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每天喝500ml纯牛奶(糖尿病每天喝500ml纯牛奶会怎么样)

MMC管家 0
文章目录: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每天需饮用300ml奶,你喝够了吗?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推荐,糖尿病患者应保证每天摄入300毫升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1. 免疫力的保证

人体免疫系统中多种组成部分(如抗体、补体)主要是由蛋白质构成的。蛋白质摄入量充足,才有利于组织细胞修复和维持正常免疫力。蛋白质缺乏时,容易导致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降低抵抗力,影响身体健康。

2. 是优质蛋白来源

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适宜的蛋白质,称为“优质蛋白质”,也称为“完全蛋白质”,这类蛋白质主要来自于肉、蛋、鱼、虾、奶,以及大豆及豆制品等。

3. 有利糖友健康

不添加糖的牛奶的血糖指数低(约 28),与主食搭配食用,能降低单一主食的升糖效果。而且牛奶及其乳制品是膳食钙的主要来源,尤其对于女性糖友,预防骨质疏松,补钙少不了。

因此,上述没有饮奶习惯的糖友应该开始注重奶制品的摄入,常见的乳制品有液态奶(鲜奶)、乳粉、乳酪等。

糖友每天该喝多少奶

牛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奶源。牛奶中含有优质的蛋白质(3%~3.5%)和丰富的钙(104mg/100g)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虽然蛋白质含量只有3%,但是消化吸收率达87%~89%,是我们日常所需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之一。

按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包括糖友),每日能够保证摄入300克的液态奶或者相当的奶制品,可折算为牛奶一杯(200~250ml)加上酸奶一杯(100~125ml)

低脂奶、脱脂奶、全脂奶,如何选?

根据牛奶中的脂肪含量不同,我们将牛奶分为三种:

尽管脂肪含量有些许差别,但糖友没必要在意这一点点脂肪。

全脂奶250ml的,脂肪含量大约在7.5~12.5克(能量:67.5~112.5千卡),占轻体力活动正常成年男性一日推荐能量摄入的(2250千卡)的3%~5%。

两块巧克力饼干的能量都比这点能量高,所以建议大家没必要一味追求“脱脂”。

而牛奶在脱脂的过程中,许多脂溶性的营养物质(比如VA、VE、共轭亚油酸)也会有所损失,营养价值和口感都有所降低。

与其在意牛奶中这几克的脂肪,还不如烹饪的过程中少放一勺油,少吃几口油炸食品和高脂肥肉。

不同“名称”的液态奶,如何选?

一句话:看清配料表,越简单越好,区分“乳饮料”与乳制品。

针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给大家总结了一张表。

1. 奶”系列

这里提醒一下,随着市场乳制品种类的涌入,“羊奶”近年来也频繁进入大众视线内。但羊奶与牛奶的营养成分差别并不大,也是可选的范围,但不必特意选。

2. 区分“乳饮料”与乳制品

很多人往往把“乳饮料”当牛奶,这类产品名字和牛奶差不多,口味酸酸甜甜,但是营养价值却天差地别,属于饮料类,不能当做每日的乳制品来源,更不适合糖友食用。

如何正确鉴别呢?看配料表和产品类型

一般乳饮料配料表中排名第一位是水,其次是乳或乳粉和其他添加剂,牛奶仅作为其中的一种成分,不是主要物质,其蛋白质含量远远低于3克(普通牛奶)。

产品类型(位于配料表下的一行小字)标示中也会写到“某某型含乳饮料”。糖友在购买时需细心,莫错把“饮料”当“牛奶”!

超市某含乳饮料

喝牛奶拉肚子怎么办?

有一些糖友在喝完牛奶之后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以及排气增多等现象,且排除牛奶蛋白过敏以及胃肠道疾病等,这多半是由“乳糖不耐受”所导致的。

这类糖友由于小肠中乳糖酶缺乏或减少,不能够有效地对牛奶中的乳糖进行消化分解,乳糖被肠道菌群利用,于是就导致了喝完牛奶后这一系列的“反应”。

“乳糖不耐受”有天生的,也有后天因素(比如胃肠道疾病等)导致的。

这类糖友可以这样选:

1. 可以选择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代替牛奶。

经过加工后乳制品乳糖含量会降低。此外,酸奶中益生菌也会帮助我们分解乳糖。

2. 购买零乳糖的牛奶。

有部分牛奶产品针对乳糖不耐受人群在生产过程中将乳糖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有利于这类糖友的消化吸收。

3. 少量多次饮奶,分多次完成当日的牛奶推荐摄入量。

“乳糖不耐受”的症状程度和饮用乳制品的量相关,少量多次饮奶,有助于减轻症状,也能让身体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4. 不要空腹饮奶。

可以搭配其他谷类食物一同食用,这样能延缓胃排空,减轻症状。

糖尿病人能喝牛奶吗 糖尿病如何饮食

糖尿病的饮食是非常的重要的,很多人对于糖尿病的饮食不了解就会造成血糖升高的现象,糖尿病能不能喝牛奶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糖尿病的一些饮食的知识。

糖尿病人能喝牛奶吗

1、奶是很多人都爱喝的饮品,因为它不仅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钙,还能使人们的皮肤变得白皙,那么糖尿病人能不能喝牛奶,其实患有糖尿病的人是可以牛奶可以喝,因为牛奶可以提供很多营养。

2、尿病人实际上与健康人一样,摄入的主要三大营养物质脂肪、蛋白质和糖比例要合理,否则会在肝脏这个化工厂互相转化,会耗费很多的能量,就象北煤南运、南粮北调一样耗费运输能力,实在不上算。

3、奶中含有3.3%-3.5%的乳蛋白质,它的消化吸收率可达96%。牛奶中含有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等多种人体必需却又不能在体内合成的氨基酸。多喝牛奶可保证有足量的蛋白质摄入。

4、奶比其它动物脂肪的消化吸收率要高。多喝牛奶可以获得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

5、些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对防止动脉硬化和血压都有好处。牛奶中含有4.6%—6.7%的乳糖,能促进肠道内有益的乳酸菌生长,维持肠道的正常消化功能。

6、糖有益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对钙的吸收,可防止机体因缺钙而产生骨质疏松等病症。

7、奶的营养价值高,有助于肠道的消化,是可以的喝的,只要每天少量的饮用,每天一杯还是可以的,每天在坚持的运动效果会更好。

血糖高吃什么食物好

小扁豆

小扁豆具有降糖、降甘油三酯和有害胆固醇的作用。用小扁豆30~50克煮食,每天1次,对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者有良效。

山药能有效改善高血糖,山药中的黏滑成分也是由黏蛋白形成的。黏蛋白能包裹肠内的其他食物,使糖分被缓慢地吸收。这一作用能抑制饭后血糖急剧上升,同时也可以避免胰岛素分泌过剩,使血糖得到较好调控。

芋头

芋头最适合需要限制热量的人,芋头中含有黏蛋白、镁、锌、维生素B1等有效成分,它还含有半乳聚糖,能有效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山药的热量较低。100克芋头中,热量仅为58千克。人们多是将芋头煮熟后再食用,这样虽然容易损伤黏蛋白,但是有利于其他有效成分的吸收。

黄瓜性味甘凉,甘甜爽脆,具有除热止渴的作用。研究表明,黄瓜含糖仅1.6%,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代食品,并可从中获得维生素C、胡萝卜素、纤维素和矿物质等。黄瓜中所含的丙醇二酸,能抑制人体内糖类物质转变为脂肪。

菠菜性味甘寒,止渴润燥,归肺、胃经。具有润燥清热、下气调中、调血之功效。适用于胸膈闷满、脘腹痞塞型糖尿病。

苦瓜

苦瓜性味苦寒,肉质柔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高居各种瓜类之首。药理研究发现,

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苷,有非常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不仅有类似胰岛素样作用(故有植物胰岛素之称),而且还有刺激胰岛素释放的功能。有人试验,用苦瓜皂苷制剂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总有效率可达到78.3%。

洋葱性味辛温,甜润白嫩,是人们喜爱的佳蔬。洋葱不仅含有刺激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物质,对糖尿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而且其所含的前列腺素A和硫胺基酸,有扩张血管,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因此,对糖尿病伴有血脂异常者最为适宜。

韭菜味辛,性温。入肝、胃、肾经。具有理中行气、散血解毒之功效,适用于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患者。

芹菜甘寒,能除心下烦热,散节气,下瘀血。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作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人可以长期食用。

黄膳

黄鳝性味甘温,具有补五脏、填精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膳所含的黄腊素A和B两种物质,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肉桂性味辛温,具有补元阳、暖脾胃的作用。研究发现,肉桂可使血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对糖尿病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建议在烹调时加入1~3克肉桂末,但肉桂辛热,不适宜阴虚型糖尿病患者。

南瓜甘温无毒,有补中益气功效。南瓜含有能抑制葡萄糖吸收的果糖,能与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结合,有防止胆固醇过高,预防动脉硬化的功效。

研究表明,南瓜中还含有腺嘌呤、戊聚糖、甘露醇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并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每天煮食南瓜100克,对改善症状有良效。

薏苡仁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是补肺健脾、利尿除湿的食药两用之品。研究显示,薏苡仁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肥胖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者。

萝卜

萝卜味辛、甘,性温。归肺、胃经。具有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食积胀满型糖尿病。

藕味甘,性寒。归心、脾、胃经。生用具有清热解渴、凉血止血、散瘀醒酒之功效;熟用具有健脾养胃、滋阴补血、生肌止泻之功效。适用于多饮仍烦渴不止、饥饿、形体消瘦型糖尿病,兼有吐血、衄血及热淋者尤为适宜。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糖尿病的介绍,大家应该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其实只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且对饮食上面了解的相对透彻一点,就不会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了饿,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糖尿病人能不能喝牛奶?

纯牛奶中天然含有的是乳糖,不同于蔗糖,牛奶属于低GI食物,糖尿病人完全可以喝。

目前认为牛奶中的钙、蛋白质及某些脂肪酸可以预防 2 型糖尿病。因为胰岛素的释放需要钙的参与,钙摄入不足将改变胰腺 β 细胞的细胞内和细胞外钙池中钙离子的平衡, 最终影响胰岛素的正常释放;乳清蛋白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科学辟谣 @中国新闻网 )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