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能不能喝酒(2型糖尿病能不打胰岛素吗)
糖尿病人做好这7点,可降低死亡风险
日前,一项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宗耕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表在糖尿病领域权威期刊《Diabetes Care》(糖尿病护理)。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这7点(包括: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饮食、睡眠时长、久坐、社会联系),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8%、癌症死亡风险降低4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65%、肺部疾病死亡风险降低74%、消化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降低72%有关。
看来,保持以上7点健康生活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是的,大家行动起来,看看具体如何做吧!
一
吸烟
及早戒烟、百害无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吸烟还会增加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大血管病变。近年来不少人选择电子烟,但电子烟可能引起肺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等,同样带来健康风险。
因此,《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建议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不要吸烟及使用其他烟草类产品及电子烟,并尽量减少二手烟暴露。
二
饮酒
能不喝酒,就不喝酒
对于糖尿病患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中,明确不推荐饮酒。
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能不喝酒就不喝酒,只要喝酒,就不健康。
三
体力活动
每周150分钟运动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
建议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慢跑、骑行、跳绳等,持续时间≥45分钟,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主要帮助降低血糖,还能起到减重效果,改善胰岛素抵抗。
同时适当进行抗阻运动,比如可以借助哑铃、弹力带、瑜伽球等进行负重抗阻运动,增加肌肉质量,从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的同时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
运动可以循序渐进,运动持续时间逐渐增加到每周至少达到150分钟,每周至少5天,每次运动30~60分钟。
四
饮食
注意控制热量、饮食多样
2017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版)》给出饮食建议,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很多患者确诊糖尿病之后便长期以杂粮为主食,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全谷物、杂豆类应占主食摄入量的1/3。
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水果不是不能吃,而应该控制好每次摄入的时间和总量,建议两餐之间吃水果,每次在150克~200克左右,甚至可以模仿水果拼盘,进行多样化的摄入;每日蔬菜摄入量300克~500克,深色蔬菜占1/2以上,其中绿叶菜不少于70克。
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常吃鱼、虾、蟹、贝及禽类,畜肉适量,减少肥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
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保证每日300g液态奶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的摄入。适当摄入豆类及豆制品,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五
睡眠时长
11点前入睡,8小时睡眠
睡眠不足也会带来血糖问题。长期睡眠不足可引发一系列生理改变,如交感神经兴奋、应激系统启动,体内皮醇、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而胰岛素抵抗使人体内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地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稳定。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就可能引发糖尿病。
睡个好觉,建议尽量晚上11点前入睡,并保证8小时睡眠,休息后要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四
久坐
久坐会加重血管功能障碍
长时间静坐会导致代谢需求和血流量下降,使得血压急性升高;也可能导致餐后血糖、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急性升高,加重血管功能障碍,继而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建议大家,每坐着工作或学习1小时,就起身活动一下,最好到室外活动手脚与躯干,舒活一下筋骨,以加强血液循环。如无条件,也可以离开座位3~5分钟,做几个蹲下起立的动作,健身效果会很好。
七
社会联系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好心情
除了生活规律,按时休息外,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充实生活内容;做好情绪管理,保持开朗、乐观、积极态度,保持心情舒畅。
综合健康时报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2型糖尿病患者注意,这几种食物记得要忌口
近几年,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还有持续升高的趋势,越来越多人患上糖尿病,而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我国的糖尿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成年糖尿病患者更是常见。糖尿病本身虽并不可怕,但其引发的并发症却有很大危害,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到了中年之后,我们需要格外注意血糖问题。一旦出现血糖偏高的情况,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若确诊为糖尿病,那么饮食控制就是控糖的重中之重。
2型糖尿病患者注意,这几种食物记得要忌口!
甜食
糖尿病患者尽量少吃甜食的,葡萄糖、蔗糖的消化吸收快,在食用之后血糖容易快速升高。像巧克力、糖果、蜜饯和水果罐头、果酱、甜饼干、蛋糕、甜面包等都是尽量忌口的。
高胆固醇食物和动物脂肪
动物的肝脏、肥肉、黄油、猪牛羊油等,这些都是容易导致血糖升高的食物,还会加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酒
糖尿病患者不宜饮酒,酒中的酒精是基本不含有其他的营养素的,只能提供热能,长期饮酒对肝脏健康无利,还会导致甘油三脂升高。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空腹饮酒还可能会造成低血糖。
油炸食物
油条、油饼、麻团和炸薯条等油炸食品大家都爱吃,但是这类食物不仅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高,油脂也很高,对于控制血糖是很不利的。
糖尿病患者宜吃粗粮杂粮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适当吃些粗粮杂粮,粗粮杂粮含有丰富的营养和膳食纤维,但是粗粮杂粮不好消化,所以要适当和精细主食掺和做。其次还可以多吃绿色蔬菜,绿色蔬菜含有大量维生素,能量也较低,可以多吃。另外还需要保障蛋白质的摄入,对健康很重要。
患上糖尿病应该如何治疗呢?
生活中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是通过药物控制血糖,然而药物治疗很少能够康复,需要长期用药控糖。随着医学发展,代谢手术已经成为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代谢手术能够快速、显著改善糖尿病,在控制重症2型糖尿病方面,代谢手术比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更加有效果。尤其是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异常代谢情况,从根本解决问题。
糖尿病人能不能喝酒?糖友亲身实践,喝2两白酒,血糖直线下降
一直以来,适量喝酒对身体有益还是有害,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今天,我们尚且不谈喝酒对普通人的影响,只来探讨喝酒对糖尿病人的影响。中国人喜欢喝白酒,尤其是男性朋友,习惯于在吃饭的时候喝几盅,久而久之就有了酒瘾,一天不喝就浑身难受。但是,糖尿病人能不能喝酒呢?喝酒对血糖有什么影响呢?为了探索这个问题,糖尿病人老王做了一个试验。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老王,他今年53岁,5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实验前,老王测量了空腹血糖,为8.3mmol/L。然后老王开始喝白酒,他还准备了一小碟酱牛肉做下酒菜。10分钟过去了,老王喝了2两白酒,吃了三四块酱牛肉,之后便停止进食。
- 一个小时之后,测量血糖,为6.0mmol/L;
- 两个小时之后,测量血糖,为5.5mmol/L。
结果出来之后,老王非常震惊,自己的餐后血糖从来没有低过6.0,现在居然到了5.5.,而且喝酒之后,血糖是不断下降的,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还要低很多。难道喝酒可以降血糖?老王心中充满疑惑。
喝酒之后,可短时间内降低血糖,多发生在空腹饮酒的情况下。从老王的试验来看,喝酒之后,餐后血糖确实在不断下降,而且低于空腹血糖。但是,尽管如此,仍不建议糖尿病人饮酒。主要原因有:
第一,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缺乏肠道葡萄糖来源,此时人体主要依靠肝糖原的出来维持血糖水平,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若此时饮酒的话,会抑制肝糖原输出入血,导致血糖降低,容易诱发低血糖反应。在某些情况下,低血糖甚至比高血糖还危险,严重时会损伤脑组织,诱发心血管时间,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第二,很多降糖药物都在肝脏代谢,如磺酰脲类(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等),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DPP-4抑制剂(沙格列汀等),而酒精也在肝脏代谢,会竞争肝脏中的药酶,抑制药酶的活性,导致药物蓄积,降糖作用增强,也容易引起低血糖。
第三,是药三分毒,即使是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也会有副作用,而酒精导致药物蓄积,增加了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风险。而且,酒精的中间代谢产物是乙醛,降糖药会抑制乙醛分解,导致血液中乙醛浓度增加,可引起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出汗、口渴、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甚至会导致休克。
第四,喝酒引起的血糖下降,是暂时性的,通常出现在喝酒后的3~5小时内,但是时间一过,血糖会反弹性升高。而且,长久来看,喝酒会影响胰岛素发挥作用,影响糖代谢,导致胰岛受损,这些都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
除了之外,若糖尿病人经常喝酒,会增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梗、脑梗等疾病的发生风险。综上,喝酒对糖尿病的危害非常大,所以糖尿病人最好滴酒不沾。如果实在做不到的话,也要限制饮酒量,成年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mL或38度的白酒75g;女性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mL或38度的白酒50g。
王药师温馨提示:“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理念已经被推翻,越来越多的权威研究证实,滴酒不沾是最安全的。因此,不管您是不是糖尿病患者,都不建议饮酒,如果您有喝酒的习惯,建议您尽早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