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子会得糖尿病吗(糖尿病暴瘦怎么办)
瘦子也会得糖尿病、脂肪肝,有这些特点的要注意!做好三步,一起逆转
糖尿病
我胖但我血糖并不高!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可能是胰岛功能在“回光返照”!看似跟血糖升高没有关系的器官,一旦出现脂肪堆积,就等于登上了驶向糖尿病的“直通车”!这张糖尿病的直通车票,您已经拿在手上了吗? 哪三招能帮您提前下车?
致病速度更快、危害更大
专家告诉我们,从健康人到糖尿病的“直通车”就是脂肪肝,它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旦患上脂肪肝就像坐上了去往糖尿病的“直通车”!
在糖尿病患者中50%~70%的人有脂肪肝;
健康人群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而有脂肪肝的人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约为18%~28%,风险明显增加;
如果脂肪肝的病情发展迅速,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更会上升至44%。而且更易出现心脏、肾脏、大血管等并发症。
肝脏是能量加工厂,摄入的葡萄糖经过转化变成糖元(糖原)在肝脏里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发生脂肪肝后,大量的肝细胞里都是脂肪,合成和存储糖元的能力就下降了,多余的葡萄糖只能留在血液里,此时血糖会上升,同时体内的胰岛素开始分泌,帮助消耗葡萄糖,把葡萄糖变成脂肪,脂肪一开始会长在肚子上,变成大肚腩。
长此以往,当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糖尿病。
中国成年人里,几乎每三人就有一人有脂肪肝,但是大多数人不在意 。
驶向糖尿病的“直通车”上,有五类人群:
第一类虽然体重超标,但血糖和胰岛素分泌都相对正常,已经产生了轻度脂肪肝;
第二类体重超标时间较长,出现胰岛素抵抗,血糖虽然正常,胰岛素已经开始代偿性分泌,处于高胰岛素状态,脂肪肝程度也在进展;
第三类体重超标的同时,严重胰岛素抵抗,且已经进展为糖前期;
第四类体重超标,胰岛素已经无法代偿,因此已经确诊糖尿病;
第五类是体重正常但内脏脂肪超标的“瘦人”,但这类人群更要警惕,因为他们离脂肪肝也很近,肝脏代谢葡萄糖的能力受到影响,也会逐渐发展为糖尿病!
肥胖时间越长,脂肪肝程度越重,离糖尿病越近。为了逆转脂肪肝,远离糖尿病,母主任带来了三大办法!
远离一类增加内脏脂肪的糖:果葡糖浆
它是最容易增加肝脏脂肪的糖类,可以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很多人认为它比蔗糖和淀粉类食物更健康,摄入起来也不太有节制,就不知不觉积累了大量内脏脂肪!
水果中含有果糖,但是一般含量不会特别高,反而是含有果葡糖浆的饮料、面包糕点等食物中含有的果糖更高,建议少吃。
倡导降低脂肪肝的饮食模式
地中海饮食:以蔬菜为主,会摄入橄榄油、海鲜、坚果等健康脂肪。
得舒饮食:和地中海饮食类似,主要是为了预防高血压。
弹性素食饮食:不完全素食,偶尔吃一些低脂肪的肉类。
以上的饮食模式都有利于降低脂肪肝,具体自己适合哪种,可以咨询专业人士。
坚持运动
每天有氧运动30分钟,或者每周至少150分钟。
(养生大国医)
冯克久医生:瘦子也会得糖尿病?中医告诉你背后的秘密!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糖尿病似乎总是与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紧密相连。然而,现实却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即使是一些看似苗条、饮食健康的人,也可能被糖尿病这一“甜蜜杀手”悄悄盯上。今天,广州科大中医医院的冯克久医生,为我们揭开瘦子得糖尿病背后的神秘面纱。
一、糖尿病,不只是胖子的“专利”提到糖尿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那些体型偏胖、似乎总是“吃不够”的人。但实际上,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体重只是其中之一。在中医看来,糖尿病的根源在于脏腑功能的失调,尤其是脾、肾两脏的功能障碍。因此,即使体重正常甚至偏瘦的人,如果脏腑功能出现问题,同样可能患上糖尿病。
二、瘦子得糖尿病的中医解释- 遗传因素:中医认为,人的体质受先天禀赋的影响。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那么即使个体体型偏瘦,其患糖尿病的风险也可能高于常人。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 脏腑功能失调:中医强调脏腑功能的协调与平衡。在糖尿病患者中,脾、肾两脏的功能障碍尤为常见。脾脏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将其转化为气血滋养全身;肾脏则主藏精,调节水液代谢。如果这两脏功能失调,就会导致气血生化无源,水液代谢失常,进而引发糖尿病。
- 情志因素: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也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干扰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输布。这可能导致体内环境失衡,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 生活习惯:虽然瘦子在饮食上可能相对节制,但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样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都会干扰身体的正常代谢过程,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调整脏腑功能,改善气血生化与输布,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 调整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性。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应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的比例。同时,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功能。
- 适量运动:中医认为,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通过运动,不仅可以改善血糖水平,还能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 调节情志:中医重视情志调节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通过心理疏导、冥想、瑜伽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悦。这有助于改善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与输布。
- 中药治疗: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能够全面调理身体机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体重只是其中之一。即使是瘦子,如果脏腑功能失调、情志不畅或生活习惯不良,同样可能患上糖尿病。因此,我们应该摒弃对糖尿病的刻板印象,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中医作为一种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在糖尿病的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健康!
瘦子也会罹患糖尿病?肌肉不健康或是祸首,如何应对?本文说清
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对糖尿病的恐惧在于没有主观症状的情况下,其严重并发症也会进展,除了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这三大并发症外,微血管病变,还有更大的血管,都会随着动脉硬化的进展,患心脏病的风险和中风增加。
正因为糖尿病的可怕,所以很多人为了预防糖尿病就想不断地减轻体重。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瘦下来了,自然就不会罹患糖尿病。然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糖尿病并不只有胖子会得,瘦子也同样会罹患糖尿病。为什么呢?接下来,我借着这篇文章详细说给大家听。
众所周知,代谢综合征不仅只是脂肪堆积在内脏周围的“内脏脂肪肥胖”,而且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高血糖中的两种以上的病症。众所周知,代谢综合征会促进动脉硬化,导致脑梗塞、心肌梗塞等危及生命的疾病。因此,大多数人都认为糖尿病是代谢综合征的归宿,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确实,当膳食糖被输送到身体作为能量来源的器官,比如肌肉和肝脏。胰岛素就会在肌肉和肝脏吸收葡萄糖时充当开关。如果胰岛素正常工作,血糖水平将保持不变。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或作用变差,使得糖分摄取不足,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内脏脂肪是胰岛素无效的主要原因。所以肥胖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这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事实。
正因为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我们总认为糖尿病是胖子的代名词。如果我们不胖,就会非常欣慰地认为自己不会罹患糖尿病。近年来,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连瘦子也会罹患糖尿病,甚至风险似乎相比胖子更高。根据一项对大约7200名40至79岁的人群进行的9.5年随访研究,瘦子患糖尿病的风险在数值上高于胖子。
对于瘦子而言,如果我们吃的脂肪过多,而且不活动,就很难把脂肪转化为能量。或者说,就是堆积起来的脂肪肌肉没有被利用。当脂肪堆积在肌肉细胞中时,尤其是骨骼肌,它就变成了“异位脂肪”。然而,在肌肉中,积累的脂肪是有毒的,会降低胰岛素的效果。因此,不能顺利摄取糖分,导致糖尿病进展。这就是即使很瘦也会变成“代谢综合症”的机制。
如上所述,“活动不足”和“高脂肪饮食”是脂肪肌肉形成的原因。事实上,对不肥胖的年轻男性的研究中,连续三天吃油腻食物,并且每天步行少于3000步会使脂肪肌肉增加1.5 倍,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所以瘦子想要预防糖尿病,必须从“增加运动量”和“限制高脂肪饮食”两个方面出发。
1、在饮食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饮食不均衡。首先,食物量因人而异,取决于年龄、性别、体质、体力活动程度等。记住了,每天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要因为食物美味就吃得过多。
接下来,吃营养均衡的饮食,这样就不会过多或缺乏营养素。换句话说,不管喜欢和不喜欢吃各种食物是很重要的。此外,调料清淡,减少盐分,避免食用盐和干制品等含盐量高的加工产品,以预防高血压。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避免食用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脂肪含量高的肉类,从而预防血脂异常。
2、在运动方面,运动作为预防疾病的一种方式,我们首先通过身体检查确认运动疗法的有效性,然后根据个人的基本体力、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设定运动量。从增加运动量开始,比如增加步行时间,然后逐渐增加运动量,比如加入适合自己的运动,这样我们才能安全地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也是我们继续运动的重要点。
我们可以将有氧运动和阻力运动作为预防糖尿病的运动。有氧运动是能够帮助使用尽可能大的肌肉的运动,例如步行、快走、慢跑、游泳和骑自行车。而阻力运动是可以帮助我们对抗重量和阻力负荷的运动,例如哑铃、俯卧撑和深蹲。
此外,有氧运动的最大摄氧量的50%左右,50岁以下心率100-120次/分钟,50岁后100次/分钟以内。但如果心率因心律不齐等原因不能作为指标,则主观运动强度应为“稍紧”或“轻松”。有氧运动建议每天做,每周至少3-5次,每次20-60分钟,每周总计150分钟以上。阻力运动建议重复第8-10次阻力练习1-3组,10-15次为一组。但如果不习惯,建议逐渐增加阻力练习的次数和组数。建议每周进行2-3次。但是,对于有缺血性心脏病等并发症的朋友,不建议进行高强度的抗阻运动。此外,也不建议老年人快速或频繁地进行阻力运动。
总体而言,无论我们是瘦子还是胖子,肌肉是否健康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与此同时,我们增加运动对健康是非常有益的。不仅为了预防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疾病,比如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而且我们更多的运动还能帮助我们“改善肌肉健康”,从而帮助降低死亡率,并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