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根治糖尿病的绝妙方(中医根治糖尿病的绝妙方,永不复)
得了糖尿病挺闹心,降血糖有什么“秘方、偏方”吗?还真有
62岁的张大爷,年初也加入了糖尿病的大军。本想着也退休了,这回可以好好享受享受了,没想到得了这么个病。对于医生说的控制饮食、吃药等等措施,张大爷打心里不愿意接受,忙于打听各种偏方、秘方,想赶紧摆脱掉糖尿病。
一通折腾下来,血糖越来越高。好在有医生和女儿地反复宣教,劝导,张大爷终于肯认真治疗了。
其实,作为内分泌科的医生,这样的患者见到过很多。趁着今天是联合国的糖尿病日,想跟大家说一下,其实治疗糖尿病的秘方就是认真遵从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原则,这就是最好的秘方。
1、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可选择性很广,药物疗效越来越好,副作用也越来越低,口服降糖药常用的如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糖平)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等)、GLP-1受体激动剂长效制剂(如利拉鲁肽)等等。可以满足不同的糖尿病患者所需。
除了口服药物,还有注射的各种胰岛素,均为治疗提供了诸多可选择性。
有的患友说,我觉得祖国的中医很好,糖尿病治疗呢,也可以中西医结合来治疗。糖尿病在中医方面称为“消渴症”。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中成药是含有西药降糖成分的,一定要和医生做好沟通,避免联合用药的低血糖风险。
2、饮食控制
饮食治疗,是最需要糖友参与的一个环节,需要长期坚持。
关于饮食方面,我们科普过很多,总之呢,想要控制好血糖,需要控制总热量,饮食种类尽量杂一些,主食粗细搭配,多吃新鲜蔬菜,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品。饮食尽量选择低升糖指数和低血糖负荷的食物。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些糖友总想着哪些食品是不是有降血糖的功效啊,是不是很好的偏方啊,这里告诉大家,任何食品都不能代替药物,之所以有一些推荐的食品,是因为这样的食物有助于餐后血糖更加平稳,不至于飙升,更加适合糖友而已。
3、适量运动
坚持每日运动,一周运动累计时间应在150分钟,可以选择轻缓的有氧运动。
4、定期复查
一定定期监测血糖情况,定期复查,了解糖化血红蛋白、眼底、大血管、神经系统是否有病变,有助于早日发现并发症,早日干预治疗。
5、学习一定的糖尿病相关知识
糖友可以选择一些通俗的科普资料来了解糖尿病,家人也要给予正向的支持和帮助,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张大爷的女儿就做得不错。
所以呢,做好上面五点,这就是控糖的“偏方秘诀”,保证有效,长寿可期,最后祝糖友们开心健康!
#哆咖医生超能团##慢性病那些事#
糖尿病,中医一张经典方,活血化瘀、脾肾双补,简单又有效!
门诊上经常会遇到糖尿病患者问我:明明按时服用降糖药,可为什么手脚还是麻木、全身乏力、口干多饮?
其实这个问题用中医理论就能解释清楚。中医认为,糖尿病不仅与气血亏虚有关,更重要的是血瘀阻滞,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失常。
分享一则门诊案例:
李阿姨,56岁,糖尿病史8年。多年服用降糖药,但近半年来出现手脚发麻加重,伴有刺痛感,口干多饮,小便频繁,夜尿3-4次,全身乏力。
初诊:面色晦暗,精神萎靡,舌质暗红有瘀斑,舌苔白腻,脉沉细。查空腹血糖15.6mmol/L,餐后血糖21.2mmol/L。
辨证:脾肾阳虚,血瘀阻络。
治疗应以温补脾肾、活血化瘀为主。
根据患者情况开方:
熟附子、制干姜、党参、白术、丹参、川芎、茯苓、泽泻、肉桂、熟地黄。
同时叮嘱患者:继续服用降糖药,注意饮食起居,保持适度运动。
效果如何?
服药一周后,手脚麻木感减轻,夜尿次数减少。继续服用两周,空腹血糖降至8.8mmol/L,餐后血糖14.2mmol/L。
一个月后复诊,调整方子:去附子、干姜,加山药、枸杞子以培补脾肾。又服用一月,患者诸症基本消失,空腹血糖维持在6.1mmol/L左右。
为何有如此疗效?
方中附子、干姜温补肾阳;党参、白术补气健脾;丹参、川芎活血化瘀;茯苓、泽泻利水渗湿;肉桂、熟地黄既温阳又滋阴。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活血化瘀之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各不相同,切勿胡乱用药,以免贻误病情。
治疗糖尿病(消渴)使用频率较高的十首方剂
消渴包括糖尿病、甲亢、尿崩症等多种疾病,而糖尿病中仅有部分具有口渴多饮等消渴症状,两者内涵外延均不同,虽然消渴中大多数是糖尿病,可不全是,而糖尿病人群中消渴症状不典型者则更多。由于临床所见的糖尿病人很大一部分不具备消渴的特征,故治疗时必须跳出“三消”的思维模式,更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下面介绍治疗糖尿病使用频率较高的十首方剂。
各方适应证:
(1)金匮肾气汤:证见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乏力,畏寒或伴耳鸣,目下如卧蚕,少腹不仁,舌淡红少苔脉沉细无力等,证属阴阳两虚。(2)验方(以参脉饮加味):以神疲乏力为主,面色无华,消瘦或伴心悸、失眠、口渴,纳欠佳,舌淡红少苔,脉软无力,证属气阴两虚。
(3)玉女煎:此方与白虎加人参汤功用相近,常合方而用,证见烦热口干多饮,消谷善饥或伴头痛、牙痛、牙龈出血等舌稍干红,证属阴虚内热。
(4)温胆汤:证见胸闷脘痞、失眠、苔腻等证,常因过食滋腻食物所致,有化热趋势者加黄连等,证属痰湿内蕴。
(5)血府逐瘀汤:证见口渴而兼心烦易怒、失眠、胸胁疼痛舌质黯红有瘀点,脉沉涩等,证属气滞血瘀。
(6)防己黄芪汤:证见形体黄胖,身重乏力,汗出恶风,多黄汗,或兼小便不利,浮肿,舌淡红,苔白,脉浮弱者,证属气虚夹湿。(7)小陷胸汤:证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痰热互结。
(8)葛根芩连汤:证见胸闷、脘痞、烦热、肠鸣便溏粘滞臭秽或兼项强不舒,口干,喘而汗出,苔黄脉数等,证为湿郁化热。
(9)真武汤:证见头昏重目眩,心悸或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伴腹痛、肢肿、脉沉,证属阳虚水泛。(10)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见疲劳乏力,肌肤麻木不仁,畏恶风寒,脉微涩等,证属气虚血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