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足形成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形成的孔洞)

熊猫医学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引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患者平时需注意这些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若是导致脚部磕碰或受到了外伤,都并不会给自身带来太大影响,通常护理1-2天左右后,就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同样的脚部磕碰与受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了,这极有可能会诱发糖尿病足,而糖尿病足则是糖尿病并发症中具有致命特性的严重病症,此类患者甚至还有可能会面临截肢。

那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并发糖尿病足呢?

第一:脚没有得到足够的血液滋养

一般来说,人体的血液循环是非常顺畅的,血液能够很好地将氧气以及各种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及组织,同时,它还能够负责运送抗感染的细胞,并以此来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而若是在生活中养成了吸烟、饮酒以及熬夜等习惯,或是患有动脉硬化,那么就极有可能促使下肢血管发生病变,导致下肢血管畸形或动脉硬化,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静脉血栓或血管堵塞的几率就会增加,血流速度也会明显减慢,这对于脚部以及下肢远端的影响,往往最大。

当下肢持续缺少血氧供应时,容易出现疼痛和痉挛症状,局部还会干燥和发红并伴有间歇性跛行,若是情况较为严重,则会出现溃疡或坏疽。

第二:难以发现的足部损伤

在糖尿病病情不断恶化的过程中,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就容易出现感觉神经受损,此时,患者几乎感受不到热、冷以及疼痛,脚对于外界的压力和异物的感知敏感性也会下降,即使受到了外伤后,也很难及时发现,于是就会导致伤口不断恶化或者感染。

第三:感染使病情恶化

如果患者长时间在炎热、密闭的空间里呆着,就会进一步增加脚部感染的几率。糖尿病神经病变很容易掩盖掉感染的典型症状,使患者很难及时感受到红色热痛。

此外,脚上的轻微擦伤、水泡以及皮肤皲裂等,都会极大增加脚部受伤感染的几率。当感染进一步发展时,就可能会造成深部脓肿以及骨髓炎,并诱发筋膜炎或坏疽。

那么,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又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糖尿病足呢?

1.注意足部卫生‍

平日里要尽可能用37℃左右的温水洗脚,注重足部的清洁卫生管理;在洗澡前,务必先对水温进行测试,不要用热水泡脚以及洗澡,以免将皮肤烫伤,并使皮肤受到损伤或发生感染现象。

每次洗漱完毕后,要用质地柔软的毛巾轻轻将双脚的水擦拭干净,注意不要用粗糙的物品用力擦,以免将皮肤划伤。

2.经常检查双脚‍

患者每天还要对脚跟、脚底以及脚趾缝隙进行仔细检查,看看是否存在水泡、裂缝等现象,如果有,一定要及时处理,必要时立即就医。此外,为了防止脚部皮肤皲裂,还可涂抹一些身体乳,但要注意避开脚趾间。

3.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

患者在鞋子和袜子的选择上,也要以轻松、宽松为主,每天都要及时更换袜子以及鞋子,并注意保持鞋内部的干燥。出门穿鞋前,要注意仔细确认一下鞋子里面是否有石头或钉子,以免造成脚底破损,除此以外,还要尽量避免穿高跟鞋和尖头鞋。

要尽可能全方位地照顾好自己的脚,避免出现任何性质的压伤。如果脚部出汗的情况本就比较多,那么也要注意一点,即千万不要用滑石粉来洗脚,以免造成毛孔堵塞,进而诱发感染。同时,对于不透气的尼龙袜也要尽可能“丢弃”,穿棉袜才是更好的选择。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裳荌,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什么是糖尿病足

【来源:汴梁晚报】

全媒体记者 侯利平

实习生 徐瑞泽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不仅影响血糖水平,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足是最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市人民医院血液内分泌科医生海璟对此进行了介绍。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和(或)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问题,可能包括感染、溃疡,甚至坏疽。若管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包括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糖尿病足的症状包括:感觉减退,足部可能因神经受损而变得麻木或失去感觉;皮肤干燥、裂纹,并出现裂纹;伤口愈合缓慢,小伤口也可能愈合缓慢并易感染;颜色变化,足部皮肤可能变暗并出现色素沉着;温度变化,受影响区域皮肤温度可能比周围皮肤更低;以及疼痛或灼烧感,特别是在夜间,患者可能会感到脚趾或脚底疼痛或灼烧。

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糖对神经和血管造成的损害。高血糖可导致神经病变,损伤足部神经,减弱足部感觉。同时,也可导致血管病变,损害血管,减少足部血液供应,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

预防与护理糖尿病足的方法包括日常护理和生活方式调整。日常护理方面,应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并彻底擦干;每天仔细检查双脚,寻找伤口、红肿、水泡等异常;适当修剪指甲,保持指甲平整;穿着合脚、舒适的鞋子;保持足部温暖,但避免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直接加热。生活方式方面,应控制血糖水平,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药物治疗维持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戒烟以降低血管损害风险,并定期进行专业的足部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医生提醒,若出现足部伤口长时间不愈合、明显红肿、发热或脓液流出、疼痛加剧(尤其是夜间)、足部变形或异常增厚角质层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通过日常细心护理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及其家人应重视足部健康,遵循上述建议,并定期接受专业检查及内分泌科专科随诊。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糖尿病为何容易引发糖尿病足?存在这3个原因,糖友们得牢记3件事

对于普通人来说,脚部磕碰或外伤后并无大碍,通常在1至2天左右就会好转。

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非常严重了,会引起糖尿病足,这是一种严重的、致命的糖尿病并发症,最后甚至面临截肢。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患糖尿病足

第一,脚没有得到足够的血液滋养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是比较顺畅的。

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物质带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它还运送抗感染的细胞,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

吸烟、喝酒、熬夜、患有动脉硬化等都会引起下肢血管病变,导致下肢血管畸形或动脉硬化,容易出现静脉血栓或堵塞,从而使血流速度减慢,尤其是在脚和下肢远端。

下肢持续缺氧和缺血可引起疼痛和痉挛,局部干燥和发红,脚趾甲增厚,伴有间歇性跛行,严重时可出现溃疡坏疽

第二,难以发现的足部损伤

随着糖尿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容易出现感觉神经的损伤,根本感觉不到热、冷和疼痛。

脚对压力和异物不敏感,即使被烧伤或外伤后也很难发现,使伤口恶化或感染。

第三,感染使病情恶化

长时间呆在炎热的密闭空间会增加脚部受伤感染的风险。

糖尿病神经病变会掩盖感染的典型症状,使人无法感觉到红色的热痛。脚上的鸡眼、轻微擦伤、水泡或皮肤皲裂都可能会增加脚部被感染的风险

随着感染的发展,它可以引起深部脓肿和骨髓炎,导致筋膜炎或坏疽。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1. 注意足部卫生

坚持用37℃的温水洗脚,保持足部清洁卫生;每次洗澡前必须测试水温,使手背上的皮肤不感到烫,不要用热水泡脚,以免烫伤皮肤,造成皮肤损伤和感染。

每次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双脚,特别是脚趾之间。不要用粗布用力擦,以免刮伤皮肤。

2. 经常检查双脚

每天仔细观察脚跟、脚底和脚趾缝隙是否有水泡、裂缝和溃疡,如果发现有病变,应及时就医。

为保持皮肤柔软,防止皲裂,可涂抹润肤油,但不要涂在脚趾间。不要自行处理脚上的鸡眼,也不要擅自使用化学制剂。

3. 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

选择宽松的鞋子和袜子,每天更换袜子,经常换鞋以保持鞋内干燥。

每次穿鞋时,应仔细检查鞋内是否有石头或钉子,否则会导致脚底破损。不穿高跟鞋和尖头鞋,不穿露脚跟的凉鞋,不光脚走路或穿拖鞋。

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平时应好好照顾自己的脚,防止出现各种压伤;选择适当的运动,尽量减少对脚的伤害。

如果脚部出汗较多,不要用滑石粉吸脚,否则会堵塞毛孔,引起感染。同时不能穿不透气的尼龙袜,建议最好穿棉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