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吃什么死的快(糖尿病吃什么死得快一点)

药师方健 0
文章目录:

提醒:经常吃这类食物,能降低糖尿病和脑梗风险!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高糖、高脂肪的饮食模式日益普遍,加上人们缺乏锻炼,生活作息不规律,心理压力增加,这些因素不仅加剧了肥胖问题,还使得糖尿病、脑梗死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

然而,一项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振奋人心的发现,为我们指明了预防这些疾病的饮食新方向——常吃粗粮能够显著降低患糖尿病和脑梗死的风险。

研究揭示粗粮的神奇力量

这项大规模的研究数据显示,与从不或很少食用粗粮的人群相比,那些习惯将粗粮纳入日常饮食的人,其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12%,脑梗死(中风的一种类型)的风险更是降低了14%。

更令人鼓舞的是,当每日粗粮的摄入量增加100克时,糖尿病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了14%,脑梗死风险也下降了13%。这一发现无疑为公众健康饮食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强调了粗粮在日常膳食中的重要性。

粗粮的营养宝藏

什么是粗粮?粗粮是相对我们平时吃的精米白面等细粮而言的,主要包括谷类中的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麦、荞麦、麦麸以及各种干豆类,如黄豆、青豆、赤豆、绿豆等。粗粮含有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转。此外,粗粮与细粮搭配食用,有助于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实现营养互补,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粗粮之所以能成为预防疾病的“超级食物”,得益于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它们富含膳食纤维,这种成分不仅能够增加饱腹感,减少总热量摄入,还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和消化系统功能。

此外,粗粮中还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E以及矿物质如磷、钙、镁、钾等,这些营养素对于调节血糖、血压,增强免疫力,保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粗粮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LDL-C),进一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科学指导下的推荐摄入量

为了最大化粗粮的健康效益,两大权威健康指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均建议,成人每天应摄入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这一推荐量既考虑了人体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也兼顾了食物多样性原则,旨在通过合理搭配,促进整体健康。

粗粮种类繁多,选择多样

粗粮家族庞大,种类繁多,为日常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全谷类如玉米、小米、红米等,不仅色泽诱人,口感各异,还能提供丰富的能量和膳食纤维。杂豆类如黄豆、绿豆、红豆等,不仅是优质植物蛋白的来源,还富含大豆异黄酮等有益成分,对女性健康尤为有益。薯类如红薯、山药、马铃薯等,不仅富含碳水化合物,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钾元素,是秋冬季节温暖身心的佳品。

不过也需要注意,吃粗粮也需要适量,以下人群建议不要过多吃粗粮:

1)缺钙、铁元素的人群:粗粮中的植酸和食物纤维可能形成沉淀,影响矿物质吸收。

2)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粗粮可能加重胃肠负担。

3)免疫力低下人群:粗粮可能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利用,降低免疫力。

4)重体力劳动者:粗粮营养价值相对较低,能量供应不足。

5)老人和小孩:消化功能较弱,过多摄入粗粮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以上人群应根据自身情况,适量摄入粗粮。

结语:让粗粮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综上所述,粗粮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成为预防糖尿病和脑梗死等慢性疾病的重要武器。通过在日常饮食中适量增加粗粮的比例,我们不仅能够享受美味,还能为身体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行动起来,将粗粮融入每一餐,让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它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杀手,预防要牢记这三招

年过半百的张女士8年前发现2型糖尿病。她平素虽然血糖控制不佳,但无明显不适。前几天,她出现言语障碍、四肢麻木,自以为劳累过度,没有引起重视。一天早晨起床,她发现右下肢不能动弹,立即去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的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及其家属对此很疑惑,没有高血压,怎么会脑梗死?难道糖尿病也导致会脑梗死?

一提到糖尿病,很多人会联想到截肢、失明之类的并发症。殊不知,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还会使人致残、致死。有文献报道,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倍~4倍;脑梗死发病率为19.8%~44.9%;急性期的死亡率可达到20%,甚至30%;脑梗死后发生痴呆的危险增加3倍以上。

血糖控制不好为何可致脑梗死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病人的血液易呈高黏、高滞、高凝的倾向,可在微血管中发生血栓及栓塞。而凝血功能的亢进、胰高血糖素增多,使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黏度增加,局部血流变得相对缓慢,从而导致血栓形成。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流动,而不会形成血栓。如血管出现硬化、狭窄等损伤,在天气寒冷、缺乏饮水等情况下,血流缓慢、血液比较黏稠,则会打破这种平衡。几种因素互相协同作用,最终导致脑梗死。

预防脑梗死须牢记三招

第一,有效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是预防脑血栓的前提和基础。尽量使空腹血糖控制在6mmol/L~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另外,要把血压控制在135/85mmHg以下,同时降低血液黏度,纠正高脂血症。

第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 患者在控制能量摄入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如果脂肪量超过30%,就是不健康的饮食。不要吃含油过多的食物,并注意控制饮食量,不要没有节制地吃东西。

运动 “以不疲劳为度”,根据病情选择散步、做健身操、打太极拳、游泳、跳交谊舞等。尤其是打太极拳和散步,最适合糖尿病患者。如果散步,最好保证每天半小时到45分钟。对于已经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人,则要注意适量、适度运动,不要选择过于激烈的项目。

戒烟 吸烟会引起血压增高,还会影响胰岛素在体内的吸收和作用,造成胰岛素抵抗,引发血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等。这些都是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子。

第三,重视脑梗死先兆症状

一旦发生脑梗死,其治疗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因此,识别早期症状极为重要。大约有25%的患者在脑梗死发生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亦称为“小中风”。例如,前面提到的张女士在发病前一天就有短暂的言语障碍。

此类患者较常见的症状有:1.暂时的单眼失明或偏盲。2.记忆丧失。3.言语不清,看不懂文字。4.一侧肢体的麻木或无力。5.眩晕、呕吐。6.看东西重影。7.声音嘶哑。8.呛咳或吞咽困难。9.肢体动作不协调。10.单侧或双侧口周及舌部麻木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千万不要麻痹大意。尽管这些症状很快就能恢复,也应尽快到医院查明病因,如做CT、颈动脉超声等检查。针对病因尽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教授 罗学宏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4KFQXXZT】获取授权

年轻男子糖尿病发生肾衰竭去世,这4种食物可以辅助控制血糖升高

糖尿病在上个世纪被认为是富人才会有的疾病,临床病例较少。很多贫穷的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更多的是营养不良。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出现高血糖,糖尿病成了大众常见病。不仅中老年人发增多,很多年轻人也得了糖尿病,甚至发生糖尿病并发肾脏病。

202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1.22亿人,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而且糖尿病患者数量仍在持续快速增长。目前我国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如果糖尿病肾病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治疗更加困难。因此,早期及时防治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年轻男子糖尿病没控制发生肾衰竭离世

据报道,患者xxx,男,31岁,中学教师。性格开朗,风趣幽默,人际相处得很融洽。2020年6月体检时被查出糖尿病,并且出现了脂肪肝、肝肾功能下降。到医院检查后确诊糖尿病肾病,肾衰竭。患者一直积极地配合治疗,但是最后还是没有挺过去,不幸离世。

医生称,患者因糖尿病并发肾衰竭不治离世。引发糖尿病的原因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一是饮食不节,缺少锻炼。高油、高糖,饮食上肉多菜少,在加上平常不运动,身体中的脂肪越堆越多,出现肚子大,肥胖的病象。身体中的脂肪太多,会影响正常的身体代谢,影响胰岛素的分泌,造成血糖越积累越多,造成其他器官损伤。二是长期熬夜。患者在研究生期间,经常熬夜做实验、写论文。在工作后经常熬夜批改作业,熬夜备课,长时间睡眠不足,引起身体代谢发生紊乱,肾上腺素分泌增强,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造成血糖升高。三是长时间压力大。因为刚做教师,什么都想做好,导致压力很大,当身体压力过大时,会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抑制胰岛素分泌,不利于血糖稳定。

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1、糖尿病肾病。身体内血糖过高通过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肾小球滤过能力的下降,最明显的是出现尿蛋白、红细胞。当大量尿蛋白出现,肾脏就已出现大幅度损伤。在控制不佳的情况下,会发展为尿毒症。

2、眼部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内源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机会较正常人明显增加,高浓度血糖会加重肝炎出现的时机以及程度。糖尿病白内障多数发生在血糖没有很好控制的青少年患者。

3、糖尿病足。足底末梢本就循环不好的人,血糖升高如同雪上加霜。皮肤微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足部疼病、足部溃疡及足坏疽等病变。常常由于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三种因素协同发生作用。

4、心血管并发症。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者群高3~5倍。其病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高收缩压、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均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5、脑血管病。糖尿病可引起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有20%~40%会发生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6、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很高,部分患者在新诊断为糖尿病时就已经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了。但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方面相当困难,重点在于预防其发生和控制发展。目前主要以营养神经药物辅助治疗。

糖尿病患者吃这4种食物可辅助降血糖

1、蘑菇。属于菇类适合糖尿病肾病患者食用的一种特殊的蔬菜。研究发现,蘑菇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其中含水分93.3%,蛋白质2.9%,含丰富的硒、钾。丰富的磷、尼克酸,一定量的钙、铁、维生素C,以及少量的核黄素、硫胺素,还有一种叫PSK的物质及消化酶等有益成分。

2、黄瓜。高血糖患者非常好的果蔬,因为黄瓜有降血糖的作用,并且也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黄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并具有药用价值。但是黄瓜性凉,不利脾胃,胃不好的患者应少吃。黄瓜可去浮肿,但建议削皮食用,以免皮上残留农药。

3、枸杞。有清肝明目之效,还有降低胆固醇和降低血糖作用。枸杞性味甘、平、归肝、肾经,主要含甜菜碱属生物碱,以及维生素A、B1、B2、C和钙、磷、铁等。枸杞有降压作用,具有轻微的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和促进肝细胞新生的作用。外邪是热,脾虚湿带及肠滑者忌用。枸杞可食可药。蒸饭或煮粥每次放3-10克。枸杞小米粥用砂锅煮,小米健脾可以弥补枸杞的缺陷,中药不能用铁锅煮。

4、西葫芦。性寒味甘。中医认为西葫芦瓜入肺。胃。肾具有清热利尿,除烦止渴,润肺止咳,消肿散结的功能。可用于辅助治疗糖尿病水肿腹胀。烦热口渴,以及肾炎肝硬化腹水等症。西葫芦还具有润肌肤,消除致癌物(亚硝胺)突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