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性酮症严重吗(2型糖尿病性酮症诊断标准)
酮症酸中毒,1型2型都要防
山东读者蒋先生问:我是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听说很多糖友都会被酮症酸中毒困扰。对此我很担忧,请问1型和2型患者谁更易患病?平时我该注意啥?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杜瑞琴解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发生于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的原因多是由于未经治疗、中断胰岛素或胰岛素用量不足。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大多存在应激因素,如感染(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如肺炎、肺结核等;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等)、创伤及手术、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麻醉及严重的精神刺激、妊娠(尤其在妊娠后期胰岛素需求显著增加)、药物使用(如糖皮质激素)以及某些疾病(如库欣病、肢端肥大症、胰升糖素瘤)等。
酮症酸中毒的主要表现是早期“三多一少”加重,极度烦渴、尿多; 酸中毒失代偿后、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呼吸深大、呼气有烂苹果味, 头痛、精神萎靡或烦躁、神志渐恍惚,晚期意识障碍、嗜睡、昏迷,脱水程度不一,严重失水出现皮肤弹性差、眼球凹陷、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症状。少数患者表现为全腹不固定疼痛,有时较剧烈,似外科急腹症,但无腹肌紧张;有时仅有轻压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害巨大,应以预防为主,积极控制血糖,防治感染及其他诱因导致其发病。如提高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的早期识别,1型糖尿病患者不能随意停、减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规律饮食运动、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血糖;注意心理平衡,避免精神、情绪过分激动;防止各种感染,保持体力,避免疲劳;在应激及急性伴发病时密切监测血糖、血尿酮体等。
一天收治6人!医生提醒小心中毒
近日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同济天佑医院)内分泌内科
出现一波糖尿病患者就诊“小高峰”
其中不乏酮症酸中毒的
最多时一天收治了6位患者
许多平日管住嘴、迈开腿的
“糖友们在春节假期
探亲访友、聚餐聚会后
出现血糖飙升
严重的甚至会威胁生命
天佑医院内分泌内科收治多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2月16日大年初七
70岁的刘爷爷吃完饭后
出现意识丧失至昏迷
家属立即呼叫120
将其送至天佑医院急诊就诊
经过一小时治疗
刘爷爷神志逐渐清醒
但经检查
他的血糖检测值高达28mmol/L
随后刘爷爷以“2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转入内分泌内科继续治疗
询问得知,春节期间家人相聚
刘爷爷喝了不少酒
也未按规律正常用药
这才导致酮症酸中毒
“有的患者血糖超过33.3mmol/L
甚至高得测不出
这是相当危险的。”
内分泌内科杨杨主任介绍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患者会出现非常口渴、
小便多或无尿、恶心呕吐、
腹痛、呼吸急促、乏力、头晕、
嗜睡、心跳加快等症状
严重时
还会有意识丧失、昏迷等症状
常被误诊为
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医生提醒广大糖友
无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都要管住嘴、迈开腿,规律用药。
可以多选择一些粗粮作为主食,每天抽出30分钟左右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如慢跑、快走、健身操等。
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除暴饮暴食外,还有感染、应激、其他疾病、降糖药物的随意减量或中断、升糖药物的使用等,糖友应该避免这些诱因的发生。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张鸣 通讯员谢靖 张相愉
来源: 长江日报
警惕!小孩也会患上这种病!有症状赶紧治,严重可致死
一说到糖尿病
估计不少市民都会想到中老年人群
而从今年春节到现在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却收治了
4名1型糖尿病小患者
最大13岁,最小的仅仅2岁
是什么原因导致
这么小的孩子患上了糖尿病的呢?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二区主任曹棨告诉记者,从他们医院建档以来,儿童患上1型糖尿病的患者并不多见,正因为是这样,在大伙儿普遍的认知范围内,儿童是不会患上糖尿病的,从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比如说,前段时间送来一名患儿就是这种情况。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二区主任 曹棨说:
“4岁多这个孩子先出现的是体重减轻,多饮、多尿情形已经有1个多月了,突然出现呕吐、昏迷、然后,呼吸急促、困难这些症状。”
曹主任说,这名孩子的家长起初还以为孩子患上的是急性胃肠炎,等医生检查血糖后,才发现这个孩子的血糖高达40-50毫摩尔/升,而人体内血糖量正常值一般不超过11.1毫摩尔/升。
医生诊断,这个孩子之所以出现上述症状,是因为酮症酸中毒,这是糖尿病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的。而酮症酸中毒严重的,有可能导致死亡。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从哪些方面能观察到孩子是不是患上了1型糖尿病呢?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二区主任 曹棨说:
“主要表现就是喝水多,然后怕热,吃得也挺多的,但是在相对一段时间里面,他会出现体重不增,甚至有体重减低这种现象。”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1型糖尿病是孩子的身体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可能有一定遗传的相关性,但父母都没有糖尿病,可能跟他的一些基因,或者是胰腺功能障碍有关系。
2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身体的肥胖,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对胰岛素出现了一定的抵抗现象和对胰岛素敏感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