。

4、在进行降糖治疗时要注意血压、血脂、凝血机制等异常(文/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护理中心 王欣然)

老年人发现糖尿病,直接吃药还是有别的方法?医生告诉您“高招”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深入,老年糖尿病逐渐成为困扰长寿族群的一大健康挑战。

老年糖尿病并非简单的年龄标签,而是一个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复杂医学谜团。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深入剖析老年糖尿病,了解其定义、分类、预防和治疗方法,为读者揭开老年糖尿病的神秘面纱。

老年糖尿病,简言之,是指65岁及以上年龄段被诊断出的糖尿病。这其中,以2型糖尿病(T2DM)最为常见,而1型糖尿病(T1DM)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也偶有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将老年糖尿病划分为T1DM、T2DM以及特殊类型,例如单基因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品引起的糖尿病。

@康复Therapy

窥探老年糖尿病的独特之处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不同寻常,缺乏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相反,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或伴发病,甚至以此为首发表现。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与多种恶性肿瘤存在关联,特别是在胰腺癌患者中,高达68%存在血糖升高的情况。因此,建议对初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肿瘤筛查,以排除潜在的并发症。

运动治疗:老年糖尿病的健康支柱

运动被证明是预防和治疗老年糖尿病的有效手段。然而,老年患者由于伴随多种慢性疾病,如骨关节病变、脑血管病变等,开始运动治疗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运动风险评估。通过心肺耐力、身体成分、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柔韧性以及平衡能力等多项测试,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老年患者的运动能力,为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健身舞、韵律操等。对于运动能力较差者,低强度有氧运动是安全的选择。每周5~7天,每天最好都进行运动,尤其是在餐后1小时内进行约20分钟的运动效果最佳。运动强度可通过主观疲劳感来评价,一般为心跳加快、微微出汗、轻微疲劳感,这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适宜的运动状态。

运动中的细节把控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中,我们需特别关注药物的使用。由于老年患者常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为避免运动相关低血糖、低血压等不良事件,需要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药物时间的间隔。此外,加强对运动前、后和运动中的血糖监测,以及对低血糖症状的观察,是确保老年糖尿病患者安全运动的重要措施。

抗阻训练同样适用于老年人群,通过哑铃、弹力带等器械进行抗阻训练,或采用自身重量练习如俯卧撑,可以有效预防老年性肌少症。为了增强平衡能力,柔韧性与平衡能力的训练不可忽视。交替性单脚站立、走直线以及瑜伽、太极拳等练习都是增强平衡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协调性。

结语

老年糖尿病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医学问题,但通过科学的分类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们能够更好地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走向健康老龄化之路。关注运动、科学用药、定期体检,是预防和管理老年糖尿病的重要环节。让我们一同助力老年群体拥抱健康、活力的晚年生活。

@头条健康#糖尿病#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得糖尿病?日常如何预防?医生:五个坚持很重要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老年人因身体抵抗力、免疫力的退化,会出现老年痴呆、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

多数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患上糖尿病,相信大家对糖尿病都不陌生,肯定会经常听到周边有人在谈论谁患上了糖尿病,那么大家是否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又是否知晓有哪些方法可有效的预防糖尿病呢?

糖尿病是因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引发的一种终身性代谢类疾病,在老年人中多发,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都是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当一个人步入老年时,其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会有不小的改变,多数老年朋友们都会在这种变化、落差中产生一种孤独失落感,感觉自己看到的所有事物都不顺眼,情绪起伏较大,心态不稳,极其容易愤怒、暴躁,这种种现象都会使老年朋友的内分泌失调,不仅会使其衰老速度加快,还会使糖尿病的病发率不断升高。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机体对糖分的耐受度也越来越低。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在早餐后分泌的胰岛素远低于其他时段,活性胰岛素的含量持续走低;且胰岛B细胞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在不断减少,因而,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就会越来越高。

老年人的新陈代谢率率也大不如前,很难快速适应新环境,对自由基的清除功能也在不断弱化,再加之平时缺乏运动、饮食结构不合理、对营养的消化吸收不均衡,体重已严重超标。

老年人日常如何预防糖尿病?医生:五个坚持很重要

1、多吃五谷杂粮

现在,人们的食物做得越来越精细,三餐中所含的五谷杂粮越来越少,五谷杂粮大都是纤维含量十分丰富的食物,例如:玉米、燕麦、芹菜等杂粮,而这些杂粮都是对糖尿病有着积极预防作用的食物。

2、控制饭量

中老年人要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既要确保其营养丰富,又要严控糖分、脂肪、钠盐的摄入量,对于高糖、高油脂的食物能少吃就少吃,最好做到不吃。另外,不可暴饮暴食,以六七分饱为宜。

3、多多运动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听到医师说平时要保证自己的运动量。适当的运动不仅能增强自身的体质,还可不断优化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把体内多余的热量释放出来。所以,中老年朋友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且长期坚持下去,打羽毛球、打太极、爬山、散步、五禽戏等有氧运动都可。

4、定期监测血糖

一般而言,中老年人基本上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在此要强调的是,大家一定要注意每隔1~2个月去医院检查一下自己的末梢血糖波动情况。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都包含在检查范围中。因为有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典型的症状就是餐后2h血糖异常升高,若是仅仅检查空腹血糖指标,医师很难精准判断其病种,不免会有漏诊现象发生。

5、科学合理的生活干预

糖尿病中以2型糖尿病更为常见,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若是在饮食、生活方式上严格约束自己,再辅之相应的运动,就可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健康饮食和适当运动的目的就是使自己慢慢接近、达到标准体重。例如:肥胖、超重者的体质量指数以无限接近于24kg/㎡,或是体重的降幅在10%左右;每日热量的摄入量要减少400~500千卡,每周的运动量要达到250~300min。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的讲解,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在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中,遗传和环境因素占比较大,这些都是人力无法改变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健康饮食、适当运动、定期监测血糖来预防糖尿病。

参考资料: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4-67

2、《战胜糖尿病,靠吃也能行!ADA公布最佳吃饭时间和次序!》

传播科普知识,呼吁全民关注身体健康!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识,记得留言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