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型糖尿病血糖正常值(二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范围)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血糖正常值最新标准:不同年龄标准不一样!

目前,我们国家糖尿病人群已经高达1.3亿,排名世界第一,其中90%是二型糖尿病患者。

更为可怕的是,在庞大的人口之中有将近4成人群,不知道自己平常的血糖水平,以及有将近7成的人,发现血糖升高以后没有控制达标。

最终,增加了自己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同年龄的人群,血糖的要求不一样

对于正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由于每天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3.9-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低于7.8mmol/L。

对于40-60岁的中年人群,由于生活压力非常大,日常饮食非常不规律。所以,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4.4~6.1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小于8.0。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体内的胰岛素和各种代谢激素分泌也逐渐下降。因此,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控制在6.1~7.0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控制在8.0~10.0之间。

对于年龄在75岁以上的人群,由于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已经非常少了,血糖容易升高,但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又容易出现低血糖。

所以,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7.0~9.0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控制在8.0~11.0之间。

哪些人群容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一个人,而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主要见于以下几类人群:

1

50岁以上人群:身体逐渐衰老

随着年龄的上升,周围组织对胰岛素降糖作用的敏感性会降低,即产生胰岛素抵抗;其次,随着年龄上升,身体脂肪构成比例增多,更易肥胖,也就更容易患糖尿病。此外,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的体力活动会减少,进而会降低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有效利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有条件应每年到医院做一次体检,及早发现糖尿病,并进行治疗。

2

肥胖者

腹部肥胖危害更大,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引起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问题,即代谢综合征。

建议男性腰围应<90厘米,女性腰围应<85厘米。

3

“三高”发病基础相似

高血压和高血糖、高血脂不少都合并存在,因为它们发病基础相似,包括超重、不健康饮食、运动较少等因素。

我国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并存使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明显增加,也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反之,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风险。当然,高血压也可出现在糖尿病发生之前。

4

糖尿病家族史

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的因素。如果父母及往上一辈的人中有患2型糖尿病的人,子女患病的几率会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人。具体的风险评估可以通过糖尿病风险评分表来估算。

控制血糖,饭后禁忌有哪些?

×喝浓茶:饭后马上喝浓茶会影响消化和吸收,最好30分钟后再喝。

×吸烟:饭后马上吸烟会促进人体对烟雾中有害物质的吸收,不利于健康。

×大量喝水:饭后立刻大量饮水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如果觉得饭后口干难忍,建议少量饮水。

×饭后唱歌:饭后马上唱歌,会增加大脑的兴奋度,导致胃部缺乏血液供应,影响正常消化。

×饭后开车:饭后大脑缺乏血液供应,身体反应能力也会跟着下降,最好休息30分钟后再开车,

×马上运动:饭后马上运动,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胃下垂及做过胃部切除手术的人群尤其不利。

×立即洗澡:饭后最好休息1小时~2个小时再洗澡,防止消化不良。

×马上睡觉:饭后马上睡觉,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胃食管反流,影响身体健康。

控糖小贴士

1、血糖高,主食不是吃得越少越好,还要注重粗细搭配。

2、荤素搭配的吃法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有帮助的。

3、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要坚持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的原则。

4、对于血糖控制得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水果是可以吃的。

5、血糖并不是控制得越低越好,而应该平稳降糖,控制在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内。

6、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控血糖方式。

来源: 约见名医

2型糖尿病,血糖、血压、血脂应该控制到多少?不少人没弄明白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怎样算是把糖尿病给控制好了?”这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之一。

不过,有不少人都只把注意力给放在了“降血糖”上面。他们以为把空腹和餐后血糖值都给降回到完全正常的水平,这就算是把糖尿病“控制好”了。

但其实,并非如此!糖尿病患者降血糖,并不能只看空腹和餐后血糖值;而除了血糖以外,血压与血脂等关键指标也同样重要!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给大家说一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以及血脂,分别需要控制到多少?不少人一直都没有完全弄明白!

血糖 控制标准≠正常范围

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究竟应该降到多少,大家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同的答案。

不过,客观来说,不少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

最典型的一种表现,就是认为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把血糖给降回到“完全正常”才可以。比如,空腹血糖需要降到6.1mmol/L以内,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需要降到7.8mmol/L以内。

但其实,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把血糖给降回到“完全正常”的水平。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就指出: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测手指血糖,只要空腹状态下处于4.4-7.0mmol/L之间,同时,非空腹状态下(餐后各个时间点)小于10.0mmol/L,这就是算是“达标”了。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血糖的“控制目标”与“正常参考范围”给混为一谈!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就是很多患者只把注意力给放在了“血糖值”上面,而忽略了,还有比血糖值更为重要的指标,这就是“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按照医学指南当中的描述,糖化血红蛋白才是反映血糖控制好坏的“最主要”指标。

这是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它不像空腹或餐后血糖那样,容易受到一些临时性因素的影响。

尽管,“糖化血红蛋白≥6.5%”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只需要控制到“<7.0%”,就算“达标”了。

当然了,按照最新的医学理念,不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应该根据个体情况来进行“个性化设定”。

对于一些年龄尚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比较长的患者来说,可以适度把控制目标设定得更为严格一些;

而一些年龄较大、病程很长、合并症很多的患者,控制目标则需要设定得稍微宽松一点。

总而言之,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把血糖降回到完全正常的范围。而除了空腹和餐后血糖值以外,更重要的是看糖化血红蛋白。

血压 不止“<140/90”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其实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与此同时,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仅仅只是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对于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作用有限!

只有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把血压、血脂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都给控制好,才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

在我国,超过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我们就先从血压的控制目标说起。

目前,我国高血压的诊断分界值仍然是“140/90mmHg”。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只用把血压给降到140/90mmHg以内,就可以了。

根据医学指南的推荐,糖尿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一般需要降到130/80mmHg以内。

把血压降得更低,会对这些患者有更好的心血管保护效应。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只要发现血压达到或超过140/90mmHg,就应该尽快开始服降压药治疗。

而假如发现,“高压”≥160mmHg或者“低压”≥100mmHg,那么,则应该考虑同时服用至少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来进行“联合降压”。

根据《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当中的建议,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的时候,“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药物应该优先考虑,其次是“地平类”药物与利尿剂。

LDL-C “<3.4”并不够

不论是冠心病还是脑梗塞,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基础,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其核心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在血管壁当中的“沉积”。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胆固醇控制也极其重要!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参考范围”一般是“<3.4mmol/L”。不过,这一标准并不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按照医学指南的推荐,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该控制到2.6mmol/L以内;

而已经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则需要进一步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给降到1.8mmol/L以内。

也就是说,只要得了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至少需要降到2.6mmol/L以内,更严格一些的情况,甚至需要降到比1.8mmol/L还低。

而在降胆固醇药物的选择上,他汀类降脂药是首选。当光用他汀不足以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时,可以另外增加依折麦布或“降脂针”(PCSK9抑制剂)等非他汀类的降胆固醇药物。

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听说,吃他汀会影响血糖,那为什么还要让糖尿病患者吃他汀呢?

确实,客观来说,他汀类药物是有可能对少部分用药人群造成血糖代谢方面的影响。

但是,2019版《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明确指出:他汀能够给心血管所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它对于血糖的不利影响。因此,不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除非出现了无法耐受的副作用,否则,都应该坚持吃他汀!

当然了,临床上,血脂指标很多,虽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最为重要的一项,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的几个指标。

首先,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这项指标的意义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相反”的。研究认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适度升高,有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医学指南建议,男性患者最好让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1.0mmol/L以上,而女性患者最好让它在1.3mmol/L以上。

那么,对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的患者来说,应该如何提升这个指标呢?

2019版《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特别强调了,应该主要通过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还有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此外,吃他汀类药物,也可以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而在胆固醇以外,甘油三酯也是一个非常常规且重要的血脂指标。

医学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是把甘油三酯给降到1.7mmol/L以内。

控制甘油三酯,饮食调整与运动锻炼同样是最主要的手段。当然,他汀类药物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同时,也对控制甘油三酯有帮助。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除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与他汀以外,我们很少会使用专门的药物去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者降低甘油三酯。

不过,当甘油三酯水平直接超过5.7mmol/L时,会明显增加急性胰腺炎的风险。这时候,往往有必要使用专门降甘油三酯的药物,比如贝特类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2,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年12月 第48卷 第12期

3,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上海医学》2021,44(1):8-18

4,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年5月 第18卷 第5期

#健康真知笔记#

2021年血糖新标准公布,不再是3.9-6.1,你的血糖或许并不高

63岁的李大爷是一位退休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患病12年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可能就是李大爷本人。

前几天早上查房,我便听到李大爷和同病室的病友一起聊天,仔细一听原来是在讨论血糖的新标准。见我过来查房,李大爷便说:“医生,您说说现在标准血糖是不是已经不是3.9~6.1了。我跟老王说这个事,他还不信,偏说我是道听途说,不是真的。”

“是的,根据2021年发布的最新标准,血糖的正常值范围已经不是3.9~6.1mmol/L了。”我回答道。

李大爷两人的对话,让我想起来可能很多朋友都还不知道血糖标准的最新变化。

今天就来让我们讲讲血糖的新标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也在悄然间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人体内的血糖水平也随之有所改变。根据缜密的临床研究,2021年国家发布来最新的血糖标准,空腹血糖的正常值范围不在是3.9~6.1 mmol/L,而是变更成了4.4~7.0 mmol/L左右。

如果您的年龄在65岁以下,空腹血糖在4.4~6.1 mmol/L之间或者非空腹血糖在4.4~8.0 mmol/L之间,这是非常理想的血糖状态。如果空腹血糖在6.1~7.0 mmol/L之间或者非空腹血糖在8.0~10.0 mmol/L之间,那么血糖也算正常。不过一旦空腹血糖超过7.0 mmol/L或者非空腹血糖大于10.0 mmol/L,就说明您的血糖水平偏高了。

如果您的年龄超过65岁,血糖值范围就不要控制得那么严格了。一般来说,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7.8 mmol/L,餐后2h血糖不超过11.1 mmol/L就都算可以的。

那么血糖水平高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

损伤血管:血糖升高会使血液的粘稠度增加,还会使血管变细,弹性变差,血管壁变脆。这样的话,就会影响到整个血液循环系统,使之血运不畅,血流堵塞,从而导致整个机体都会出现缺血缺氧等问题,并随之病情发展,发生多种并发症。

例如,如果眼底的毛细血管发生堵塞,就会使我们的视力下降。甚至还会发生视网膜病变,导致眼底反复出血,严重时还可能会令患者失明。

如果手足末梢循环不通畅,则会出现手脚冰凉,并伴随着麻木感,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发生糖尿病病足,最后不得已需要截肢,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

如果心脏附近的动脉血运不畅,则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冠心病,甚至引发心衰、心源性猝死,有研究表面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机率是普通人的34倍。

如果引起到脑部的血管病变,则有可能发生中风、脑梗等疾病。程度轻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半身麻木,活动障碍,严重者则可能会出现瘫痪、昏迷,甚至直接威胁到来生命安全。

如果累及到肾脏部位的微血管,则可能会使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使代谢废物在体内堆积,致使机体的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也在不断升高,最后演变成来尿毒症,令人苦不堪言。

损伤代谢系统:我们要知道人体的新陈代谢的三大基础物质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当血糖呈现高值时,则会使糖代谢出现紊乱,继而引起整个代谢系统都失去平衡。这个时候就很有可能会并发酮症酸中毒,严重危及生命。

损伤免疫系统:当出现代谢紊乱后,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也会随之降低,生成的免疫球蛋白和各类补体的数量也会减少,再次减弱来血液的免疫能力。与此同时,高糖状态下,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也被削弱,细胞和组织的供能不足,活力下降,还会感受到疲乏无力。

我们都知道血糖高会得糖尿病,对人体有危害,却不知血糖低同样也会带来损伤。

首先,如果机体内的血糖过低,细胞无法获得足量的葡萄糖,大脑就会发出饥饿感的信号。我们就会有强烈的饥饿感,随之而来的还会出现面色苍白、疲惫乏力、出冷汗、心慌、震颤等情况。如果未及时补救,则可能会出现低血糖昏迷症状,抢救未及时甚至会造成死亡。

另外,大脑缺乏足量的葡萄糖时,还会有一系列功能失调的症状。一开始会出现精神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迟钝、语言混乱、情绪躁动易怒等精神症状,严重时还会有头晕、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而且,如果长期处于低血糖状态,不仅会提高如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还会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抑制大脑皮层,形成脑功能障碍。

现代人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血糖忽高忽低,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血糖。

“管住嘴”:“管住嘴”不是让我们想减肥一样少吃,而是要学会怎么吃,吃什么。健康的饮食能够帮助我们减轻胰岛的负担。我们可以多食用一些如玉米面、燕麦面等粗粮,粗粮中含有维生素和丰富的膳食纤维,不仅能够促进消化,还可以控制血糖。我们还要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此补充各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但对于含糖量过高的水果,我们一定要适量食用。另外,还要少吃一些油炸食品。

控制体重:有研究表明,体重和血糖之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肥胖状态下,会影响到机体胰岛的功能,从而造成人体出现胰岛素体抗,导致我们控制血糖的能力下降。而且,肥胖不仅会影响血糖,还会令我们的血脂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迈开腿”:坚持锻炼身体,适度的活动量,有助于我们控制血糖。不过尽量避免激烈运动,可以选择有氧运动的方式,如慢跑、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运动时,最好随身携带一些糖果,以防低血糖的情况出现。如果是糖尿病患者,记得在运动前评估下自己的血糖水平在来决定是否运动。

戒烟限酒:吸烟虽然对血糖本身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却能对血管造成损失,如果本身就已经确诊为糖尿病,长期抽烟则可能诱发多种并发症。而长期大量饮酒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失调,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从而造成血糖升高,并且还会使血糖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最后,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我们都知道乐观向上、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有利于控制血糖。所以,无论日常生活中有多么大压力,我们都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生活无论如何都要继续,不如就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