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钳夹(糖尿病爪形手)

红网 0
文章目录:

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成功开展国际前沿性的经心尖二尖瓣钳夹术

红网时刻新闻8月3日讯(通讯员 黎婕妤)近日,在国际著名心脏病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潘湘斌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外科教授王霖等专家指导下,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成功完成一例经心尖二尖瓣钳夹术,该技术是目前国际国内针对心脏瓣膜疾病的微创前沿性治疗方法。

今年71岁的杨先生,反复胸闷气促10多年,伴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时达180/100mmHg。在当地医院就诊,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心脏瓣膜病、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心脏扩大、糖尿病等情况,建议手术治疗。考虑到患者年纪较大,在子女的陪同下,杨先生来到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进一步就诊。

结合杨先生的病情及年龄等因素,医院高度重视,助理院长兼心脏中心主任刘宇组织心血管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科等多科室联合会诊,认真风险评估,完善手术预案,为手术顺利开展精心准备。

手术当天,在全麻食道超声引导下,仅经历约30分钟就完成了手术,患者术后3小时左右顺利脱机拔管,监测心脏彩超提示心脏二尖瓣开放和关闭功能完全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

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薛湘苏介绍,二尖瓣钳夹术和传统外科手术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微创。常规外科手术需要“开胸劈骨”进行二尖瓣置换或修复,光手术时间就需要几个小时,术后恢复时间长,特别对于体质弱、抵抗力低的老年人有难以承受的风险。

而经心尖二尖瓣钳夹术是一种在“跳动心脏上的微创手术”,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不需要置换患者本体的瓣膜,只需在患者心尖处切开一个小口子,夹合器经心尖进入,在食道超声引导下,夹住二尖瓣前后叶返流严重部位,使二尖瓣在收缩期由大的单孔变成小的双孔,从而解决返流问题。这类手术手术时间短、避免了体外循环带来的风险,对患者康复起到积极意义。

潘湘斌及团队发明的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体系具有“消除医源性损伤、安全可靠、可及性强”的显著优势,多次受邀到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演示手术,获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开创性地被联合国评选为全球推广项目,获得联合国资金及全球外交体系支持,中国方案已被推广到全球68个国家。

此次在潘湘斌、王霖的指导下,该技术在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的成功开展,开辟了医院在二尖瓣微创治疗的新领域,为株洲乃至湖南地区的二尖瓣返流患者提供了更多的临床治疗选择,标志着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作为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在瓣膜病介入治疗方面的水平再上新台阶。

郑大一附院应用新技术成功救治极高危心脏瓣膜病患者

本报讯 (记者 常娟 通讯员 郭凯民)71岁老人,心脏二尖瓣后叶键索断裂、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血液大量反流,心脏输出的血流不足以维持全身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处于极度危险状态,又不能进行外科手术,怎么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新技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5月27日,老人康复出院。这例极高危心脏瓣膜病介入修复成功在河南尚属首例。

新技术具体名称为“应用MitraClip系统(一种二尖瓣夹合系统)实施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郑大一附院院心血管内科五病区主任医师陈魁心脏瓣膜病团队在为老人进行手术时,台湾荣民总医院宋思贤给予在线会诊指导。

患者张先生,来自安阳,今年71岁,是一位老兵。两年前,他因心慌胸闷到当地医院检查出心脏冠状动脉多处堵塞、主动脉夹层,省外医院为他做了冠脉搭桥及主动脉动脉瘤支架植入术。近期因身体不适,张先生在当地医院住院期间,突发左心衰,甚至出现几次昏迷,在多家医院进行了多次抢救并实施了气管插管,生命极度危险。患者转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后,心脏重症监护室王小芳团队采取多种措施稳定患者的病情。

郑大一附院组织心脏重症监护、心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会诊。患者有十几年的糖尿病史,超声显示:二尖瓣后叶键索断裂、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血液大量反流。心脏输出的血流不足以维持全身各器官的正常功能。患者处于极度危险状态,已经不适合外科手术。陈魁团队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反复研究,决定应用MitraClip系统实施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以解除患者的危险。陈魁团队开展这项技术一年多来,已经成功救治十多例此类患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如何在超声引导下,在心脏跳动、二尖瓣有节律开合的状态下,抓住毫秒的时机,用特制的金属夹把断裂的二尖瓣后叶键索修复,还需要有很高的感知能力和手术操作技巧,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5月22日,经过充分的准备,在麻醉科、导管室和心脏重症等专家团队配合下,陈魁团队成功为患者实施了介入手术。术后的超声显示,经导管二尖瓣钳夹(Mitral Clip)术后,二尖瓣少量反流。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患者脱离了危险,转入普通病房。术后第5天,老人准备出院。

糖尿病人为何在早餐后呈现高血糖?上海专家揭示胰岛素敏感性的昼夜节律调控机制

北京时间2021年3月25日凌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REV-ERB in GABAergic neurons controls diurnal hepatic insulin sensitivity” 的研究论文。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分尤其是早餐后呈现高血糖,与REV-ERB-α和REV-ERB-β的表达节律异常相关。该研究报道了,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区GABA神经元的REV-ERB基因控制胰岛素抑制肝脏糖异生的昼夜节律,对糖代谢中胰岛素敏感性节律的调控机制。该研究的揭示,不仅是对生理现象的阐释,也为困扰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提供机制解释和治疗建议。

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与发育研究院丁国莲课题组与美国贝勒医学院孙正课题组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丽课题组等合作完成。

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对小鼠和人类的研究就已发现,糖代谢中的胰岛素敏感性存在昼夜节律。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脏生糖在觉醒前后达到高峰,以防止睡眠中出现低血糖,并为觉醒后的神经认知和运动活动提供能量;与此同时,肝脏对胰岛素抑制糖异生的敏感性也在觉醒时达到高峰,以应对预期即将到来的进食行为,促进吸收膳食营养,补充在睡眠期间减少的能量储备。

正是这两种机制相互制约,伴随着胰岛素水平的波动,维持着血糖在一天当中的稳定。然而这种胰岛素敏感性昼夜节律的生理调控机制如何,一直未有明确答案。

在下丘脑SCN区GABA神经元(SCNGABA)中,富集着REV-ERB-α和REV-ERB-β这一类核受体家族成员,它们也是分子生物钟中的药物靶点。REV-ERB表达呈现显著的昼夜节律并在觉醒前达到高峰。该研究中,葡萄糖钳夹分析显示,野生型(WT)小鼠在全身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抑制肝糖生成的敏感性、以及肝脏生糖的本底水平这三个方面,都有显著的昼夜节律,均在觉醒时达到高峰;而SCNGABA特异性敲除REV-ERB-α和REV-ERB-β的KO小鼠只在觉醒时表现出最显著的糖耐量受损。该现象不受进食和运动行为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发现,KO小鼠的SCNGABA神经元放电活动与糖耐量改变的时间节律一致,放电活动的增加主要与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的振幅增加有关。下丘脑中REV-ERB调控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因子Rgs16和Takusan家族基因表达。KO小鼠SCN中上述基因的节律性表达受损。在WT小鼠中,特异性激活SCNGABA神经元或者高表达上述基因,只在觉醒时引起糖耐量受损。而对于KO小鼠,特异性的抑制SCNGABA神经元,可改善觉醒时的糖耐量受损。

更有趣的是,研究者在KO小鼠SCNGABA 神经元中诱导了外源REV-ERB的节律性表达。当外源REV-ERB的节律与WT小鼠正常内源REV-ERB同相位时,可改善KO小鼠觉醒时的糖代谢表型;而非同相位表达则不能改善糖代谢表型,从而证明了节律表达的重要性。

临床上也已发现,在糖尿病患者中,有一部分会发生“黎明现象”。这部分患者在夜间或白天大部分时间内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但在黎明时分尤其是早餐后呈现高血糖,提示此类患者可能存在胰岛素敏感性的节律异常。

上述实验中KO小鼠只在觉醒时表现出糖代谢异常,提示生物钟紊乱可能导致黎明现象。临床研究中,研究者利用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黎明现象组和无黎明现象组,在不同时间点采集患者外周血,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多个生物钟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并监测血清胰岛素、褪黑素、生长激素、皮质醇多个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应用心肺耦合-多导睡眠记录系统,发现在睡眠状况无差异的情况下,有黎明现象的患者与无黎明现象的患者相比,其REV-ERB-α和REV-ERB-β的表达节律确实存在显著差异。 >

图片提供:Xiaodie Hu,Instagram ID: isabellamomomo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