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不是重大疾病(糖尿病算不算重大疾病)
- 1、中国糖尿病的现状与隐忧:为什么糖尿病会成为“时代病”?
- 2、糖尿病已成我国第五大疾病“杀手”!我国首个《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正式发布
- 3、全球有5.37亿患者 糖尿病已成为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与隐忧:为什么糖尿病会成为“时代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患病率正在逐年攀升。
2024年11月20日,《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杂志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题为《Diabetes in China part 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揭示了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现状和背后的原因。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为什么糖尿病会成为“时代病”,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这一健康挑战。
@康复Therapy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挑战之一。2021年的数据显示,全球共有约5.29亿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50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将上升至13.1亿。而在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突破1.18亿,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2%。这种快速增长反映出中国人群在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上的改变正在显著影响公共健康。
令人震惊的是,与1980年相比,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从不足1%上升到如今的超过11%。这一数据的背后不仅仅是饮食结构的改变,更是城市化、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糖尿病在中国迅速流行?糖尿病的高发和蔓延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主要的几个原因:
1. 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脂高糖的饮食、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以及长期的工作压力,都是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现代都市人群,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快餐和外卖,缺乏规律的运动,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升高。
2. 超重和肥胖的流行
体重增加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中国的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过多的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从而引发糖尿病。据统计,高BMI(体重指数)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者。
3. 年龄增长与老龄化
中国正面临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素分泌功能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都会逐渐下降,因此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此外,很多老年人存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也进一步增加了患病风险。
4. 家族遗传因素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糖尿病史,那么家族成员患上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增加。这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糖尿病并不仅仅是血糖高这么简单。如果不加以控制,它会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造成长期损害,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包括:
-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也更大。
- 肾脏损害: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过滤功能,导致糖尿病肾病,甚至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 视力问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的血管。
- 神经病变: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四肢麻木、疼痛,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行动能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糖尿病形势,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
1.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均衡饮食不仅可以帮助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还能降低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
2. 保持规律的运动
运动可以帮助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快走、骑车或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增加力量训练也有助于增强肌肉的使用,帮助控制血糖。
3. 控制体重
体重超标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维持健康体重非常重要。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来有效减少体重,尤其是腹部的脂肪,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4. 定期监测血糖
对于有糖尿病高风险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便及早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尤其是家族中有糖尿病史、肥胖或者40岁以上的人群,更需要注意定期检测血糖水平。
5. 管理好压力,保证充足睡眠
长期的压力和睡眠不足都会影响体内激素的平衡,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因此,学会管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作息,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面。
结语:共同应对糖尿病的挑战糖尿病的流行不仅仅是个人的健康问题,更是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每个人都应该对糖尿病有足够的认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才能共同对抗糖尿病带来的威胁。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守护好自己的健康,远离糖尿病的困扰!
@头条健康#健康##糖尿病#
糖尿病已成我国第五大疾病“杀手”!我国首个《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正式发布
明天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研究团队调研编制的《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正式发布。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在“健康中国”大目标下,进行糖尿病大众认知调查,既是糖尿病防控“关口前移”的必要手段,也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糖尿病科普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显示,我国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仍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公众对糖尿病危害的认知明显不足” “糖尿病高危因素识别存在盲区” “对糖尿病治疗手段的认知较为片面”等等,均表明在提升糖尿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水平两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随着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也迅速增加。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截至2021 年,中国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6%,患病人数达到了1.41亿,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不仅如此,从1990年到2021年,中国总体糖尿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患病率和 DALYs(伤残调整生命年)都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已经和肾病一道跃升为中国第五大死亡原因。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在已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中,很可能有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提高公众对于糖尿病的认知非常有必要。
血糖升高是糖尿病的表现形式之一,而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危害则在于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所可能衍生出的各类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足部病变等。但根据《报告》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公众除了对体形消瘦、肾脏病变和视力下降这三项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危害,认知率尚可,对于其他类型的,特别是那些死亡风险较高的危害,反而认知不足。例如,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但只有43.0%的受访者知晓糖尿病与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由此可见,当前公众对糖尿病的危害并未形成充分的认知。
除此之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国的糖尿病易感群体相较其他群体对于糖尿病的认知率反而更低。《报告》中针对“久坐和缺乏体力劳动两个人群是糖尿病易感群体”的调查显示,学生群体和上班群体作为久坐和缺乏体力活动最为明显的群体,他们对“久坐群体为易感群体”的认知率分别为32.25%和40.43%,对“缺乏体力劳动群体为易感群体”的认知率分别为47.74%和50.55%,4项数据均未达到及格线。作为“高风险人群”,上班族和学生本身并未对自身可能会患有糖尿病具备足够的认知。
《报告》指出,糖尿病易感人群的识别主要有两方面意义:首先,对于个体而言,了解易感人群的特征,将有助于其判断自身风险水平,及时调整干预;其次,从社会化干预角度来讲,当个体了解易感人群的特征,其就可以通过这些特征对身边的亲友家人进行判断,作为“重要他者”,推动身边人的及早干预。
而对于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来说,另一大挑战就是长期的管理治疗。例如,治疗依从性始终是胰岛素治疗的难以迈过的一道坎,频繁的注射扎针,复杂的病程管理等,让未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望而却步,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身心俱疲。
1280针,这是一位患妊娠糖尿病的患者整个孕期共注射胰岛素的次数。据这位受访者透露,生理上的疼痛以及心理上的恐惧给她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报告》显示尽管有80.5%的糖尿病患者认同“应该听从医生建议,该用胰岛素治疗时就用”,但仅有53.1%的人表示不会对胰岛素治疗感到紧张焦虑,而当谈到对胰岛素治疗是否适应时,比例进一步降低,只有24.6%的人选择了认同。
相较于针头注射与更换,糖尿病复杂的病程管理也同样被多位受访者提及,他们表示糖尿病的管理过程之复杂,涉及饮食、运动、药物以及定期监测等多个方面。这让他们在执行治疗计划时压力倍增,严重影响了治疗依从性。即使努力遵循医生的建议,但在实际执行中,正常的治疗计划仍会受到如工作、家庭、自身情绪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根据《报告》结果,我国糖尿病的认知率仍处于较低水准,基层的疾病科普亟待开展;今年世界防治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只有建立在正确的疾病认知上,才能更好地管理疾病,减轻患者疾病负担的同时,让他们获得更高质量的幸福生活。未来,相信随着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医疗手段的持续创新,疾病宣传的显著加强,公众糖尿病认知的水平提升,将有助于最终实现我国糖尿病防控的总目标,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全球有5.37亿患者 糖尿病已成为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
红网时刻新闻11月9日讯(通讯员 薛帆)每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已成为现代病病种中的第二大杀手,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所以,全世界都对糖尿病予以普遍关注和重视。那么糖尿病到底是啥病?有何危害?又该如何预防呢?为此,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即将到来之际,笔者专门采访了湖南省康复医院康复二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姚艳。
姚艳介绍,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据之前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病者人数达到5.37亿。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呈快速增长的趋势,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有1.3亿人,位列世界首位,可是我国糖尿病的诊断率仅为30%-40%,即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只有3-4人知道自己患有此疾病。
糖尿病久拖不治会引起多发性疾病,会导致眼、肾、神经、心脏、等组织器官进行病变,功能衰退和衰竭,还常常可以引发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83.4万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
姚艳介绍,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比较少见,常常在幼年和青年阶段发病,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占比为1%以下,且发病机制不明;2型糖尿病,比较常见,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占比达到95%以上,病因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种情况。到目前为止,以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糖尿病还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让患者和非患者享受同样的生活质量和寿命。患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规的饮食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尽量避免三高,即高热量、高糖、高盐的饮食,多选择高膳食纤维的食物。
2.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控制体重,因为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也会明显增加。
3.保持适当运动。运动对预防糖尿病也是至关重要的,每周最好能够保持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坚持5-6次。
4.定期进行检查。患者要定期对自己的血糖水平进行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也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发生。
姚艳最后提醒大家,对于自己不能掌握的情况下,患者应在家人的陪同下及时就医,听取医生和专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