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肌酐200多可以控制吗(糖尿病肾病肌酐200多久到尿毒症)
- 1、男子糖尿病肾病肌酐高过千,中医降肌酐停透析康复,中医治疗方法
- 2、肌酐高到200左右,肾友只知降肌酐是不够的,做好4点,预后并不差
- 3、男子肾病肌酐飙升1000多还能逆转吗?中西医结合降肌酐稳定肾功能
男子糖尿病肾病肌酐高过千,中医降肌酐停透析康复,中医治疗方法
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血中的肌酐来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部分,血肌酐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内源性肌酐每日生成量几乎保持恒定,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的摄入时,血肌酐浓度为稳定值。因此,测定血肌酐浓度可以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临床上通过检测血肌酐来了解肾功能。
血肌酐(SCr)正常值标准:44-133umol/L。男 53~106umol/L;女 44~97umol/L。血肌酐增高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糖尿病,感染,进食肉类,过量运动,摄入药物如维生素C、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等。血肌酐高出正常值多数意味肾脏受损,血肌酐能较准确的反应肾实质受损的情况,但并非敏感指标。因为肾脏滤过功能下降到正常人1/3以下时血肌酐开始上升。下降到1/2以下时,血肌酐明显上升。
有患者问:“肌酐太高但又不想透析,还有什么办法逆转吗?” 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中医专家张振忠表示,由于肾脏有强大的代偿能力,早期轻微的肾脏损伤通常没有症状,很多人真正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时,其实肾脏已经损伤严重,此时血肌酐开始明显上升。人们常规认为,检查血肌酐值正常,说明肾脏没事。其实是个错误的认识。也有些人检查发现肌酐升高了,但肾小球损伤并不严重,可能是某些急性因素诱发肌酐突然升高,在控制了这些因素后,肌酐就会明显地下降。
如果肌酐水平刚刚升高超过正常值,通过药物治疗改善肾脏血氧供应,可以逐步控制肌酐稳定。如果肌酐超过尿毒症指标,也并非一定要透析。通过中西医合理治疗,仍有逆转的可能。因此,复查肌酐升高后,应进一步查明病因,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恢复肾功能。
男子糖尿病肌酐达到1000,中医治疗后停掉透析,肌酐降到正常
患者xxx,男,59岁,有21年糖尿病病史,由于年轻时就发现了糖尿病,每年都要体检。由于早期没有重视,血糖控制不佳,在糖尿病的第11年体检查出尿常规异常,尿蛋白( ),到大医院进行了系统的检查,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早期。
患者并不了解为什么自己一直吃降压降糖药,却还是发生了肾病。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劳累,吃药不规律。导致血糖控制不好。大约两年时间,复查发现肌酐升高到200umol/L以上,尿蛋白( )。开始住院系统地治疗,主要使用激素类西药加上降糖药。但病情一直控制得不是很理想。几年后发展到糖尿病肾病5期,尿毒症阶段。
进入到慢性肾病5期后,肌酐高达1000umol/L,不得不开始进行透析。在当地医院透析期间,患者经常出现手脚抽筋、乏力等情况,已经透析了1年多,患者不想这么一直靠透析活着。于是多方寻找治疗的方法。后来听说中医可以治疗肾病,而且不易复发,经熟人介绍来到某医院就医。
2022年1月初次来诊,患者情况比较危急,伴有轻微心衰的情况,血液透析后肌酐503.30 umol/L,尿酸540.20 umol/L,尿量减少500毫升以下,血液内的毒素水平非常高。先维持血液净化治疗,针对患者的情况,立即进行中西医专家会诊,制定了中医药疗法与西医疗法联合控制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联合调理控制,患者手脚抽筋、乏力消失,尿量由500毫升恢复到了1500毫升,血红蛋白由110恢复到到129,贫血、心衰症状明显好转。继续用药治疗,2月11日复查,166.30 umol/L,尿酸157.10 umol/L,患者症状逐渐消失。出院回家后继续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在服药期间尤其强调要严格控制饮食,合理作息,适度锻炼。
医生表示,患者初诊时情况比较危急,伴有严重贫血、心衰等情况,而且糖尿病肾病本身进展速度比较快,主要是长期血糖异常造成的血流异常,影响到肾脏细胞的血氧供应情况,进而加剧肾小球等细胞的硬化发展。开始没想停掉透析,后来发现肌酐降下来了,逐渐停了透析。患者自己的心态比较好,信心很足,这有利于康复。
肾病发展到中后期阶段,肌酐尿酸等指标因肾脏滤过率功能下降,会出现明显升高。反映出肾脏受损后,血液内毒素水平升高。此时肾脏的代谢负担非常重,要维持肾脏功能的基本运转,既要持续维持剩余肾细胞发挥滤过代谢作用的稳定性,还要针对已经蓄积的血液毒素加以清理,为剩余肾脏单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严格控制好这两方面,基本可以保护肾功能,维持病情长期的稳定。中医药疗法可以通过促进血液流通,提升置换排毒作用,肾脏内部环境改善对肾脏受损细胞的恢复起到一定作用,可以长期维持稳定不易反复。
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属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种,在临床上糖尿病肾病分5期,前两期基本上没有临床表现,患者不易发现,到第Ⅲ、Ⅳ、Ⅴ期可能会有表现,这时患者就医才能临床发现,其实糖尿病肾病已经发展到中期,也就是Ⅲ期和Ⅳ期,有蛋白尿但是肾功能没有受损,基础治疗是使用西药降糖、降压、调脂,其他对症治疗、饮食和运动等。但西药在治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尤其是长期服用西药8年以上会对肝肾有相当大的损伤。
据中医专家张振忠介绍,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久病入络” ,肾为络脉聚集之所 ,糖尿病肾病实质上为糖尿病日久所致,中医消渴病久治不愈,伤阴耗气 ,痰热郁瘀互结 ,阻于络脉 ,形成微型症。以肢体水肿表现为主,则认为是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遂发为水肿。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时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在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治疗高血压、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等,同时合理应用清热解毒利湿法,可消除及缓解湿热之邪,抑制肾脏免疫性炎症反应,对于减少蛋白尿,促进肾脏病变的修复,进而改善肾功能,控制本病的进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治疗要注重活血化瘀,特别是久病患者,强调久病必活络。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在用药方面,一是应注意调节病人的免疫功能。中药主要是补益药物的应用,如:补气可用人参、黄芪、党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补养类有肉桂、鹿茸、冬虫夏草、补骨脂、肉苁蓉、八味地黄丸等。二是,应避免使用有肾脏毒性作用的中药,如关木通、汉防己、斑蝥、蜂毒、益母草等。早中期也可以用中医外治法来改善,比如穴位治疗,通过刺激跟糖尿病相关的脾俞、肾俞或者胰俞穴位,或药物直接作用可以改善症状。
(文/李烈,医师/张振忠;约2400字)
肌酐高到200左右,肾友只知降肌酐是不够的,做好4点,预后并不差
周逊 肾内科主任医师
血肌酐高到200μmol/L左右的肾脏疾病并不少见,有的患者一发现肾病时血肌酐就高到这一水平,有的患者是多年肾病突然出现血肌酐升高到这一水平,而有的患者则是多年肾脏疾病从血肌酐完全正常逐渐升高到这一水平的。总之,这一次血肌酐的化验结果就是200μmol/L左右。血肌酐处于如此高水平,肾友应该怎么办?那就想办法降肌酐吧!因此,不仅是患者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就算是某些医生也是这么做的,服用药用碳、尿毒清、肾衰宁及复方α酮酸等药物治疗,或使用结肠透析等方法,也会制定以低蛋白饮食来作为血肌酐升高的饮食调理方案,如此等等。总之一句话,就是想一切办法降肌酐。那么,血肌酐高到200μmol/L左右,肾病患者只知降肌酐就够了吗?当然并非如此。
肾为先想说的是:血肌酐高到200μmol/L左右,肾友只知降肌酐是不够的。需做好如下四点,预后才不会差,或者说预后也可以很好。
1.治疗或控制原发病
血肌酐高到200μmol/L左右,可以是狼疮性肾炎、IgA肾病、膜性肾病、尿酸性肾病及糖尿病肾病等各种原发病引起的,或者说,血肌酐高到200μmol/L左右背后的原因就是这些原发病。可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确定原发病的诊断,之后再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控制病情。或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作为基础治疗,或需要使用降糖药物或降尿酸药物等作为基础治疗,或需要使用沙坦或普利类等药物作为基础治疗,等等,这都是在治疗或控制原发病,从而达到包括降低血肌酐与稳定病情在内的治疗目的。
2.弄清楚急性或慢性
血肌酐高到200μmol/L左右,可以是急性肾损伤(AKI)引起的,也可以是慢性肾功能不全(CRF)引起的,这也是经治医生与患者本人必须清楚或知道的。这是因为,急性者的治疗目的是将血肌酐降下来,慢性者的治疗目的是稳定血肌酐或延续血肌酐的上涨速度,即他们各自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急性者背后的原因可以多种多样,感染、创伤、梗阻、炎症及血容量不足等原因都应分别采取相应措施;慢性者背后的原因也不完全相同,蛋白尿、高血压、高血糖及高尿酸等原因也应分别采取相应措施。
3.降蛋白降压更重要
血肌酐高到200μmol/L左右,无论是什么情况或何种原因,通常都会有蛋白尿和/或高血压参与其中。蛋白尿可以是少量、中等量或大量,高血压可以是1级、2级或3级,而且与蛋白尿多少及高血压程度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尿蛋白与血压越高,患者的血肌酐就越容易继续上涨。因此,降蛋白与降血压在治疗血肌酐升高的肾病上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尿蛋白多少并结合原发病,选择不同的降蛋白治疗方案;根据高血压严重程度并结合心血管情况,选择不同的降压药物。
4.别忽视治疗并发症
血肌酐高到200μmol/L左右,肾病通常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它还会反过来促使血肌酐继续升高与促进病情加速进展。比如血栓或栓塞性疾病、高钾血症、感染性疾病、高磷血症、高尿酸血症、肾性贫血及代谢性酸中毒等并发症,都不能忽视了,都应该积极治疗。出现血栓与栓塞性并发症,应给予抗凝治疗;出现高钾血症,应给予降钾治疗;出现感染性并发症,应给予抗感染治疗;出现高磷血症,应给予降磷治疗;出现高尿酸血症,应加用降尿酸药物;出现肾性贫血,应给予铁剂和/或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这一并发症,应加用碳酸氢钠等治疗。
结语:
肾病血肌酐高到200μmol/L左右,患者别只盯住血肌酐这一数字,不要只想着如何如何降肌酐,血肌酐能够降下来固然是重要的,但如上四个方面的治疗同样也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治疗目的。
与同名《肾为先》微信公众号同步首发,文章为周逊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男子肾病肌酐飙升1000多还能逆转吗?中西医结合降肌酐稳定肾功能
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在肉类食物摄入量稳定时,身体的肌肉代谢又没有大的变化,肌酐的生成就会比较恒定。临床上检测血肌酐是常用的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血肌酐正常值标准为:44-133μmol/L,当血肌酐超过133 μmol/L时表明肾脏出现损伤,已经肾功能不全、肾衰竭。通常认为133 umol/L以上为炎症损伤期,186 μmol/L为肾功能损伤期,451 μmol/L为肾功能衰竭期,晚期血肌酐值超过707umol/L,为尿毒症。
慢性肾病病情发展缓慢,大部分患者只要病情持续维持稳定,基本上可以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但也有小部分患者要与疾病终生相伴,时刻观察病情变化,稍不留意就可能发生进展变化。
肾功能不全时,肌酐在体内蓄积成为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就会损伤肾脏。很多人体检发现自己的血肌酐值在正常范围,认为自己的肾功能完全没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因为血肌酐值并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肾功能的状况。
当人体肾脏的大部分遭受病理损伤,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比例较大(超过50%),血肌酐值升高的情况才可能显现出来。有些人肌酐值正常,肾小球滤过率却明显降低。也有些人肌酐超过了尿毒症的界限,但肾小球的损伤并不严重,通过治疗仍然可以逆转。
男子肾病肌酐平稳多年突然升高1千多,还有逆转机会吗?
病例:患者xxx,男,37岁,重庆人。2015年在当地体检发现肾脏异常,病情较轻,肌酐119umol/L,尿蛋白( ),被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病2期。身体症状较轻,只有双下肢轻微水肿,精神状态尚可。
第一次入院后医生针对肾脏受损的情况进行控制,病情不是很严重,积极地用药三个月后,病情基本稳定,尿蛋白控制在0.5克以内。配合利尿消肿的治疗,症状缓解,基本恢复正常。没有不舒服的症状,出院回家,正常生活。
在病情稳定半年后已经完全停药,加上没有不舒服症状,患者就不再定期复查。自以为病情完全好转,恢复了以前的生活方式。中间反复了三次,检查肌酐分别为133 umol/L、150 umol/L、173 umol/L,虽然肌酐在上升,但上升比较慢。由于没感觉到不舒服症状,没有重视。
2021年10月初出现严重恶心呕吐,吃不下饭,胸闷气短,喘不上气,头晕头痛,感觉情况不好。在当地医院就医,医生建议做透析,患者没同意。于是又到了另一家医院求医,入院前查体,血压高 180/120mmHg,肌酐高达1039 umol/L,被诊断为肾衰竭终末期。从肌酐指标看,已经进入尿毒症阶段,且有心衰风险,贫血、血压高等严重并发症状。单凭这两项指标就已经达到了透析条件,否则很可能出现严重心衰等并发症。
但是,患者不愿意做透析治疗,中西专家进行了几次会诊后,重新评估肾小球损伤情况,认为患者的病情没有到非透析不可的程度,尚存在一定量没有受损的肾小球,制定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医控制指标,中医调理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通过降压、补充促红素、提升免疫力等治疗,辅助中医特色疗法如外敷、熏蒸、结肠等治疗。肌酐水平降至500 umol/L左右,患者身体症状明显缓解。睡眠、食欲得到改善,营养得以补充,贫血和血压高也有所缓解,毒素水平下降后心衰风险明显下降。经过近1个多月治疗,患者血压平稳,尿酸降到正常,肌酐降到200umol/L以下,解除了尿毒症危险警报。出院后继续服药,定期检查,病情稳定。
医生表示,虽然患者的肌酐、尿酸等毒素指标水平非常高,但是尿量没有出现明显减少,肾脏排毒功能还没有完全丧失,可以不用透析就能排出体内毒素。而且肌酐水平的升高也存在一定急性因素的影响,包括高血压、贫血、感染等造成血流量迅速减少,引起急速升高。这些情况只要及时纠正过来,肌酐等指标也会相应下降,可以不进入透析。原因有两点,一是尿量没减少。患者的尿量是在1000ml以上,说明肾脏的排毒能力良好,维持好剩余肾功能,通过药物加强全身血液循环,肌酐可以降下来。二是肾脏萎缩程度小。虽然肌酐升高,但是剩余肾功能损伤并没有达到90%以上,总体剩余30%有逆转可能,可以不透析。
中医如何降肌酐稳定肾功能?
专家表示,中医没有肌酐的说法,肌酐属于现代医学名词,是检查的一项指标,是指患者的肾功能存在一定的障碍,体内代谢的废物没有有效的排出体外,导致了血液当中的肌酐水平升高。西医肾脏的疾病在中医方面可以归属于肾病,需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脉象、舌苔等综合判断疾病类型。给予补肾养阳、活血化瘀、利尿通淋等治疗方法。
西医中的肾病,对应于中医更多的集中在如水肿病、尿血、淋证、虚劳、关格或隆闭等病证。中医不是治的肾病,而是治疗因肾脏问题出现的水肿病、虚劳病等病证。慢性肾衰合并营养不良的中医辨证多为脾肾虚损、气血双亏。脾肾衰败是慢性肾衰竭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的中医病机的关键。
通过服用“加味六君子汤”治疗,中药处方中选用黄芪、党参、炒白术、白茯苓、山药、法半夏、陈皮、当归、甘草等,瘀重者可加红花、桃仁。此方益气健脾固肾、活血化瘀,使水谷得以运化,气血化生有源,肾精充足,湿瘀尽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及黄芪能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加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提高血浆白蛋白,并且能够降低血肌酐,增加对自由基的清除,从而改善肾脏功能,还能纠正贫血,山药有调节脾胃功能,抗衰老作用,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还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等等。
西医用于降蛋白的药物有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降肌酐的药物主要用药用炭与开同。中医药中同样有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一般中医师会通过中药配伍来消除雷公藤的毒性,提升降蛋白的疗效。而降肌酐、缓解肾衰竭的中药是大黄。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和“君臣佐使”的用药原则。
中药降蛋白、降肌酐,主要是通过中医药抑制体内的炎症反应,改善肾脏微循环,以及解毒泄浊,从根本上减轻肾脏缺血缺氧状态,纠正肾性贫血、抗肾脏纤维化等。借助于中药的深层次调理,增加了肾小球的有效灌注量,降低了肾小球内压,同时也就降低了肾小球的高滤过状态,延缓和控制了肾小球的硬化进程。