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医者老万谈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注意:晨起若有这些症状,说明并发症快要来了,要警惕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熟悉却令人心生警惕的词汇,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无法忽视的问题。对于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隐患。

而晨起时的身体状况,往往是健康的一面镜子,可能透露出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那么,糖尿病患者早上醒来时应该关注哪些异常呢?这些症状是否预示着更严重的问题?找到答案,不仅有助于患者及时干预,还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

糖尿病并发症的隐匿性:晨起症状不容忽视

糖尿病并发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隐匿性。许多患者在早期并不会感到明显的不适,甚至会误以为身体状态一切正常。而晨起时的异常往往是身体发出的第一声“警报”。

比如,有些患者可能会感到四肢麻木、头晕乏力,甚至伴随视力模糊或口干舌燥。虽然这些症状看似寻常,但它们背后往往隐藏着神经发生病变、心血管问题甚至肾功能受损的风险。

清晨血糖波动与身体信号的关联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清晨是血糖波动的高发时段。经过一整夜的代谢,身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清晨可能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血糖过低,另一种则是血糖过高。

血糖过低时,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出汗甚至手脚冰凉;而血糖过高时,则可能出现头痛、口渴或疲惫乏力的症状。这些表现不仅直接反映了血糖水平的异常,还可能预示着糖尿病并发症的逐步发展。

晨起四肢麻木:神经发生病变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周围神经发生病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晨起四肢麻木就是它的典型表现。这种麻木感通常从脚趾或手指开始,逐渐扩展到四肢。

许多患者在刚开始时可能只会感到轻微的不适,甚至会误以为是睡觉姿势不当导致的“压麻”。但实际上,长期血糖升高会损害周围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异常。

如果患者忽视了这一信号,神经发生病变可能进一步发展,甚至引发严重的下肢溃疡或坏疽。

晨起头晕与乏力:心血管问题的隐患

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清晨醒来时会感到头晕或极度乏力,这可能是心血管健康亮起红灯的表现。长期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弹性减弱。当清晨血压波动较大时,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目眩或胸闷气短。

如果这些症状反复出现,尤其是伴有心跳加快或胸部疼痛,可能意味着糖尿病已经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了损害。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这一症状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晨起视力模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信号

如果患者在清晨感到视力模糊或眼前有漂浮物,这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信号。高血糖会导致眼底微血管受损,进而影响视网膜的正常功能。

早期视网膜病变可能只是轻微的视力模糊,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视野缺损甚至失明。如果患者发现晨起视力异常,应尽快就医进行眼底检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晨起口干舌燥:肾功能受损的警示

清晨醒来时口干舌燥、频繁口渴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困扰之一。部分患者会误以为这是喝水不足或房间空气干燥所致,但实际上,这很可能是肾功能受损的警示信号。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球滤过功能,导致尿液增多,进而引起体内水分流失和电解质紊乱。如果患者晨起时总是感到口干,同时伴有夜尿增多或泡沫尿,应高度警惕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

面对这些潜在的危险信号,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保持对身体状态的敏感,及时记录晨起时的异常症状,必要时向医生汇报。同时,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和积极的治疗干预也尤为重要。

饮食上,可适当融入中国传统的五谷杂粮,如燕麦、糙米和薏米,这些食物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改善肠胃功能。中医提倡“清晨温水润肠”,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晨起后喝一杯温水,既能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又有助于稳定血糖。

运动方面,晨起后可以选择缓和的活动,如太极拳或散步,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四肢麻木和神经发生病变的症状。中医强调“动静结合”,适当运动能增强身体的阳气,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血糖波动。

另外,规律监测血糖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应养成每日晨起测血糖的习惯,了解自己空腹血糖的变化趋势。如果发现血糖波动异常,应尽快调整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只有提高健康意识,才能在并发症来临之前及时采取措施。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晨起时的每一个异常信号都值得重视,因为它们可能是身体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

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许多患者在面对糖尿病时会感到无助甚至恐慌,这种情绪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事实上,科学合理的管理完全可以让糖尿病患者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正如中医提倡的“天人合一”,糖尿病管理也需要患者与身体和谐共处,既要重视医学治疗,也要注重生活中的细节调养。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带来的警示信号。晨起时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可能都是身体在提醒你采取行动。

通过科学的管理、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积极的心态,患者完全可以与糖尿病和平共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从晨起的第一步开始,用细心呵护自己的健康,为美好的生活增添更多保障。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8种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但愿你一个都没有!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而了解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对于及早发现、及时干预至关重要。以下是8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早期症状,大家可以对照看看自己有没有。

01视力模糊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症状很隐蔽,通常表现为视力模糊,尤其是在用眼过度后更加明显。可能感觉眼前有黑影或漂浮物,长时间盯着屏幕或读书时不适感加剧。

如果你注意到这些变化,尽早去眼科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02手脚麻木或刺痛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早期症状包括手指或脚趾的麻木、刺痛、灼烧感,甚至有时会感到无力。这些症状通常在夜间加重。

如果你经常感觉四肢有这种异常,及时就医检查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03频繁口渴和多尿

高血糖会让身体通过排尿的方式排出多余的糖分,导致频繁口渴和大量排尿。这种症状是糖尿病最早期的标志之一。

你会发现自己总是渴,喝水后又频繁跑厕所。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最好去医院检测血糖。

04疲劳无力

长期的高血糖会影响身体的能量供应,使人感觉疲劳、无力、甚至虚弱。

如果你觉得比平时更容易疲劳,而且休息后没有明显改善,可能是糖尿病控制不佳的表现。

05伤口不易愈合

糖尿病会影响身体的修复功能,导致小伤口或擦伤愈合速度变慢。即便是小划痕或轻微的割伤,也可能长时间不愈合,甚至感染。

如果你的皮肤上有伤口长时间不愈合,要引起警惕。

06皮肤干燥和瘙痒

高血糖会导致皮肤变得干燥,出现瘙痒感,特别是四肢、手指和脚部。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皮肤变得粗糙或有发痒感,尤其在冬天,这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严重时,皮肤会出现裂口和感染。

07体重不明原因的减轻

即便饮食没有变化,糖尿病患者有时会因为体内的葡萄糖无法被正常利用而出现体重减轻。由于身体无法有效吸收和利用营养,导致能量消耗增加,出现体重下降。

如果你发现体重无缘无故减轻,特别是伴随其他症状,要及时检查血糖。

08频繁感染

糖尿病会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得身体抵抗感染的能力减弱。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频繁的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口腔溃疡等。这些感染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复发,且治愈过程比正常人慢。

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吃对食物,少吃甜

不要觉得“少吃甜”只是口号,真的要做到。尽量选择全谷物食物、蔬菜和新鲜水果,减少精制糖和油炸食品的摄入,比如少吃甜饮料和高糖零食。吃饭时,多选择低糖、低油的菜肴,不仅能帮血糖稳定,还能让身体更轻松。

2、每天运动,不偷懒

运动不一定要去健身房流一身汗,只要每天快走30分钟,爬爬楼梯、做做家务,活动活动就能大大帮助血糖控制。可以和朋友一起散步、跳舞或者做些简单的体操,让运动变得轻松有趣,关键是坚持下去。

3、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不论是每年一次还是几个月一次,做个常规体检很重要。检查血糖、血脂、肾功能,尤其是眼底检查,这样能早早发现一些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平时也要定期自测血糖,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

4、遵医嘱用药

如果你已被诊断为糖尿病或血糖水平偏高,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坚持按时服用降糖药或胰岛素。不能随意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这样会影响血糖的稳定性,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十大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对号入座!内附筛查方法

1.心血管病变

心血管疾病(CVD)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为33.9%,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约有75%死于心血管疾病[2]。

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起病隐匿、预后较差,容易导致猝死。应加强对冠心病发作先兆症状的认识,做到早发现和早干预[3]。

2.脑卒中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数倍,大约2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脑卒中[5]。

3. 下肢动脉病变

下肢动脉病变(LEAD)是全身动脉病变的局部表现,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7]。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5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为21.2%[7]。另一项研究显示,47.5%的糖尿病足患者存在下肢动脉病变[7]。

4.下肢静脉病变

下肢静脉病变属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一种,可导致下肢的不适症状、下肢和足部的皮肤溃疡[7]。

在中国,慢性下肢静脉病变的患病率为8.89%[7],糖尿病合并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也越来越多[7]。

5.周围神经病变

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类型,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通常也被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8]。

一项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的患病率高达67.6%[8]。

6.自主神经病变

自主神经病变也是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类型,包括心血管、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神经病变和泌汗功能异常等[1]。

其中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在1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分别为61.6%和62.6%[9]。

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国内地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率为23%[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1]。

8.糖尿病肾脏病

中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脏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1]。

9.糖尿病足

中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糖尿病足的主要不良结局是截肢和死亡[8]。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足最常见的表现, 8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被迫截肢起因于糖尿病足溃疡[8]。

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LEAD)和足畸形是糖尿病足溃疡发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8]。

10.糖尿病皮肤病变

皮肤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30%-91%的糖尿病患者合并一种或一种以上皮肤损害[10]。皮肤病变可加重糖尿病病情,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及早诊断并给予合理治疗[11]。

总结:

远离糖尿病并发症,提升幸福感

1. 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脑卒中、下肢动脉病变、下肢静脉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足、糖尿病皮肤病变。

2. 留意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如果出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别大意,一定要及时就医,筛查是否存在糖尿病并发症,争取早发现和早治疗,延缓糖尿病病情进展,提升整体生活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4):311-398.

2.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专家组. 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10) : 1017-1034.

3.梁晓春,吴群励,屈玲.糖尿病家庭医学全书.2015,19-20.

4.中国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联盟. 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行业标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10):839-842.

5.《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 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7,11(5):397-407.

6.邵明梅. 这些症状,或是脑血管疾病的"预警"[J]. 家庭医药,2023(10):37.

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Ⅱ)[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 11(3) : 161-189.

8.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2):92-108.

9.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5) :

10.都琳,雷文知,陈海燕. 糖尿病相关皮肤病变的诊治. 世界临床药物. 2016, 37(2): 86

11.杨顶权. 糖尿病皮肤病变的诊断与处理[J]. 中华全科医学, 2017, 15(8): 1278-1279.

文章来源:糖尿病网

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和用药请基于医生处方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