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患糖尿病25岁死亡(23岁患糖尿病能活多久)
- 1、世界糖尿病日 | 25岁以下人群糖尿病相关死亡中,73.7%由1型糖尿病导致
- 2、那些英年早逝的糖尿病患者,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本文总结了30条,看看你有吗
- 3、成年糖友有了最佳体重范围!胖点比瘦点更好
世界糖尿病日 | 25岁以下人群糖尿病相关死亡中,73.7%由1型糖尿病导致
“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Education to Protect Tomorrow)。研究指出,25岁以下人群糖尿病相关死亡中,73.7%是1型糖尿病导致的。亟需普及对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的医疗保健与可负担的基本药物等工作,以实现联合国和世卫组织的目标。为减少目前的障碍,需要开展医疗服务研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我们特别精选糖尿病相关文章,分享给读者。
”
论文精选
模型研究估计,到2040 年,1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将翻一番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表的一项模型研究表明,2021全球估计有840万人患有1型糖尿病。其中,18%的患者年龄在20岁以下,64%的患者年龄在20~59岁之间,19%的患者年龄超过60岁。虽然历来1型糖尿病被视为一种在儿童期发病的相关疾病,但这些结果表明,每年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成人患者数量多于儿童患者数量,平均诊断年龄为32岁。本模型预测,2040年的1型糖尿病患病人数为1350万人~1750万人,其中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1型糖尿病患病率的相对增幅最大。保守估计,到2040年1型糖尿病患者数量相比于2020年将相对增加66%。全球1型糖尿病负担日益加重,呼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相关措施,缓解胰岛素可及性和可负担性问题。
25岁以下人群糖尿病相关死亡研究:73.7%由1型糖尿病导致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发表一项基于GBD2019的研究,文章分析了25岁以下人群糖尿病死亡率及趋势。该年龄组(主要为15至24岁)糖尿病相关死亡中,73.7%是1型糖尿病导致的。相关评论指出,这项对GBD2019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亟需普及对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的医疗保健与可负担的基本药物等工作,以实现联合国和世卫组织的目标。为减少目前的障碍,需要开展医疗服务研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
中国不同年龄阶段糖尿病危险因素谱:糖尿病前期、高血压是主要危险因素
《柳叶刀-老龄健康》(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发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团队的一项关于中国糖尿病年龄特异性危险因素谱研究。研究显示,代谢危险因素对各年龄段糖尿病风险的贡献均最大,随着年龄增长,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对糖尿病风险的贡献逐渐增加,尤其是不健康睡眠。作者强调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优先考虑该年龄阶段内对糖尿病贡献较大的危险因素,进而有效预防和管理。
2型糖尿病患者戒烟后应注意控制体重
《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刘刚教授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孙祺教授合作的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戒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戒烟会给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长期健康益处。尽管戒烟后体重的增加会减弱戒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但是并不影响其降低死亡风险的益处。因此,为了实现戒烟后的健康益处最大化,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戒烟后注意控制体重。该研究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特别是戒烟指导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胰岛素发现百周年专题:改善胰岛素管理和糖尿病照护
一百多年前人们发现了胰岛素,但今天仍有数百万人无法获得胰岛素。是什么事件引致胰岛素的发现,并把它变成了挽救糖尿病患者生命的首要治疗方法?在缩小全球获得胰岛素的差距方面的挑战是什么?未来会如何?本专题推荐了几篇综述,讨论胰岛素管理和糖尿病照护问题。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那些英年早逝的糖尿病患者,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本文总结了30条,看看你有吗
近期,在网上看到了一条让人痛心的报道。
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患有糖尿病两年,平时喜欢喝酒,患了糖尿病之后就很少饮酒了。
但由于不能合理拒绝亲朋好友的盛情相邀,连着两天都在喝高度数的白酒,第二天晚上饮酒后就回家睡觉了。
家人一直以为是喝多了,就让他安静地休息,等到第二天早上,妻子想要叫醒他吃饭,怎么叫都叫不醒。
在120人员赶到的时候,该患者已经没有了心跳和呼吸,一边做心肺复苏,一边送去医院急诊科继续抢救,最终没有抢救成功,宣布临床死亡。
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我想起了曾在急诊科接诊的另一位男性患者:
44岁,未婚,患有糖尿病足、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当时是因为急性心力衰竭入的急诊科;在第2次就诊时,由于严重的肾功能损害导致无尿、严重电解质紊乱,血液净化治疗也最终未能挽救他的生命。
看完这两位患者的经历,你是否内心有所触动?
到底是什么造成他们的英年早逝?
糖尿病,虽不像其他急性致死性疾病(如大面积心梗、持续性室颤等)那样来势汹汹,却渗透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细到你的每一餐、你是否规范用药、合理运动等,像是一场持久战,而这场持久战,你的持久战斗力决定了你对自己生命的把控度,换言之,在糖尿病的负担下,你和正常人的寿命一样吗?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慢性并发症,但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据调查结果看并不理想。
据中国的一项大型全国性调查,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与无糖尿病者相比,平均寿命减少9 年。
那些英年早逝的糖尿病患者在抗糖路上到底做错了什么呢?我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1.糖尿病患者出了医院,血糖就开始走上坡路。
2.糖友以为在医院把血糖控制好了,出院即意味着痊愈,再也不吃降糖药。
3.偏信民间偏方、养生广告等,停服降糖药。
4.害怕肝肾功能损害,保健药品当药吃。
5.院外身体无不适,想吃啥就吃啥。
6.出门聚餐要面子,不遵医嘱,不按计划服用降糖药。
7.只要清晨血压正常就不吃降压药。
8.血脂正常,冠心病就不吃降脂药了。
9.只要痛风性关节炎不发作,就不管血尿酸是否达标。
10.已经是中心性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了,还不愿给腰围减负。
11.做不到绝对戒烟,应酬还是要吸烟。
12.不愿意在正规医院正规诊治,长期在私人小诊所看病,延误了病情。
13.视力初下降时不及时看病,直至失明才来看病。
14.小便泡沫多、夜尿多,误以为老年人都会,一查就到糖尿病肾脏病晚期。
15.已达到足趾破溃、坏疽,仍不愿转专业医院就诊,一拖再拖。
16.血糖试纸贵,不愿监测血糖,也不愿常规每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
17.糖尿病病程有1年、3年、5年、甚至10年以上,从未在医院复查。
18.不愿运动,躺着或者坐着怎样都舒服。
19.外卖好吃但大多不适合糖友,也不愿控制摄入总量。
20.以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各不相关的疾病,其实, 控糖药、降脂药、抗血小板药都重要。
21.处于肺炎、肠胃炎等急性疾病时,不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任由血糖波动。
22.清晨血糖高,不关注夜间血糖,也不看晚餐进餐量是否合理、药物剂量合不合适。
23.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不管餐后血糖,而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多以餐后血糖较高为特点。
24.为节省药费,选择不吃早餐。
25.不愿意腾出时间学习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
26.胰岛素是成瘾性药物,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愿意使用。
27.不顾低血糖发作的危险性,只顾贪杯的快乐。
28.只顾含糖饮料、甜食带来的快感,不管是不是在适宜的食用时间。
29.不敢公开承认自己是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年轻的糖尿病患者。
30.不和家人沟通自己病情,自己胡思乱想致郁郁寡欢,家人也不知在危急时如何帮助。
以上是常见的影响血糖控制的30个现象,你中招了吗?
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平均寿命减少9 年,这是一个让我们痛心的数据。
生命诚可贵,面对糖尿病,只有我们勇于正视、正确对待、不忽悠自己、不搁置病情、时时关注身体信号,才是对自己真正负责,爱家人的真正表现。
作者:沐欣欣
成年糖友有了最佳体重范围!胖点比瘦点更好
受访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邹大进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郭诗颖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生活中,不少人都认为“老了瘦一点很正常”“瘦比胖更好看、更健康”。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微胖状态可能更有益心血管健康。拟于今年5月举行的欧洲肥胖大会上,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将发表一项新研究成果:中年糖友(65岁以下)将体重指数(BMI)保持在23~25,老年糖友(65岁以上)将BMI保持在26~28,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相对最低。
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单位为kg/m²)是国际上普遍用于衡量人体营养状况、胖瘦程度、身体发育水平的指标之一。研究人员纳入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中22874名参试者,随访近13年后发现,相比其他同年龄的2型糖尿病患者,BMI保持在23~25的中年糖友,心血管病死亡风险要低13%;在65岁以上的老年糖友群体中,BMI略高于正常范围,死亡风险可降低18%,当BMI为27时风险最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邹大进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脂肪是人体的“能源库”,BMI太低意味着体内脂肪细胞因子减少,营养储备不足,人体可能难以处理突发状况。特别是中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功能减退,脂肪存储不足可能导致各种慢病的发病风险增加;反之,面对慢性消耗性疾病,有一定脂肪“存量”才能有更好的承受力。“脂肪就好像‘灯油’,如果储量不够,‘灯’就会慢慢熄灭。”所以,BMI稍微高一点未必是坏事,更重要是看脂肪堆积位置和腰围。
根据堆积位置,脂肪可分为皮下脂肪与内脏脂肪。前者储存在皮下,是良性肥胖的表现,多见于腰细臀肥的欧美身材;后者是一种恶性肥胖,主要存在于肝脏、胰腺、肾脏等器官周围,甚至将器官包裹,形成脂肪肝、脂肪胰,扰乱人体正常代谢。因此,当脂肪储存在皮下的脂肪细胞中,没有发生异位转移,即使稍有超重也无碍;倘若腰围超标,脂肪堆积在内脏器官周围,就可能成为多种慢病的诱因。
根据多项国际大型研究,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的BMI保持在25左右,死亡风险最低。相比欧美人群,亚洲人身材偏瘦,糖友的BMI理想参考值应下调1.5~2个单位。不过,由于我国糖友多是“大肚子、小细腿”体型,需特别注意控制腰围,男女腰围要分别控制在90厘米和85厘米以内。同时,我国糖友体重有个消瘦界限,一旦BMI低于20,各类疾病的死亡风险会大幅上升。“如果内脏脂肪堆积不严重,也就是腰围正常、BMI保持在正常范围的上限,会是相对较好的状态。”邹大进认为,综合新研究的结论,我国老年糖友将BMI控制在25~26可能更有利健康。
邹大进提醒,老年糖友还要警惕“肌少症性肥胖”。到了老年阶段,肌肉的质和量都会下降,更需要保证肌肉与脂肪比例的协调。建议老年人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加强抗阻运动,以提高肌肉含量。小腿围是判断肌肉含量的一个简单指标,若男性小腿围小于35厘米,女性小于33厘米,就要警惕肌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