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有哪些不同类型(糖尿病有哪些不能吃的食物和水果)
糖尿病有哪几个类型
糖尿病分为哪几个类型?
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出的糖尿病分型标准,糖尿病共分为四种类型,分型主要是根据不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
1.什么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发生机制是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被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而出现血糖明显升高。其发病率很低,患病率约为2型糖尿病的十分之一。发病机制除了遗传和病毒感染有关外,还和自身免疫有关,1型糖尿病患者身体内常存在破坏胰岛的自身抗体,包括例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抗体等该型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体型偏瘦,起病急常伴有三多一少症状,有酮症酸中毒倾向。患者常需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
2.什么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我们大多数成人糖尿病都属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缺乏。这些患者往往对胰岛素作用抵抗,至少是在起始阶段,但往往是终身存在。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起病较缓慢。疾病初期甚至整个病程中患者的生存都不依赖于外源胰岛素。尽管其血浆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但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故血糖仍高。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不肥胖的患者也多有腹部脂肪增多。该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患有2型糖尿病的病友的直系亲属也要定期监测血糖,以免出现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程度常不足以引发受患者重视的糖尿病症状,因而多年得不到诊断,然而他们已处于发生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危险中了。
3.什么是妊娠糖尿病?
指妊娠期初次发现的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原来已有糖尿病而现在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内。其发病机制是和妊娠期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使得孕妇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出现血糖升高。妊娠期血糖升高与怀孕期间的母亲和胎儿的许多疾病如母亲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胎儿生长受限、流产和早产都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对于妊娠妇女目前推荐24-28周要进行糖尿病筛查,避免血糖升高对母体及胎儿造成不利的影响,妊娠糖尿病母亲生产后还要重新评估糖代谢状况并进行终身随访(具体会单独章节介绍)。
4.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此类糖尿病在临床当中比较少见,诊断时应用专业知识比较多,在此不再具体展开。
糖尿病系列:糖尿病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如果您去内分泌科晃一圈,会发现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年龄在40岁往上,体型偏胖,有时候也会见到年龄比较小的患者,还会看到孕妇,他们有共同的诊断:糖尿病,但是却是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有各自的临床特点,下面就给您说一说。
糖尿病一共有四种类型。
分别是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
先说发病人数最多,关注人群也最多的一种——2型糖尿病
特点:1.起病缓慢
2.典型病例见于中老年人,也可以是年轻人和小朋友(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过一个印象特别深的,小朋友十一岁,身高144cm,体重124斤,实验室检查胰岛素及c肽水平明显升高,胰岛细胞抗体阴性,有家族史,据说一日三餐都要整两个鸡腿)
3.胰岛素水平相对不足,高峰延迟出现,胖的胰岛素水平会升高,这个首诊的时候一般是通过是做口服葡萄糖实验来了解,复诊的时候做馒头餐来评估。
4.有家族史
5.胰腺自身抗体阴性
6.早期调整生活方式或者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有效。
再说一下1型糖尿病
特点: 1.起病往往较急,多数患者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部分患者直接就是酮症起病(印象中有的病号第一次发病是以腹痛为主要表现,比较有迷惑性)
2.发病年龄一般小于20岁,其他年龄段也可以有
3.治疗必须要用胰岛素才得行
4.胰岛自身抗体阳性
5.实验室检查提示胰岛素水平低下
6.没有家族史
第三:妊娠期糖尿病
随着国家生育政策放开,高龄孕妇数量不断上升,妊娠糖尿病的人数也是在不断增加,妊娠会加重糖尿病的症状,易诱发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严重危害孕妇及胎儿的健康。
孕妇在孕24-28周期间要做OGTT试验,如果提示空腹血糖超过5.1mmol/L,餐后1小时超过10mmol/L,餐后2小时超过8.5mmol/L,上述3点中只要有1点达到,就诊断妊娠期糖尿病。
哪些孕妈妈容易发生呢?
1.孕前就胖的,孕前有高血压的
2.有糖尿病家族史
3.年龄大于等于25岁
4.有不良孕产史(比如巨大胎儿分娩史)
5.羊水过多
6.胎儿过大
7.反复霉菌性阴道炎
8.反复尿路感染
9.早孕期尿糖阳性
对这些孕妈妈建议首次产检的时候就要做OGTT实验哦。
要注意的是,它和糖尿病合并妊娠相区别,后者主要是孕前已经诊断或已患糖尿病的患者。
妊娠期糖尿病首选注射胰岛素治疗。
最后:特殊类型糖尿病
包括8个亚型1、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2、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3、胰腺外分泌疾病4、内分泌疾病5、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6、感染所致糖尿病。7、罕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8、伴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
这些亚型各有特点,一般会有遗传病史或者基础疾病还有确切的药物(比如糖皮质激素大量应用的病史)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关于糖尿病,您还想了解什么知识呢?请在评论区留言哦。
糖尿病竟然可以分4种类型,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看完您就明白了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糖尿病的分型,我国有超过1亿人患有糖尿病,采用 WHO(1999 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除了朋友们比较熟悉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之外,还包括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同时1型糖尿病还包括免疫介导型和特发性1型糖尿病。
1. 胰岛 β 细胞功能单基因缺陷。
2.胰岛素作用单基因缺陷。
3.胰源性糖尿病:胰腺炎、 创伤/胰腺切除术、胰腺肿瘤等都会导致这种糖尿病。
4.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胰高糖素瘤、甲亢、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5.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糖皮质激素、某些抗肿瘤药、他汀类药物 、α‐干扰素等都会引发糖尿病。
6. 感染:像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腺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
7.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僵人综合征、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胰岛素受体抗体等。
8.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Down 综合征 、Huntington 舞蹈病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卟啉病、Turner综合征等。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病因学相对明确的糖尿病,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聊完了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我们再来聊一下其他的糖尿病类型。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有哪些区别?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类型。1型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其显著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 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乃至消失。
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胰岛β细胞是分泌胰岛素的细胞,β细胞数量减少,胰岛素的产量就会减少,就会引发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就是咱们常说的胰岛素抵抗,同时伴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减少可能是相对减少。
说的直白一点,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是真的减少了,而2型的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真不一定减少,反而有可能增加,只是这些胰岛素没那么好用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分清楚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是有一定难度的。朋友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依据血糖水平进行糖尿病的分型。 即使是被视为T1DM典型特征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在T2DM中也会出现。
在糖尿病患病初期进行分型有时很困难。 如果一时不能确定分型,医生会先做一个临时性分型, 用于指导治疗。然后依据患者对治疗的初始反应,以及追踪观察其临床表现再重新评估、分型。 目前诊断1型糖尿病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
1型糖尿病到底有哪些特点呢?1型糖尿病具有以下特点:
- 年龄通常小于30岁;
- “三多一 少”症状明显;
- 常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
- 非肥胖体型;
- 空腹或餐后的血清 C 肽浓度明显降低;
- 出现胰岛自身免疫标记物。
朋友们需要注意的是,很少有人会完全按照教科书去得病,临床上的症状表现往往五花八门,充满迷惑性,因此在诊断的时候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再来看2种特殊类型的1型糖尿病.
暴发性 1 型糖尿病是急性起病的1型糖尿病,东亚人多见,主要临床特征包括起病急、高血糖症状出现时间非常短,通常不到 1 周,诊断时几乎没有 C 肽分泌、同时,诊断时存在酮症酸中毒、大多数胰岛相关自身抗体阴性、血清胰酶水平升高、疾病发作前有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症状。
在1型糖尿病中,还有一种缓慢进展的亚型,即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在病程早期与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类似,需要依靠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或随访才能明确诊断。
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合理用药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