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脏衰竭怎么办(糖尿病肾脏衰竭换肾有用吗)
2型糖尿病患者注意了,用这种药,可以降低肾衰竭的风险
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试验表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一种药物可以降低三分之一的肾衰竭风险。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种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衰竭风险的方法。现在糖尿病患者面前有一个重要的选择,那就是帮助他们降低肾衰竭的风险。
这项试验涉及33个国家的5401名参与者,这种药物是卡格列净,目前是唯一一种被批准用于保护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在这项试验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卡格列净降低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1、卡格列净起效方式
卡格列净增加通过肾脏的葡萄糖排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经批准卡格利奈用于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以及降低2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这一发现发表在《新科学医学杂志》上。
2、试验结果明确
糖尿病肾病患者有很高的肾衰竭、心脏病、中风死亡风险。有了这个明确的试验结果,我们现在有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每天服用卡格列净来降低这种风险。根据目前的指导方针,试验参与者接受了肾脏疾病的最佳护理方案,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另外,一半的受试者随机选择接受卡格列净,另一半接受安慰剂。
该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与服用安慰剂的受试者相比,服用卡格列净的受试者患肾衰竭或死于肾衰竭或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要低30%,他们发生肾衰竭或肾衰竭死亡的风险降低了34%,以及由心脏病引起的心衰死亡的风险降低了30%。
3、最适合糖尿病合并肾病
糖尿病患者可能患上肾病,因为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脏血管。此外,糖尿病往往会导致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硬化。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医生们严重依赖RAAS阻断来防止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恶化。尽管阻断RAAS可降低血压并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但接受治疗的患者仍具有肾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以及这些疾病死亡的高风险。
鉴于到2030年全世界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预计将增加20%,达到5.1亿人,2型糖尿病患者和临床医生都在密切关注改善心血管和肾脏预后的药物,如卡格列净。
一个故事告诉你,糖尿病患者如何避免发展到肾脏衰竭
今天,给大家分享1个糖尿病合并肾衰的案列,希望大家能够对病情监测引起重视,学会避免发展到糖尿病合并肾脏衰竭的方法。
他患糖尿病二十多年,肾衰了
患者男,56岁,因“发现血糖升高二十年余,下肢浮肿2年,双眼视力下降2周”入院。
因患者视力下降,首先到眼科就诊,行眼底检查显示:双眼白内障,双眼视网膜病变I-II期。眼科医生告诉他白内障已经可以做手术了,需到内分泌科调理,血糖平稳再来住院。
患者近两年有长时间久坐、久站后出现双下肢浮肿的病史,可自行消退,2周前突然出现双眼黑蒙,后双眼视力下降,无复视、斜视、眼底出血等情况,小便白天正常,夜尿1-2次。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年余,血压最高达180/88毫米汞柱,长期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20毫克/日,卡托普利12.5毫克/日”控制血压,长期控制血压在160-170/90-100毫米汞柱。
目前降糖方案是:长期皮下注射“诺和灵30R早20U,晚8U”控制血糖,近两个月空腹血糖在8-10mmol/L,餐后血糖未监测。
入院时血压偏高,为158/80毫米汞柱(卧位),随机血糖为9.8mmol/L。
完善相关检查:
- 患者血脂:甘油三脂:5.1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6mmol/L;
- 肾功能:尿素氮26.57mmol/L,尿酸713umol/L,肌酐549umol/L,血清碳酸氢盐15.2mmol/L,氯109.1mmol/L;
- 肝功正常;
- 糖化血红蛋白:6.3%。
由上可以看出,这位患者的肌酐和尿酸非常高,当然,尿酸高主要是因为肾脏损害的问题。
我们依据患者肌酐计算出的肾小球滤过率仅为10.03ml/min*1.73m,已到了肾脏终末期。
我们再次床旁询问患者病史,患者7年前曾至我科就诊,但当时具体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情况一无所知。
通过医院病例浏览系统,查到当时患者并发症的筛查情况,7年前肾小球滤过率为78ml/min*1.73m,属于轻度肾脏损害,但患者7年间并未复查过评价糖尿病病情及并发症的相关检查。
患者否认中药、特殊用药史,为何短短7年患者病史竟会如此之快?应如何避免?
导致肾衰发生的7个原因
1.患者7年前在我科就诊时,已确诊有肾脏损害,但病人因为无特殊不适,未引起重视,甚至一无所知,家人对他的病情也只是知道患有糖尿病而已。
2.患者患病至今,住院3次。
- 第1次住院是因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而住院发现糖尿病,并未真正认识何为糖尿病,如何管理糖尿病。
- 第2次住院是因为血糖控制不佳,随机血糖为20.6mmol/L,血糖控制平稳了,患者便回去打工,此次知道需监测血糖,偶尔监测下血糖,社区医生告诉他血糖还可以便高枕无忧,不再监测血糖。
- 第3次住院因视力下降,但肾脏损害才是最大的问题,此时患者才知道,血糖不好,眼睛、肾脏都会坏。
及早接受正确的尽全面的糖尿病教育至关重要,可以提醒患者重视自己病情,有并发症相关症状或相关指标异常时及时干预。
3.近2个月血糖控制可以,是因为有个从事医疗行业的护士帮他调整了胰岛素使用剂量,曾提醒他医院复诊,因血糖控制比以前好,并未听取建议。
糖尿病不管血糖控制得好坏,还要看血糖波动情况,况且肾脏功能逐步下降甚至衰竭,很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不能仅凭感觉判断病情。
4.患者从未监测血压,入院前2天血压监测都在160/90毫米汞柱以上,7年前在我院已确诊为高血压性心脏病,7年间偶有胸闷、心悸、头昏,仍未引起对血压的严格管理。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不好好控制血压,无疑对肾脏的损害雪上加霜。
5.近1年患者还感觉自己的胰岛素剂量比之前减少了,血糖也下降了,但殊不知肾脏功能逐渐损害会导致胰岛素蓄积、清除率下降,胰岛素用量自然下降,否则低血糖风险会增高。
所以,胰岛素用量减少、血糖控制较前好转并不代表病情好转。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表现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该病人从未重视糖尿病知识的学习。
6.患者糖龄20余年,却从未复查过1次。这中间有多少次机会,可以扭转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但患者因为无知从未复查,此后血液净化等的治疗费用超过平时简单的复查费用,不仅生活质量下降,经济负担也加重。
7.患者住院时知道不能吃甜食,血糖高时尽量减少面食类食物摄入,出院后再也未学习过糖尿病相关知识,以为只要忌含糖食物即可。
糖尿病管理的过程中,这位患者有很多误区,短时间的住院治疗不可能全面了解糖尿病,出院后仍需经常学习。
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
1.糖尿病病人确诊为糖尿病开始,就必须重视自身病情,第一次诊断时不仅要关注血糖,还要关注并发症的筛查情况。
2.尽快正确、尽全面地认识糖尿病对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关键的,住院期间参加正规糖尿病教育,对于你出院后血糖的综合管理是有很大益处的,出院后也要终身学习糖尿病知识。
3.不仅关注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也不能放过,正如此案列中的肾脏衰竭,长期血压控制不达标给本来就存在的糖尿病性肾病带来更大的损害冲击。
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好血糖,还要控制好血压。
4.不能仅凭感觉,或血糖控制比以前好,或药物剂量下降等就以为自己病情好转,正如上文我给大家解释的那样,糖尿病病情控制好不好,唯有相关指标说话才算数,不能自己说话算数。
5.扼住命运的咽喉,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糖尿病病人每次的复查,都是在筛查是否有糖尿病并发症的预警信号,等你能过上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你便知,长期的血糖监测、病情复查、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是何其重要,莫等闲,白了给你的这些机会,任凭血糖君肆虐你的血管。
6.糖尿病并发症表现各异,早期甚至接近晚期并发症都可能无相关表现,糖尿病病人必须知道这点,别再拿像感冒会有发烧、肌肉酸痛、乏力等这些来类比糖尿病的治疗。
7.控糖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就像今天血糖管理好,明天可能因其它原因导致血糖控制得不如昨天好,糖尿病知识的相关学习是终身的,出院后也要提醒自己经常学习糖尿病知识,避免陷入控糖误区。
愿所有糖友重视自己的病情,对于并发症的管理不能任之防之,复查以评价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愿及时扼住糖尿病并发症的咽喉,逆转或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沐欣欣
糖尿病肾病,可导致肾脏衰竭,主要有三种因素,需要做三项检查
导语: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患者有很高的心血管风险,可与冠心病患者相媲美。因此,识别和管理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以及及时诊断和及时管理病情对于有效治疗至关重要。各种危险因素促进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和进展,包括葡萄糖水平升高、糖尿病持续时间长、高血压、肥胖和脂质血症。
这些危险因素大多可以通过抗糖尿病、抗高血压或降脂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来改变。其他如遗传因素或高龄不能修改。因此,严格管理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对于预防和延缓肾功能下降至关重要。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如肾病)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需要做包括血液检查的多项检查,才能更好的确诊,同时也帮助医生判断糖尿病患者所在阶段,以便更好治疗
1、尿液检查
鉴于尿蛋白的增加是糖尿病肾病的最常见特征,测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诊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的最新指南,尿白蛋白应至少每年在T1D持续时间≥5年的患者和所有T2D患者中测量。
尿蛋白应该通过测量现场尿样中的尿白蛋白/肌氨酸比来评估,因为它在24小时尿液收集中与尿蛋白的测量一样准确,但更方便。尿蛋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在3-6个月内收集的2个或更多尿液样本在诊断肾病之前应显示白蛋白排泄量增加。
此外,尿路感染或其他发热感染,最近的运动,心力衰竭,以及不受控制的高血糖或高血压也增加了尿蛋白。因此,尿蛋白不应以发热感染患者来衡量。患者在测试前应避免锻炼,在评估尿蛋白之前应控制血糖水平和血压。
T1D或T2D患者的很大一部分已经降低了GFR,尽管尿白蛋白正常。
2、GFR
肾病(MDRD)研究方程的修改饮食低估了GFR,特别是在GFR患者中为90毫升/分钟/1.73m2。慢性肾脏疾病流行病学协作(CKD-EPI)方程在估计GFR方面似乎比MDRD方程更准确,尤其是在较高的GFR时。因此,ADA建议在MDRD方程上使用CKD-EPI来估计T1D或T2D患者的GFR。
3、C蛋白
CystatinC是一种13.3kDa蛋白质,在肾管细胞中重新吸收和催化之前在球状物中自由过滤。其血清水平低于肌肉质量。与血清肌酸水平或科克克罗夫特-高特方程相比,Cystatin-C水平是肾脏功能的更好标记。随着时间的推移,环素-C的变化与GFR的变化密切相关。
但是,基于环素-C的GFR计算方程比MDRD或CKD-EPI方程更准确。然而,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很少。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澄清环素-C是否比基于肌氨酸的方程更敏感和具体地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功能。
二、糖尿病肾病患者大部分都和三种高危因素有关,注意避免这些高危因素可以有效的控制生命发生概率
1、尿白蛋白排泄
尿白蛋白排泄是1型糖尿病(T1D)和T2D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的首要征兆是尿蛋白分泌适度增加,即30-300毫克/克肌酸。白蛋白尿>300毫克/g肌酸,严重增加患者的白蛋白尿,也称临床白蛋白尿,尤其是肾功能降低风险。
此外,多达50%的T1D或T2D患者的球状过滤率(GFR)下降,尽管只有中度白蛋白尿。因此,尿白蛋白排泄(尿蛋白)升高并不是糖尿病肾病发展的必要先决条件。这一发现对疾病的诊断有影响,即除了尿蛋白之外,还应评估GFR。此外,尿蛋白的升高与心血管风险的增加有关,但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是否降低是有争议的。
2、葡萄糖水平升高
血糖控制不足是糖尿病肾病发展和进展的关键危险因素。在T1D和T2D患者中,高HbA1c水平与患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观察性研究表明,T1D和T2D患者的糖尿病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他们实现了更好的血糖控制。事实上,在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研究中,中度白蛋白尿(但HbA1c水平较低)的患者进入严重白蛋白尿或ESRD的风险较低。
对T1D和T2D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报告了类似的发现。在DCCT中,密集的血糖控制降低了从中度白蛋白尿到严重白蛋白尿或ESRD的进展风险。此外,严格的血糖控制可降低从严重白蛋白尿进展到降低GFR或ESRD的风险。然而,目前还不清楚不同的抗糖尿病药物是否都同样有效地延缓了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这还有待阐释。
3、糖尿病肾病的其他既定危险因素
糖尿病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患肾病的风险较高。血压升高是肾病的另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在DCCT/EDIC研究中,降低血压与降低从中度白蛋白尿到严重白蛋白尿或ESRD的进展风险有关。此外,在T2D患者中,血压降低与从中度白蛋白尿回归到肾脏相关。肾上腺素系统的抑制剂似乎比其他类型的抗高血压剂更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而血压的降低是相似的。
血脂血症似乎也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起着一定的作用。在DCCT/EDIC的研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与降低从中度白蛋白尿到严重白蛋白尿或ESRD的风险有关。
在T2D患者中,总胆固醇(TC)水平升高也与尿蛋白中度和炎症增加的风险增加有关。此外,T2D中低水平的TC和TG与从中度白蛋白尿回归到正常白化病有关。上述他汀类药物的介入研究还表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C水平与疾病进展迟缓有关,从而证明了血脂异常作为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的作用。
肥胖症也与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在DCCT中,腹部肥胖症,按腰围评估,与白蛋白尿发病率较高有关,但没有预测GFR的下降。一方面,减肥可以减少尿白蛋白排泄,防止GFR的下降。
吸烟与白蛋白尿的增加和T1D和T2D患者的GFR下降有关。
高龄增加了T1D和T2D肾病的风险。这种关联似乎与糖尿病持续时间无关。
结语:实际上不少糖尿病患者在中晚期都会引发肾病,糖尿病肾病是一种较为危重的肾病类型,通常都和糖尿病有些相关,同时糖尿病人身病也和多个诱发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尿蛋白排出以及体内血糖含量指标,除此以外吸烟喝酒也是导致该种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控制好自己的饮食,做好饮食管理,才能良好的防止感染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